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协同机制研究

2022-08-18李勋华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生态

刘 娜,李勋华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重庆 402160)

中国乡村数量多,差异大,既有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地区和纯农业地区的区别,也有沿海、山区、内陆地区的差异,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政策、资源、人才的协调发展。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乡村生态振兴是落实乡村“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中国进入低碳发展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双重历史责任下,乡村生态振兴与乡村“双碳”目标一致,都须坚持乡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1 乡村生态振兴的地位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重要基础、重要抓手。乡村生态振兴通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构建健康的农村生态系统,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只有生态环境建设好了,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产业、吸引优势人才、推广乡村文化、提升组织管理绩效。

2 乡村生态振兴协同机制建设中的问题

2.1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分散,生态问题管理难度大

农村生态问题包括生态规划、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不同问题归属的部门不一致,协调管理困难。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散见于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土地管理法、长江保护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中,缺少农村畜禽粪污处理、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污染、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污染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另外,关于耕地质量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态监测、土地污染防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制度法规较少,对农村生产、生活破坏生态环境的管理难度较大。

2.2 乡村自然资本增值缓慢,生态修复碳汇交易少

目前我国乡村生态保护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对现金补偿、对口支援、碳汇交易、社会捐赠等多种补偿手段的标准和模式不统一,乡村自然资本增值缓慢。农村信贷和债券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企业对农村节能环保项目投资较少,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绿色发展的路径渠道不够畅通,市场价格与市场供求的紧密性、关联性较差。农村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不健全,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的碳汇交易较少。

2.3 部门、区域协作交流少,协同交流难度大

中央和地方的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范围和管理权限不明确,区域间的人才培养、生产布局、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协作与交流较少,跨区域的环境大数据库和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尚未成型,对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处理较为困难。

3 乡村生态振兴协同机制理论依据

乡村生态振兴涉及政府、村级组织、企业、农民等多元主体,政府、企业、农民基于自身的需求,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供需平衡。协同理论可通过对子系统进行分析、优化,推动各系统之间相互合作,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为乡村生态振兴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3.1 协同理论相关论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教授提出了协同理论。协同理论认为多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而又合作的关系,大量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内部协调会从无序到有序转变,产生巨大的协同作用和合作效应。协同理论以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理论为基础,与许多学科紧密相关,将协同理论引入乡村生态振兴机制研究,为解决机制建设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3.2 协同理论为生态振兴机制建设提供有效范式

协同研究的是复杂开放系统,研究对象具备复杂、开放的特征。水系治理、推广卫生厕所、环境污染治理、清洁能源改造、人居环境改善是乡村生态振兴的主要工作,不同的工作任务之间也存在较大的联系和影响,如把单独的一项任务作为一个子系统,乡村生态振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村级组织、企业、农民等各方面参与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涉及多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与协助,符合协同理论研究的系统特征。在系统内部,由政府、村级组织为主体构建起一个宏观管理系统,以企业、行业为主体构建了一个支持系统,以农民为主体构成了一个辅助系统,各系统具备不同的职责和功能,各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系统外部,根据国际趋势、国家政策、社会导向等因素,不断融入外界的信息、技术、资金,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机制不断创新与变革,才能更好地贯彻乡村振兴战略。

4 碳中和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振兴协同机制

用协同理论分析乡村生态振兴机制建设,可分为管理协同、资源协同、技术协同、人才协同、信息协同四个方面。管理协同,建设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管理中心,共同制定规划,相互监督实施;资源协同,整合政、企、农等多方的资源,构建满足生态发展需要的资源体系;技术协同,构建技术共享机制,让技术快速服务到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人才协同,联合相关的研究所、高校、企业的专家共建乡村生态振兴智库,在学校建设定向培养班级,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信息协同,建设专门的环境大数据资源库、信息库,监测和管理农村生态大数据,为环境修复、改造提供有效决策信息。

4.1 管理协同,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

农村生态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单一问题,农药化肥使用、土地污染、垃圾处理、能源革新等多个问题是相互关联影响的,随着水域、地域的接近,这些问题也会影响着周边区域的生态。为了更好的解决生态问题,建立跨区域、跨部门成立专门的生态振兴管理中心,系统规划乡村生态治理问题,提高工作处理效率,更好地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战略。例如,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四川、重庆两地联合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着力推进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等7大重点任务,为实现跨区域生态振兴协同管理奠定基础。同时,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等多个部门,联合成立农村生态治理部门,主动协调各部门的管理职能,简化企业、农民的办事流程,完善环评审批和备案制度;制定乡村生态治理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参与乡村生态治理,加强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协同制定乡村生态治理方案,组织召开生态环境推进会,集中力量解决乡村生态治理中的难题和困难,更好地推进农村生态持续改善。

4.2 资源协同,构建政府、企业、农民一体的协同投入机制

地方政府引导企业开展绿色生产,提高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参与生态治理。制定政府、企业、农民为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机制,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加强企业就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方法、手段跟政府部门对接,打造政企联动的生态治理模式,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农民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责、权、利,政府主导整体规划、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性投入;企业积极履行绿色生产理念,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增加企业担当,主动承担生态税费,并投资建设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方面的公司,主动改善自然环境;农民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农业生产,合理使用农业资源和处理生活垃圾,并自觉参与保护农村环境的宣传中,主动承担保护家乡的绿水青山的责任。

4.3 技术协同,构建研发、应用一体的协同研究机制

乡村生态环境需要从产业重构、污染治理、能源优化等多个方面着手,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对新技术具有非常大的需求。围绕技术研发制定政校企协同研究机制,整合研究所、高校、企业专家资源,构建乡村生态振兴新技术攻关团队,搭建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为一体的研究中心,着力突破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农村排污治理、土壤治理、水域修复、废弃物资源化等多方面的核心技术,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4.4 人才协同,构建定制培训、系统培养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治理人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解决乡村生态治理人才重要保障,整合乡村基层组织、生态治理企业、相关高校的资源,以乡村生态治理需求为导向、生态治理企业技术应用为手段,依托高校制定专门的短期培训计划和长期的人才培养方案。集中针对当地农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进行短期的生态保护、绿色生产技术培养,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农民增收的问题。对有时间、精力参加系统培训的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下岗职工进行系统的人才培养,按照全日制人才培养标准,制定2~3年的职业技术培训,一方面增强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历水平,整体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文化素养,能主动解决在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新问题。

4.5 信息协同,构建乡村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机制

综合国家、省、市、县多级环境保护系统监测系统,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监测数据,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和共享机制,打通生态监测数据传输的层级壁垒,及时对生态环境危害进行预警。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全面推进乡村生态环境网上服务平台建设,让群众在网络平台上及时了解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也能及时反馈意见,及时接收到关于环境工作的建议,把握乡村群众需求,制定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策略。

5 结语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振兴”协同发展,对接中国“双碳”目标,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是人民的福祉。聚焦乡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核心问题,在管理、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构建协同发展机制,整合不同系统的要素,构建乡村生态大数据共享平台,积极落实跨区域、跨部门的管理协同,整合政府、企业、农民的资源构建资源协同投入、技术协同研发、人才协同培养的体系,政府、企业、农民一体的投入协同,打造优势互补的生态系统,进而实现农村产业、生态的系统化发展。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