APP下载

郭沫若纪念馆:寻访马克思主义学问家的风采

2022-08-23张勇

北京支部生活 2022年8期
关键词:整风郭沫若纪念馆

文◎张勇

▲郭沫若纪念馆外景

郭沫若纪念馆是一所庭院式两进四合院,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同志题写的“郭沫若故居”的匾额。纪念馆内保存了郭沫若的手稿、著作、信函、生活用品等文物,重现了郭沫若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问家不平凡的一生。

“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

这座二进四合院,是由东西厢房和两排正房组成的,红绿相间的抄手回廊、暖廊将其连为一体。迎面三间正房是郭沫若的书房、会客室和卧室,现为原状展室。

东、西厢房和后罩房两侧的房子是纪念馆的常设展览展室。常设展览以编年顺序讲述了郭沫若的生平和学术成就。郭沫若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学术领域都有很高造诣,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中国古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巨大的,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有原创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评价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常设展览以郭沫若的一句话作为结语:“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

“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2021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在杨家沟革命旧址,习近平总书记提起一件史实: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学习文件,叫同志们引以为戒。

1644年,农历甲申年,明朝灭亡。300年后的1944年,又逢农历甲申年。3月19日,重庆的《新华日报》刊载了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引发巨大社会反响。郭沫若在文中以主要篇幅论述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的过程,深刻总结了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傲懈怠,最终从胜利走向失败的惨痛教训。

毛泽东同志认为《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郭沫若办公室 (郭沫若纪念馆供图)

一周后,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解放日报》全文转载《甲申三百年祭》,并在编者按中写道:“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的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

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展厅展出了毛泽东同志11月21日写给郭沫若的信。信中写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

“四时佳气永如春”

郭沫若喜欢花草树木,纪念馆内的银杏、牡丹等花木是他和夫人于立群亲手种植的。仲夏时节,清幽的庭院里繁花似锦、绿树成荫。银杏,是郭沫若最喜爱的树,被他称为“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银杏树下,一尊郭沫若铜像悠然而坐,似在沉思,又似在与朋友倾心交流的样子。一切仿佛和当年一样,院内充满了欢声笑语。

庭院的影壁墙上题写着一首诗:“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1956年,中共中央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确定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郭沫若写了这首诗,赞扬“双百方针”,表达了他对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创新、蒸蒸日上的希望。

猜你喜欢

整风郭沫若纪念馆
蒲松龄纪念馆藏书画作品选登
印象·郭沫若纪念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印象·老舍纪念馆
天上的街市
山茶花
“延安整风”的启示
以“小整风”经常“拂尘”
整风学习两不误(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