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培养更接地气
2022-08-19郑茂典
文 / 本刊记者 郑茂典
牛东晓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作为一名教育科技工作者,我感到荣幸的同时,更感到自己肩上担子沉甸甸的!”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牛东晓在参加完本届年会开幕式后表示。过去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属于“追赶者”的角色。在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努力下,我国在诸多领域已获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牛东晓院士说:“科技是需要不断向前奔跑的,从‘追赶’到‘赶超’,科技工作者们付出了极大努力,而在‘开拓’的道路上,必定会有困难重重,这是对技术研发的挑战,更是科技工作者自我的挑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在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等诸多方面明显增强。“在创新方面,企业更具优势,企业直接对接市场,研发与创新都是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牛东晓院士说,“另一方面,像华为、海尔这些本身具备技术研发实力的企业,在以技术创新为依托进行发展,而在我国还有很多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的实力,技术制约了企业发展,出现这种情况,企业应从多维度考虑创新,如模式创新、联合创新、人才培养等,不断提升企业生命力。”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创新源头,怎样拆除科研成果和市场间的围墙?“产学研”如何紧密结合?一直是困扰科技界和企业界的问题。在牛东晓院士看来,高校科研人员更追求的是勇攀科技高峰,有时候钻研越深入,“知识面”反而越来越窄。但产品技术落地涉及方方面面,和高校有所不同,企业的研发更“接地气”,为的是尽快把产品或者技术推向市场一线。“相对企业来说,高校技术的下沉和落地确实做得没有那么实,但这些年,大部分高校已转变观念,强调产业需求导向。我不否认早些年,很多高校科研人员是为了评职称而不断研发,但如今,通过不断探索,很多高校都已经形成自己独特转化路径。”牛东晓院士说。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更要“接地气”。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只有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才是更直接、更高效、也是更接地气的培养模式。牛东晓院士说:“如今,年轻人的科研工作越来越难,很多技术前辈们已经攻关出成果,做好了积累,那么如何突破攻关、优化技术,则是现在年轻科研工作者需要挑战的。实践,是年轻科技工作者积累的必经之路,有人这样形容高校和实践的关系,如果说一所‘高校’是一棵‘树’,‘实践’便是其得以参天的肥沃‘土壤’。这句话很生动地道出了人才培养和实践应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