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实践推动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2022-08-19郑茂典
文 / 本刊记者 郑茂典
“近年来,国外不断出现的智能汽车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公路学会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工业大学校长赵祥模说,“从这些事故可以看出,智能汽车必须经过严密测试才能商用。”6月25日,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智慧交通与自动驾驶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赵祥模的报告一开场就吸引了听众注意。
本届论坛以“创新引领 实践推动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为主题,多位专家集聚智慧交通和自动驾驶,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就推动该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研讨,为地方交通运输的科学发展建言,为推动交通科技创新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献策。同时,本届论坛得到了国际道路联合会的支持。
当前,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概念”已成为众多高端汽车品牌的“卖点”,有的厂商甚至宣称已实现100%的自动驾驶。然而,在赵祥模看来,不管是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还是智能网联汽车,其本质都是以车辆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交通核心参与者——人、车、路为网络节点,通过多元交通运输感知与融合,实现相关要素的互联互通。
传统汽车依靠人来应对各种变化的场景,对智能网联汽车来说,也要处理人、车、网络、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其测试维度和难度显著增加。面对难以穷尽的应用场景,如何实现智慧网联汽车测试、保证测试有效、降低测试成本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突破商用瓶颈的重要关口。为此,赵祥模团队提出一套基于金字塔模型的智能网联汽车多层次测试体系。“当前,测试评价还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测试场景数据库也不完备,场景数据的结构与自动重构技术,以及测试场地、技术、装备和标准体系都需要突破。”赵祥模说,“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评价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协同攻关才能解决。”
“未来生产生活中,汽车会成为我们的‘刚需’,由此带来的环境、安全等问题要以智慧交通、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等方式解决。”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道路联合会(IRF)副主席刘文杰说。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关于智慧交通和自动驾驶方面,提出了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智慧化的阶段发展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智慧交通和智能建造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中国公路学会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理事长王笑京介绍说,当前国际上关于自动驾驶的讨论多关注安全、社会影响、交通影响、基础设施、人机工程等方面,其中智能基础设施是关注的重点。
王笑京认为,万物互联和数字化使人类社会、虚拟空间、机器空间连接起来,形成新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形态。交通运输将逐渐进入这样一个时代,智慧交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新一代宽带系统为基础,在三元融合条件下实现数据交互、数据和系统的相互操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三元融合新形态,将带来交通运输的转型发展”。高速公路全天候通行是世界级难题,也是智慧公路建设的重要场景。数据显示,恶劣天气造成的交通阻断占各类阻断的25%。2019年我国高速公路受团雾影响,造成的损失达440亿元左右。
湖南省公路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交通勘察设计院副总经理彭立认为,车路协同发展不但要做到车车协同、路路协同,还要追求智慧的路、聪明的“网”。
“民航领域依靠飞机之间的协同就能实现起飞降落。比如大雾天、有没有雷暴,前面飞机向后面飞机发送信息比天气预报的信息更准确。”彭立补充说,“但在高速公路上,目前出现大雾或其他恶劣天气就必须封闭。”
彭立希望,智能系统将来除提供导航服务外,还能拥有“上帝之眼”,发现“前车之前”的路况。如发生拥堵,系统可以给后车推送前面的影像,提前预警、避免追尾等事故。
“通过路端一种基于车联网的软件实现这些功能,提供路况、天气信息等。”彭立说,“目前我们已经在重庆两江新区开始探索,在公交、汽车、无人船、无人机上全方位实践应用,在车联网、船联网、机联网之外构建车路协同的新环境。”“未来十年,智慧公路将成为真正的‘超级信息走廊’。”彭立说,“通过车路协同、孪生宇宙实现交通信息流畅通,真正实现安全、高效、低碳的交通出行。”
本届论坛中发布了《城市客运自动驾驶示范应用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明确了自动驾驶技术与产业进展、试点示范应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技术发展相应的政策建议。论坛学术报告环节,7位特邀专家围绕“智能交通与车路协同未来之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百度全天候通行顶层设计与实践”“基于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发展与实践——长沙、重庆车辆网先导区建设实例”“5G数智路口打造城市感知底座”“智慧高速和超级信息走廊”“CV2X 路侧部署模式研究”问题作了精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