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翔东湖园林艺术特色美学研究

2022-08-18张晓兰

花卉 2022年16期
关键词:凤翔东湖古建筑

张晓兰

(宝鸡市凤翔区东湖管理处,陕西 宝鸡 721400)

0 引言

园林是多种文化的汇合点,受时代、文化和发展形式的影响,园林风格也有着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不同时代的风格和文化特征。北宋嘉祐6 年(公元1061),大文学家苏轼到凤翔府任职,他动员民众,在“饮凤池”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从城西北凤凰头村引凤凰泉水注入湖内,筑堤种柳栽树,扩湖修亭建桥,湖内种莲植荷,湖成一是用于灌溉,二是供民游憩,因湖位于城东,故取名为东湖。苏轼即兴写《东湖》诗云:“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澳,恍如梦西南”。他把《东湖》诗寄至在开封的弟第,苏辙即和诗一首,称赞兄长诗词精妙和东湖美景曰:“诗词已清绝,佳境亦可寻”。经苏门两才子的吟颂,凤翔东湖之名,在宋代已传闻天下。清光绪24 年(1898),向南开辟60 亩扩修而成外湖。东湖自宋始建以来,经明代、清代、民国及20 世纪90 年代的扩建修葺,建筑物不断增多,湖体也随之扩大,现有面积300000m2,湖内有古建筑41 处,造型别具一格,园林内古树奇石星罗棋布,建造有风格各异曲桥勾栏,整体古朴典雅,粗犷豪放,南北园林特色兼具,成为我国北方名胜园林之一[1]。

1 东湖的整体在园林风景美

东湖以先秦园囿作苑,顺流水作为沼池,以湖池为构图中心,采用周边布局嵌入景点的形式,利用人工山水造景浓缩,充分体现大自然的无限美和北方园林美,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群星拱月”的艺术特点。地处三秦西府的凤翔平原,由于受北国风光构景要素的影响,自然风景别具特色。在周原黄土高台的大地上,能开拓占地300 多亩这样一处风景秀丽的湖苑,形成苑中园、湖中岛、池边柳、水中亭、顽石叠山、云墙蜿蜒,景复一景,景外生景,曲径通幽,寂寂成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去处,充分体现了苏轼的园林美学思想。东湖园林强调意境美,追求淡雅幽静,园中小路,曲折起伏,湖中古建筑亭、堂、轩、榭、阁,其本身既是景观,同时又是观赏风景的最佳点位。景观既阻又隔,相连相通,在造景手法上运用曲折灵活的对景、借景手法[2],形成由东南向南转的无形轴线。景观空间变化丰富而有节奏感,衔接含蓄巧妙,东湖园林自然景观有假山、小桥、曲径、流水、花草、树木,建筑有亭、台、堂、轩、榭、阁等,追求自然情趣,体现诗情画意。东湖不光是自然美,它和苏轼后来整修的杭州西湖一样,更主要的还是它的艺术美。人们透过东湖的物质外壳,可以领略到宋代山水园林简约舒朗,恬阔闲逸、古朴幽雅的意境,体现了苏轼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2 东湖园林以建筑为主体,讲究空间美

古典园林讲究空间的回环套接,依景而设的各式建筑造型,以及被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构成了这座园林的建筑景观,它的建筑表层反映了园林从始建到现代的科学成就。东湖园林的构景特点是以湖水为主体,古建筑为辅,配置植物景观,远观曲径蜿蜒,花木密布,莲碧水清,亭台轩榭,布局奇妙。湖形为一个曲折的口袋型,与凤翔古城墙的走向息息相关。湖内建筑、景物的布局随湖的轴线发生自然变化。古园林布局的妙技通过内湖的布局所显示,内湖的湖心区布有亭、桥、径、州、堂,把湖面划分为三个连续自然空间,驻足可以一览静态风景画的优美,动则景随步移,景观明暗开合,起伏曲折,富有节奏变化。古饮凤池内东西两边互为起终点,西边断桥亭为拱桥,东边会景堂为堂厅式建筑,两边各有春风亭、君子亭为起伏,高潮为湖中央的宛在亭,四角飞翘,宛如伊人,在水中央(图1)。君子亭地基高敞,亭顶呈八角斗拱结构,气势磅礴,周围栽翠竹,亭前湖中荷花荡漾,点出东湖园品乃君子也。一览亭为整个园林的最高点,仰视亭子高大宏伟,登顶俯视有凌空感,站其上可远观秦岭主峰,俯看外湖山庄、水乡、花圃,既有远景的抽象朦胧美,又有近景的质地美。内外湖的分水岭——三孔沧浪桥,桥高约50m,桥下是外湖,松柏林立,竹林摇曳,俯视外湖、九曲桥,尽显中国古典园林以小见大的空间感。

图1 宛在亭

从宏观上看,苏轼建造的宛在亭、君子亭,以及由苏轼撰记的凌虚台、喜雨亭等建筑尽管多经后世修葺,屡经装饰,但是总的说来,无论是建设规划还是建筑工程,既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凝结着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又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意识。其建筑造型、色彩装饰、空间结构、立体形态,既反映出东湖景观园林古朴大方的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包含着非常广泛而丰富的文化思想内容,既提供了优美而宁静的游憩胜地,又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欣赏价值。从微观上看,把断桥亭、君子亭、鸳鸯亭、会景堂等古建筑用一条曲径相连[3],用水面和天空构景,用最宜视距和最佳视阔对园林空间进行借景分景,既增加了园林的景深和湖山景物的层次变化,又巧妙地体现了园林的游赏特点。

3 东湖园林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美

东湖园林内形式多样的亭、台、轩、榭、楼、阁、廊、坊等古建筑,屋顶采用攒尖、歇山、悬山、硬山、盔顶等,屋檐采用卷棚、庑殿、单檐、重檐等形式,配彩色琉璃瓦,飞檐斗拱,装饰走兽,麒凤狮马、形态万千,风格各异。君子亭为歇山八角亭;春风亭、喜雨亭为方亭;望苏亭为圆亭,各种造型富有创造力,生动的阐释了美和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园林景观。东湖内的建筑物如喜雨亭、春风亭、苏公祠、来雨轩等都采用木架构,屋顶是比较雄伟的歇山式,结构简练,屋顶、门窗、隔扇、花罩和漏窗精雕细刻,彩绘图案纹样各异,极其绚丽。春风亭屋顶南坡出一抱厦,在长方形亭子边套建一正方形小亭,体型组合富于变化,承袭宋代木构建筑的规制[4]。东湖大门(图2)歇山顶五间开,采取厅堂与门结合式,一正二侧三部分组成,正门楣悬苏轼书“东湖”二字。湖内所有古建筑其结构和彩画纹饰,都继承和发扬了宋代营造手法和绘画艺术,是研究和学习我国北方古建筑艺术的典型。特别是现存有苏轼的字画和宋明清时期显宦、文人赞记东湖美景的碑石一百余块,反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珍贵的遗产和难得的文物。

图2 东湖大门

东湖建筑风格表现含蓄,强调意境。东湖古园林以水为主题,风景点缀则是古建筑。古建筑是一种艺术,漫步东湖,总会被那种巧夺天工的艺术神韵所倾倒,而含蓄则体现在东湖园林中的方方面面,我国诗画艺术大都强调“意境”,而东湖园林的含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首先既是意境中的含蓄,其次东湖的建筑风格、园林布局同样蕴含含蓄美感。东湖从大门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牌坊,此建筑乃园林格局的景色转折点,巧妙地遮挡视线,藏露湖面景色、导引游人前行进入古饮凤池,通过隐藏来取得含蓄的效果。此外,含蓄也体现在会景堂的漏窗之中,相比一览无余的观赏,通过漏窗所体会到若隐若现的景像更加有趣。同样,来雨轩也有含蓄的踪迹,走廊环绕庭院西边,通过路边的漏窗、敞窗,使人在游览过程中发现隐含在其中的园景,应接不暇,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东湖园林意境优美,这些景观虽是人为创作,但是有自然天成之美,东湖园林这件艺术品,建筑与山水自然融合,有可观、可游、可居之建筑。断桥亭叙述东湖与西湖的历史;君子亭阐释湖中荷花、亭周竹子、人中君子三君子的含义;宛在亭表达后世人对苏轼的怀念;会景堂一堂两厅,古朴秀雅,凭窗而望,一幅湖山来眼底,每当风雨来临,临窗赏湖,烟雨濛濛,波光麟麟,倒影荡漾,树木浓郁苍翠,画面静中藏动,令人陶醉。

4 东湖园林体现的生态科学之美

东湖园林的湖泊历史久远,在先秦时期称为“槖泉”,周文王元年,相传瑞鸟凤凰鸣叫着飞翔过此,在湖边饮水,“饮凤池”因此得名。在旱原上有清澈的水池,苏轼视为明珠,他认为筑湖的目的是:在雨季蓄水以防涝灾,在旱季则泄水浇灌田地,可助农业发展,同时在湖内养鱼、种荷,又可调节当地的生态环境。苏轼从天府之国四川到黄土高原陕西凤翔任职,由湿润到干旱,从山青水秀到黄尘飞扬,气候及地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当发现凤翔自古有泉流和池水的有利条件,他便提出了改变旱原府城环境的设想。他在《东湖》诗中云:“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兰,迩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5]。苏轼用诗的形式,提出筑湖引水大计并付之实施,表述了他改造凤翔府城环境的认识和改造后的效果。他在诗中的描写湖成的景象是“进入东湖感觉清爽宜人,好像是回到了南方家乡一样,新荷碧绿,凉意袭人”,生动地描述了东湖对改善府城气候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犹如旱原上的江南,成为我国环保史上先例。后经历代不断修葺,覆盖面积扩大,东湖对于改造环境,调节气候和增强科学环保意识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东湖园林体现古代思想文化美

东湖园林之所以成为北国名园,主要是由于在苏轼的经营下,内涵着丰厚的思想文化因素。首先,名流人物的内在气质,是构成独特思想文化的重要方面。人们透过东湖苏公祠陈列的历史文物和苏公遗迹,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当年苏轼在凤翔的风采,以及苏轼为人处世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其次,园林是讲究诗情画意的。“江山也要文人捧”。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给凤翔人民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凤翔八观”“三记一论”等诗词赋记,多达130 余首,可谓建树丰盛,精神堪仰。他光辉的文学思想和文学业绩始终鼓舞着后人、吸引着后人,使人们从中得到教益,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营养。历代先贤和能工巧匠美化装点而成的雕塑,铭刻、奇石、绘画及众多的美术工艺,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构成了特有的艺术美学体系。多才多艺的苏轼留给凤翔的梅兰竹菊图表现出了他那“岁寒三友”“秋菊傲霜”的人格和气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气节。此外,民情风俗是社会群体后天养成长期相袭所共有的行为方式[6]。苏轼在建设东湖园林的过程中,收集、容纳、运用了凤翔民俗方面的精华,如形式活泼内容古朴具有明显民族风韵和浓郁地方色彩的西府小曲、社火造型等,继承和发扬了民族化、大众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今人,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促进功能,对新时期艺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 凤翔东湖园林是风景美、艺术美和生态美的高度融合

苏轼生长在风景秀丽的眉山,自幼酷爱名山大川。青年时期的苏轼,在公务之余,曾欣赏山情水趣,了解社会,体验生活,陶冶情操,身迹遍及凤翔府辖各地。他写的记游诗如《宝鸡斯飞阁》《潘溪钓台石》等著名诗篇,极其精妙地描绘了当地的美景风情。苏轼于自然中获取灵感,于人生中领悟哲理,显示出其在方寸之地求开拓的精神,他的造园思想来源于自然,艺术设计又高于自然,创造出的东湖园林景观是自然、艺术的佳作,也是社会生态美的体现。

7 结语

凤翔东湖意境优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园林建设注重天人合一哲理,景观艺术成就极高,崇尚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其园林风景、空间营造、古建筑、生态科学、思想文化等艺术特色对现代园林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凤翔东湖古建筑
我爱东湖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宋金时期陕西凤翔府榷场位置略考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凤翔探索“提醒制”
中国古建筑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