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山地条件下障碍物运用效能评估探析

2022-08-19李众元

中国设备工程 2022年14期
关键词:山地机动障碍物

李众元

(陆军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1)

障碍效能是阵地工程效能的组成部分,旨在迟滞或阻止敌人行动,还是提升部队战场生存力的有效途径;和平时期,通过障碍物运用可有效防御敌人,增强迷惑性,保持战略上的有利态势。在西部地区构筑防御工事、建设阵地工程、密实完善障碍体系,是新形势下的迫切需求。

1 高原山地条件下作战对障碍物运用的战术要求

1.1 天然障碍物的利用必须符合一定条件

对障碍物的运用与规划,美军和俄军都强调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合理布置障碍物。高原山地的地理环境复杂、恶劣,作战人员与作战装备面对高海拔和低温,地形和各类天然地物都会对攻防双方的部署和机动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对天然障碍物做有效性分析,量化评判各种地理指标,只有达到相应标准才能算作障碍物。美军在技术出版物中就对雪障碍做以明确:积雪深度达到轮胎直径1/3时,大多数车辆无法移动;又比如,短而垂直的斜坡或高于0.3m的土坎将使轮式车辆减速,1.5m深、斜率大于45°、森林内树木直径超过25cm且树木间距在5m以内等情况都将大概率阻止坦克行动。

1.2 天然障碍物需要适度的增强改造

对天然障碍物进行改造,将以较小的代价极大地提升防御效能。高原山地虽然相比于平原,可供利用天然障碍物较多,但部分地形地物对于进攻方来说,仍然只需花费稍少的资源或较短的时间即可破障,对防御阵地造成威胁。因此,对天然障碍物的改造增强十分必要。比如,某些森林地段树木间距不够5m,难以拦阻敌装甲车或坦克,则可以通过砍倒树木,制作拒马或者鹿砦,并配合地雷,实现封锁敌装甲力量与步兵的突破,而不用挖设防坦克壕,浪费大量时间和施工资源。美军非常强调对天然障碍物的加强与改造,在战术地图上看起来不显眼的溪流或是村落的排水渠可能对敌反机动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它们很容易加强,并且只需少量的努力就可以整合到整体障碍计划中,提高障碍利用率。

1.3 天然与人工障碍物结合应当精准高效

虽然地理环境给予了防守方极大的便利条件,大量的天然障碍物和地形限制了敌人的机动,但在隘口、河谷、公路等要点区域,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障碍物(地雷、路障等)去增强阵地的防御性能。人工障碍物本身(材料性能和可靠性)应当适应所处地形的气候条件和气象变化。运用时,必须根据地理环境设置障碍物,合理布置兵力、火力,并实时关注变化,调整部署。高原地区氧气稀薄,障碍物对双方的人员装备机动的影响将更大,双方作战将围绕便于机动的地段展开,将天然障碍物与人工障碍物结合,将极大地发挥障碍效能,降低设障成本。高原山地地形复杂,障碍物规划应当追求高度组合优化、全面精准高效。

2 高原山地条件下障碍物运用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环境因素

高原山地地理环境极为特殊,同时气候也属于高寒,部分地区植被稀少、地形复杂,不利于伪装,会对障碍物的设置造成困扰。高原高寒气候,还造成工程材料物理特征的变化,降低爆炸性障碍物的可靠性,但也可以为防守方提供雪障碍、水障碍等,尤其是高海拔对人的心肺供氧和内燃机燃烧效率造成影响,在应急设障时,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同时,大面积的天然障碍物也会影响兵力部署,运用较少的防御兵力,结合地形,固守防御要点,将更多的兵力用于机动,形成有利的战场态势。

2.2 战术要求因素

在障碍物运用和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考虑所处地段兵力分配,根据上级指示(在俄军作战条令中,防御地段的障碍物密度由上级规定),结合地形侦察、人员素质、装备性能和敌方部署等条件,开展设障工作。尔后在设障过程中,充分考虑障碍物的抗毁伤(火力打击下的保存率)、伪装(美军称为不显著障碍物)、与阵地内火力结合的防御效能提升,特别是根据障碍运用目的(美军将障碍运用目的划分为:转向、阻止、迟滞、牵制),立足现有器材装备(地雷、布雷装备、设障施工装备、预制障碍物等),针对不同作战阶段和方式(阻止敌人机动和展开、改变敌人运动队形、封闭突破口、阻止敌人向纵深突破、掩护我军侧翼防止敌人迂回、阻止敌人低空空降突袭渗透),全方位考量设障组合,提升防御效能。

2.3 设障力量因素

现代化军事工程建设中,保障力量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原山地环境对装备运用和器材运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形限制了敌我双方的机动,应当在和平时期构筑设施,并做好必要的储备。装备或器材的储备充足或者资源短缺、距离补给公路的远近和道路维护情况,都将影响指挥员对作战整体局势和障碍物运用的决策判断,部队的快速机动、障碍物的快速部署都将有可能受限,如图1所示,高原山地条件下障碍物运用的影响因素。

图1 高原山地条件下障碍物运用的影响因素

3 高原山地条件下障碍物运用与效能评估的现状

3.1 高原山地条件下障碍物运用概述

对防御阵地施工各种障碍物进行配置所形成的障碍物系统,即障碍物配系,该系统的具体配置情况,根据实际作战时的人力、地形、障碍构筑所需资源等来进行确定。从具体内容上来看,设障主要是在敌方进攻方向和通行路径上设置各种破坏作业与陷阱。从分布位置来看,在阵地前沿,主要设置防坦克地雷并结合其他障碍物设置防敌冲击区域、在纵深、结合部或重要目标附近设置防敌机降地域、在敌直升机来袭方向设置防直升机障碍物。随着现代兵器对于障碍物的破坏能力大幅提升,在设置防御物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建立多体系,利用综合性手段,让障碍体系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当前在各种信息化智能手段应用下,阵地防御体系将变得越来越为复杂。传统的障碍物配系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对于障碍物应用场景、作用目的、成因类别的不同划分,其分类将越来越细化与多元,如图2所示。

图2 美军在其作战技术出版物中对障碍物的种类划分

高原山地条件下,对于筑城障碍物的施工影响较大,必须科学统筹障碍物设置,加强障碍物工程的设计优化与管理,并与阵地工程整体协调。对障碍物运用的量化运筹分析,一方面要解决天然障碍物的障碍效能量化关系,解决好基本单位的问题,统一比较量纲,从而构建更为复杂的障碍物效能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必须要在仿真技术、先进模型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与建设,同时还要对战争实践经验总结,对于相关理论进行更深入讨论。

3.2 障碍物的管理与控制

高原山地条件下,作战将主要围绕有限的通道展开,这就要求障碍物在设施时必须考虑对障碍物规划的管理与控制,实现障碍物布局与战役整体部署想协调统一,对设障方案实施分级负责,特别是针对障碍物的销毁或是破坏机动路径等行动的权限明晰。例如,某河谷是我方大部队反攻的主要行进通道,就不能在此设障过多障碍物,阻碍我方部队行动。美军尤其关注对障碍物整体的运筹控制,区分不同级别与设障等级,进行协调管理。如表1所示障碍物控制措施,其中障碍区包含障碍带,障碍带由各障碍组构成,限制事项为各障碍物体系的运用目的与原则、通行时间、设障时间等。

表1 障碍物控制措施

3.3 障碍物运用效能评估现状

障碍物的运用效能一直为国内外学者关注,主要围绕阵地整体效能、障碍效能和破障攻防这对矛与盾的关系展开。刘建永等从综合效能角度对野战防御阵地进行了评价之后指出,在进行阵地布局时,可利用整体效能优化的定量分析方法来解决布局的问题。朱万红等将动态规划原理和模型优化原理结合,以综合防护模型作为基础,建立军事工程综合防护模型,同时结合对于防护工程的内涵深入讨论结果,对确定防护工程的防护策略具体步骤进行了明确,并且搭建了对其效能进行有效评估的指标体系。邬建华等利用客观隶属函数评价防护工程的综合防护效能,结合模糊数学统计法建立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刘艳等选择关键性能指标以及工程主动防护系统效能模型,对防护作战过程中的效能进行评估,同时在此基础上利用分项模型,研究了主动防护系统的综合效能。在障碍方面要利用天然障碍和人工障碍,将工事和火力相结合,推动防障碍系统的立体化发展。美军在技术出版物中,就不同作战目的、障碍体系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详细规定,着重强调在智能化战争背景时代,多方位结合的作战系统对于作战重要性,多面结合的障碍系统对于作战价值,在作战方面要设置地面、空中、水下作战系统体系。

4 高原山地条件下障碍物运用的新趋势

4.1 追求战术目的牵引下的精确设障

高原山地作战的地理条件较为苛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作战具体形式做出及时变更。确定障碍物运用的战术目的是障碍设置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障碍设置的战术目的主要包括:一是通过障碍物来迫使敌人转变进攻或机动方向,使其进入便于我打击的预设歼敌地域;二是阻止敌人继续突破,迫使敌人停止;三是打乱敌人队形,破坏其进攻节奏;四是牵制敌人,为友邻创造战机。在不同战术目的牵引下,设计相应的战术密度,以达成战术意图。通过分析障碍物部署的地点、数量、构工时间、所需器材量等指标,根据不同的战术目的,调整部署障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优化设障效益、提升障碍效能。

4.2 注重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机动设障

现代战争正加速向智能化战争演变,强度高、节奏快,障碍物的运用将更加多元。障碍物的配给对于整体防御力量的形成来说极为关键,具体包括了机动障碍物和预先设置的障碍物。障碍物运用理念由“静”变“动”,战前预先设置与战时快速临机构筑相结合,突出机动设障、临机设障。障碍物材料革新,将提升自身的抗毁伤能力和伪装能力,保证运用的突然性与隐蔽性;障碍物信息化水平提升,提高与火力的结合效率;开发障碍物的战场感知功能,在要点防控作战中与远程、空中火力紧密衔接,限敌机动。美军开发网络弹药和智能地雷,加快障碍物部署速度,将障碍物打击范围延伸到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标志着障碍物运用立体化。

4.3 突出障碍配系的组合优化

障碍物配系的方案优选决策过程是极为复杂的过程,不同的障碍物对应的作用对象不同,不同种类的障碍物之间相互组织将极大地提升阵地的障碍效能。在高原山地条件下作战,就必须做好天然障碍物、人工障碍物的效能量化,从阻滞时间、提升火力效能、改变进攻路线等角度分析量化,并结合各种障碍物,及其所需的部署时间、资源,达成的防御效果(障碍区域面积/长度、障碍密度等),运用多目标优化理论,综合比较,提升障碍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障碍物运用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5 结语

遂行高原山地条件下的作战任务,必须考虑障碍物运用,要把障碍效能的提升作为保障基础。传统障碍工程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条件下的障碍物配系是系统性工程,分析高原山地条件下工事构筑、部队机动、火力发扬、侦察感知、障碍迟滞等融合运用,既提高障碍配系效能,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也能显著提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

猜你喜欢

山地机动障碍物
山地草甸
山地环境中景观营造策略探究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高低翻越
赶飞机
12万亩机动地不再“流浪”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
滚转机动载荷减缓风洞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