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策略探析

2022-08-19侯娅品

中国设备工程 2022年15期
关键词:常态信息化素养

侯娅品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经过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从以多媒体教学为特点的教育信息化1.0 时代转向以“互联网+”教育为特点的教育信息化2.0 时代。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教育界不得不全面进行在线教育实践。一时之间,各大教学平台百家争鸣,纷纷免费开放优质教育资源,以各种线上形式为教师进行“快餐式”信息化教学培训,各种网络授课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信息化教育、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变得炙手可热,成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融合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加速推动了教育面向信息化的转型步伐。

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育该如何走向,如何持续深入发展,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密切关切的热点话题。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指出的,高等学校的在线教学不仅是在疫情期间发挥救急的作用,也是我国高校这几年来一直致力推动的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教育“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在线教育实现“软着陆”。

历经了这一特殊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后疫情时代大环境下开展高职教育,已经是摆在各大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基于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提出了高职教育5个“常态化”理念和举措。

1 坚持采用“线上+线下”智慧化课堂,“双线教学”常态化

近年来,高校普及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得到有效延续和传承,才能让这颗信息化“变革的种子”根植于课堂,结出硕果。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为转折点和契机,将信息化与高职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才能使得信息化教学得以长久发展。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使得学习变得更加“速成”。然而,高职院校面临的学生群体,自制力不够、课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课上学习效率低,而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重视实操能力培养,这些都需要学习时间的积累,因此光靠传统实体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课上较短时间内不能消化知识,课下无从学起,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线下授课的同时,还须持续使用和推进各大信息化教学平台,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同步地进行线上资源学习。课后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线上学习动态,使客观原因造成的“被缩短”的线下学习时间,通过线上学习得以“延长”,使学习从传统的实体课堂中,增容到每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3 大环节,连贯地获取知识。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使每节课都成为教师精心“导演”的一次“智慧化课堂”,采用“智慧化”的授课方式,如图1 所示。

图1 “智慧化课堂”授课方式

(1)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布置课前任务,在“线上”发布学习资源,将理论知识、基础知识放在线上完成,并完成课前测试,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根据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明确课程的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课中采用“线上+线下”“双线”的授课方式,遵循“少讲精讲”原则,变“有效的教”为“精准的教”,利用面对面的授课机会,将碎片化知识高度整合,集中攻克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实操设备和实训条件,专注实操和技能的训练;与此同时,灵活利用各种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测验、评估评价等,以便在课中及时掌握学生知识短板,调整授课方案,及时在课堂解决。

(3)课后在线上完成作业或实习报告,复习重难点,温故知新,完成知识拓展外延。久而久之,学生熟悉这一授课模式后,有助于理解知识的结构化和前后连贯性,在课堂能更长时间的保持新鲜感和求知欲,扎实专业技能,充实课堂活动内容。

“智慧化”课堂模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在线上线下灵活切换,2 种授课模式各有所长,相互补充,保证更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同时,内容相通相近,课程提前做好教研,保证授课内容没有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来传授新知识。只有做到“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两线”一起抓,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各自发挥所长,才能在后疫情时代保证高职教育的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为课程资源建设打一场“持久战”,推进共享精品课建设的“常态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迅速做出反应,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组织好职业院校在线教学活动的通知》,积极推动疫情防控期间资源库的免费开放,及时为职业院校提供了国家、省、校三级互补的优质资源,其中包括国家级资源库203个,切实保障了专业优质资源跨地区免费共享。这一举措从资源层面为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促成了高职教育的全面信息化教学。

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此阶段开放的优质资源库,为教师建设课程资源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是史无前例的良好时机。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共同教研,参考品鉴优质课堂资源,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网络课程资源,做到“一课程一资源”,为建设共享精品课程打一场“持久战”。资源课边建设边使用,避免后疫情时代在线课程资源浪费,“只建不用”成为“空课”的窘况。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改革、完善、优化资源库,推进共享精品课“常态化”建设,努力将每一门课都打造成应对各种状况的、多功能、面向更广泛群体的开放课程。

3 建立教师信息化高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工作“常态化”

在线教育已经存在20 余年,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但没有走向长足深刻的教学实践中。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现有教育信息素养的相对滞后和高速的信息技术发展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大的惯性差。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必将成为一种教育新常态。信息化教育于教师而言,不再是疫情前的鼓励与提倡,而应该是要求、是职责、是基本素养、是考核评教的必要条件。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快速提升成为后疫情时代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关键要素,教师教育信息素养的提升将成为常态化工作,后疫情时期教师的发展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

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做到线上培训全覆盖,并定期组织教师线下培训;定期邀请教师分享网络授课的经验,互相学习、交流信息化教学心得;学校统一教学平台,防止各大平台交互使用,分散教师精力;对个别开展线上教学确实有困难的老教师,一对一提供帮助;打破教育模式边界,鼓励教师创新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态势;优化教学工作流程等都是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有利保障。

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个人信息化意识的觉醒与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通过利用网络、培训、观摩等各种渠道,主动提升个人信息化素养,自觉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能应对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在未来,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将成为教学基本素养,并将融合于教学过程常态之中。

4 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更新学生学习观念工作“常态化”

在线授课期间,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线上学习的习惯,掌握了线上学习的必要操作技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学生线上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借此“东风”,以线上教学为契机,顺势而为。

此外,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多变,学生可能对于新事物新的学习方式有抵触、不适应的心理。因此,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时刻兼顾学生心理情绪上的变化,以人为本,不断更新学生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连贯的系统性的工程,而不仅是课堂上的一蹴而就,学习形式不应局限于实体课堂,更多的是线上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应该是走向社会后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过程。

5 思想政治育人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常态化”

大学课堂作为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前最后一列“学习专车”,在专业技能授课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政治育人,向学生传播意识形态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思政专业老师的任务,也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不容推脱的职责。因此,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学特点,思政育人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必然是今后高职教育的“新常态”。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思政教学+信息化教学”这一举措的必要性,在校内形成思政育人的良好氛围,树立“节节有思政,课课融思政”的理念,使“信息化教学”和“思政教学”相互渗透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高职教育信息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后疫情时代,高职信息化教育的“常态化”应该是传统教育模式和在线教育模式相结合、相融通的常态化,而不是在线教育单体的常态化,其中智慧化课堂教学的开展、在线资源的建设、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思政育人融入信息化教学等,无疑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几个重要落脚点。然而,教育的根本在人,只有在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育的人文属性,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于我们的信息化教育。

猜你喜欢

常态信息化素养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