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采气厂QHSE管理体系整合研究
2022-08-18王梓烈
王梓烈
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8)
1 QHSE管理体系整合要求的提出
1.1 体系结合提出的背景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1]。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这个体系诞生于1987年,先后经历过1994版、2000 版、2008 版和2016 版4 个版本,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最健全的管理体系,而该体系的认证证书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必备条件之一。
HSE 管理体系起步和引入国内时间较晚,1997年中石油推进这个体系,2007年以后明显加大了推进力度[2]。中石油在推进HSE过程中吸取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保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AQ 9006—2010《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相关要求,将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中的标准要素进行结合,该标准先后经历过Q/CNPC 104.1—2004、Q/SY 1002.1—2007、Q/SY 1002.1—2013 三个版本,在此期间HSE 所依据的基础标准只有GB/T 28001 经历过由2001 版过渡到2011版的过程,目前GB/T 28001—2011已经更换为GB/T 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所以中石油HSE 标准表现出的不成熟性。该标准虽然依托了GB/T 24001—2004 和GB/T 28001—2011 两个标准,但是在这两个标准上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中石油HSE体系的审核除了有符合性、有效性、适宜性的审核要求外,还有一定的指导性的追求卓越方面的要求。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要求,各单位分别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和HSE管理体系,并依据体系各自开展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随着GB/T 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 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45001—2020(代替GB/T 2800—2011)的发布,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架构上基本一致,在技术层面上将3 个标准进行整合成一个综合管理体系成为可能。从审核要求上看,2018年下半年集团公司审核已经将质量管理体系、HSE 管理体系进行两体系结合审核,但体系审核过程还是将GB/T 19001—2016 做为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依据;HSE 管理体系审核依据为Q/SY 08002.1—2018《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1 分:规范》(原Q/SY 1002.1—2013),因此从更深程度上对质量管理体系和HSE 管理体系进行融合更加必要。
1.2 QHSE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在石油企业的运行中能够较好地贴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体系运行情况分析生产风险和及时采取管控措施,有较为良好的运行模式和成熟的经验,该体系由于与生产实际结合度较高,导致绝大多数员工并不认为生产管理的指标和工序的控制对实现质量目标的影响,使得质量管理体系在各层级员工认知程度并不高。此外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评估、整理和运用现有的制度和记录,导致体系的建立另起制度和程序文件,重新编写相关记录,最终形成“两层皮”现象。这无形中增加了员工的负担,给广大员工造成质量管理体系是重新建立起来的错觉,引起广大员工的反感,造成了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是抵制的现象。而“领导作用”是组织开展任何活动的关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也不例外[4]。总体上石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适宜性较好,但是由于领导作用的缺失,员工上行下效对质量管理进行放松,质量部门领导生产权威能力下降,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有被边缘化最终导致质量失控的风险。
HSE 管理体系在石油企业中能够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从集团公司到各基层单位对HSE审核和考核有完整的制度和可操作的管理模式,其HSE理念和原则得到了绝大多数员工的认可和认同,但是HSE 作为一个实验性质的标准在运行过程中表现的问题较多。
1.2.1 体系文件“两层皮”
良好的体系需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HSE 体系在建立之初通过划分手册、程序文件、操作文件等三级文件形式对HSE体系进行设计,后来因为两层皮现象,取消了程序文件和操作文件,只留存HSE管理手册。制度本身立足于业务本身的管理要求,不能够完全体现出HSE的相关要求,同时制度不可能与HSE审核要求条款相互一一对应,因此在日常HSE 体系运行过程中,职业健康与安全、环保等问题容易被埋藏在业务活动之中不被发现。
除此以外,HSE 在体系审核过程中存在“唯制度论”的现象,对于制度的要求完全认可不去质疑。个别制度尤其是指导一线现场操作的制度由于前期调研深度不够,导致制度对现场指导意义有限甚至完全错误,这样即便现场有更好的改进办法也很难被保留下来,造成企业知识不必要的损失。
1.2.2 审核过程样本代表性差
HSE 体系在审核过程中通常采取全过程全场站的审核模式,不能够有效的区分安全检查和体系审核之间的区别。体系审核过程中,偏重基层现场,对管理层关注程度不高。体系审核过程中对于所需要查看的资料极少做抽样方案,抽样资料也多为受审核方送审而非审核方进行抽样。因此审核过程样本缺少代表性,导致审核结论出现偏差,对未来改进方向没有益处。
另一方面HSE审核过程中不编制审核检查表,审核思路无法验证,无法有效的完成对审核过程追溯和审核质量的评价。不做审核记录,只做问题清单导致审核问题无法验证,追溯难度较大。
1.2.3 体系目标管理过程差
HSE 体系运行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对体系目标的设立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分解的过程,存在较多的是从上到下的杜绝安全事故的目标。体系推进过程中注重以签订“HSE 责任书”的方式向下属单位下达HSE 目标和指标,但忽略根据机关职能部门的HSE 职责建立有针对性的HSE 目标[3]。目标缺少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解,导致执行和考核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安全事故事件之后,不能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
1.2.4 风险识别管控问题
对于风险的管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1)法律法规多为兼职管理,在对涉及自身业务的法律法规适用法条方面理解不充分,仅仅通过法律清单的模式而不是对相关业务与法律的符合性进行评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防止管理中存在造成职业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方面的风险问题。
2)现场管理过程中对HSE 风险主要采取工作前安全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风险往往采用LEC(作业条件危险分析)来确定风险等级,不过确定最终风险的判定标准要因地区而异、因工序而异,再加上搜集原始信息的繁琐过程,所以两种方法通常被经验判定所代替,在风险识别和评价方面存在加大的主观因素。
1.2.5 内审与管理评审脱节
企业的内审、管理评审做好了,就能为企业的HSE 管理工作把脉,开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处方,企业也能在这一次次的把脉和处方中得到改进、完善,使企业得到均衡发展[5]。在HSE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内审不对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的问题,在管理评审方面存在管理评审过程验证证据不充分,往往只有管理评审报告缺少管理评审输入材料,或材料不能结合自身业务开展分析以及缺少管理评审计划的问题。
1.2.6 体系运行维护成本过高
HSE 体系的运行成本远高于内控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及其他体系,主要表现在过于频繁的审核次数,以及对待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等不合格上的强硬态度,缺少更好更经济的做法,导致企业改进方向得不到有效凸显。
1.2.7 审核问题指导意义有待商榷
HSE 体系所选派的审核员或咨询师并非从事体系审核的专职外审员,其对所在地区公司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规章有较大的了解,但是对体系标准如Q/SY 08002.1—2018、GB/T 19001—2016 等标准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导致HSE审核与安全检查混淆,审核开具问题中现场问题较多,有指导意义的管理问题所占比重并不大。此外,即便是现场安全管理问题也存在管理规定的适用范围,在开具过程中,审核方和受审审核方对于实际操作标准的不求甚解,盲目修改操作规程,不仅不能取得相应的整改效果,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HSE 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所发现的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在于人、机、法、料、环、测6 个方面,均涉及到管理层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的变革,由于这些方面的诉求触及到管理层管理的核心手段,因此这些方面的问题整改起来仅涉及表面,导致了重复性问题的反复发生。此外,质量管理体系和HSE 体系重复审核,针对相同的现场和管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最终的审核对象是一致的也增大了受审核方的负担。
2 QHSE管理体系整合及运行状况
西南采气厂质量管理体系和HSE 管理体系建立于2016年,质量管理体系依据GB/T 19001—2016进行编制,该体系有三级文件构成:分别是手册、管理流程以及操作规程。HSE 体系为自行编制,该体系取消了程序文件和操作规程,只保留了管理手册。质量管理体系每年开展内部审核1 次,管理评审1 次。每年发现问题约为20 项,无严重不符合项;HSE管理体系每年开展内部审核4次,管理评审1 次,每年发现问题约1 200 项,严重不符合2 项,且HSE管理体系查处的问题多为重复性问题。
2.1 QHSE管理体系整合可行性分析
体系整合是依据GB/T 19001—2016 以及中石油Q/SY 08002.1—2018 两个标准要求。虽然GB/T 19001—2016 与Q/SY 08002.1—2018 在构架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GB/T 19001—2016,在架构上同GB/T 24001—2016 以及GB/T 45001—2020 两个标准具备较强的兼容性,而Q/SY 08002.1—2018 是基于GB/T 24001—2016 以及GB/T 45001—2020 两个标准要素的融合,所以质量管理体系与HSE管理体系整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1.1 两体系指导思想一致
两个体系均是基于PDCA循环的闭环管理思路开展工作。在管理思想上延续了现代科学管理的基础思想,为组织建立起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两个体系均强调在管理过程之初设立目标,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强调体系运行的全员参与性、全过程覆盖性、全部门系统性和多种方式对问题的解决性,以及发现问题之后的持续改进活动。这为两个体系的融合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良好的前提。
2.1.2 两体系管理方法一致
两个体系的管理方法如图1 所示,方法较为一致,都是通过过程管理的方法,强调文件的受控性和记录的可追溯性。新版质量管理体系发布之后,基于风险的思维是实现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基础[6]。HSE 体系的基础是风险的识别和管控,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有效的过程运行管理[7]。因此两个体系在管理方法上均采用了风险识别和管控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方法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图1 西南采气厂HSE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及其他体系的运行方式
2.1.3 两体系管理对象一致
两体系的管理对象和审核对象都是现场以及管理过程,其主要要求包括:文件控制、记录控制、管理承诺、组织机构和职责权限、沟通与交流、能力意识和培训、基础设施、采购、标识、测量设备管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绩效管理、过程监视和测量、不合格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此外,HSE 体系编制过程中参考了GB/T 19000—2016《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19011—2021《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以及多项ISO 9000 族标准,所以两个体系的管理对象一致。
2.2 QHSE管理体系整合架构设计
2.2.1 整合体系管理范围的方法
目前整合管理体系按照整合程度可以分为全面管理体系、调整型管理体系、分离型管理体系[8]。全面管理体系虽然在整体运行上能够高效的利用资源,有利于实现系统功能的高度优化,但是这种管理体系模式更适用于管理系统相对固定,业务职能和部门设置已经固化的企业。这种整合方法考虑到整个企业的全部流程,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和体系成熟度要求比较高。西南采气厂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尚可,HSE 管理体系暴露出问题较多,人员素质不高,组织机构不固定,采用项目组的管理思想,临时工作流程较多,弹性大,文件制度记录等多项基本要求没有进行过梳理。因此采用全面管理体系的整合方式难度较大。分离型管理体系是在一个组织内两个体系并存,尽最大可能地通过手册和程序文件对GB/T 19001—2016和Q/SY 08002.1—2018进行一一对应,体系和体系之间保持着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样对于基层需要留存的资料压力比较大,由于西南采气厂人员较少且不需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SE体系认证,HSE也取消了程序文件和操作文件,因此分离型管理体系不适合西南采气厂的体系整合。调整型管理体系是以一个体系为基础模板,将公共部分进行整合统一,在两个体系没有表现出明显共有要素的方面,分列程序。虽然没有完全整合,但体系设计了前后顺序,仍可望在策划的范围内达到资源共享,实现系统的有序和优化。
西南采气厂结合自身人员素质能力,以及长期以来各自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习惯,组织变化较大,文件记录不固定的特点,采用调整型管理体系整合的方式进行体系整合。在版本选取上,西南采气厂HSE管理体系在管理中比重较大,受到板块公司、油田公司、采气厂内部三层审核,且该体系已经得到广大领导层的认可,因此先采用Q/SY 08002.1—2018作为体系模板进行设计。但是Q/SY 08002.1—2018 不能在知识、生产服务的提供过程、交付后的活动、放行等问题进行兼容,因此改用GB/T 19001—2016 对HSE 管理体系进行融合,将Q/SY 08002.1—2018 中的特殊要求转换回GB/T 24001—2016及GB/T 45001—2020两个标准的基本要求,按照组织环境、领导作用、策划、支持、运行、绩效评价、改进几个方面对体系进行架构设计。
2.2.2 确定体系运行范围
质量管理体系立足于满足生产现场的质量控制,提供合格的外输天然气,因此西南采气厂涵盖了生产运行科、质量安全环保科、综合管理科、生产技术科4 个科室和4 家基层单位。在管理职能上,财务科负责提供资金计划的下达、财务核销等方面工作,财务科虽然在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不大,但是根据GB/T 19004—2011《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6.2财务资源”条款对企业提出要求[9],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结合GB/T 19004—2011 对财务科提出相关要求,实现了质量管理体系对西南采气厂所有科室的全覆盖。
2.2.3 整合体系的要求
西南采气厂所生产的产品为天然气单一产品,该产品的生产稳定,质量波动小、生产的协调性强,安全环境风险多,围绕西南采气厂的产品生产特性,通过识别过程、环境因素、危险源及相关影响,科学建立整合管理体系。要求利用各种方法对建立的整合管理体系所需的全过程加以识别,以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输入、输出及开展的活动,不同的过程对应不同的工艺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西南采气厂产品实施总过程包括:产量任务下达→签订合同→组织生产→工艺措施→计量交接→产量任务调整→跟踪改进。通过识别这些过程,确定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安排过程的顺序,以便达到过程策划的结果,使过程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2.2.4 整合体系的框架
以图2作为西南采气厂整合后管理体系的基础框架。西南采气厂整合后的管理体系应当满足顾客以及相关方的要求为目的,以关注天然气产量生产为主线,以提供质量合格的天然气为关注焦点,通过在生产前对生产过程中所受到影响的环境因素、安全因素、技术因素进行识别,形成方案。由最高管理者通过生产实际进行决策,其他辅助系统进行切入,不断对生产过程进行纠偏,保证质量、安全、环保全面受控,最终输出顾客满意的结果。
图2 西南采气厂总体管理框架图
3 整合后的QHSE 管理体系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通过将质量管理体系和HSE 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和整合后体系的试运行,发现了整合后体系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3.1 整合后的优势
体系在整合后从质量管理的角度上说,质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领导作用得到了强化,由此广大员工在质量意识和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地提升,在培训过程中,技术标准的比重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高。
从通用管理角度上出发,两个手册进行了合并减少了文件的控制,通过体系整合共梳理和废止文件24个,整合流程18项。在内审过程中,杜绝了质量管理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重复性问题,在问题分析和展开的过程中能够从质量、安全、环境等多个角度开展分析,有效地提高了解决问题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HSE管理角度出发,通过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HSE 咨询师得到了质量管理体系外审员的指导,提升了审核技巧和能力。在生产现场开始注重标准和数据的作用,较好地提升了问题发现的深度和广度。HSE 管理体系开始与质量管理体系一同引入目标管理模式,对体系进行目标设定和评审,实现了体系管理的目视化。整合后的管理体系通过引入GB/T 19004—2011 使HSE 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一同开展体系成熟度打分,最终为HSE体系的运行质量评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整合后存在的问题
3.2.1 管理文化
整合后的体系在管理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HSE 管理体系强调审核问题的必须纠正,而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问题的商榷性和改进性,因此在某些问题决策方面不能够给管理层提供相对科学准确的信息进行完善。
3.2.2 工作说明更换频繁
质量管理体系和HSE 管理体系融合后将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一并取消,同时为了加强制度与GB/T 19001—2016和Q/SY 08001.1—2018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编制工作说明的方法来实现制度和标准条款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将一些较为重要的技术标准数据进行摘抄。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旦制度或者标准进行修订或废止就必须对工作说明进行调整,调整频次较大。
3.2.3 审核员培养难度加大
整合后的体系不光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HSE 管理体系咨询师对各自体系进行审核,更要求审核员和咨询师对HSE 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掌握,能够发现不合格并开出不符合项,由于HSE 咨询师源自中石油内部培训,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手法、技术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对HSE 咨询师进行新体系的宣贯和思想的树立难度较大。
4 结论
通过在西南采气厂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融合,根据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质量和HSE方面的管理习惯,体系整合宜采取调整型整合方式,虽然这种整合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HSE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相互兼顾,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彼此交叉的现象。如果以Q/SY 08002.1—2018标准为基础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融合,质量管理中很多重要的章节不能够得到有效地体现,而如果以GB/T 19001—2016作为基础对HSE管理体系进行融合,能够体现出对HSE管理过程中风险地识别和管控。因此,Q/SY 08002.1—2018不具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兼容性,应当予以修正,增加标准的兼容性。
通过将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融合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精简文件的效果,以及较大程度上杜绝文件和操作“两层皮现象”,但是由于指标和文件制度均体现在融合后的手册中,导致一旦技术标准更新、制度修订,就必须对手册进行换版。因此,适当的文件层级地划分对于体系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好处。
对于整合后的管理体系审核,审核组成员应当聘用一部分外审专业审核员。外审员在体系结构、抽样手法、管理方式上对体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审核委托方可以选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审核组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作为观察员为外审员提供生产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