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流场分析的不同规格防护林防风效能研究

2022-08-22桑巴叶陈启民

防护林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防护林流场防风

桑巴叶,陈启民

(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新疆精河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新疆 博尔塔拉 833300)

农田防护林是减少农作物遭受风沙危害的一道重要屏障,对农田生态环境稳定和田间小气候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削减绿洲内的风速,阻止流沙危害,保障绿洲生态安全。国内外有关防护林风速分布的研究较多,主要围绕防护林的结构、疏透度、透风系数、树种组成及配置方式、林带行数、林带高度、与风向夹角和空间配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不同带距防护林风速流场研究很少,因此,为进一步掌握不同带距防护林对整个林网内近地面风速影响,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分析农田防护林高度范围内的风速流场及防风效能,揭示农田防护林对风速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绿洲防护林建设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备

本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风洞实验室进行。该实验室位于莫索湾沙漠研究站。风洞为直流开口吹气式,全长16.2 m,试验段长8 m,试验段截面为矩形,宽1.3 m,高1 m,宽高比为1.3,试验段采用侧壁扩散式结构,每侧壁扩散角0.2°,动力装置采用变频电动机,通过调节电流频率来调节风速。风速采用毕托管(KIMO TPL-03-300)、微压传感器(C239)和风洞系统配套软件进行测量。

模型固定于试验段入口下风向1 m处风洞底板中轴线上,垂直及45°于来流方向。以模型迎风坡坡脚所在位置为0,在其上风向、林网和下风向观测点布设移测架,试验条件下附面层厚度 ()大于15 cm,模型高度均在附面层内。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材料 试验模型由柔性塑料花制成。本试验防护林树种为新疆杨(var.),单株杨树模型高16.0 cm,冠幅为2.5 cm×2.5 cm。株行距为1.5 cm×2 cm,为4行杨树。模型均设计为生长季处于全展叶状态,模型与实物的尺寸比例1∶100。

1.2.2 模型设置 主林带间距为150、200和300 m,设置风速为8 m·s。

主林带间距300 m的林网设置风速分别为8、10和14 m·s。

1.2.3 测点布设 移测架上皮托管安装中心距风洞底板距离分别为1、2、3、5、7、10、15和30 cm。林网前后水平测点分别设置在-10、-5、-2、-1、0(为第一道林带,林带中有3个测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和20 H(150 m和300 m带距防护林测点布设至20 H,200 m带距布设至18 H)处。150 m带距防护林第2道林带位于9 H,200 m带距位于12 H,300 m带距位于18 H,林带中设有3个测点(H为林带高度,“-”符号为林带前)。

1.2.4 数据处理 防风效能利用公式(1)计算,计算结果(平均值)为该点防风效能。

=(-)/×100%

1.2.4 健康教育 积极宣传这两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包含发病原因、二者间作用、治疗方案等,相关注意事项详细的告知患者,保证治疗的顺利开展,患者如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将胰岛素的使用方法指导给患者,并讲解相应的治疗知识,让患者足够认识胰岛素,从而正确的使用。除口头宣教外,还要结合视频教育、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便于患者理解,促进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

(1)

式中:,—距离林带为、高度为处的平均风速;0,—试验转速下高度的初始风速;—距离林带为、高度为处的防风效能。

在设定的风速条件下采集风速数据,同一测点停留5 min,每1 s记录一次数据,求出平均值,并用防风效能公式计算出防风效能。根据试验结果,采用Sufer 11绘制风速流场图和防风效能等值线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带距防护林风速流场及防风效能差异

2.1.1 风速流场分布差异 在影响防护林体系防风作用的许多因素中,林带间距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图1可以看出,由于林带疏透度相同,在8 m·s风速下,3种带距林网风速流场基本规律相似,大部分气流被迫抬升,从林带上空越过,形成风速的增值区,在林带背风面的风速出现明显的降低。由于林带间距不同而组成了不同规格的林网系统,网格内风速的降低情况差异明显。

图1 不同带距防护林风速流场

由图1可见:150 m带距间距较短,风速处在低值,低于林带高度(16 cm)范围内,全线风速为0.46~6.33 m·s,最低风速从5 H开始一直延伸到第2道林带处(9 H),带前风速为1.2 m·s;200 m带距林带最低风速出现在6 H,风速为1.2 m·s,8 H、9 H开始上升,第2道林带前(12 H)风速为2.3 m·s,是试验风速的28.8%,风速稍有上升;300 m带距林带最低风速出现在5 H,风速为1.0 m·s,第2道林带位于18 H,林带前风速为3.5 m·s,为试验风速的44.8%。

防护林网的防风作用,不同于孤立的林带。运行中的气流,受到林网中第1道林带的阻挡后,气流被削弱,当气流还未恢复到空旷地风速以前,又遇到第2道林带的阻挡,气流运动的动能再次被削弱,所以多条林带的互相影响,从而表现了林网综合防风效果。150 m带距林网第2道林带后1~2 H处平均风速为试验风速的74.4%,较第1道林带相同位置降低46.15%;200 m带距和300 m带距林网情况相同,第2道林带后1~2 H处风速分别为试验风速的74.7%和71.2%,较第1道林带分别降低32.4%和26.0%。

2.1.2 防风效能 为了掌握试验风速8 m·s条件下,3种带距防护林网低于林带高度范围内的防风效能的空间变化情况,绘制了风效能等值线图(图2)。由图2可见,3种带距林网防风效能趋势基本相同,林带后均急剧上升,达到高峰后再缓慢下降。150 m带距林网中7~16 cm高度全区段防风效能均在60%以上,1~5 cm高度4~9 H(第2道林带)范围防风效能也高于60%;200 m带距林网中5~16 cm高度全区段防风效能均在63%以上,1~3 cm高度3~12 H(第2道林带)范围防风效能高于64%;300 m带距林网3~18 H(第2道林带)防风效能基本高于50%。

图2 不同带距防护林防风效能

图3 不同带距防护林背风面防风效能

2.2

2.2.1 风速流场分布差异 试验风速为8、10和14 m·s条件下,300 m带距防护林风速流场见图4。

图4 不同试验风速下林网内风速流场

在3个试验风速下,对林带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比较。由图4可见,随着风速的逐渐增加,风速等值线更加密集。在8 m·s风速下,4 H处风速已降低至1.5 m·s,最低风速出现在5 H,一直到9 H风速均处于较低值,此后开始上升;10 m·s风速下,最低风速出现在4 H、5 H处,6~9 H除了林冠层外其他区域均低于3 m·s,风速降低50%以上;14 m·s风速下,同样是4~9 H范围风速较低,3~12 H范围内除了冠层外其他区域风速降低50%以上。

风速经过第1道林带到达第2道林带时削弱程度各有差异,14 m·s风速下,第2道林带1~2 H处风速较第一道林带相同位置降低19.1%;10 m·s风速下,降低21.3%;8 m·s风速下,降低22.9%。

2.2.2 防风效能 低于林带高度范围内的防风效能等值线图见图5。1、2 cm高度处防风效能曲线图见图6。

图5 不同试验风速下林网内防风效能

图6 不同风速下林带背风面不同观测位置防风效能

由图5可看出,不同风速条件下,防护林网均可有效降低风速,并发挥着较高的防护效能。3种风速下林网内不同区段防风效能趋势基本相同,林带后均急速上升,达到高峰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比较3种风速条件下的防风效能,8 m·s风速下,防护林网防风效能较高,相比之下,虽然风速14 m·s时防风效能较低,但最低值也达40%,出现在林带前林冠层位置。就林网中每一层高度防风效能而言,1 cm处防效最高,2 cm次之,林冠层(10~16 cm)防效最低。

由图6可看出,林带后4 H处防风效能达80%以上,此后一直持续到8 H处,不同风速条件下,下降程度略有不同。8 m·s风速下,防风效能基本在50%以上,14 m·s风速下林网防风效能较低,最低值出现在14~18 H,为39~55%;8和10 m·s风速下,13~18 H防风效能有所不同,8 m·s风速下防风效能略高于10 m·s风速,其他区段基本相同。

3 结论与讨论

3.1 在同一风速下,3种带距林网最低风速基本都出现在5.5~7.5 H处,平均风速为1.0~1.7 m·s。150和200 m带距林带背风面风速尚未上升或稍有上升就进入下一道林带,300 m带距上升至试验风速的44.3%时进入第2道林带。3种带距林网平均防护效能排序为200 m带距(70.9%)>300 m带距(64.1%)>150 m带距(60.7%)。

3.2 风速从第1道林带进入后,逐层削弱,多条林带协同防护,从而表现了林网整体防风效果。150 m带距林网第2道林带后1~2 H处平均风速较第1道林带相同位置降低46.2%,防风效能达78.0%,比第1道增加5.7倍;200 m带距和300 m带距第2道林带风速分别降低32.4%和26.0%,防风效能均高于第1道林带后相同位置。

3.3 风速对林网内防风效能的影响比较复杂,并不是单一的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300 m带距林网内,随着风速的增加,在林网内大部分区段防风效能有所减弱,小部分区段则增大。

3.4 本研究表明,就林网内整体风速而言,小网格的防风作用明显优于大网格。基于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林带用地,提高经济效益考虑,在绿洲内部配置300 m带距防护林综合效应最佳,既能发挥较好的防风效能,又能兼顾农业效益。在绿洲外围可适当考虑配置带距较小的防护林。

猜你喜欢

防护林流场防风
液力偶合器三维涡识别方法及流场时空演化
基于机器学习的双椭圆柱绕流场预测
人性化沟通应用于种植牙手术护理过程的效果观察
感冒来碗防风粥
真实流场中换热管流体诱导振动特性研究
防风衣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祛风解表说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