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根思烈士塑像前
——荣誉军旗“杨根思连”背后的故事
2022-08-23叶青松
■叶青松
讲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战旗方阵中荣誉军旗“杨根思连”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讲述杨根思的故事。2022年3月,笔者专程到江苏省泰兴市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烈士,寻找英雄足迹。站在杨根思烈士的塑像前,笔者的脑海里闪出一幕幕英雄的壮举……
左脚踩在“US”字样的钢盔上寓意深刻
走进位于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的杨根思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杨根思名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宣传标语。烈士陵园碧水环绕,苍松翠柏,庄严肃穆。跨过一座小桥,一尊高达8.28米的杨根思烈士塑像,呈现在眼前。这尊巨型塑像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世椿创作的。塑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杨根思左脚踩在印有“US”字样的钢盔上,像是把美军狠狠地踩进地狱中去一样。
看到如此逼真的塑像,笔者的思绪回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盖马高原。
朝鲜北部有一个高寒地区,叫盖马高原。盖马高原上有两个湖泊:一个是长津湖,贯穿在黄草岭的崇山峻岭之中;一个是赴战湖,是长津江的最大支流。两湖相距30公里,河谷地带夹在重峦叠嶂之间,整个区域被称作长津湖地区。长津湖地区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气候寒冷,白雪覆盖,人烟稀少。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顺着两条河谷,向南直抵咸兴附近的日本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从雪寒岭、荒山岭、黄草岭、剑山岭、死鹰岭等这些地名中,就能感受到长津湖是多么的苦寒贫瘠。据记载,雪寒岭终年积雪,荒山岭荒无人烟,黄草岭夏天刚萌芽的青草转眼就变枯黄,死鹰岭更是连老鹰都飞不过去的绝地。当地人讲,鹰能飞到这个岭上的已经不太多,即使飞到了岭的上空,多半也会因身上的血冻结而死在岭上,因此叫死鹰岭。
美国远东军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加快推进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到中朝边境鸭绿江边,喊出了“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口号,兵分东西两线向中朝边境快速推进。在西线,美军第7师、第3师和陆战第1师,全部进入长津湖地区。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展开后,在东线,志愿军诱敌深入,于1950年11月25日出其不意地在德川、宁边地区对美军发起了反击。在西线,志愿军第9兵团于11月27日秘密隐蔽抵达长津湖地区集结完毕。
当晚,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抓住美军兵力分散、尚未发现志愿军部队集结的有利时机,发出向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全线进攻的命令。第9兵团第20军(欠60师)和第27军共8个师对下碣隅里、新垈里、旧津里、柳潭里、新兴里的美军发起全线进攻。
此时的长津湖,天气异常恶劣,风大雪大,刮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气温也降到了零下35℃。在风雪严寒中,一场空前惨烈的“长津湖之战”拉开了序幕。
一夜之间,志愿军第9兵团将美军第7师和陆战第1师截成五段。美军陆战第1师所属“北极熊团”团长麦克莱恩在新兴里被志愿军第27军80师239团2营4连击毙,“北极熊团”被包围在新兴里。
志愿军第20军担负阻击美军的任务。20军58师于28日凌晨3时进至下碣隅里以南的上坪里、富盛里,从三个方向包围了下碣隅里的美军陆战第1师。此时,第20 军59师攻占死鹰岭、西兴里,切断了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美军的联系。
在下碣隅里的志愿军第58师面临着艰巨任务,既要包围美军陆战第1师(欠两个团),防止他们逃跑,又要阻止他们打通与“北极熊团”的联系。起初,58师172团1营奉命在下碣隅里东边的山沟里待命,担任团预备队,哪里需要往哪里调。
172团1营3连连长杨根思接到最新战报后,大声地对全连指战员们说:“下碣隅里周边的山头都被我们占领了!”
3连指导员陈文宝一步跨上山坡,举目远望,看到炮火光芒四射,不由得赞叹说:“好家伙,千军万马,四面八方,分割围歼,够‘纸老虎’喝一壶的!”
杨根思说:“夜间战斗这样激烈,天亮以后,敌人一定会反扑,该轮到我们上了!”
果真,天亮后,在下碣隅里的美军陆战第1师向新垈里猛攻,企图打通与“北极熊团”的联系。
右脚扎根基座浑身有力量
杨根思烈士的塑像很有寓意,左脚踩在印有“US”字样的钢盔上,寓意打击的敌人是美军,而右脚有力地扎根在基座上,看上去浑身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这股力量就是家乡人民期待杨根思为国争光、为家乡添彩的目光。解说员告诉笔者:“杨根思是1922年11月7日在羊货郎店出生的。那个时候我们这里叫五官乡羊货郎店,现在五官乡改名叫根思乡,羊货郎店村改名叫根思村了。”
杨根思,原名羊庚玺。1944年3月,新四军攻克车桥镇后招兵,羊庚玺从江苏省泰兴县五官乡羊货郎店赶到车桥镇报名参军。负责登记姓名的新四军工作人员问他叫什么名字,羊庚玺用浓重的家乡话回答了自己的名字。
工作人员边说“杨根思”边在入伍登记表上写着“杨根思”三个字。自此,“杨根思”就成了羊庚玺的新名字。
杨根思参军后,被分配到新四军第1师1团1营3连3排9班。杨根思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在1945年2月打沙沟伪军。他在战场上缴获了第一把钢枪,连队奖励给了他。不久,1团南下,进入浙江杭州西北部的天目山地区,被改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第10支队。在与驻新登的国民党军第79师激战后,第10支队3营3连9班战士杨根思被评为“战斗模范”。
1945年10月6日,苏浙军区第4纵队向杭嘉湖地区进击,收缴日伪军武装。在这个时候,杨根思见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战斗英雄廖政国司令员。
此前,杨根思听班长吴春林讲过,廖政国当团长的时候,在给全团班长讲解手榴弹原理时,不小心扯断了引线,顿时白烟直冒,眼看就要爆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团长只要把手榴弹扔出去,自己就能安然无恙,但团长没有这样做,而是大喊一声:“卧倒!”话音刚落,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在团长手上爆炸了,右手被炸得血肉模糊。
杨根思问廖政国:“首长,当时你怎么想到让手榴弹在自己手里爆炸的,多危险啊!”
廖政国笑笑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当时情况非常紧急,不容我多想。作为党员,我就应该这样做!”
“原来,共产党员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竟可以为了他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我也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杨根思对廖政国说。
自此,杨根思有了一个努力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年11月,杨根思经党组织批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任3连9班战士的陈富文记得,杨根思曾在党小组会上表示:“我的一切都是党的,我把生命也交给党了。”
在1946年12月中旬的宿北战役和1947年1月初的鲁南战役中,杨根思事事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冲锋在前,两次战役一人俘虏100多个敌人,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被提升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1团1营3连3排副排长。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1团改称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20军58师172团。杨根思被提升为172团1营3连连长。杨根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50年9 月被评为“全国一级战斗英雄”,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接见。10月1日,杨根思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典礼。
11月3日,解放军第20军奉命改称志愿军第20军,开赴吉林梅河口,准备入朝作战。列车过了山海关,气温骤降。在车厢里,战士们问杨根思:“连长,冷得够呛,到了目的地换不换装?”
杨根思说:“大概是要换的!”一名战士说:“这么冷还能不换?要是能发一件老羊皮的大衣、棉靴子就好了!”
然而,让杨根思没有想到的是,在行进的列车上,他们接到了“立即入朝参战”的命令。列车随即离开沈阳站,急速驶向辑安(今集安)车站。到达辑安后,杨根思清点完3连人员,向营长王贯一报告:“营长,为了打好出国第一仗,我请求营党委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3连!”
王贯一说:“到时会想到你这包炸药的,现在不急,赶紧带部队到达集结位置!”
杨根思回答了一声“是”,转身下达了“出发”命令,便率3连由辑安徒步过江,跨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腹地长津湖地区。后来,王贯一回忆说:“入朝以后,每个战士背12天的粮食,一天一斤半,子弹带全,手榴弹6颗。当时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大家的棉衣很薄,也没有棉鞋棉帽。杨根思在行军中总是帮大家扛机枪,特别是凌晨大家最疲倦的时候,他越是背得多。”
杨根思率3连在向纵深前进途中,美军陆战第1师命令第7团攻占柳潭里。柳潭里被占领后,美军第5团奉命超越第7团向西直取武坪里,美军第1团在下碣隅里、古土里和新兴里担任守备,掩护补给线。
就在美军陆战第1师在长津湖地区即将全部展开之际,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第27军于11月27日夜里把他们分割包围起来。28日,在下碣隅里,美军第1团在飞机配合下,沿公路向新垈里猛攻,企图打通与“北极熊团”的联系。
左手紧握拳头信念如磐
下碣隅里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是战斗的关键点。团长王详和政委李树人与1营营长王贯一、教导员王金更商量后决定:把这个硬骨头任务交给3连。
“通信员,把3连连长杨根思叫来!”王贯一下达命令。
“是!”营部通信员跑步奔向下碣隅里东边的山沟传达命令。
杨根思掀开门帘,满身冰雪地钻进营部指挥所的小屋,把军帽一掀,头上冒着热气,问:“营长,有什么艰巨任务交给我们连队?”
王贯一说:“这么快就到了!你过来看!”
杨根思走到摊在地上的地图前,政委李树人示意杨根思再靠近一些。这时,杨根思才发现团政委也在营部指挥所。
杨根思看到地图上红色箭头从远处伸向美军据点,形成了分割包围态势。王贯一手中的铅笔指着地图上一个重要的叉号处,对杨根思说:“这是下碣隅里,美军陆战第1师一部就被围困在这里。”
随着王贯一手上的笔尖转动,杨根思的眼睛也在移动。王贯一指着地图说:“这是1071.1高地,又叫飞鹤山,是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这是1071.1高地的屏障小高岭,是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三岔交点的位置,你看明白了没有?”
杨根思抬起头,说:“明白。这是敌我双方控制的必争之地。”
李树人说:“对。柳潭里、新兴里的敌人要撤逃,必须经过下碣隅里,卡住了它,就卡住了长津湖地区敌人经下碣隅里通往古土里、咸兴、元山的要道。前两天敌人一直沿着这条公路北犯,现在正溃不成军地败退下来。打个比方,如果下碣隅里是大门的话,小高岭就是一根门闩!我和团长与你们营长、教导员研究决定,由你们连死守小高岭,你有没有困难?”
不等杨根思回答,王贯一说:“昨晚一夜激战,友邻部队从西面攻进了,战斗正向飞机场推进。我们团的其他营已穿插到了铁路边上。天一放亮,敌人发觉四面被围,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拼命进行反冲击,夺取小高岭和1071.1高地,以便实现突围南逃。”
李树人又接上来说:“关键就在小高岭。守住了小高岭,就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就能保证围歼美陆战第1师的目的顺利实现。”
王贯一看了看杨根思:“你们连的任务就是守住这个阵地,粉碎敌人突围的企图。根据小高岭的地形,只能部署一个排的兵力。你亲自带领一个排,另外配属你一挺重机枪,天亮以前到达这个阵地,不许敌人爬上小高岭寸步!”
杨根思早就听明白了,坚定地回答:“没有困难!我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
李树人说:“你是出了名的,有‘三个不相信’!但单凭勇气还不够,我们的对手是美军陆战第1师,他们是一股非常骄横的敌人,号称美军的‘常胜军’,被誉为‘美利坚之剑’,很有战斗经验,说什么四次出国作战,都从未打过败仗。所以,尽管我们把它看作‘纸老虎’,但也要当作‘铁老虎’来打。要注意的是,初战的胜利特别重要。”
杨根思听了政委、营长的话,感觉分量不轻,于是明确地回答说:“我带3排上去,保证人在阵地在!”
杨根思从营部回到连队,立即对整装待发的3连全体指战员进行战斗动员。杨根思紧握拳头大声说:“在革命战士面前,我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毛主席说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看美帝国主义就是纸老虎,这一回要打它一个稀巴烂,让它知道中国人民的厉害!”
部队就要出发了,杨根思把一个小布袋交给指导员陈文宝:“老陈,这个东西请你替我保管。”
陈文宝打开小布袋一看,里面装着杨根思一直系在腰间的一包“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全国一级战斗英雄”等荣誉奖章和纪念章。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杨根思的荣誉,陈文宝知道它们是杨根思最珍视的东西。
陈文宝仿佛预感到了什么,动情地说:“老杨,我和同志们等着你胜利归来!”
杨根思深情地紧握了一下陈文宝的手,随后转身拔出插在腰上的驳壳枪,举起左臂高喊道:“3排跟我上小高岭,1排、2排随指导员去主峰!”
杨根思带领队伍向小高岭进发。雪花飞在空中,不停地被炮火照亮。一场恶战即将展开。
团长王详站在通往小高岭的路边等候杨根思。王团长是从1营营长王贯一的电话里得知杨根思带领3排担负扼守小高岭的艰巨任务的。
风雪夜,一支队伍走过来。王详站在高坎上,高声问:“是3连3排吗?”
杨根思踏着厚厚的积雪说:“我是杨根思!”
王详跳下高坎,紧紧地握住杨根思的手:“杨根思同志,坚守小高岭的任务艰巨,意义十分重大!”
杨根思说:“我明白,团长!”
“要想尽一切办法,决不能让敌人爬上小高岭,坚决把他们消灭在阵地前。”王团长说道。
杨根思说:“我代表全排战士向首长保证,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战斗下去,人在阵地在!”
“人在阵地在!”全排战士响亮地跟着杨根思回答。铿锵的誓言回荡在长津湖上空。
王详的视线有些模糊。他站在雪地里,目送3连3排战士从自己身前过去,目送杨根思远去的背影。
站在杨根思烈士的塑像前,看到杨根思烈士塑像左腰胯上别着非常显眼的驳壳枪,左手紧紧地握着拳头。这是信念的象征啊!这时,笔者想起自己刚进陵园时映入眼帘的宣传标语:“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三个不相信”是杨根思内心世界的精神要义,也是杨根思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
右手紧抱炸药包视死如归
在杨根思烈士塑像前,讲解员介绍说:“11月29日凌晨3时,志愿军第58师从东、南、西三面包围了下碣隅里,拂晓前完成了攻击准备。”
听了讲解员的介绍,笔者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美国军事史学家蒙特罗斯描写的当时场景:“他们(陆战队)从未见过如此众多的中国人蜂拥而至,或是一次次顽强的进攻。夜空时而被曳光弹交织成一片火网,时而有一发照明弹发出可怕的光亮,把跑步前进的中国部队暴露无遗,使他们按原来的部署成堆卧倒。陆战队的坦克、大炮、迫击炮和机关枪大显身手,战果赫赫,但是中国人仍然源源而来。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使陆战队肃然起敬。他们有时会冲进手榴弹投掷距离内,然后又被打倒。陆战队员们不断叫喊着:‘海浪,他们就是海浪,可尽头在哪?’”
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击下,美军陆战第1师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在打不通与“北极熊团”的联系之后,竭力收缩,先聚集到下碣隅里,接着就企图南逃。
打退美军八次进攻
杨根思把3排30多名战士(含营机炮连配属4人)带到小高岭时已是11月29日拂晓。站在小高岭上,杨根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小高岭的重要性,向西北望去,冰封的长津湖尽收眼底。山脚下,一片开阔地便是下碣隅里,一条公路桥从中穿过。从下碣隅里通向咸兴、元山的公路,紧贴着小高岭的山脚下拐个弯向南延伸而去。这条公路是向南的唯一通道,扼守住小高岭,就卡住了美军陆战第1师的脖子。用团政委李树人的话来说,就是插上了“门闩”,美军根本无法向南突围。
杨根思把驳壳枪插进腰带,指着小高岭下方的公路,对3排战士说:“大家都看见了,美军陆战第1师已被兄弟部队团团围住,他们拼死都想活着从这条公路向南突围。我们能让敌人从我们的眼皮子底下逃走吗?”
战士们齐声回答:“不能!”
在阵地小动员之后,杨根思判断小高岭的右翼是美军进攻的重点,便把7班和8班布置在小高岭的右翼,把9班布置在左翼,把营机炮连配属的一挺重机枪安置在小高岭后侧。
部署好部队,杨根思再次环视阵地,觉得形势非常严峻。小高岭面向下碣隅里方向,坡度不大,便于进攻,而通往1071.1高地的鞍部相对较长,火力无法支援,最主要的是部队缺少重武器,连队里的八二炮也仅只有几发炮弹。杨根思心里一沉:这里必将有一场残酷的争夺战。
天亮后,一阵阵飞机的马达声,闷雷似的由远及近而来。美军先是出动11架飞机,向1071.1高地和小高岭投下大批炸弹和凝固汽油燃烧弹。随后,山下的美军向小高岭进行猛烈炮击。
杨根思抖落身上的泥土,大声喊:“同志们,敌人的炮弹坑就是最好的工事。”副排长拿起铁锹边干边喊:“趁着土热,抢修工事!”战士们挥动铁锹、十字镐,迅速把炮弹坑变成一个个单兵掩体。
美军的炮火又一次向1071.1高地延伸。杨根思凭借经验知道,美军的进攻就要开始了。他拔出腰间的驳壳枪,在自己面前摆好几颗手榴弹,命令道:“准备战斗!”
杨根思的命令刚下达,守在小高岭右翼的7班和8班战士就看到端着枪的美军出现了。刚开始,美军还小心翼翼地往上爬,后来竟然大摇大摆地拥上来。
杨根思说:“等敌人靠近了再打,听我的命令再开火!”
连长的话迅速在小高岭阵地上传递着。
战士们屏住呼吸,一双双愤怒的眼睛盯着步步逼近的美军。越来越近了。快到30米的时候,杨根思一声令下:“打!”轻重武器一齐开了火。
突如其来的子弹,让美军顿时露出了原形,滚的滚,爬的爬,丢下一片尸体,溃退了下去。
美军遭到第一次打击后,用炮火更加猛烈地轰击小高岭。在硝烟中,杨根思从炮声中听到两种不同声音,透过烟雾,他看见小高岭右翼公路上有8辆坦克密集地向山上拥来。
这是美军第二次组织冲锋。坦克后面是美军步兵,他们端着卡宾枪、步枪,毫无目标地进行射击。越来越近,连面孔都看得十分清楚了。
“打!”杨根思大喊一声。一枚枚手榴弹冰雹似的砸向敌群。7班和8班的机枪手,一左一右,将一梭梭子弹射向美军步兵。突然,7班机枪手在换弹匣的瞬间被敌人子弹击中头部,立即倒地。杨根思飞奔过来一把接过机枪,朝敌人继续猛烈扫射。
美军步兵被机枪压制住,一部分美军步兵掉转身子往山下溃逃。杨根思纵身跃出弹坑,高喊道:“为了祖国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冲啊!”
战士们纷纷跃出弹坑,端着刺刀,挥舞着枪托,喊杀声震天,威慑敌胆。3排排长林德江连着用刺刀撂倒三个敌人,刺刀折弯了,又抡起枪托与敌展开白刃格斗。正当林德江将枪托挥向一个敌人的脑袋时,从侧面射来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部。林德江边倒下边高喊着:“同志们,坚守住阵地……”
又一批敌人拥上山来。杨根思当机立断,命令8班从山腰插向敌人侧后,7班和9班从小高岭向下压下去。
美军步兵见状,纷纷弃尸溃逃下山。美军坦克兵看到步兵退却了,知道自己开的坦克就是死地堡,于是也纷纷掉头逃跑。
杨根思和战士们把3排排长林德江拖回掩体内。林德江呼吸十分微弱,喃喃地说道:“连长,给……给……同志们……”他边说边从怀里伸出的右手,无力地垂了下来,两个土豆随着滚落了出来。
“3排长!林德江!”杨根思托着林德江的头呼喊,但没有回响。林德江光荣牺牲了!
杨根思握着还带着林德江体温的土豆,站起来,望着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我们要为3排长报仇!我们在这里流的每一滴血都是为了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幸福!我们在这里多坚守一分钟就能够多消灭一群敌人!”
趁着战斗间隙,杨根思迅速组织大家抢修工事,检查武器,收集美军丢下的弹药。
溃退到山脚的美军,又一次组织兵力,从小高岭右翼以坦克在前步兵在后的队形,向山上冲锋而来。杨根思目光紧紧盯着领头的坦克,顺手从掩体坑内拖出一包炸药,正准备往外冲时,7班一名战士突然喊道:“连长,让我上!”
杨根思侧头一看,是7班战士赵有新。他抱着炸药包跃了出去,直奔领头的那辆坦克。
“火力掩护!”杨根思命令道。
9班机枪手的机枪“嗒嗒嗒”地向坦克后面的美军步兵扫射,打得美军抬不起头。
赵有新从侧面接近坦克,准确地将炸药包塞进坦克的履带后,迅速转身隐蔽。一声巨响,领头的坦克猛烈震动一下,就歪向了一边。后面的坦克见势不妙,快速调转车头向山下逃去。
美军多次冲锋都被打退了下去,阵地前横七竖八地躺着一片美军尸体。
用生命保住了阵地
战斗期间,1营副营长王国栋让运送弹药的战士给杨根思送来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杨根思同志,我们是红军团,3连是红军连,你们一定要坚守住小高岭,相信你们一定能守住。”
杨根思望着副营长送来的字条,望着小高岭上剩下不多的战士,开始盘算着后面如何应对美军的冲锋。
小高岭血战,杨根思率领3排从清晨一直打到上午10时,美军已连续发动8次疯狂进攻,但小高岭一直控制在3连3排手里。
美军进攻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林德江、赵有新等排长、班长及战士都为坚守小高岭光荣地献出了生命,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重机枪排排长、通信员等3人了,重机枪子弹也打光了。杨根思拿出副营长王国栋送来的字条,反复阅读着上面的文字。
美军组织第九次进攻了。这也是美军最后一次组织进攻。杨根思命令重机枪排排长和通信员:“你们赶快带着重机枪撤下去,告诉营首长,只要我还活着,就能坚决守住阵地。”
负重伤的通信员挣扎着想站起来:“不,我不下去!就是死也要死在阵地上!”
重机枪排排长问:“连长你呢?”
杨根思说:“有人在,阵地才可以守住,你赶紧带着重机枪和通信员撤下去!”
“我不撤,我跟你坚持战斗到底!”
“执行命令!告诉营首长,杨根思坚决守住阵地!誓与阵地共存亡!”
“连长……”重机枪排排长的声音哽咽了!
“快撤!”
阵地上弥漫着硝烟,杨根思收拢了阵地上一切可用的武器:一包炸药、三枚手榴弹和一支手枪,准备迎接更残酷的战斗。
美军拼命嚎叫着蜂拥而上。杨根思沉着冷静,等美军快靠近时,突然一跃而起,首先击毙了美军指挥官,接着又打倒了美军旗手,再将手榴弹扔向敌群。美军被打蒙了,慌忙后退。这时,杨根思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投完了。
美军见阵地上没有动静,又嗷嗷怪叫着冲了上来。在这危险时刻,杨根思毫不犹豫地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拉响导火索,奋勇地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望着杨根思烈士塑像右手紧抱的炸药包,笔者想起了时任1营教导员的王金更和时任3连指导员的陈文宝的回忆。
陈文宝回忆说:“29日中午,打退敌人第八次进攻的战斗打得最艰苦。这时弹药已经耗尽,刺刀、枪托、石头都用上了。这时小高岭上只剩下杨根思和营里配属的重机枪排排长和一个负伤的战士。杨根思令重机枪排排长带着重机枪和负伤的战士撤回主峰,由他一人坚守阵地。敌人发起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进攻时,40多个美国兵以为山头上没有志愿军了,可以轻松地占领了。他们没有想到,还有一位志愿军英雄杨根思在坚守阵地。杨根思等敌人靠近时,先用驳壳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把一个摇着指挥旗的美国兵击毙。这时他把枪往腰间一插,红绸穗随风飘动,然后抱起一包十多斤重的炸药包向敌人冲去……”
王金更回忆说:“杨根思牺牲后,我和营里几个人去小高岭寻找杨根思的遗物,什么都没找到!杨根思28岁的年轻身躯,就这样与朝鲜大地融为一体了。”
1951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1营3连“杨根思连”荣誉称号。1951年12月,志愿军第20军授予志愿军58师172团1营3连3排“杨根思排”荣誉称号。1952年9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给杨根思烈士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为杨根思题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
1953年9月,第二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邓华和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联合署名,为在沈阳烈士陵园中的杨根思烈士墓撰写碑文:
志愿军为了围歼麇集下碣隅里的美国侵略军, 命令杨根思带领一个排, 坚守包围圈的制高点小高岭。 敌人夺路逃命, 对小高岭实施猛烈攻击, 但几次反扑都被杨根思和勇士们击退。 继之, 敌人发起第九次反扑, 杨根思和他的几名战友, 仍坚守阵地和敌人苦战, 当他们射出最后一发子弹时, 四十多个敌人已经爬上山头。 在这危急时刻, 杨根思抱起炸药包, 拉响导火线, 猛然冲向敌群,一声巨响, 和敌人同归于尽。 英雄用鲜血守住了小高岭, 保障了整个战役取得胜利。
1955年10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杨根思家乡五官乡改名为“根思乡”,羊货郎店改名“根思村”,兴建了“杨根思烈士陵园”。陈毅元帅为陵园题写了“杨根思烈士碑”6个字。
2009年9月,杨根思被评为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杨根思被评为“最美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