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1型糖尿病患儿护理中的效果
2022-08-22代梦琴吴玉梅马绍芳胡红梅赵凤华赵小燕
邱 云,代梦琴,谢 帅,吴玉梅,马绍芳,胡红梅,赵 艳,赵凤华,赵小燕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四川 绵阳 621000)
1型糖尿病是常见的小儿代谢性疾病,表现为高血糖特征,主要是由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已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最主要的慢性病之一,由于此疾病属于慢性病,因此日常护理干预尤为重要[1]。常规指导饮食、运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干预方式,可达到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日常活动及饮食等的重视,但由于患儿自身疾病情况及生活方式之间存在差异,常规指导方式难以满足个体需要,因此对降低血糖的效果不够显著[2]。奥马哈系统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是将环境、心理社会、生理和健康与评估、计划、实施、协调、监督和评价联结,动态评估、监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相关计划[3],但将其用于1型糖尿病患儿对降低血糖水平的效果并未明确。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1型糖尿病患儿护理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患儿家属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66例1型糖尿病患儿分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4~14岁,平均(9.38±2.12)岁;病程0.5~4年,平均(2.64±0.65)年;用药方式。观察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4~14岁,平均(9.49±2.15)岁;病程0.5~4年,平均(2.61±0.6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内科学》中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②患儿年龄为4~14岁;③患儿具备良好认知功能。排除标准:①严重发育缺陷;②合并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③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者。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对患儿及其家属予以健康宣教,在饮食、运动、治疗上给予指导,告知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遵医嘱服药、建立合理饮食习惯、运动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并发放一份健康宣教手册,告知家属出院后应陪同患儿阅读,及时对患儿负性情况予以疏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奥马哈系统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干预。由个案管理护士根据访谈内容建立个案管理信息档案;①评估:建立糖尿病微信群和儿童糖尿病之家,评估患儿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家长参与照护的意愿与能力,通过奥马哈系统问题全面找出患儿,目前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排序;②计划:创建多学科团队,成员有专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根据患儿问题,将奥马哈系统76个干预导向讨论作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包括讲解糖尿病基础理论知识、监测血糖方法、胰岛素使用、饮食及运动管理、入院宣教、心理疏导、出院指导、考核等。根据病情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计划,确保计划的实施对患儿病情的有效性;③实施:住院期间,根据计划管理方案,全程由课题组成员参与,并结合家长现在的照护能力及意愿,全面支持、协助、指导家长参与患儿的疾病管理。出院后,创建儿童糖尿病随访登记表,主要登记内容为患儿血糖、饮食、运动情况等,出院后1周、1个月、2个月、4个月、5个月进行电话或微信回访,出院后3个、6个月门诊随访,根据自身需求和病情调整随访计划,提前1周联系,与家属协商确定随访时间,做好相应准备;④协调:实时记录,在团队成员共同沟通的情况下调整不合适的方案,共同协助个体案例,以满足其照护需求,促进医患沟通,强化医护团队协作能力;⑤监督:课题负责人监督、督促各项工作得到落实;⑥评价:对患儿状态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若计划完成则能进入下一个目标,若未及时完成,则共同查找并分析原因。两组均干预6个月。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观察两组血糖控制水平、依从性及生活质量:①血糖控制水平: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及餐后2 h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②依从性: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后,采用自我管理量表(SDSCA)[5]评价患儿在饮食、用药、运动、血糖监测及足部护理5方面依从性,各维度总分为0~7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及其家属依从性越高;③生活质量: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后,采用中文版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DSQL)[6]评价患儿生理功能(满分60分)、社会关系(满分20分)、心理精神状况(满分40分)、治疗关系(满分15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儿血糖控制水平比较: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FPG、2 h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血糖控制水平比较
2.2两组患儿依从性比较: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饮食、用药、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量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依从性比较分,n=33)
2.3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关系、心理精神状况、治疗关系量表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分,n=33)
3 讨论
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已达到110多万,我国发病率居全球第四[7]。由于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因此除胰岛素治疗外,日常护理也是控制疾病的关键。临床常对日常饮食、运动及用药进行指导,以此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日常生活干预的重视,但此种干预方案并未针对患儿心理、生理、家长能力及意愿等制定计划,因此难以提高依从性,从而对改善血糖、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不佳[8]。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首先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评估,了解双方心理、生理、家庭经济情况,从而制定个体干预计划[9],若将其用于1型糖尿病患儿或许对改善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更佳。
本研究显示,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1型糖尿病患儿可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同时改善血糖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奥马哈系统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将环境、心理社会、生理及健康行为领域结合,根据患儿病情状况针对性制定计划,动态评估计划实施状况[10-12]。了解患儿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家长参与照护的意愿与能力,全面找出患儿前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排序,通过多学科成员共同制定计划,以导向理论作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糖尿病基础理论知识、监测血糖方法、胰岛素使用、饮食及运动管理、入院宣教、心理疏导、出院指导、考核等。并在住院期间根据计划管理方案,结合家长现阶段照护能力等,全程协助家长参与患儿的疾病管理,同时建立随访登记表,以记录患儿饮食、运动及血糖情况,定时微信或电话随访,确保全面掌握患儿情况,以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检测血糖的能力,改善血糖水平[13-14]。
本研究中,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1型糖尿病患儿可有效提高用药、饮食等方面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可能是奥马哈系统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将评估、计划、实施、协调、监督及评价融为一体,全面评估患儿病情、生活习惯、社会、生理等功能,制定个案管理,根据计划管理方案,全程由课题组成员参与,并结合家长现在的照护能力及意愿,全面支持、协助、指导家长参与患儿的疾病管理[15-16]。建立出院随访登记表,记录患儿血糖、饮食、运动情况等,并在出院后1周、1个月、2个月、4个月、5个月进行电话或微信回访,出院后3个月、6个月门诊随访,根据每次随访情况调整计划,在团队成员共同沟通的情况下调整不合适的方案,共同协助个体案例,以满足其照护需求,并在每一个阶段予以评价,动态调节计划,心理医生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患儿及家属进行干预,从而增强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这与陈红[17]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1型糖尿病患儿可有效提高用药、饮食等方面依从性,从而改善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