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服装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身体”课题研究
2022-08-18朱珠
朱 珠
课程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使知识得以重新组织和创造,形成新的结构。对于课程主题的设计者而言,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尝试打破固有知识系统的壁垒、拓展认识课程本体的能力。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是一次集多方法、多媒介的关于“身体”主题形式的探讨,也是一次在多元思维下对服装设计基础教学的创造性实验。通过主题设定、课题设计、作业编排、逻辑推导、形式训练等内容的组织与开展,为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整理出了一份新的报告。
一、艺术创作中的“身体”
原研哉曾坦言,没有身体的跟随,任何事都是无意义的。回望过去,“身体”向来都是艺术表达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从欧洲美术学院的传统教学以及画种的所谓“等级”来看,表现以人体或以人物为主题的画作等级远远高于风景和静物写生。当时的人们坚信,能够对身体进行足够娴熟的描摹,才算真正掌握艺术创作的技法。
现代主义的出现,非但没有改变这一现象,更使艺术家对人类身体的探索与表达在古典艺术已丧失统治地位的20 世纪初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界。毕加索用立体主义的创作方式将画作中人物的身体缩减到最基本的元素,他通过块面的并置和连接,组建了身体与空间的新秩序;马蒂斯以夸张的色彩、简练的造型以及强烈的装饰性趣味塑造出他所构想的一切,用明艳之色大胆图绘出人物的身体;珂勒惠支以一种阴郁而强韧的风格来刻画出饱受战争困苦、挣扎而呐喊的人物躯体;亨利·摩尔以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手法将人体的构造自由地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贾科梅蒂则以做减法的方式将身体呈现拉长,使其趋于瘦小与细薄,仿佛只保留了构成生存的最低限体量;达利为了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以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借由充满诡异的描绘方式将人体处理得扭曲或者变形,留下了梦境般迷幻难解的身体……
如上所述,当昔日构成造型法则的诸如线条、色彩、光影等形式语言一旦作为媒介独立,包括身体在内的所有描绘对象都将获得肆意而多样的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诸多种对身体的表现虽极为丰富,但终究是以身体为描摹的对象,关注的是切实可见的“身体”。不过,相对于古典主义时期“完美”的身体标准,此时所呈现的身体可以是不完整的、可变的,并归根到底是凡俗的。
20 世纪50 年代,被归为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的行动绘画,脱离了与他同时期的其他现代主义作品。波洛克作画的过程实际是对身体行为的记录过程,画布是行为的场所,画是行为的结果。艺术家如此将身体或行为介入创作过程的自觉意识对其之后的诸种现场艺术形式的出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体作为媒介被开发和应用,区别于过去只作为被再现或表现的对象,此时的身体即作品。于是,我们看到了博伊斯创造出标新立异并且引领艺术方向的“社会雕塑”;看到了克莱因利用模特全身被涂满蓝色颜料的身体在画布上自由滚动而留下的关于“人体的测量”;也看到了约翰·凯奇借用身体表演而完全取消了原本意义上构成音乐的基本因素,并将观众注意力集中到对行为过程的关注之上;以及时常看到的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倡意识觉醒和激进主义的女性艺术家,以“身体”作为“战场”的女权主义宣言等。
作为“媒介”的“身体”在当代语境下的延续,呈现出一种跨模式的开放性。它的主题时常与社会意识形态及身份符号彼此重叠,更多地指向了一种群体的经验,如人种、族裔、性别等,并兼顾时间、精神、空间、场所等其他主题。毫无疑问,身体给我们提供了简单而全面的叙事途径,借由身体而展开的造型、材料、经验、观念等艺术表达将身体作为媒介从而突破了其作为生命有机体的意义界限,以此解构并重构了从过去到现在被对象化和定型化了的身体。
二、“身体”作为基础教学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艺术创作中,时而身体是作品的承载方式;时而身体可以激活作品;时而身体即作品。无论何种,我们相信:身体的加持能够使得作品富有含义。对于设计艺术尤其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身体显然是一个终其一生都不可回避的议题。一件出色的或者说令人信服的设计作品,一定离不开围绕身体而展开的互动与探索。
将“身体”概念介入服装基础教学之中,结合服装设计的专业特性,在课题的设置路径上,尝试借“衣服”为媒介,完成建立在身体主题之上的一系列设计基础知识要素的专项练习:第一,在造型专题中,通过对一件衣服的画(观察)、拆(分解)、裁(重塑),理解身体的形态与构造;第二,在结构专题中,以对身体的认知为基础,通过纸的折叠来学习结构生成的方式,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造型经验,通过折叠认识结构,并认识结构与身体的关系;第三,在空间专题中,将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关于服装与建筑的论述作为切入点,解读衣服、建筑与身体的关联,围绕“形状”到“形体”再到“身体”开展训练,初步探索形与空间、空间与身体的关联;第四,在材料专题中,从对面料的认知逐步转向对面料的改造;第五,在“面料的制造”专题中,重点则是将综合材料的制作与面料的开发及应用进行结合,并认识现成品,了解现成品及其概念在不同艺术时期的形式表现,进一步讨论将现成品作为服装材料在身体上进行围合或包裹的可能性;第六,在行为专题中,探讨当代艺术语境下以身体作为媒介对经典形象进行挪用、复制或拟仿的表达形式,鼓励通过身体的扮演,来放入各自需要表达的观念,进行“他者”的替换和反思;第七,在观念专题中,以装置的形式去构建身体与“物”的关联,呈现出在物的介入下,被加工的身体;最后,关注并讨论“衣服”一旦脱离身体,除折叠或悬挂于衣架之外的其他可能的存在方式。
综上所述,课程通过包括平面(视点与对象)、立体(折叠与结构)、空间(形状与形体)、材料(挪用与装配)、观念(消解与释义)等不同内容的作业设置,使学生在了解并尝试多种媒介表达的同时,获得对形式在思维、推理、转换和探究等方面较为有效的学习,并在认同“身体”概念对服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的前提下,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服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身体”课题
(一)作为衣服的身体
衣服是属于身体的像。在日常,肉身是被隐匿的,可见的是作为衣服的身体。以此为课题思路进行作业设计,通过观察、拆解、重塑等训练手段及表现手法来理解身体的形态与构造。
第一,画一件衣服:以被折叠的衣服作为身体(动态)的隐喻,用超写实的绘画方式对其进行全因素的描绘。结合并利用摄影技术中如景深、透视和焦点范围等特点,尽可能反映出对象的精确度与细节,培养观察的能力与观看的深度。第二,拆一件衣服:将“衣服”进行拆解,使其呈现为若干关于衣服结构的“碎片”,从而认识衣服的“构造”。第三,裁一件衣服:裁,即塑造。以被拆解的衣服“碎片”为材料,建构一种形态,并在人台上进行造型。保持对身体(人台)的关注,结构先行。(图1)
图1 裁一件衣服
(二)结构与包裹
折叠,可以产生结构。任何二维片材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折叠方式来创造三维物体。作业包含三项呈递进关系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折叠,认识结构;通过折叠,认识结构与身体的关系。
第一,折叠(不同结构的折叠技法):以一次一张纸为单位,以一种形态的折叠为手法,尝试将其进行关于谷折、峰折、展开与折痕的形式探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建立关于三维结构的造型经验。第二,同一结构的若干种折叠方式:以纸作为媒介,确立一种折叠方式,之后系列化呈现,或构建造型的深度,或描绘形态的动感,或呈现整体结构的弯曲或流动,数量不少于6 种。(图2、3)第三,结构与包裹:选择一种折叠结构,以整体折叠或单元叠加的方式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基于肢体结构的包裹。
图2 同一结构的若干种折叠方式 (一)
图3 同一结构的若干种折叠方式 (二)
(三)形状与空间
典故“曝裈当屋”讲述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1](P720-721)来反驳别人对他脱衣裸形的讥讽。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曾指出“衣服和住宅是一对孪生子”,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肌肤的延伸”,而“服装是体表更直接的延伸”。[2](P149)
以上两个案例道出了衣服和建筑这两者与身体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而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的《铸造我椅子下的空间》以及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的《房子》也向我们传达了“对事物形体的感知是空间产生的基础”,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不谋而合。
上述材料为课程引发了关于“形”与“空间”的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在与身体相关的服装设计基础教学领域,是此项作业的编排思路。具体的操作可以是:尝试以“形状”搭建不同的“形体”,并用以围合身体,使这个“形体”介于建筑与衣服之间,这既是对身体的围合,又不必完全贴合于身体,以一种对人身体的生存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构成实验来探求建立在这种相似性之上的造型训练。(图4-6)
图4 形状与空间 (一)
图5 形状与空间 (二)
图6 形状与空间 (三)
(四)材料与表现认识现成品
了解现成品及其概念在不同艺术时期的形式表现。例如:毕加索和勃拉克将报纸等材料粘贴于画面之上,以这种方式探讨了再现与表现的关系,扩大了绘画的范畴,这是立体主义时期的现成品;杜尚将工业化产品小便池作为参展作品搬进了美术馆,以此来反抗权威、反叛传统,甚至反对艺术本身,这是达达主义时期的现成品;利用天然之物,在大自然进行的艺术创作,是大地艺术中的现成品;被不断复制的商品和名人形象,是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美国波普艺术时期的现成品;利用现有的图像、符号或作品进行挪用及再次创作,是当代主义艺术时期的现成品等等。
在作业操作中,要求学生收集具有某种“意味”——形式及造型感的现成品作为材料,通过一系列手法对现成品进行“解构”与“重构”,以实现对身体的围合和包裹。需要注意的是,“身体”在当下重要但不唯一,它应该是作为一种载体或媒介的形式,顺理成章地完成从观念到实物之间的起承转合。课题要求学生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来记录整个过程,包括从概念初发、草图绘制、实物制作到最终成品的所有步骤。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在作业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做到:
第一,保持对身体(人台)的关注;第二,寻找有“结构感”的现成品进行改造,或从面料的“制造”中获得灵感;第三,让材料自身发声,即通过对所选材料的一系列“有意味”的再设计,使其呈现出区别于原貌的结构与肌理;第四,将“在人台上搭建一个空间装置”取代“制作一件漂亮的衣服”。(图7)
图7 材料与表现
(五)身体的扮演
以身体作为媒介对经典形象进行挪用、复制或拟仿,是当代艺术时期现成品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日本艺术家森村昌泰以及黑人女艺术家瑞妮·考克斯所创作的作品是这方面的典型,通过身体的扮演,放入各自需要表达的观念,将种族及性别进行“他者”的替换和反思。
作业设计为:选择艺术史上的一例经典作品,对其进行拟仿与扮演,以情境及体验式的介入方式对尺度比例、环境陈设、布景道具以及服饰妆容、身体姿态、举止神情有更为深入和客观的认知,并以此尝试完成图像经典与身体扮演、古典范式与当代方式的转译。(图8-9)
图8 身体的扮演 (一)
图9 身体的扮演 (二)
(六)隐匿的身体(脱离身体的展示)
衣服仿佛与身体是既定要共存的。衣服是身体的“像”,我们借由身体来展示衣服,也通过衣服来更为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然而,衣服一旦脱离身体,除了折叠或悬挂于衣架,还有别的存在方式吗?学习并引入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思考并尝试“衣服”在脱离主体(身体)之后展示的诸种可能性。(图10)
图10 隐匿的身体
(七)第二皮肤
面料是身体的第二皮肤。除了形状和轮廓,衣服的面料与触感是刺激并引发身体感知的重要因素。素材的质地在不断与身体发生摩擦触碰的同时,我们对身体的轮廓将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在此命题之下,尝试进行三项内容的训练:
第一,认识面料,对常规面料的认识与了解;第二,改造面料,了解并尝试改变面料形态的造型方式,积极探索实验“在边界开放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对一块面料做些什么”;第三,制造“面料”,借鉴综合材料的表现手法,突破常规服装素材的限制,以非面料的材料去制作具有全新意义的“面料”。(图11)
图11 第二皮肤
(八)被加工的身体
身体是离我们每个人最近的自然;同样,身体也是被各种方式干预、变形的人为(人工)结果。眼线、唇膏、甲油、深V 领口、吊带袜等将身体的某一部分从整体上分离了出来;而塑身衣、高跟鞋、耳饰舌环等需要身体去配合的服饰时时刻刻都在加工着我们的身体。以此为课题的设计思路,制作在动作、状态、活动中呈现出与身体“契合”“限制”“改变”这三种关系的身体装置。以装置的形式去构建身体与“物”的关联,呈现出在物的介入下,被加工的身体。(图12、13)
图12 改变衣服的结构以实现对身体及行为的制约
图13 通过设定限制身体动态的装置以达到既定的体态标准
四、成果与启示
本课题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量身定制,是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的系列实验性练习,旨在以当代教学理念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设计的目的。
课程从与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开始导入,在理解与分析其内在理念以及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打开思维与认知,并主动关注各种形式或媒介的可能性。通过对课题的感悟与演绎,参与者将对自己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并在天赋自由的状态下,找到自身在设计领域中的定位以及自我发声的创作语言。在经历数周的“建立—推翻—再建立”的不断磨合之后,学生被带离长期以来所习以为常的学习语境。面对此次富于挑战的课题,所有人在大量付出的同时也在不断获取,并且收获颇丰。
也许,这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会立即就具有现实意义,但却是作为一种表达对象的形式或手段,经由系统的方案训练从而最终回归到主题。这是消化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丰富自身创造过程的一条必经路径。我们应当逐渐习惯从一个确定的点出发,去寻求一个开放的结果。因为,创造会在这个过程中日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