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以“产品创新设计”课程为例
2022-08-18李嵇扬
章 宇 李嵇扬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 年5 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指导纲要》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虽然大学生在生理方面成熟较早,但心理成熟较晚,思想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而产生偏差。[1]所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人?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与建设现状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也是课程德育理念层面的新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各门各类课程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在所有教学体系中提炼出人文关怀、爱国情怀、文化价值等课程内涵,构建综合性“三全育人”的思想教育体系。[2]
近年来,关于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通过“知网”检索,共找到22,999 条结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课程思政课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二,课程思政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路径和策略;第三,专业课程思政经验的对比和借鉴。这些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内容。但随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一些问题也逐渐明显,比如:第一,课程思政与专业结合的实践环节容易浮于表面,缺少具体的实施案例;第二,不少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较为陌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更深入地学习;第三,较少出现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思政与艺术专业结合的必要性及实施难点
(一)产品创新设计课程概述
产品创新设计课程为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的核心课程,对标产品设计“1+x”职业等级证书(中级)。教学过程中将产品设计课程与真实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从设计调研开始,主动探索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并进行产品设计表达,避免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封闭且与实际设计脱节。
(二)学生学情
近几年,由于疫情影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逐渐普及,学生也从开始的不在线状态逐渐进入到能够灵活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但是随着网课时间的延长,学情分化较为严重,对于自律性强的学生而言,线上+线下的课程学习时间更灵活,学习内容更丰富,大大拓宽了专业视野;而对于自律性较弱的学生来说,网络学习使他们更能够“钻空子”,进而学习效率、学习动力大大降低。另外,还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端正,但行为却有一定偏差的学生。当然这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课前的调研沟通中发现,超过七成学生希望在新一轮的网课学习中,教师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学生加强职业的自豪感以及责任心。教学方式上逐渐发展为在新知讲解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监督式、陪伴式学习;教学内容比重上,更多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表达,互动讨论,以此拉动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三)产品创新设计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必要性
以往在一般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往往依靠专门的思政课程来完成,其突出的问题是,很难与专业发展、行业企业的需求联系起来。而专业课的教师们一般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为主,缺少对学生爱国情怀、职业责任感的引导。而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两者的不足,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协同发展。
因此,本文的研究以产品创新设计课程为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特殊作用,推进德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通过有效的路径和方式,探究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产品艺术设计的育人体系中去。
(四)产品创新设计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难点
前文的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产品创新设计课程标准、学生学情、现有社会背景来看,其在具体实施时有以下三个难点:
第一,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有待探索。产品创新设计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的课程,课程时间较为紧凑,既需要讲透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和纠错。因此,课程思政如何加入,在何时加入,是否对课程本身的内容有影响,以及如何使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本课程实施的第一个难点。
第二,教师教法、学生学法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有待提升。教师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潜心钻研,虽然部分专业教师作为中共党员,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其专业课程中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力。[3]学生方面,艺术类学生情感丰富,善于想象,乐于行动,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在文化素养上,高职类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薄弱,部分学生也存在着集体观念淡薄、纪律性不强的情况。今年是推行线上线下教学的第三年,相比于前两年,学生的网课熟练度大大提升,但在思想上更为浮躁,也更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但值得关注的是,专业课程教师在课程中容易成为指引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象征符号。因此,如何改进教师教法,有效引导学生自发地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转化为学习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求真创新的能力,也成为本课程的又一大难点。
第三,课程考评标准、考评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有待完善。艺术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课程的考评内容和方式多倾向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缺少对教师思政育人的实施以及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评。另外,由于课程思政的学习成果属于隐性成果,如文化素养、情感、价值观等,这些很难通过传统的考试、测验来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考评,考评哪些内容,考评的形式是什么,考评的目的是什么,是本文研究的第三个难点。
三、“产品创新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根据课前的实施难点分析,本次课程确定了“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思政内容”的一体式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建立综合评价手段来科学、合理、有效地推进产品创新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设置“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课程标准、行业发展、社会背景的不同要求,本课程分置了思政学习三个方面的目标,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些目标在设定时,并不是与专业课程目标相割裂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
素质目标层面分为两个内容,一是价值观的培养;二是自身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第一,爱国主义情怀——从革命历史来看待当今幸福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第二,国家战略——把工业设计与国家战略需要联系在一起;第三,现实国情——理解国情,理解民生。自身素质和品格的培养包括:第一,信念与责任——能够正确理解工业设计师与社会的关系,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具备坚定的信念与坚韧不拔的意志;第二,职业道德——有职业伦理观,有诚信,有底线;第三,团队合作——理解团队的意义,提升集体荣誉感,体会到团队分工、协作的重要性。
知识能力层面分为:第一,全球视野——在全球技术发展环境下洞察行业产业趋势,增强国家认同与自信;第二,科学的方法——熟悉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掌握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知识,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第三,创新创造——根据时代需求、社会热点、学科前沿,引发创作灵感,培养开拓创新创造的意识。
(二)探寻“课程内容+思政内容”的一体式设计
围绕上述目标,教学团队在进行“具体专业+思政课程”内容的设计时,结合了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并兼顾学生学情,把课程内容分为紧密联系的五个模块,设定了红色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主题。学生们通过对红色基因的“寻根”,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结合起来,对红色文化有感知、有认同、有受益。在此基础上,学生再通过实践去解决设计问题,明晰产品设计为社会发展带来的作用,逐步建立职业责任感,用专业知识力量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
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倾向与课程思政目标进行了关联,构建两者的关联度矩阵。(表1)在具体内容的设计方面,以课堂教学、线下实践活动和线上平台三大阵地为主,对照课程教学,进行了思政与专业立体化的融合创新。(表2、图1)
图1 思政案例融入教学
表1 课程内容与思政目标的关联
表2 思政元素的规划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为80 课时,5 学分,根据课时实施的实际情况,高质量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融的教学方法,穿插了实践教学、启发教学、小组讨论、互评互助等方法,且针对每个模块均有内化式养成、复合式提升的思政育人元素。
1.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
该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将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资源以及数字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学生依托学习平台、在线开放课程等,学习课程的基础知识点;课中,教师围绕难点重点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组织讨论;课后,学生依托网络海量的资源及逆行知识拓展,以此实现“互联网+”教学发展新趋势。
2.多方位推进“思政+实践”的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课程结合学生特点,设计了课程系统化、实践基地化、活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红色印记寻访”“我身边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创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立足国情,在设计实践中贯彻人文关怀和艺术审美打下坚实基础。
3.多层次开展“思政+课程”的研讨
课程通过导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视频、图片或者是网络热评等,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并创新整班教学、小班研讨、小组研学的组织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式学习,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建立综合评价的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体系的原则需要注重教学的过程而非结果,教学机制监控要从“评教”向“评学”转变,[4]使用科学客观的考核标准去评价其实施成效。所以本课程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学校、院系、课程的三级自查指标,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使课程评价能够更加客观有效。
课程在学校规定的一级指标(教案、备课、讲义、课件)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资料、学习技术手段等内容设计了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团队评价、学生自评四个维度的评价。教师评价根据课程模块分为主题研究、设计调研、方案探索、设计表达、汇报展示五个环节,要求学生努力参与全过程才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同行评价为邀请其他老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团队评价不仅是对最终作业成效的评价,也是对团队组合方式、过程中的相互配合、成员能力凸显、共同推进课程内容等情况的评价,评价都是针对团队合作的总体评价,教师需要在团队总体成效的基础上根据个人贡献对每个人的分数进行微调;学生自评,要求学生在每个单元对个人的知识掌握、实践落实、互帮互助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并改进。
四、教学成果
课程中,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加深了家国情怀的基础上,设计出许多作品,充分展现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果。
案例一:作品灵感来源于宿北战役的关键之战——峰山战斗。通过半透明棋盘的设计,将峰山“树木全部被砍掉,山上都是壕沟”的战时地貌还原于棋盘内部。为了不干扰使用者下棋时的思路,棋盘采用了深色磨砂材质,下棋时使用者既可以看到隐隐约约的内部结构,又不至于干扰下棋思路。棋子采用半透明材质,并将五角星的造型嵌于棋子内部。整个棋盘可对折后收纳棋子,方便外出携带。(图2、3)
图2 星罗棋布—红色主题棋类设计整体效果
图3 星罗棋布—红色主题棋类设计棋子效果
案例二:该产品灵感来源于时下流行的盲盒产品。产品设计的是新四军主题的香皂,香皂外观较为朴实,内部则藏有一枚定制的新四军纪念币。该纪念币的款式是随机的,消费者只有耐心使用香皂后才能获得该纪念币,象征着革命的不易。气味方面选择了桂花香味,它象征着新四军浴火重生,取得最终革命胜利的喜悦。设计者也将环保的理念贯彻在设计中,包装采用了简单的纸质包装,印有新四军的故事,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内容。(图4、5)
图4 新四军主题的香皂盲盒整体效果
图5 内部纪念币效果
案例三:该款作品为红色文化主题的雾化暖风机,灵感来源于抗战时期活跃在鲁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铁道游击队。设计者使用了简化的手法将鲁南地貌以及火车、铁轨进行了再设计。当开启雾化暖风机后,层层的水雾伴随着暖风飘荡起来,小火车伴随着“战火”不断前进。设计者希望通过这种含蓄的手法激起使用者去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的冲动,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图6)
图6 铁道游击队主题的雾化暖风机
案例四:该设计为飞虎队主题的钢笔套装产品,包括钢笔1 支,墨水1 瓶以及徽章1 个。徽章图案参考了原飞虎队徽章造型,并进行了再设计。这款徽章可配合钢笔使用,有横竖两种模式可以切换。不使用时,可将徽章垂直于笔盖摆放,当笔放在衣服口袋中时,就像佩戴着这枚徽章一样。墨水瓶上印有深色的爱国两字,当墨水逐渐被使用后,字体会慢慢浮现,象征着战斗的长久和信念的坚定。(图7)
图7 飞虎队主题钢笔套装
五、结语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是行业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全人格”人才的重要环节。根据课程实施的整体过程以及相关评价显示:第一,从总体来看,该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软实力和文化感召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第二,通过线上交流平台的使用,课程交流更加通畅,但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班化教学,若班级人数超出一定范围,则可能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第三,课程在教学反思与课堂评价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作品设计时,有时无法正确表达深层含义,导致作品呈现有所偏差。
基于以上课程总结,课程形成了两个改进方向:第一,搭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力互补的教学团队,更好地服务于课程的实施,课程中可尝试使用学生助教去分担课后的基础性问题答疑;第二,更加合理细致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可以增加校内校外联动,通过对产品的传播与反馈,使产品更加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引导学生自觉将思政知识融入专业课的学习中,并将比赛以及真正的实践引入课堂,深化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另外,本课程也将在今后继续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也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开辟出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