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管理理论视角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

2022-08-20万文慧姬彩硕梅雪岭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秩序应急管理

王 婷 万文慧 姬彩硕 梅雪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教育处,北京 100050)

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1-2]。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巨大,其应急管理研究和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安全发展迫切需求[2]。高校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学生人数众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易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影响,潜在危害性大。如2003 年SARS、2008 年汶川地震、2009 年H1N1、2019 年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多地频发的学校集体食物中毒等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均对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严峻考验。因此,开展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研究、提升其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其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基础

系统管理理论采用基于管理要素的整合方式,以总体与管理要素、管理要素之间的作用为切入点,是深入研究管理联系之间的多元性、处理管理困境的理论体系[3]。系统管理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管理是合理配置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种追求资源最优配置的过程体现了系统最优化的思想实质[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点多、面广、影响大等特点,管理兼具技术专业性与政策规范性等特点,有一定管理难度。剖析突发公共事件中学生管理工作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兼顾教育、管理和服务3 个职责,满足风险防范控制要求的管理系统具有现实意义。

2 SHAMPOO 学生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依托于明确的目标、可靠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因素。明确的目标是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前提,目标应明确、核心、可实现,为工作开展确定方向;基本条件保障是工作有效落实的基础,基础保障应有效、全面,兼顾物质与意识;环境是可能对该项工作造成影响的因素,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考虑社会行为方面。基于此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学生管理工作要素进行分析归纳:①目标要素:突发公共事件中学生管理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保障健康安全,二是保障学习教育。个体健康包括生理、心理两个维度;学习教育包括日常教学和公共事件相关知识学习两个方面。以上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健康安全是日常教学开展的基础,公共事件相关知识学习进一步促进健康安全维护。②社会行为要素:突发公共事件中还应关注学生诉求、掌握学生动向。基于学校、家庭、社会3 个维度可对学生诉求进行区别划分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方案;基于时间、地理、人际3 个维度构成学生的行动网路。③基础要素:学生应急管理的基础要素有三点,一是保护措施,二是组织构架,三是秩序纪律。基于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学生应急管理中保护对象包括人员、设备物质和环境3 个方面;考虑人员和信息两项工作核心,管理过程中必须完成学生管理组织及信息管理组织的构架;此外还需关注的纪律管理,包括校园秩序管理及思想价值观秩序管理。以上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石:有效运转的组织构架是维持纪律秩序、收集信息舆论、维护思想价值观秩序的基础,有效运转的组织构架和良好的纪律秩序共同保障保护措施的有效开展(图1)。

图1 基于系统理论要素的学生管理模式

对上述各要素进行梳理,构建出SHAMPOO学生管理模式,包括学习(study)、健康(health)、诉求 (appeal)、动向 (movement)、保护(protection)、组织(organization)、秩序(order)7项要素(图2)。

图2 SHAMPOO 学生管理模式

2.1 学习(study)

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学习管理应当做到:①维护日常教学活动,保证专业知识技能学习;②开展应急科普,丰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与技能。

2.1.1 专业知识学习

在突发公共事件期间,保障日常学习继续进行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教育部就对高校提出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体要求[5]。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期间高校应当做到:①教学计划修订: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期持续时间,实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考评计划;②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改变:结合事件管理要求和学校学生现有资源,采用特殊时期可行的教学方式;③教学质量控制:在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下,对教与学两方面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

2.1.2 应急科普学习

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导致学生的恐慌和不理性行为,其危害程度甚至超出风险事件本身,而应急科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6-7]。2017 年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专门强调了应急科普能力建设问题[8]。在高校开展应急科普应达成3 个目标:①提高学生事件相关科学素养,提升学生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②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以助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顺利推进;③通过宣传科学信息,加强积极认知,缓解恐慌,对舆论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2.2 健康(health)

高校应急学生管理体系应兼顾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管理,实现学生健康问题快速筛查,建立健康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制定健康问题有效解决方案。

2.2.1 生理健康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如外伤、传染病、中毒等,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保障学生身体健康,以实现:①快速筛查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健康问题,迅速发现问题个体;②持续监控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新发问题个体;③健康问题解决。

2.2.2 心理健康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常引发惊慌、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且易出现个体间情绪感染,在学生集体中形成负性“群体心理”,进而导致“盲从”等行为[9-10];不良状态持续加重,还可能出现抑郁、应激性心理创伤等严重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可有效降低灾难经历者心理疾病发病率[11]。因此,应急学生管理模式中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包括:①心理状况摸底,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迅速定位共性心理问题以及重点关注学生;②畅通倾诉渠道,疏解学生早期不良情绪和心理,避免其横向扩散和纵向加重;③心理问题干预方案的运行,对于已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心理素质恢复和重建。最终实现“早发现、早疏导、早支持”。

2.3 诉求(appeal)

在学习与健康之外,突发公共事件还可能对学生造成生活、经济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基于学校、家庭、社会3 个维度分类,可对学生诉求进行区别划分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方案。

2.3.1 学校来源的诉求解决

高校学生多集中居住于校园内,对学校依赖度高。突发公共事件会对学校及社会造成广泛影响,进而导致学生对学校资源需求的变化。针对学生学校来源的诉求高校应当做到:①诉求预测:基于突发事件特点与学校以往管理经验,在突发事件早期预测学生的重点诉求;②诉求问题提前规避:在突发事件前期完成对重点诉求的准备应对工作;③诉求的调查与了解:突发事件全程畅通学生诉求反映渠道,主动调查了解学生诉求;④解决诉求: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解决宿舍消毒、住宿密度、饮食安全与营养,以及少数民族饮食等问题。

2.3.2 家庭来源的诉求帮助

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对学生家庭资源产生影响,包括家庭经济、家庭成员健康、家庭情感等方面。因此,高校应对学生家庭来源的诉求做到了解与帮助。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困难进行了解,提供专项补助,或予以就诊等方面的支持。

2.3.3 社会来源的诉求帮助

突发公共事件期间,高校学生有可能出现社会来源诉求,如应聘就业方面困难、传染病导致的社会排挤歧视、家庭社会地位变化等。对于此类问题,高校应予以关注。

2.4 行动(movement)

掌握学生行动信息对于学生现况了解以及事件相关问题的追溯、掌握、预测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位置及动向可从时间、地理、人际3 个维度来理解。

2.4.1 时间及计划

了解学生事件发生前、事件发生时、事件发生后的历史经历,调查当前时间点及后续近期时段内学生的计划。

2.4.2 位置及路线

调查统计学生的位置、出行路线、出行方式。

2.4.3 人员接触

了解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人员接触。

以上3 个维度互相交叉,共同构成学生的行动网路。高校应掌握学生在事件发生前、事件发生时、事件发生后的历史经历,同时调查当前时间点及后续近期时段内学生的计划。高校应统计不同时间节点学生的位置、出行路线、出行方式及人员接触等信息。

2.5 保护(protection)

高校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弱,安全知识缺乏,安全素质偏低;处于成长期,社会免疫能力弱[12]。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对高校安全系统进行划分,可分为:人子系统、机器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包括环境的理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即人员系统、设备物质系统和环境系统[13]。

2.5.1 人员系统保护

人员既是被保护的对象,又可能是安全隐患的来源。防范由人员引发的高校学生安全隐患,应关注学生、高校教职工及外来人员三类群体。由人引发的安全隐患主要源于:①心理因素:如缺乏安全意识,麻痹大意;②生理因素:如身患传染性疾病;③不安全行为:如违反防疫、消防要求的行为。消除人员系统安全隐患可通过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应急能力、明确规章制度、完善规程标准、改进管理手段等措施来实现。

2.5.2 设备物质系统保护

高校系统中的机器子系统包括电教设备、实验设备、交通设备等[13]。该系统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源于设施缺陷、设备老化、管理缺失等。突发公共事件期间高校对设备物质系统的保护要做到定时检查、及时维护更新、完善管理制度。

2.5.3 环境系统保护

高校环境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场所、生活场所和娱乐场所,此外还需关注网络环境。对环境系统的安全保护包括对学生活动场所安全卫生管理,识别及去除环境系统中的有害因素,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环境系统保护制度。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采取定时通风、消毒、人员密度控制、体温监测等安全管理措施。

2.6 组织(organization)

本文中的组织是指为实现应急学生管理目标而构建起来的管理体系。应急学生管理最重要的管理对象包括人员与信息两大类别。

2.6.1 学生管理组织

学生管理组织包括教师主导的管理组织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是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权责关系,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工作,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结构。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高校应迅速成立特殊时期的教师主导的管理组织,组织的管理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原则。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包括党团组织、班干部组织等。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抓手作用。

2.6.2 信息管理组织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关键、管理的基础[14]。突发事件中的信息管理是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汇总与收集、管理与检索、分析与处理、协调与沟通的全过程[15]。突发事件学生信息管理组织主要包括:高校内突发事件的类型、起止时间、涉及学生范围、涉及学生的详细信息、学生受影响严重程度等,同时应记录危害事件处理信息、资源调配信息等。

2.7 秩序(order)

秩序可分有形的社会组织秩序和无形的人心价值秩序两个维度[16]。突发公共事件易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影响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学习秩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市教委提出“坚持五个‘贯穿疫情防控始终’”就包括“把维护校园秩序平稳贯穿疫情防控始终”。

2.7.1 校园组织秩序

高校学生一方面热情冲动,一方面又缺乏自我管理,心理共振较强。其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不平衡,导致部分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17],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学生易出现旷课逃课、违反纪律、聚众宣泄等扰乱校园组织秩序的行为。校园组织秩序管理包括教学秩序管理、科研秩序管理、生活秩序管理3 个方面。具体工作包括严肃纪律要求,明确奖惩措施,严格监督检查。

2.7.2 思想价值观秩序

高校学生情感认知丰富,但缺乏稳定性;具有一定思维成熟度和独立性,但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易产生偏激想法[18]。《教育部2009 年工作要点》强调“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但当前我国高校普遍仍存在对突发公共事件思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内容缺乏、教育机制未建立、学生应对意识能力薄弱等问题[18-19]。因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学生管理体系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20]。高校应及时、有效、全过程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科学预测功能,政策、舆论和行为导向功能,疏通调适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激励功能[20]。

3 结语

本文基于系统管理理论,剖析突发公共事件中学生管理工作要素,提出了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SHAMPOO 学生管理模式”。本模式的构建旨在完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规范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学生管理工作流程。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高校可基于本模式制定学生管理方案,避免重要工作环节遗漏。在应用此模式设计工作细则时需结合突发公共事件特征与学校自身特点,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提高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全面防范重大风险的能力。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婷:研究设计,撰写论文;万文慧、姬彩硕:文献检索,收集数据;梅雪岭:修订论文

猜你喜欢

秩序应急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秩序与自由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孤独与秩序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