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测实量的建筑主体结构质量控制研究
2022-08-19YUANYi
袁 毅/YUAN Yi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
实测实量是指应用检测工具,通过现场测试、丈量而得到的能真实反映产品质量数据的一种方法。建设工程实测实量是指根据相关质量验收规范,把工程质量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的一种方法。第三方实测实量归根结底就是把工程质量水平用数据展示给建设单位,对一定阶段内建设单位开发的工程项目质量水平的综合评价。这种基于数据的质量评判标准,有别于以往的质量控制手段,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公平、公正、公开,是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
采用第三方实测实量质量控制的项目,对整个项目的技术管理水平要求极高,涉及整个项目的施工阶段[1],也是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一个趋势,如何做好基于实测实量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管理的过程。本文结合公司内部在建实测实量项目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质量管控措施进行研究探讨,力求从前期筹划、过程控制和后期数据采集处理三个方面来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控方法。
1 前期筹划
前期筹划是实测实量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项目投标和劳务招标时一定要明确实测实量质量标准,使实测实量的标准深入管理各方的心中。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质量控制人为因素掺杂其中,很多现场管理和施工人员对实测实量控制不以为然,认为仅仅是表面工作,后期的装修工程都可以弥补,正因为这样的侥幸心理导致后期在实测实量制度的落实上大打折扣。
重视实测实量项目的成本核算,应考虑社会整体施工水平和实测实量质量标准的差距。第三方实测实量是严苛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容不得半点马虎。应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对劳务班组人工成本的增加要足够重视[2],维持施工队伍的稳定,保证工程质量标准。
组建一个业务素质能力高的实测实量管理团队,独立高效地进行质量控制,从人、材、机上,根据项目的特点以及实测实量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投入。
项目前期质量管理制度应及时建立健全,严格检查制度及奖励机制[3]。实测实量小组对已施工部位要及时采集数据,用数据诠释质量,以数据指导后续施工,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通过持续检查以及事后总结(PDCA 循环),使工程质量呈现螺旋状的提升,奖罚机制有效运行,定期对项目各部门和劳务队伍进行考核兑现,充分发挥先进带头作用,遏制质量管理敷衍应付现象,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施工态势,营造积极的施工氛围。
2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实测实量质量控制工作的决定因素。当代的企业竞争,讲的是信誉,拼的是品质,业主的诉求促使我们必须做出精品工程[4]。从主体结构工程开始,就要对各个工序质量严格控制。只有过程中质量管控扎实,才能做出货真价实的精品工程。主体阶段提高实测实量分数的关键工序包括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5]。其中最难控制的就是钢筋工程,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要“真抓实干”方能获得好的成绩。下面主要对钢筋工程的过程控制措施进行阐述。
2.1 钢筋间距控制措施
剪力墙水平钢筋间距采用梯子筋进行控制,根据设计要求,集中加工不同墙厚、不同水平钢筋间距的定型梯子筋,放置于两层钢筋网片中间,现场根据剪力墙的不同长度,放置2~3 道竖向梯子筋,绑扎成型的水平筋间距误差控制在±5mm 内。钢筋绑扎过程中,墙体水平筋紧靠梯子筋的横向扁担后再绑扎牢固,可以有效控制墙体水平筋的间距,同时也能提高整个墙体钢筋骨架的稳定性,防止振捣过程中钢筋松散偏位[6],在实际施工中既能满足实测实量 的要求,又不会增加钢筋的使用量,同时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也起了一定的加强作用。如图1 所示。
图1 梯子筋现场安装
剪力墙竖向钢筋间距采用工具化铝合金卡尺进行绑扎控制,并要求进行满绑,自制的定距铝合金卡尺,根据钢筋设计间距开槽,绑扎过程中可对剪力墙竖向钢筋间距进行控制,绑扎时将剪力墙竖向钢筋固定在卡尺卡槽内,绑扎完成后可确保竖向钢筋间距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自制定距铝合金卡槽与水平梯子筋相比,使用轻便,在施工中可以反复利用,铝合金卡槽的运用可减少水平梯子筋的焊接工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如图2 所示。
图2 定距铝合金卡尺
板面钢筋间距控制是钢筋工程中的难点,不仅绑扎过程中难以控制[7],在后续施工中的成品保护更是难上加难。项目施工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最终采用板上划线的方式达到实测实量要求的钢筋间距标准。楼板钢筋绑扎前用墨斗(白墨汁)在模板上弹出钢筋的位置线,工人绑扎过程中每个节点都有对照,便于绑扎出符合间距要求的楼板钢筋。此外为了防止钢筋网片在后序施工中跑位,所有部位钢筋需要进行满绑。
钢筋绑扎完成后的成品保护直接影响后期实测实量成绩的好坏。需要对各工序加以合理安排。板面底层钢筋完成后进行水电预埋和厨卫降板挂模安装,完成后再进行支座负筋的绑扎,最后安放钢筋垫块及马凳,这样既可减少对混凝土垫块的踩踏损坏,又能有效防止钢筋偏位[8]。楼板钢筋绑扎工序控制流程如图3 所示。
图3 楼板钢筋绑扎控制流程
此外,还将铝合金马道放置在主要通道上,减少后续工序施工对板面钢筋的破坏。
2.2 钢筋保护层控制措施
墙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常规做法是放置塑料保护层,由于塑料保护层自身易弯折,在模板等外力挤压下,很难有效起到支撑作用。项目部通过对常规模板水泥撑进行优化,达到了控制钢筋保护层的作用,同时又保留了模板对撑的功能,使钢筋骨架和模板形成了一个整体,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振捣对钢筋骨架的影响,如图4 所示。
图4 优化前后的水泥撑安装图片
板面支座负筋的控制是钢筋工程中的难点,而且绑扎的成品极易遭受破坏。马凳筋间距过大或者强度不够,很容易被踩踏造成弯折[9]。项目部定制成品钢筋马凳(间距800mm)布设于支座负筋下方,保证支座负筋不下沉弯折,如图5 所示。
图5 马凳筋设置
3 后期数据采集处理
实测实量作为施工单位质量自检的有效手段,要认真对待,合理分析采集的数据,逐栋逐层逐部位的进行数据整理,绘制质量水平变化曲线,从数据中找出质量控制的薄弱点,逐步提高整个项目的质量水平。
后期数据采集应尽量全面、科学合理,能够真实地反映结构实体的质量水平。检测工具选取简单易操作的现场常见仪器设备,便于现场技术人员操作,能够有效地指导后期施工,循序渐进的提高整个项目的质量水平[10]。本项目使用的数据采集工具主要有激光测距仪、测厚仪、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仪、回弹仪、阴阳角尺、塞片、塞尺、钢卷尺、游标卡尺、投影仪、靠尺、激光水准仪、塔尺、简易爬梯等。下面结合本项目的实测实量检测方法对主体施工阶段的数据采集处理进行简单的总结介绍。
3.1 墙柱截面尺寸
同一墙或柱面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10 个实测区。每个实测区从地面向上300mm 和1500mm各测量截面尺寸1 次,选取其中与设计尺寸偏差最大的数值,作为判断该实测实量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3.2 墙体平整度
平整度测量时任选长边墙的一面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10 个实测区。墙长度小于3m 时,同一面墙4 个角(顶部及根部)取其左上及右下2 个角,靠尺45°斜放测2 次表面平整度,作为该指标合格率的2 个计算点;所选墙长度大于3m 时,需在墙长度中间增加1 次水平测量,得到的3 个实测值作为该指标合格率的3 个计算点,其中跨洞口部位必测,如图6 所示。
图6 墙体平整度测量
3.3 墙柱垂直度
墙体垂直度测量时任选长边墙两面中一面作为1 个检测区,累计实测实量10 个实测区。墙长小于3m 时,同一面墙距两端头竖向阴阳角约30cm 位置,分别按靠尺顶端接触到上部混凝土顶板位置及靠尺底端接触到下部地面位置测2 次垂直度,这2 个实测值作为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2个计算点。墙长度大于3m 时,需在墙长度中间位置靠尺在高度方向居中处加测1 次,3 个实测值作为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3 个计算点。其中,混凝土墙体洞口一侧为垂直度必测部位。
混凝土柱测量时任选四面中的两面作为一个检测区,分别将靠尺顶端接触到上部混凝土顶板和下部地面位置各测1 次,这2 个实测值分别作为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2 个计算点,如图7 所示。
图7 墙柱垂直度测量
3.4 顶板水平极差(同室内净高测量)
激光扫平仪在实测板跨内打出水平基准线,分别测量4 个角点和板跨几何中心位混凝土顶板与水平基准线之间的5 个垂直距离。以最低点为基准点,分别计算另外4 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偏差,最大偏差值≤20mm 时,5 个偏差值(基准点偏差值以0 计)的实际值可作为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5 个计算点。最大偏差值>20mm 时,5个偏差值均按最大偏差值计,作为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5 个计算点,如图8 所示。
图8 室内净高测点
3.5 楼板厚度
同一跨板作为1 个实测区,每个实测区取1个样本点,取点位置为该板跨中区域。1 个实测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3.6 钢筋保护层厚度
对已完成部位,每栋楼随机抽取不少于10 个构件,梁、板、墙均衡选取,每个构件不少于4个点进行测量。1 个实测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3.7 受力钢筋间距
对已完成部位,每栋楼随机抽取不少于10 个构件,梁、板、墙均衡选取,每个构件不少于4个点进行测量,4 个测点取平均值与设计值进行比较,超出合格范围计4 个不合格点。
3.8 混凝土强度检测
每栋楼随机抽取梁、板、墙各不少于2 个构件,每个构件不少于10 个测区。取点应按随机、平均的原则,在抽测的房间或者楼层选择实测点,排除异常点和钢筋重叠较多的部位,真实反映结构质量水平[11]。
4 结语
我国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到了“品质即生存”的阶段,施工单位以更高的质量水平满足业主需求,住宅产品建造精度毫米时代已经到来[12]。实测实量是衡量施工质量的规尺,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落实实测实量控制标准,将在未来的建筑市场中获得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