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演变、根源及消解 *

2022-08-20张晓忠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思潮全球化

张晓忠

对“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理论前沿与热点。学术界有时把“民粹主义思潮”和“逆全球化思潮”称之为两种社会思潮,或者把它们与“反全球化思潮”一起并称当今社会最受关注十大思潮中的三个重要社会思潮。从2010 年开始,《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连续多年推出了年度最受关注的十大思潮的调查评选。根据调查结果,民粹主义与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排名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6 年和2017 年、2019 年、2020 年,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分别在国内外重要思潮评选中一跃排到了第一位(见表1)。1参见杨倩:《比较政治学视野中的民粹主义》,当代世界出版社,2020 年,第1 页。在本文中,我们将其叠加为一种相互交叉的复合思潮,称之为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因为“民粹主义”思潮是“逆全球化”现象的推手,2徐英瑾:《在逆全球化语境中重解“阶级”概念——一种基于信息化隐喻的解读》,《探索与争鸣》2017 年第4 期。而逆全球化政策对民粹主义的作用又会不断强化,二者密切相联。我们以全球化的发展与演进为切入点,侧重探究民粹主义历史与现实中的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当代欧美的“新民粹主义以单边主义取代多边主义的政策,推行一系列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措施”。3宋朝龙:《西方新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的囚徒困境与破解之道》,《理论与改革》2000 年第6 期。这里讲的“新民粹主义”就是欧美国家新一轮的继俄美、拉美、亚洲之后的第四次民粹主义浪潮。

表1. 2011—2020年度《人民论坛》评选十大社会思潮 4本图表依据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交流平台——青马先声”的图表重新录入。

所谓欧美“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指的就是当前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反移民、反欧盟、反自由贸易的新一轮民粹主义者推动下的逆全球化现象。具体说就是,自2016 年英国脱欧公投、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等“黑天鹅事件”频发以来,在民粹主义思潮夹持下的逆全球化政策被逐步付诸行动。全球化出现了局部的逆转,这成为席卷全球的潮流。因为,当前民粹主义的蔓延与全球化问题及近年兴起的欧美反全球化、去全球化以及逆全球化国际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我们处于又一次历史性的转折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如一片阴霾笼罩人们心头,甚至不少悲观人士断言“这是全球化时代终结的开端”。所以,我们把2016 这一极不寻常之年,称之为民粹主义政治的“逆全球化元年”。1也有人称2017 年是特朗普时代的“逆全球化元年”,这是分别从当选和任职来说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人们从这两场涌动着对抗性民意和交织着政党政治的事件中,惊觉21 世纪民粹主义浪潮的第一次总爆发。”2林红:《当代民粹主义的两极化趋势及其制度根源》,《国际政治研究》2017 年第1 期。也有人连同当年发生的“意大利宪政公投失败事件”并称“三大黑天鹅事件”。3“意大利修宪公投事件”是让选民对意大利现任总理伦齐提出的“宪法修订方案”进行投票表决。2016 年12月5 日结果出炉:反对票超过赞成票,修宪被否决,同日伦齐宣布辞职。意大利的修宪公投,被视作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大选后又一黑天鹅事件,标志着意大利反对派民粹主义政党“五星运动”的得势。无论是欧洲难民危机、英国脱欧,还是伊斯兰恐怖主义、特朗普等现象,都指向一种迥异于过去20 年“世界是平的”4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著述《世界是平的(3.0 版)》(2008 年中译本),指出:世界的平坦化正在剧烈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强调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的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而英国学者简世勋后来则著述《世界不是平的:走过逆全球化暗潮》(2019 年中译本),他认为,一直以来,虽然为全球化摇旗呐喊的人很多,但是技术进步并不能决定全球化,因此世界肯定不是平的,也不可能是平的。之判断。实际上,“自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一轮的民粹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普遍扩张之势。”5房宁、涂锋:《当前西方民粹主义辨析:兴起、影响与实质》,《探索》2018 年第6 期。2020 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后,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来势更加凶猛,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更是愈演愈烈。

综上可见,近几年来,“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在主要发达国家占据主流并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思潮,虽然是首次,但是特朗普时期出现的新民粹主义学说在拜登执政期间正全面形成。6关于这一点,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鲁比尼认为,拜登的新民粹主义已彻底告别从比尔·克林顿到奥巴马的每一位总统都遵循的新自由主义信条。美国经济政策的钟摆也不可避免地从新自由主义滑向新民粹主义。一定意义上说,拜登政府继续了与特朗普政府相似的新民粹主义经济议程。对此,应该如何有效应对这股社会思潮,遏制民粹主义泛滥,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崭新课题。

一、当代欧美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演变

历史地看,民粹主义运动已经出现过了三次浪潮。前三次总体上呈现出偏左的政治色彩。其主流基本上是属于左翼的激进主义,间或有少许右翼保守主义成分。在21 世纪初叶席卷欧美的第四次民粹主义浪潮,曾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左翼与右翼同时并举的两极化趋势,但最终结局呈现出“左翼政治持续衰微与民粹主义全面右翼化的‘失衡的极化’现象”。7林红:《“失衡的极化”:当代欧美民粹主义的左翼与右翼》,《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 年第5 期。然而,民粹主义一直都坚持着一种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态度。

学术界通常认为民粹主义起源于19 世纪70 年代以后两次相互独立的运动:俄国民粹派运动和美国人民党运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在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视为一种经济潮流,美国和俄罗斯也受到这种全球化潮流的影响,陆续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民粹主义最早用于指涉俄国民粹派,他们明确地反资本主义全球化,其“跨越论”的实质是抵制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列宁的全球化思想就是对民粹派“世界历史理论”扬弃的结果和产物。19 世纪90 年代,俄国民粹派才分化为左右两翼,而右翼民粹主义遭到列宁的严厉批判。20 世纪90 年代,美国“佩罗的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深刻忧虑”。1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年,第234 页。所以,早期美俄民粹主义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思潮,均属于广义上的反全球化思潮与运动,是两国向资本主义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农民运动。拉美各国的民粹主义浪潮也是在全球性危机背景下产生的。20 世纪30 年代到60 年代,拉美的阿根廷、智利等国就经历了民粹主义的洗礼。庇隆主义是拉美民粹主义的范例,还有委内瑞拉的胡果·查韦斯和玻利维亚的埃沃·莫拉莱斯。当民粹主义的概念从俄、美“游移”至拉美,加上拉美国家丰富多彩的民粹主义实践,造成了拉美民粹主义的概念极具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既是统治集团组织权力的方式,同时也是在工业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新兴民众的主要政治表达方式。在亚洲,自20 世纪80 年代,伴随着亚太国家或地区的民主化转型,民粹主义运动相继在韩国、泰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爆发,出现了民粹主义第三次浪潮。东南亚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欧美国家差距较大,人口、宗教、文化差异明显,民粹主义的表现有共性也有不同,但基本上仍属于左翼阶级政治范畴。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欧美民粹主义再度出现,到21 世纪达到高潮,称其为新民粹主义,目前正在全球蔓延的民粹主义被广泛认为是第四波民粹主义高潮。它反映了20 世纪末期欧美人民在移民、治安、政府无能、全球化及欧洲一体化压力下的普遍意愿。西欧和北欧民粹势力的扩张和特朗普的胜利较明显地表现出民粹主义的右翼威权趋势,而一些南欧、东欧民粹政党和美国民主党的桑德斯参选则代表着民粹主义的左翼改良趋势。

事实上,民粹主义试图表达平民大众的集体诉求,而大众的构成,在内部看,其具有阶级性;在外部看,其具有民族性。前者倾向于左翼激进主义,后者倾向于右翼保守主义。过去三波民粹主义基本上都是阶级政治的反映,矛盾主要集中于贫富差距、阶级分化、社会福利和公平正义等问题上,总体上看都属于左翼民粹主义的范畴。从19 世纪末的美俄农民阶级、20 世纪中叶的拉美劳工阶级,到20 世纪末亚太地区的追求分配正义的底层民众,他们坚决地反抗腐败的政治经济精英,追求平等正义。然而,新近一波民粹主义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表现在极右翼趋势开始突显,左翼民粹主义和右翼民粹主义同时勃兴。因此,阶级性与民族性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左右两极化同时发展而右翼民粹主义明显风头更盛的情况。

俄国民粹派和美国人民党运动是同时发生于19 世纪末的民粹主义运动,被视作研究早期民粹主义的两个经典案例,因而它们是民粹主义的两个起源。我们认为,虽然由于两大运动产生的社会制度背景不同、理论与实践侧重点的差异以及对既有体制呈现出激进与保守的政治态度的差距,但二者都具有民粹主义宽泛意义上的特征,诸如反精英倾向、对人民的推崇、对代议制的反抗、对全球化的反对等,很多内容和特征极其相似,其都是小商品生产者或农业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及其全球化威胁的独特回应,也都表现出鲜明的左翼激进主义色彩。个别学者认为俄国历史上的民粹派运动与当今的民粹主义潮流几乎不相关,甚至存在相反的倾向。但通过比较,我们赞同“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观点。1夏庆宇:《俄、德传统民粹主义与西方当代民粹主义的关系论析》,《深圳社会科学》2018 年第2 期。当代西方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民粹主义反全球化思潮的传承及其最新发展。如果认为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少数精英集团与多数普通民众的政治对立,那么不论是俄国传统民粹主义还是当代民粹主义都是站在多数普通民众一边的,民粹主义者带有明显的人民性或曰“民粹性”,这是所有民粹主义者的共同特征,只不过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俄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因此传统民粹主义非常推崇农民,俄国传统民粹主义是在现代化前夜对农业社会的一种缅怀;在西方国家的农业人口已经普遍发生萎缩的今天,民粹主义不可能再以推崇农民为特征了,但他们仍然主要推崇、代表本国的社会底层民众,这一点并未发生变化。这主要是通过阶级分析发现的,属于民粹主义的阶级特质。民粹主义的阶级特征与民族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即民粹主义者推崇的往往是本民族的普通民众,而非其他民族的民众。故而,民粹主义正是因为站在极左的立场上,才带上“排外主义”这种极右翼的特征。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二者均同时具备上述两方面特质,只不过传统民粹主义的阶级特质比民族特质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当代民粹主义的民族特质比阶级特质表现得更加明显,故而二者的外在表现形态呈现出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一些人认为二者并非同一类事物。

民粹主义在诞生时所处的历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时代的民粹主义运动的活动主体、依靠力量、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张、表现形式等都存在明显差异,但“二战”前后民粹主义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简单来说,“二战”之前的俄国民粹主义是一种后发国家排斥早发国家的现象,而“二战”之后的欧美民粹主义是一种早发国家排斥后发国家的现象。如果说传统民粹主义是较晚实现现代化的俄国对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发展模式的一种排斥,那么当代民粹主义则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对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一种排斥。当然,后一种情况主要指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公民排斥来自非发达国家的移民、非法入境者、难民及他们对本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例如外来人口带来的异质文化)。

尽管民粹主义的表现形态各异,但它们都体现了对人民(或民众),尤其是对中下层平民的终极关怀,都具有草根性、批判性、非理性、反建制、仇官、仇富、仇精英等共同特征。所以说,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我们以往过分注重俄国民粹主义的社会政治纲领和经济纲领,但缺乏对其思想文化纲领的共同性研究,不同时期与国度的民粹主义在“文化哲学”、文化理论和文化观点上具有相同点。2参见马龙闪、刘建国:《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264、265 页。俄国民粹主义遵循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文化和文化进步是由“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个人”来实现、由人民付出的血汗代价所换来的;反对文化崇拜,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文化;以道德主义为评价精神文化的最高标准;对科学和文化的极端功利主义态度;把批判斗争绝对化,具有宗教教条主义的偏执性和不宽容性。这些俄国民粹主义激进主义一翼的文化观对后来的民粹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欧美当代的民粹主义与列宁当年批判的传统民粹主义在封闭、人民至上、非理性、反精英、反代议制、反市场经济及反全球化等方面有其共性。

我们之所以没有把2016 年后的逆全球化继续称之为“反全球化”,是因为反全球化代表了全球化进程中一开始就出现的悲观情绪与反对立场。而“逆全球化”研究,则是集中于当前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新局面、新矛盾、新现象。当前学术界仍然有人将“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混用,但2016 年后人们更多的是把英美新一轮自上而下国家政治势力及政党领袖为代表的全球化逆转称为“逆全球化”。同20 世纪中后期上一轮反全球化浪潮相比,二者在主导力量、反对对象、倡导主题、取得成效等方面存在差异与变化。从主导力量来看,反全球化主要是社会力量,而逆全球化则是政府国家力量的介入,又恰恰是过去倡导全球化并推动全球化的力量;从反对对象来看,反全球化是反对不合理的全球化,主张让全球化的脚步走向更加公平、公正、自由的方向,而逆全球化则反对自由贸易、欧洲一体化,主张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从倡导主题来看,“反全球化主要是一种思想运动和社会抗议行动,而逆全球化可以说是倒转全球化的国家化蜕变”;1任剑涛:《逆全球化、民主轴心与全球化重构》,《探索与争鸣》2017 年第3 期,第43 页。从收效来看,反全球化力量相对薄弱,因此不足以撼动全球化,而逆全球化的力量超过以往的情形,目前已占据英美主流社会,将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全球化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那么,反全球化则是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当前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现象同时存在,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突破经济行为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2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 年第4 期。我们认同二者同时存在,且相互叠加,但也必须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新冠疫情背景下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来势更加凶猛,令本已备受民粹主义者攻击的全球化遭遇更多阻力。当前,民粹主义在欧美内部呈非均衡发展态势,逆全球化与全球化都将继续存在,并且在长时间内会形成一个博弈格局。特朗普下台绝非美国民粹主义的终结,拜登政府依旧持续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政策。但这只是全球化途中遇到障碍而进行的一场修整,暂时的停滞可能会迎来更大的进步。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世界各国福祉的必由之路。

二、当代欧美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根源

国内外学者探讨了西方国家民粹主义势力兴起与全球化之间的关联。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轮民粹主义是全球化的产物”,3黄仁伟:《这一轮民粹主义是全球化的产物》,“环球网”2019 年12 月21 日。是全球化助长了民粹主义;另一种观点主张,民粹主义兴起并不是全球化惹的祸,“民粹主义在最近兴起未必是因全球化过程中失败者的反抗造成的。”1闫勇:《学者驳“全球化助长民粹主义”说》,“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 年5 月24 日。我们认为,民粹主义是在全球化困境中得以重现的,是对全球化在贸易、民主及意识形态等方面负面效应加以批判后的复兴。既不能简单地把民粹主义的兴起完全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不能对全球化的负面效应视而不见,要做具体分析。

民粹主义的产生与复兴,既有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的激进主义洗礼,有卢梭思想、俄国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浇灌,又有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弊端与困境的挣扎及其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发展危机的反应。列宁时期民粹主义的极端思想、激进思想,崇尚浪漫主义,过于情绪化以及强烈的宗教色彩和理想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民粹主义出现于特定社会转型期,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化与民粹主义都有着不短的历史,二者存在互构性,即全球化困境催生民粹主义复兴,民粹主义浪潮威胁全球化。民粹主义内在地具有深刻的反市场、反现代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倾向。当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出现某个薄弱环节时,如发生认同危机、合法性危机、经济危机、就业危机、生态危机时,民粹主义就会应运而起。

“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转型,它在多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全球化在带来繁荣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困、冲突、分配不公和环境等问题,其局限也“酝酿了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生长条件”。2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特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年,第283 页。英国学者帕特里克·迪克松预见了全球化因身陷民主困境而将要面临的挑战。单一议题政治的兴起是民粹主义孕育与复苏的标志之一。这种只关心民众感兴趣的如环境、动物权益、童工等单一议题的政治策略为民粹主义及其政党赢得了大批的支持者。由于在一个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世界中,人民的直接参与机会越来越少,而技术统治论所隐藏的“民主专制主义”走到了民主的对立面,为此,赫尔德提出了全球民主的概念,把民粹主义始终追求的普通大众的民主参与权明白无误地摆到了全球化的主导者面前。

民粹主义反全球化潜藏于全球化时代,而非理性的反全球化有碍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对民主的削弱带来了全球化的怀疑论者们的批判,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力图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来证明全球主义在对全球化判断上犯了夸大事实和有意识误导公众的错误,3[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6 页。而且更在行动上掀起了反全球化的运动。反全球化运动不论在理论主张还是在行动形式上都隐约可见民粹主义的影子。民粹主义存在于反全球化经济政治诉求中,存在于反全球化运动社会基础中,更存在于反全球化运动斗争形式中。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反全球化运动等同于民粹主义的当代形式,但在全球化的大势下考察民粹主义的重现,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民粹主义具有突破时空差异的历史周期性,它包含着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不仅是转型时代中危机意识和不满情绪的产物,更是民主时代威力巨大的批判武器,这是它成为反全球化旗帜的缘由。

民粹主义不仅已经融入了反全球化,甚至也融入了逆全球化的运动之中。近年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原因是,全球化进程导致西方出现了全球化赢家与输家之间的结构性对立,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普惠性不够,特别是中下层民众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较少。甚至可以说,经济层面上的“差异性全球化”“在几乎所有国家内部造成了新的受益者与挫败者之间的断层线,而现存的政治经济秩序未能有效地应对国内的不平等,导致民众意愿的分裂,出现了支持与反对全球化的群体对立”。1刘擎:《2016 西方思想年度述评》,《学海》2017 年第2 期。

有一种观点,他们把世间一切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如把欧美工人阶层和底层中产阶级处境的恶化简单地归因于经济全球化,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将贸易失衡、结构扭曲、市场失调、工人失业,乃至移民、金融危机等一切乱象都归罪于“全球化”。然而,这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

当代欧美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弊端与社会制度根源。西方发达国家本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那么,为什么恰恰在欧美发达国家却出现了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呢?国际金融危机经过多年调整,全球经济并未迎来理想的复苏,相反却陷入了持续的结构性低迷,并显露出民粹主义逆全球化趋势。当代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媒体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种种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包括国内的阶级矛盾、地区间的矛盾、贫富两极的分化、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剧烈冲突以及平民与政府的尖锐对立,等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通常是社会的不公正、政治的腐败、政府的无能,特别是公民对政府的失望,潜在原因在于精英体制失灵、国内国际治理失当及其全球化问题,而全球化发展及经济不平等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文化上的狭隘民族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史观、社会对立与分裂等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制度根源。

第一,经济不平等状况加剧是经济根源。其一,新自由主义致使财富分配不公。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放任的金融资本积累模式及其危机是西方新民粹主义兴起的根源。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助推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拉大,导致财富集中和分配不均,这加剧了西方社会经济不平等。其二,实体经济空心化促使矛盾加剧。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大资本家们乐于将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获得更大的利益。经济发展贫弱激化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使各种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人群成为民粹主义的社会基础。而“国内蓝领工人则成为了逆全球化发展的推动力”。2任晓聪、和军:《当代逆全球化现象探析—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理论》,《上海经济研究》2019 年第4 期。其三,福利缩减使底层民众生活恶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个人自立、财产私有,反对社会福利政策,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经济不平等。一旦社会公众的失落感与不满情绪变得难以抑制时,就必然会激发强烈的民粹主义社会政治思潮。

第二,民主体制缺陷与失效是政治诱因。民粹主义兴起的基本政治诱因,是资本主义现存民主体制与制度的缺陷与失效,即代议民主政治制度衰败与政党政治对民意的操弄。有学者指出:“从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 年开始,宣告西方体制正濒临崩溃的声音便不绝于耳。”1刘擎:《2016 西方思想年度述评》,《学海》2017 年第2 期。其一,代议民主制度的缺陷以及困境。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广大普通民众排除在重要政治过程之外,使普通民众不能通过体制性的正常渠道实现自己的利益表达。当现有的政治体制不能再满足人们的要求时,人们逐渐对传统政治和政党失去信心。“全民公投”的结果不仅没能缓和党派斗争和民意裂痕,相反导致了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激化了政治社会各方矛盾。其二,政府失灵导致公共决策不合理。政府没有及时、充分地聆听民众的呼声,却把不符合自己理想化观念的诉求称为民粹主义。2杨光斌:《滥用“民粹主义”己成西方掩饰政治真相的手段》,《北京日报》2016 年12 月12 日。当民粹主义行为业已发生,政府对之处理应对的阶段上也出现无计可施的失灵状态,如法国“黄马甲”运动。其三,民主制度成为政客的民意操弄。西方民主制度正演变为政客对“民意”的操弄。政客们只要通过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保证来迎合已经失去耐心和理性的底层民众,就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与认同。其四,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政治原因。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当初全球化的发起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无法掌控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抬头促使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呼声高涨,集中爆发。

第三,身份困惑价值冲突是其文化原因。其一,白人在种族和文化上的危机感。民粹主义主张的支持者普遍有身份认同危机。随着发达国家少数族群地位的上升,白人族群地位相对下降,导致了白人族群在种族和文化上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在面临人口庞大且宗教信仰互相冲突的穆斯林群体时,表现得尤其强烈。其二,民粹复兴来源于价值观的冲击。随着越来越多的东方国家民众移民欧美,以及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引起了一些坚持传统观念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民粹主义者害怕东方价值观念将会改变西方国家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因而,他们极力排斥和抵制东方价值观念。其三,民粹主义复兴来源于宗教冲突。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自并存于世界便冲突不断,在全球化的时代呈现了全新的斗争高潮,即来自身份的竞争。其四,民粹主义复兴来源于文化冲突。民粹复兴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有时还夹杂着狭隘民族主义。而英美政治文化与欧洲大陆政治文化的区别,也绝不是偶然地体现在英国脱欧、美国大选、法国大选这几项具有标志性的政治事件中,是政治文化、国家利益、社会意识形态与安全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社会矛盾的集聚激化是重要温床。其一,各种社会矛盾集聚性爆发。除了要面对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直接压力,多数西方民众还不得不承受社会枪击事件、恐怖袭击的冲击,这使得民众对社会安全与外来移民问题倍感不安与焦虑。其二,中产阶级社会稳定性下降。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收入差距加大,财富分配不公,金融危机更是恶化了中产阶级的就业形势,中产阶级无不焦虑地感到收入下滑和身份倒退,中产阶级的社会稳定作用出现动摇。其三,西方社会治理危机与乏力。社会矛盾集聚的严峻形势,既暴露了西方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危机,又进一步彰显了西方社会治理的乏力,这为民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温床。其四,社会团体壮大与功能增强。成熟壮大、种类繁多的社会团体和组织增强了民粹主义的物质力量,有助于民粹主义拥有更紧密的组织性、更高的行动效率和更广泛的传播动员能力。

第五,后真相政治的社交媒体是助推器。其一,现代通信助长了民粹情绪传播。科学技术在新媒体中的应用使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更为迅速方便,使民粹情绪更易于传染和发酵。“媒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和网民的反馈行为,可以进一步扩大传播的影响力。”1白如金:《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宄》,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第49 页。其二,新媒体利于民众提升话语权。科学技术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大幅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有助于普通民众从传统媒体手中夺来话语权。但新兴媒体的低门槛、低成本是一把双刃剑,它助长了谣言的出现和传播,而谣言是民粹主义的兴奋剂。网络技术助长了“后真相”,媒体发展加剧了“后真相政治”的发展,社交媒体是民粹主义复兴的助推器。其三,网络社交为孤立的民粹主义者提供集结平台。新媒体超越了地域的隔阂,缩短了人们之间交流的时间,强化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将平日分散开、被边缘化的个体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并给素不相识的人们“赋予一个集体身份,进而产生集体行动”。2张蔚林:《新媒体的社会功能——以“阿拉伯之春”和“美国之秋”为例》,《未来传媒人》2014 年第7 期。

中国虽有民粹主义的反全球化现象,然而却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的反全球化运动和逆全球化政策。我们看到,当前欧美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已成一股新政治风潮。我们透过现象揭示其实质便会发现,当代欧美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在本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制度遭遇困境之时,民粹主义绑架民意实施“逆全球化”,妄图扰乱世界秩序,以期从中渔利。正如有研究所指出的: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彻底根除下的西方制度模式的失灵”3代红光:《当代西方民粹主义思潮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8 页。以及企图“追逐经济利益、实施政治掌控、转嫁社会矛盾”。4高杨:《逆全球化的实质与应对之策》,《人民论坛》2019 年第14 期。

第一,民粹主义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激化。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兴起,是危机的早期警告,折射出已有制度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困境与变化迫使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强烈的民粹主义的非理性的逆反心理。当民众对政府和精英治理的不满和质疑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必将导致西方国家的制度困境。此时,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便裹挟民意伺机而动。所以说,当代欧美民粹主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阶段性地集中爆发。

第二,逆全球化实质在于它是欧美发达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政策与措施。“逆全球化”产生的实质:其一是追逐经济利益,即“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主导控制的产物。资本主义为了追逐利益既能建立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又能全面否定其存在的价值,这一切都是资本的贪性所致。其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失势后妄图以“逆全球化”来重新掌控世界。其三是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以损害他国利益的方式和手段转嫁本国社会矛盾。

当然,民粹主义思潮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民粹主义思潮的出现,使西方国家的政党重新洗牌,引起传统政党的反省,挽回民众的心而重视实际问题,着手解决民众的利益诉求。这有效制约了精英主义和寡头政治,对特权、金权交易、腐败有着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合流,形成全球化的逆流,强烈冲击着国家、地区、全球三个层面的政治秩序,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美国的贸易霸凌主义行径危害了国际经济秩序。对中国来说,确实有机会,世界经济的新格局有可能使得全球化进入了动力机制转换的新阶段,但更多是挑战,甚至有不测之忧。

三、西方错误思潮消解与再全球化理论构建

俄国民粹主义既向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挑战又带来启发与思考。我们总体上认为,在承认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存在“互构性”关系的基础上,更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俄国民粹主义否定—肯定—否定的批判与吸收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与民粹派分子之间曾进行过长期的争论,论争焦点在于:表面上看是如何对待农村公社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根本分歧实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两种思想体系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民粹主义理论与策略的批判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观点和主张:第一,对巴枯宁主义的讨伐实质上无意间批判了民粹主义的要害。俄国很多民粹主义者是巴枯宁的狂热信徒,俄国民粹派的三大派别中就有一个“巴枯宁派”。马克思主义也主张消灭国家,但巴枯宁主张立即消灭国家并消灭一切国家。巴枯宁这头“蠢驴”(马克思语)蠢就蠢在他无视国家的“经济基础”而直接达到立即废除国家这一“惊人的目的”。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第67 页。第二,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三、四、五)中批判了特卡乔夫试图借助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张。第三,马克思在1877 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1881 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草稿中反对把《资本论》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并对俄国村社的命运作了有条件的预言和表态。第四,恩格斯晚年在与自由民粹派分子丹尼尔逊的通信中表示,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直接把原始公社提高到社会主义式的大工业发展而越过那么多的中间阶段,并对于他不顾时代特点而始终坚持他的那套村社观表示无可奈何,认为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些过于悲观。第五,马克思还对民粹派通过暗杀、政变等暴力流血方式的革命策略坚决反对并予以批判。马克思在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思中,提出了与民粹主义不同的策略,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胜利以后,才可能谈到俄国“跨越”问题。

列宁也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坚持历史主义和革命辩证法,依历史条件的变化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认识与评价有所不同。随着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发展,列宁对其认识过程也在不断深化。列宁主义与民粹主义在总体上说是格格不入的,这是因为列宁主义在诞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列宁对民粹主义不遗余力的批判。当然,列宁对待俄国民粹主义的态度经历了由全盘否定到区别对待再到部分借鉴的过程。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对俄国现实境况进行考察的同时,列宁针对俄国民粹主义进行了系统批判,据学者统计,在俄国十月革命前30 多年的漫长革命生涯中,列宁致力于批判民粹主义长达8 年时间。1姜若宁、王兆祥:《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论战史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 年第3 期。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主要包括人民理想化、文化浪漫主义、英雄史观及反全球化的批判等四个方面。

首先是对民粹主义人民理想化的批判。各种各样的民粹派,在信仰和崇尚“人民”,将“人民”理想化这一点上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俄国民粹派崇尚和信仰的“人民”主要是指农民和贫苦劳动者。他们认为,“人民的生活本身总是合理的”,2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俄国民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31~32 页。“在人民中潜藏着社会真理”,“人民是真理的支柱。”3[俄]尼·亚·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年,第102 页。因而作为民粹派的价值理念,俄国民粹主义将“民”即俄国农民视为俄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甚至期寄于依靠农民所组成的农村村社直接过渡至社会主义。基于对19 世纪中后期俄国农村境况的考察,列宁认为,俄国农民并非“天然的共产主义者”和“资本主义的对抗者”,恰恰相反,俄国农民出现了分化并成为资本主义的推动力量。列宁专门分析了民粹主义堕落的过程。他指出:“这一理论在它产生时,在它的原始形态中,是颇为严整的,它从人民生活的特殊方式这一观念出发,相信‘村社’农民具有共产主义的本能,因此认为农民是直接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战士,可是,一方面,它缺乏理论上的研究,缺乏俄国生活事实的印证;另一方面,它在运用这种以农民上述假想品质为基础的政治纲领方面又缺乏经验。”4《列宁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40 页。由此,他为民粹派指明了出路:“只有抛弃幻想,在俄国现实的而不是合乎心愿的发展中,在现实的而不是臆想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立脚点,才能指望工作获得成效。”5《列宁选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47 页。

其次是民粹派文化浪漫主义的批判。民粹主义的文化观是在俄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思想融合中形成的,因而其观点呈现了杂而不精的特点,部分观点甚至就是西方思想的盗用。文化浪漫主义,即对现代化的否定和反对以及对传统社会的迷恋。正如以赛亚·柏林所认为的那样,民粹主义是留恋过去,试图用古代价值对抗现代化。这也反映了世界民粹主义的共同文化特征。俄国民粹派文化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化,即资本主义的抵制和对俄罗斯传统村社制度的拥护。他们对俄国的传统社会的维护散发着明显的浪漫主义气息。这种反现代思潮的浪漫主义发端于西欧。所以,列宁将民粹主义的这种思想批评为“全欧洲浪漫主义的俄国变种”。6《列宁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18 页。1897 年年底,列宁的著作《我们拒绝什么遗产》对民粹主义的浪漫主义思想作了深刻的批判。在该书中,列宁讽刺民粹主义以一种虚伪的理想化态度,不顾一切地将俄国的农村看作某种特别的东西,他们“对农民在当前经济发展下的真正需要采取了极其轻率的态度”,而试图“荒谬地把恢复古代宗法式环境的条件转移到充满疯狂竞争和利益斗争的大机器工业时代”。最后列宁指责民粹分子:“从自己浪漫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出发同资本主义作战,便把历史现实主义都拋弃了,总是把资本主义的现实同对前资本主义制度的虚构加以比较。”1《列宁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121~122 页。

再次是对民粹主义英雄史观的批判。民粹主义的文化观同它的历史观紧密相联。民粹主义遵循的是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他们直言不讳地说,历史是由“一些单独的、进行斗争的个人”推动的,个人作为“社会的推动者”,“创造了历史。”2[俄]彼·拉夫罗夫:《历史信札·第八封信》,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俄国民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95 页。他们认为,“历史只有在思维活动的影响下才会产生”,而思维只有在个人身上才是现实的,因此,是“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个人”推动了历史,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文化的改造。3[俄]彼·拉夫罗夫:《历史信札·第八封信》,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俄国民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82、86 页。他们特别强调思维和批判对于文化的作用。认为“具有批判头脑的”杰出人物可以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他的“自由意志”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列宁批判了自由民粹派思想领袖米海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观和社会学中的主观方法,深刻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摒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神话,但丝毫不取消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个人的活动只有符合历史规律,而且汇合到人民群众的斗争中去,才能取得重大成果。俄国社会经济制度既然是资产阶级的制度,那么,“要摆脱这个社会只能有一条从资产阶级制度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出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4《列宁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129 页。

最后是对民粹主义反全球化的批判。民粹主义往往是穷苦农民和城市穷人的反现代化、反全球化的思潮与运动。爱德华·希斯就认为,民粹主义是地域性团体对于全球化潮流的抵抗。5参见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第164 页。俄国民粹派“村社社会主义”思想是早期民粹派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部分,列宁全球化思想是对民粹派“世界历史理论”的扬弃。一方面,列宁世界历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一思想,但另一方面,它与俄国民粹派思想又有本质区别。“在早期和民粹派的论战中,列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批判了民粹派的狭隘的民族历史视野”,6夏群友:《列宁早期世界历史思想浅探》,《学理论》2001 年第4 期。展现了列宁丰富而深邃的世界历史思想。本人认为,列宁对民粹派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观批判的实质就是对其“反全球化”观的批判。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俄国民粹派试图通过独特的村社道路,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否定和批判,是一种反全球化思潮。这里所指的“反全球化”是广义的“反全球化”,即质疑、反对正统全球化的思想、政策、做法和行为,包括俄国民粹派的反全球化思潮与运动。列宁对民粹主义反全球化思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民粹派关于村社和国外市场等错误理论的批判方面,从而阐明了“村社的分化和解体使之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础”,“寻求国外市场并不表明资本主义无力维持下去”,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恰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等两个方面的观点。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及民粹派的分析、评价与批判,具有方法论意义,是完整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的一个光辉典范。其方法论意义,一是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民粹派加以批驳;二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俄国民粹主义的阶级实质;三是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去评价民粹主义的两面性及功过。运用到当前欧美民粹主义分析,我们认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治理是“披着民粹主义外衣的逆全球化”或是“基于精心预谋的诉诸民众利益或偏见的政治策略”。1转引自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年,第17 页。在认清欧美民粹主义的影响与危害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关切和表达了社会的边缘群体和底层民众,以一种高度情绪化、高度政治化的方式来反抗日益理性和精细化的政治精英主义、技术主义倾向,揭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精致外表下残酷的真相,以激进民意的姿态,曲折地表达多数民众未能从欧盟一体化与全球化进程和资本主义大发展中获益,却要吞食金融资本家贪婪、政府监管无能带来的金融危机恶果的基本事实。列宁对民粹派鼓吹个人英雄主义的唯心史观,沉迷于个人恐怖活动,主张个人恐怖的暗杀手段进行了批判,在今天也具有现实意义。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当代世界与中国的民粹主义,我们需要借鉴列宁对待俄国民粹主义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消解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

列宁对全球化的态度有两大转变,即十月革命前从肯定到批判,十月革命后再从分离到融入。其批判表现为揭示帝国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全球特征及实质、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代的全球化弊端的批判、总体融入全球化同时警惕资本主义全球化影响等三个方面。今天,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性质,列宁对帝国主义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弊端的批判仍然具有当代意义与实践价值。美国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争端,妄图以粗暴的极限施压逼迫中国订立城下之盟。这显然是把自己当成世界“霸主”,无视浩浩荡荡的全球发展大势。美国政客将世贸规则玩弄于股掌,强权在握时,就用长臂管辖等所谓法律大棒打击对手,扩大自身利益;一旦优势不再,就撕下遮羞布,粗暴扰乱市场秩序。当前,我们要逐一批驳美国所谓的“逆差外因论”“就业流失论”“技术偷窃论”“美国必胜论”“中国背诺论”等谬论,让世人进一步看清美式霸凌颠倒黑白、出尔反尔、恃强凌弱、旧习难改、自私自大的本来面目。美国高估了自己的经济,低估了中华民族的决心和意志,错估了包括经贸在内的世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列宁全球化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就表现为重新思考该批判的理论意义、总结融入全球化的实践意义、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新理论的启发价值。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再全球化理论构建必须得到重视。全球化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并不是通过民粹主义的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中国没有由此否定全球化,而是体现出很强的战略定力,同时不断提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来尽力改善它。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国际机制的参与者转变为领导者,从国际规则的遵守者转变为制定者,从公共物品的使用者转变为提供者。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贡献者,我们将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坚决反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我们要高举全球化大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通过“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再全球化发展道路,即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对全球化进程的改革,以及这种改革所产生的模式升级与扩容效应。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发文认为,2016 年诸多事件将被铭记为一个转折点:我们要么从此开始背离全球化,要么开始对全球化战略作出朝向大众利益的重新定位。法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皮克迪在《世界报》发文指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全球化,在根本上重新定位,并提出另一种全球化议程——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模式;他强调,改变全球经济对话的方向,转向提升负责任的民族主义,而不是为其本身谈论国际一体化。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为全球化辩护》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逆全球化将全球化错误地视为零和博弈,是在反对消除全球贫困。

2017 年1 月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用狄更斯名句纵论经济全球化:“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1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 年1 月17 日。习近平主席2017 年达沃斯演讲引起世界极大反响,他再一次阐明了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一贯原则和立场,同时也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保护主义,强调“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施瓦布对习近平主席2017 年1 月在瑞士发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深表认同,认为人类应携手并肩共同应对当前的重大挑战。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习近平把中国带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著有《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的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近期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化的塑造者与引领者。2004 年美国学者雷默在其著名的《北京共识》报告第三部分中明确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概念,其核心观点是:中国竭力希望控制和管理自己在全球化世界的未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谢尔盖·卢贾宁认为,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化只能通过西方的方式实现,如今中国为世界增加了中国选项,“一带一路”建设是对“逆全球化”倾向的有力回击。英国亚洲问题专家阿富塔布·希迪齐认为,中国未来将扮演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角色,“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离不开‘一带一路’的推进。”当前,中国正处在参与全球化的转折点,随着美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和意愿的下降,中国的发展正从力量的增长阶段逐渐过渡到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阶段。美国独大时代业已终结,合作应对时代到来,中国正逐步领跑再全球化(2.0 版)。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奥地利学者多丽丝·奈斯比特、美国学者龙安志2017 年推出新著《世界新趋势——“一带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推动全球化,同时又给各国留下了充分的机动空间。马丁·沃尔夫主张,目前全球化正停滞不前,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推动力已不存在,未来全球化动力将主要源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

四、结 语

总体来看,我国之所以没有出现民粹主义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潮流,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总体上说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时也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倾向的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民粹主义和西式全球化的批判。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型全球化观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大势、当前欧美逆全球化的波折到包容普惠的共赢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从国内扩大开放到世界各国、区域、全球的合作治理等方面都作了多方面的较为系统的阐述。包括大势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开放论——展现更加开放的世界情怀,动力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创新推动,道路论——开创和引领新时代新型全球化道路,治理论——构筑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当前,我们要警惕民粹主义的逆全球化思潮,警惕其盲目排外和社会排斥的煽动情绪,努力开创再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思潮全球化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全球化陷阱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