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22-08-22罗富政贺小龙

统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本效应图书馆

罗富政,贺小龙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数字化社会建设是未来推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知识信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职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信息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 年)也同样提出,需要积极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支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关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Soroya et al.,2014;张瑞丽,2000;郭芳,2018)[1-3]。既有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人力资本效应和信息资源配置效应视角分析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影响,与之不同的是,本文探究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区际经济关系中所发挥的外部性作用。同时,本文创新性地关注了文化资本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中介效应。

何谓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承载文化价值观念的资产存量,文化资本包括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文化资本主要是指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实体,如书籍、建筑、遗址、艺术品、油画、雕塑等。无形文化资本则是指一系列与既定人群相符的想法、实践、信念、传统和价值,如现存的文学积累、文化风俗、语言等非正式制度的积累。有形文化资本在多数条件下是无形文化资本的载体,并对无形文化资本的传播与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地区文化资本的积累,具体路径包括:其一,通过推进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加强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建立涵盖纸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类型的信息资源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有形文化资本的空间积累和动态更新,同时,完善文献资源协调与共享机制,实现有形文化资本的共享利用;其二,通过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工作,开展全民阅读计划,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等专业化服务的能力,进而实现公共图书馆有形文化资本所蕴含的无形文化资本再生产、再传播和再提升。Sullivan(2001)[4]认为,公共图书馆使用和书籍借阅等(使用有形文化资本)是获得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等无形文化资本的关键路径,而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又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那么,文化资本积累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呢?其一,制度视角。制度可以分为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正式制度与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文化资本积累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正式制度信息认知推动正式制度传播与扩散,还可以弱化区域之间的非正式制度壁垒(如方言、习惯差异等),有效降低不同区域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市场活动的交易成本,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二,要素视角。文化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可直接作用于地区经济增长。同时,文化资本具有正外部性效应,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文化资本积累。而且,文化资本积累的扩散效应可以通过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三,创新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精神等市场经济文化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迅速传播并发展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资本的进一步积累提供了条件,也使其对技术创新与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李娟伟和任保平,2013)[5]。在此背景下,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区际溢出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事实上,除了文化资本积累路径下的中介效应外,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存在直接效应。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传递科学情报、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是公共图书馆所具备的三大重要职能。传递科学情报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料存储、管理及区际共享利用,促进区际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与完善进一步地提升了区际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开展社会教育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发挥其区际正外部性效应。开发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助力科技创新及技术扩散。信息资源配置效应、人力资本正外部性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信息组织机制下,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还可以通过信息内生效应与信息溢出效应,推进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合理评价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既对本文实证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帮助,也对探索未来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对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的解析,本文结合2007—2017 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从设施网络、文献资源、服务效能、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数理评价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地,本文利用系统GMM 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结构效应,并利用Baron 和Kenny(1986)[6]提出的逐步法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检验文化资本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中发挥的中介效应。

二、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评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是指导“十三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李国新(2015)[7]指出,“十三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是: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均衡发展,提高服务效能,推动社会化发展,深化数字化建设,优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措施。方家忠(2019)[8]认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包括五个方面:(1)以公平为导向的设施体系;(2)以专业为导向的能力体系;(3)以效率为导向的效率体系;(4)以绩效为导向的效益体系;(5)倡导并形成与公共图书馆服务有关的价值链体系。冯佳(2014)[9]认为,随着地方性公共文化相关法规内容的逐步深化和拓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涵盖了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经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社会力量参与等多个方面。既有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要特点在不同阶段是各有不同的,故此对其的理解也因阶段而异。结合《“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本文认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蕴含着四大理论特征,即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文献资源不断优化、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据此可知,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度的概念,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是评价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后文中,将基于上述四大理论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多维度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权重赋值是关键技术环节。然而,在公共图书馆发展评价方面,学者们采用的权重赋值方法却各有不同。赵迎红和徐宏毅(2013)[10]在构建城市图书馆综合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从29 项城市图书馆统计指标中提取图书馆综合资源因子、读者服务资源因子等4 个公因子,对35 个城市图书馆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名。彭继玉(2014)[11]基于机构数量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总藏量增长率、总流通人次增长率、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增长率、图书馆收入增长率、新增藏量购置费增长率、新购图书册增长率、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增长率、图书馆阅览席位增长率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而测算了1990—2011 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地,王丽(2018)[12]基于1991—2016 年的年度数据,选取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数、总藏量、总流通、书刊文献外借册数、图书馆收入、新增藏量购置费、新购图书册数、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图书馆阅览席位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既有研究表明,学者们已经采用的权重赋值方法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为减少和避免赋权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干扰和某些客观局限,本文利用可以进行客观赋值的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

(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文化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Bourdieu,1984)[13]提出。他认为,文化资本泛指与个人地位获得和地位象征有关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资产,包括具体形态文化资本、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制度形态文化资本,且文化资本通过时间积累和代际传递进行积累、转换与传承。学者们对文化资本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经济学家在传统上将资本分为三种形式,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而Throsby(1999)[14]提出了第四类资本——文化资本。Throsby(1999)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体现文化价值的资产,可以引起商品和服务流动,从而使价值得到增值。文化资本是承载文化价值观念的资产存量,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可以分为有形文化资本和无形文化资本(李娟伟和任保平,2013;姜琪,2016;靳涛和林海燕,2018;封福育和李娟,2020)[5,15-17]。有形文化资本主要是指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实体,如书籍、建筑、遗址、艺术品、油画、雕塑等。无形文化资本则是指一系列与既定人群相符的想法、实践、信念、传统和价值,如现存的文学积累、文化风俗、语言等非正式制度的积累。有形文化资本在多数条件下是无形文化资本的载体,无形文化资本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形文化资本的水平。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地区文化资本的积累(Goulding,2008)[18],具体路径包括:推进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及服务效能提升。首先,推进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强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建立涵盖纸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类型的信息资源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有形文化资本的空间积累和动态更新;另一方面,可以完善文献资源协调与共享机制,实现不同区域之间有形文化资本的共享与利用。周文杰(2019)[19]认为,公共图书馆体系的本质是一种通过结构性文化资本与个体性文化资本互动交汇而保障社会认识高级化的制度安排。在此路径下,社会借助于公共图书馆的活动而实现其认知结构由低向高的发展。其次,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弱化了公共图书馆信息采集和交流的非均衡格局,提升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工作,开展全民阅读计划,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等专业化服务能力,进而实现公共图书馆有形文化资本所蕴含的无形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再传播和再提升能力。

(三)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

1.制度视角。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供给通过调节区际交易成本对区域间经济关系形成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降低本地区内市场主体间的交易成本,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降低不同地区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提升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市场整合程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罗富政和罗能生,2016)[20]。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类。正式制度是以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如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非正式制度是指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一方面,文化资本积累可以促进区域间正式制度的传播与扩散,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化资本是影响制度的基础性因素,正如Spolaore 和Wacziarg(2013)[21]所强调的,正式制度背后还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等“第四种资本”的影响。林建浩和赵子乐(2017)[22]以产权保护制度距离为中介变量,考察了文化资本对正式制度传播与扩散的影响,发现文化差异阻碍制度传播。另一方面,文化资本积累通过弱化非正式制度壁垒,有效降低不同区域间的交易成本,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若两地区的市场主体处在同一类非正式制度约束下,则交易成本往往较低,如“老乡”观念、文化认同、民族归属、身份籍贯等因素都会一定程度弥补信息不完全的市场缺陷,提升市场交易频次和往来频度,强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学者们认为,文化因素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李书娟和徐现祥,2016)[23]。然而,若两地区市场主体不属于同一类型非正式制度约束,则交易成本往往较高,如方言差异导致的沟通困难,文化差异导致的商业理念异质与消费偏向迥异等。文化分割会显著降低区域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高翔和龙小宁,2016;刘毓芸等,2017)[24,25]。文化资本积累对于削弱非正式制度壁垒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而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要素视角。文化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可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李娟伟和任保平(2013)[5]认为,文化资本是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资本通过影响物质资本积累起作用,而市场文化资本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与创新起作用,文化资本还同时通过制度约束市场主体行为以提高经济效率。文化资本具有正外部性效应,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文化资本积累。靳涛和林海燕(2018)[16]研究发现,文化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取决于文化资本的正向溢出效应。当文化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大于所引致的对物质资本的负向替代作用,进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文化资本积累的扩散效应可以通过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正如刘毓芸等(2017)[25]研究发现,文化分割会导致市场分割与资源错配。文化资本扩散效应可以通过弥合文化分割,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创新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精神等市场经济文化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迅速传播并发展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资本进一步积累提供了条件,也使其对技术创新与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李娟伟和任保平,2013)[5]。在此背景下,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区际溢出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王业强等(2017)[26]认为,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包括四个方面:(1)通过区域科技合作与援助,支持落后地区自主创新,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2)通过提高落后地区吸收知识技术溢出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区域间知识溢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消除技术扩散障碍,实现技术成功追赶;(4)选择适用的产业技术,发挥比较优势。

(四)研究述评

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两条逻辑线:(1)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通过推动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服务均等化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提高区域间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再传播和再提升,促进文化资本的积累;(2)通过制度视角、要素视角和创新视角的三重作用,文化资本积累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两条逻辑线串联出了本文的关键理论线索,即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可以通过提升文化资本积累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事实上,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亦存在直接作用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机制方面。信息流对物流、人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具有组织作用,有助于实现流动的组织和组织的流动(孙中伟等,2008)[27]。包括实体与虚拟双重属性的公共图书馆,以中介平台的模式,突破了图书馆文献信息交流中的存储与获取机制,使得分散于不同区域的文献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储,并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连接,实现了不同区域的市场主体的跨区域信息交流,具体表现为信息内生效应和信息溢出效应两个方面。信息内生效应与信息溢出效应优化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了信息不充分的市场失灵,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一)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公共图书馆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是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终身课堂,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在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全面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图书馆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为此,《“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四大主要目标:(1)完善公共图书馆设施服务网络;(2)加快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建设;(3)提高服务效能,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4)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加强。鉴于此,本文从设施网络、文献资源、服务效能、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构建评价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公共图书馆的设施网络建设包括三个方面:(1)公共图书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本文采用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进行评价;(2)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室建设与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由于数据的缺失与搜集难度较大,本文采用阅览室坐席数作为代理变量,阅览室坐席数会随着图书室及分馆建设的推进而增加;(3)数字服务设施建设,本文采用电子阅览终端数表示,以刻画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及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效果。

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包括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和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第一,文献信息资源采集。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兼顾文献覆盖面和文献专深度,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与当地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出版物采集。在增量方面,本文采用新购图书数量刻画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在存量方面,本文采用图书总册次刻画文献信息资源采集。第二,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推动着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本文采用公共图书馆总支出作为代理变量进行评价。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建设包括三个方面:(1)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基于服务对象视角实现效能提升,本文采用有效借书证数量进行评价;(2)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本文采用图书馆讲座或展览的参加人数进行评价;(3)创新服务手段,优化阅读环境,提升设施空间利用效率,本文采用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数进行评价。

公共图书馆的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和专业水准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政府财政拨款额度评价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保障机制,并采用公共图书馆就业人数评价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上述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图书馆年鉴》以及EPS 数据平台。指标性质中,+号表示该指标为正向指标。

(二)指标权重及测度结果的计算

确定三类指标后的工作主要是指标的赋权。学术界关于权重赋值的方法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为减少和避免赋权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干扰和某些客观局限,本文利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

设Hsr是第s 项指标下的第r 个数据值,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

对于负向指标:

其中,λ 为任意常数,本文基于最小数绝对值原则设定为0.01,之所以将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进行平移,是为了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随后将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s 项指标下第r 个数据值占该指标的比值:

进而,计算第s 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R 为单个指标的数据样本量。之后,计算第s 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得到第s 项指标的权重:

(三)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时空分析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及算法,本文测度了2007—2017 年我国31 个省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及数据的缺失,本文未对我国港澳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

如表2 所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07 年的0.109 0 上升到2017 年的0.256 7。首先,服务效能提升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最大,由2007 年的0.028 4 上升到2017 年的0.087 0,指数增量达到0.06。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手段不断创新,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提升免费开放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特殊群体服务。其次,文献资源改善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由2007 年的0.028 8 上升到2017 年的0.073 9,指数增量达到0.04。我国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确保了文献资源达到一定规模并持续更新。同时,优化文献资源结构,加强了数字资源等新兴载体资源的采集入藏,推进新媒体终端适用资源的建设。再次,设施网络优化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由2007 年的 0.032 2 上升到 2017 年的 0.057 9,指数增量达到0.03。我国各个省份结合实际,采取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一卡通”、流动图书馆、城市社区24 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形式,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建设外延拓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最后,队伍建设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由 2007 年的 0.019 7 上升到 2017 年的 0.037 9,指数增量达到0.02。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还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与现代化技术应用不匹配的问题,未来应当加强新型员工的引进与培训。储节旺和储伊力(2015)[28]指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受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密度、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财政拨款、新增藏量购置费、专业技术人才情况、图书馆活跃度、图书馆电子化程度和公共图书馆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存在资金浪费、人员未能人尽其才、所举办活动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表2 2007—2017 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及结构

(续表3)

如表 3 所示,2007—2012 年与 2013—2017 年两个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基本相似。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的正向线性相关性,东部地区省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省份,具有一定的“东-中-西”阶梯分布特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最高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2007—2012 年阶段这五个省份的发展水平分别为 0.388 8、0.302 1、0.289 9、0.224 0 和 0.221 1,而 2013—2017 年阶段分别为0.675 9、0.590 7、0.527 8、0.377 9 和 0.343 6,增量分别为 0.29、0.29、0.24、0.15 和 0.12。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五个省份分别是贵州、宁夏、海南、青海和西藏,2007—2012 年阶段这五个省份的发展水平分别为 0.073 0、0.039 3、0.031 9、0.034 2 和0.013 4,而 2013—2017 年阶段分别为 0.112 7、0.057 4、0.047 6、0.046 1 和 0.037 1,增量分别为0.04、0.02、0.02、0.01 和 0.02。本文结论与程慧平等(2015)[29]的基本一致,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最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差。

表3 我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

尽管我国各个省份公共图书馆事业均得到显著提升,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非常显著。2007—2012年阶段我国31 个省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准差是0.081 3,而2013—2017 年阶段则为0.148 3,标准差增加了82.55%。其中,服务效能的区域非均衡性最为显著,其标准差由2007 年的0.029 0 增加到了2017 年的0.068 7,增幅为136.60%。胡弢(2015)[30]指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在地理分布上呈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质的格局,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

就结构而言,服务效能优化是推动我国各省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提升的最大助力,评价指数由2007 年的0.036 4 上升到2017 年的0.070 7。队伍建设依然是区域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短板”,评价指数增加幅度不大。吴拓和傅文奇(2018)[31]认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正处于复合图书馆阶段,正构建以图情档专业为核心的多元化服务团队,各类型图书馆发展方向不一,这为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了难度。随着图书馆事业转型力度的加大,图书情报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在逐渐下降,公共图书馆人才引进更需多元化。

就各省份的空间分布状况而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在地理分布上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和阶梯型格局。一方面,总体上分别形成了四分位的区域集聚特征。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一枝独秀”;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四川等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呈现出第二分位的集聚,其中,四川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得益于总分馆制的建设落实;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广西等省份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呈现出第三分位的集聚;其余省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呈现出第四分位的集聚。另一方面,空间分布具有东-中-西三区域的阶梯型格局。东部地区省份处于第一梯度,中部地区省份处于第二梯度,西部省份处于第三梯度。此外,我国各个省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尤其是东部地区省份和西北地区省份的差距比较突出。因此,在保证东部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省份公共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应当加快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速度,并加强落后地区省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从而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四、实证策略

本文利用系统GMM 估计方法,结合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文化资本路径下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

(一)计量模型设定与内生性偏误降低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调整过程,当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会受到其自身过去值的影响。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面板模型,在解释变量中引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项。加入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项后,不仅可以控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身的惯性调整力量,同时,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剔除系统性遗漏变量的干扰。本文设定的基础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i 和t 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ec 表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MX 表示主要解释变量;Xj和βj分别为第j 个控制变量及其系数,其中j=1,2,…,J;α0为常数项,α1、α2为各变量的估计系数;γi和 εit分别为与地区相关的不可观测因素和随机扰动项。

本文选取的估计样本是2007—2017 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2006 年9 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重点强调加快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而2007 年是“纲要”实施的开局之年。因此,本文实证样本的起始年限设定为2007 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实证样本的截止年限设定为 2017 年。

面板数据的估计虽然可以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消除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偏误问题,但仍然面临着解释变量与某些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相关的潜在风险,易导致内生性问题。为降低内生性偏误,一方面,因为时间趋势满足了IV 的相关性和外生性条件,所以本文以时间趋势变量作为IV(工具变量)。在实证估计中,本文通过弱工具变量和过度识别检验考察IV 选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本文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项作为遗漏变量的代理变量,以缓解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和解释变量相关产生的内生性偏误。针对动态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进行模型估计。GMM 方法包括差分GMM 和系统GMM 两种形式,后者可以克服前者的局限性提高估计效率,而且可以估计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系数,因此选择了系统GMM 方法。同时,采用Sargan 检验和Hansen 检验对工具变量过度识别进行检验,并在基准估计中给出AR(1)和AR(2)统计量,进行差分转换方程的一阶和二阶序列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说明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ec)。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辨析,学术界普遍存在两类观点:一类认为它是一种区际经济关系优化的动态过程,另一类则认为它是区域内部各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资源系统等)之间的协调。本文着重考察区域之间经济关系优化,同时接受罗富政和罗能生(2019)[32]的解释,将其理解为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区域之间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异的缩小三个方面。基于此,本文构建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数理评价。

按照上述思路,本文构建了三类指标体系。指标维度一:区际经济联系强度。对于i 和j 省份之间的省会城市之间的空间地理距离。指标维度二:区际经济差距。对于t 年份i 和j 省份之间的经济差距,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为edijt=|(yit-yjt)/[max(yt)-min(yt)]|,其中,y 表示人均GDP。指标维度三:区际经济增长差异。对于t 年份i 和j 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

在指标权重赋值计算中,采用的是前文提及的熵值法,但与之不同的是,基于最小数绝对值原则设定λ=1。此外,本文研究关注的是某一个省份与其它省份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如贵州与贵州以外30 个省份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本文设计t 年份i 省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ecit=我国各省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EPS 数据平台,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法与平滑法予以补齐。

2.文化资本存量(Cul)。文化资本的概念最早由Bourdieu(1986)[33]提出。学者们普遍认为,资本可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文化资本四种类型,其中,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Throsby,1999)[14]。文化资本通过资源、技术和制度作用于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和最终解释变量。

在估算文化资本存量之前,需计算文化资本投资额。本文借鉴李娟伟等(2016)[35]的研究,选取各省当期全体居民家庭文化领域的支出(Culc)、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财政支出(Culg)以及文化产业部门的投资(Culi) 三者之和作为全社会文化资本投资指标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项;Popu为城镇人口总数;Popr为农村人口总数;Culg为采用2007 年口径变更后的各地区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表示;Culi采用各地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以全社会文化资本投资为基础,利用永续盘存法对不同省域文化资本存量进行估算,估算方法如下:

根据王云等(2013)[36]的研究,设定 δ=0.2,g 为各省份2007—2017 年全社会文化资本投资增长率的均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及EPS 数据平台。

3.控制变量。为确保选取的控制变量影响被解释变量的敏感性及稳健性,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相关变量进行控制。(1)市场化程度(md)。本文采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例”衡量。该指标值越高,说明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在区域间的资源配置作用更为显著,对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2)政府干预(mi)。本文采用“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以刻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发挥的经济作用。(3)技术效率改善(te)。本文基于DEA 模型的Malmquist 指数法进行效率分解,其中,产出变量为地区实际GDP,投入变量分别为物质资本存量(张军等,2004)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指数分解后,可得到综合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其中,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相对于生产前沿的距离进行刻画,称为“追赶效应”。相较于刻画不同时期生产前沿移动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可以更好地反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下技术前沿“追赶效应”带来的区际均衡。此外,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充分考虑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的双重影响。因此,以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征的技术效率改善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实证研究当中是合理的。(4)对外开放程度(open)。借鉴方福前等(2017)的研究,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占各地区GDP 的比重”来衡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其中,历年进出口总额以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价转化为人民币金额。(5)城镇化水平(ub)。本文采用“地区年末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例”衡量城镇化水平。上述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简称“国研网”)。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4 所示。

表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续表4)

在数据分析之前,通常需要先将数据标准化,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两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问题,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使所有指标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趋同化,再加总才能得出正确结果。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对于上述样本数据,考虑到非正数值的存在,以及变量间的量纲差异,本文对所有变量均进行了z-score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新数据=(原数据-均值)/标准差。标准化后的变量值围绕0 上下波动,大于0 说明高于平均水平,小于0 说明低于平均水平。

五、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及结构效应

(一)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

利用Stata 软件的xtbond2 命令对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两阶段系统GMM 估计,表5 报告了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为主要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

表5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z值;L.x 指x 的一阶滞后变量。

考虑到同时控制政府干预与市场化程度可能会带来估计结果的偏误,列(3)和列(4)中分别在同等条件下单独控制政府干预和市场化程度,而列(2)未加入控制变量以检验变量控制是否引起估计结果偏误。AR(1)和AR(2)统计量表明各估计的差分方程误差项都存在一阶自相关,但不能拒绝“不存在二阶自相关”的原假设,即各估计结果都通过了序列相关性检验条件,确保了估计结果的合理性。Sargan 和Hansen 统计量的检验结果表明各估计不能拒绝过度识别的原假设,进而说明各模型中选取的工具变量均是有效的。一阶滞后被解释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前一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可以影响当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存在动态调整的情况。

列(1)至列(4)中,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Lib) 的系数分别为 0.164 6、0.039 5、0.144 0 和0.229 8,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是显著为正的,即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分别提升0.164 6、0.039 5、0.144 0 和 0.229 8 个单位。由此可知,大力提升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不仅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表现为“直接效应”。正如前文理论分析所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可以通过其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促进信息资源配置、助力技术创新扩散,进而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理论逻辑可以通过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得以证实,如技术效率改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te 指标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关于政府与市场在区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干预程度的提升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估计系数为负),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优化区际经济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而片面地加强政府干预是缺乏效率的,只有通过合理的、审慎的政府行为缓解市场扭曲,提升市场化程度才能解决目前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不充分等问题。此外,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路径是倒U 形的(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即在城镇化水平的初期阶段,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加深,过度的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负向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剧国内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负向的(其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结构效应

表6 报告了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结构变量(设施网络、文献资源、服务效能、队伍建设)为主要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6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结构效应

注:同表5。

由表6 可知,首先,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是正向的。设施网络指标的估计系数为0.284 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设施网络建设通过合理的资料存储及管理,加速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的交流和组织,优化了信息资源的区际配置,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次,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是正向的。文献资源指标的估计系数为0.128 3,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文化资源建设一方面加强了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提升了有形文化资本的空间积累和动态更新,另一方面完善了文献资源的协调与共享,实现了有形文化资本及信息资源的区际共享利用,进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再次,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是正向的。服务效能指标的估计系数为0.149 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公共图书馆实现其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是公共图书馆所承载有形文化资本与无形文化资本的有效利用。服务效能建设,通过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手段,提升设施空间利用效率,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后,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是正向的。队伍建设指标的估计系数为0.121 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人才队伍建设是优化公共图书馆自身专业建设和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加强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就结构效应的比较而言: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中,设施网络所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服务效能,最后是文献资源和队伍建设。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公共图书馆作用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理论路径。设施网络建设不仅为区际信息资源配置提供了设施平台,而且通过数字化网络搭建与完善,提升了区际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同样地,服务效能提升不仅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利用效率,而且通过图书馆讲座等形式优化了其专业化服务能力,进而加强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有效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献资源建设虽然提升了文化资本积累,但在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会受到限制。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相对间接,直接的显著性作用较弱。

六、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化资本中介效应

本部分实证检验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进而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检验文化资本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

(一)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

表7 报告了以文化资本存量为主要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以考察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

表7 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

注:*、**、***分别表示在 10%、5%、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z 值;L.x 指x 的一阶滞后变量。

列(9)至列(12)中,文化资本(Cul)的系数分别为 0.185 0、0.019 1、0.156 2 和 0.286 0,且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文化资本积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是显著为正的,即文化资本存量每提升1 个单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分别提升 0.185 0、0.019 1、0.156 2 和 0.286 0 个单位。正如前文的理论分析:文化资本积累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正式制度信息认知推动正式制度传播与扩散,还可以弱化区域之间的非正式制度壁垒,降低不同区域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市场活动的交易成本,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文化资本积累,文化资本积累的扩散效应可以通过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新精神等市场经济文化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迅速传播并发展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资本进一步积累提供了条件,也使其对技术创新与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进而积极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文化资本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本文利用Baron 和Kenny(1986)提出的逐步法构建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如下:

借鉴温忠麟等(2004)的研究,本文设计的间接效应与遮掩效应检验分为五步。步骤一:检验系数α2。若 α2显著,则可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若 α2不显著,则中介效应并不存在,不可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步骤二:依次检验系数 γ2和系数 δ2。若 γ2、δ2均显著,则中介效应显著,进行步骤四;若 γ2、δ2中至少一个不显著,则进行步骤三。步骤三:提出原假设(H0:计量;Sδ2Sγ2分别为 δ2、γ2的标准误。若 Sobel 检验显著则中介效应显著,若Sobel 检验不显著则中介效应不显著。步骤四:检验系数δ3。若δ3不显著说明完全中介效应显著,若δ3显著则中介效应显著。步骤五:比较 γ2×δ2和 δ3的符号。若同号,则属于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γ2×δ2)/α2;若异号,则属于遮掩中介效应。

表8 报告了文化资本在作为中介变量的条件下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

表8 文化资本的中介效应

由表 8 可知,列(13)中系数 α2的估计结果为0.164 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以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列(14)中系数γ2的估计结果为0.035 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列(15)中系数δ2的估计结果为 0.567 4 且在 1%的水平上显著,γ2、δ2均显著,则中介效应显著,进行步骤四。列(15)中系数δ3的估计结果为-0.310 9 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中介效应显著,但完全中介效应并不显著。这进一步说明,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中,文化资本发挥的是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

七、结论与启示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为解决我国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重要助力。本文基于信息资源配置视角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区际经济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本文创新性地关注了文化资本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中介效应,并系统地梳理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文化资本积累的理论机制以及文化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路径。

本文从设施网络、文献资源、服务效能、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评价了我国2007—2017 年31 个省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服务效能提升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最大;虽然我国各个省份公共图书馆事业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发展水平的区际不平衡性非常显著,且在地理分布上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和阶梯型格局。

本文利用系统GMM 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结构效应,并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检验了文化资本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呈现出正向影响效应,其中,设施网络所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服务效能,最后是文献资源和队伍建设;在制度、要素、创新三重视角下,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通过提升文化资本积累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化资本发挥了中介作用。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而通过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优化信息资源配置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1)推进相关设施的均衡适度布局,特别是重点提升乡镇街道层次的设施覆盖率水平,发挥中心馆、总馆的主导作用;(2)构建高效的网络化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基于大数据平台,实现要素集中化管理、平台数字化管理、服务专业化管理;(3)强化经费、人才、资源的三重投入,将经费预算纳入地方财政刚性支出范围,结合现代化发展特征吸纳高技术人才,强化多维度、多结构的信息资源采集(薛霞,2018)[34]。

猜你喜欢

资本效应图书馆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图书馆
第一资本观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VR 资本之路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