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胱抑素C、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2022-08-18黄翠芳操龙斌曾庆洋王爱兰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黄翠芳 操龙斌 曾庆洋 王爱兰 王 蓓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佛山 528200

目前我国处于老龄化阶段,许多老年群体常见的疾病也逐渐受到关注。根据数据报道,脑梗死是导致老年人病死率最高的疾病[1]。许多学者也针对脑梗死展开研究,不仅要探索脑梗死的治疗方案,更要从根源处入手,研究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才能更好地进行对症治疗,有效控制病情进展[2-3]。目前临床研究证实,脑梗死患者往往伴随颈动脉粥样硬化,二者间的具体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急性脑梗死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促使血栓形成、动脉栓塞,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4-5]。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尿酸(uric acid,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脑血管疾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目前研究主要证实血清Cys C、UA、Hcy与急性脑梗死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而对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研究较少[6]。因此,本研究对血清Cys C、UA、Hcy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我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3例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相关诊断标准[7],患者的首次发病时间<24 h,经颅脑MRI或CT确诊。排除标准:入院后死亡、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合并精神障碍者。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临床资料齐全、无心脑血管、肺、肝、肾疾病,全身健康。排除标准: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瘤患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缺陷疾病患者。观察组男70例,女53例,年龄45~82岁,平均(65.42±4.19)岁,病程2~23 h,平均(10.42±2.25)h;对照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45~78岁,平均(64.19±4.0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入组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均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规定。

1.2 方法

1.2.1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纳入对象早晨空腹状态下分别抽取肘正中静脉血2 ml,不加任何防腐剂和抗凝剂,3500 r/min离心10 min后上机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ys C、Hcy及UA。所有标本均无溶血、脂血,并保证在2 h内检测完毕,标本检测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所有检测试剂、校准品均由北京利德曼生物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质控品为英国朗道质控品,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和仪器操作规范进行,且所有项目在质控在控的情况下进行检测。

1.2.2 超声检测 采用飞利浦EPIQ5血管超声仪(荷兰皇家菲利浦电子公司)对颈动脉进行常规检测,线阵变频式探头频率7.5 MHz,显露颈部,测定舒张末期颈总动脉远端、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取平均值。依据IMT值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个等级,IMT≤1.0 mm为颈动脉正常;1.0 mm<IMT≤1.5 mm为颈动脉增厚,局限性隆起凸入管腔>2.5 mm;超过周边CIMT的50%、IMT>1.5 mm为斑块形成。依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特征分为2个类型,稳定斑块表现为纤维斑块、钙化斑块等,以强回声特征为主;不稳定斑块即软斑块、溃疡斑块等,符合低回声特征[8]。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G、TC、LDL-C、HDL-C、Cys C、UA、Hcy水平;比较观察组颈动脉正常、颈动脉增厚及斑块形成患者的血清指标水平;分析各血清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TG、TC、LDL-C、Cys C、UA、Hcy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比较(±s)

注 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UA:尿酸;Cys C:胱抑素C;Hcy:同型半胱氨酸

组别 n TG(mmol/L) TC(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UA(μmol/L) Cys C(mg/L) Hcy(μmol/L)对照组 100 1.28±0.15 4.67±0.58 1.86±0.16 2.49±0.41 312.35±58.26 0.75±0.12 9.92±1.34观察组 123 2.06±0.39 5.45±0.63 1.21±0.27 3.46±0.29 403.27±55.19 1.04±0.18 14.50±1.50 t值 18.890 9.526 21.229 20.648 11.933 13.806 23.777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血清Cys C、UA、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血清Cys C、UA、Hcy水平高于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s)

注 与内膜正常组比较,*P < 0.05;与内膜增厚组比较,#P < 0.05;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UA:尿酸;Cys C:胱抑素C;Hcy:同型半胱氨酸

组别 n 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 UA(μmol/L) CysC(mg/L)Hcy(μmol/L)内膜正常组 26 1.66±0.48 5.02±1.39 1.11±0.32 3.18±1.11 359.25±78.36 0.89±0.26 11.61±3.34内膜增厚组 34 1.72±0.50 5.35±1.33 1.21±0.36 3.47±0.99 403.46±120.27* 1.23±0.38* 13.61±5.79*斑块形成组 63 1.77±0.52 5.62±1.34 1.31±0.57 3.72±1.20 531.16±142.58*# 1.68±0.44*# 16.81±8.09*#

2.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Cys C、UA、Hcy的相关性分析

内膜正常组IMT与血清Cys C、UA、Hcy不相关(P> 0.05);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IMT与血清Cys C、UA、Hcy水平呈正相关(P< 0.05)。见表3。

表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Cys C、UA、Hcy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逐渐增多,高龄和基础性疾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危险因素,导致我国脑梗死患病率逐年递增,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工作压力增加,患病人群日益年轻化[9]。虽然超声测定IMT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依据,但难以评估病情进展风险及预后[10]。

Cys C作为溶酶体蛋白酶的酶抑制剂,参与血管损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壁细胞外基动态平衡改变,组织蛋白酶和其抑制物不平衡程度增加,导致Cys C升高[11-13]。其中,Cys C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患者的全因病死率,心血管病的病死率也与Cys C水平密切相关。UA作为嘌呤代谢形成的最终产物,若升高可促使尿酸微结晶沉积,破坏血管内膜细胞,导致尿酸代谢障碍,并激活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活性,促进脂质过氧化与LDL-C氧化,从多个机制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4-15]。Hcy作为含硫蛋氨酸,其可从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炎症反应等作用刺激ITM增加,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增加斑块面积[16-1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血清血脂指标及Cys C、UA、Hcy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斑块形成组患者Cys C、UA、Hcy最高,颈动脉增厚其次,颈动脉正常最低,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 C、UA、Hcy水平增高,尤其合并斑块形成患者各指标明显超过正常范围,即Cys C、UA、Hcy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研究显示,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IMT与血清Cys C、UA、Hcy水平呈正相关,与刘娟等[19]研究结果相近,均证实Hcy、UA、Cys C的水平受到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炎症会导致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加速形成,释放蛋白降解酶,促使硬斑块向软斑块转变[20]。Cys C可影响中性粒细胞迁移,若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加重,UA可增加血管壁C反应蛋白(CRP)表达,Hcy通过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反应,血清Cys C、UA、Hcy升高可提示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Cys C、UA、Hcy水平存在密切关联,血清Cys C、UA、Hcy水平越高,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越高。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