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 在新型研究型大学赛道上为“双一流”建设探新路
2022-08-18季昕陈骁
文 | 本刊记者 季昕 特约记者 陈骁
“基础科研常常面临着研究结果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具有启发意义的结果可能在几十年后才能看到应用价值,有着巨大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只要千万个研究结果中有一个是对社会有用的,就能改变世界、造福人类。我想那就是基础科研的意义吧。”在南方科技大学2022年毕业典礼上,学校自主培养的首个博士毕业生王倩讲述了她在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收获。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有的领域甚至率先挺进“无人区”。然而,世界格局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更多的基础研究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为高等教育闯“新”路
“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提法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了更多人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关注与期待。2021年3月,“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为“十四五”时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认为,国家在当前发展阶段提出这一概念,既是国家战略需求的集中体现、加快构建高质量创新体系的现实需求,又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大学组织结构演进的时代具象。
此前,以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多所具有新型研究型大学特征的高校,以实践做法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创造了多项可借鉴、可复制的新模式。
2022年2月,南方科技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均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无疑是国家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肯定和信任,更显示了新时代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多元路径的呼唤。
随着更多大学驶入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赛道,如何念好“新”字诀,激活新动能,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论坛”上,来自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展开了交流与探讨。他们普遍认为,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需求,正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机遇与责任,包括南方科技大学在内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先行先试作用。而其中,创新发展是关键。
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去筹转正”,在教育部正式的批复文件中明确写入“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自此,南科大的办学之路肩负起“两个探索”的使命。将创新理念呈现在治理体系、人事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养,以及党建和大学文化建设等各项创新改革中。无论是独具特色的理事会治理架构,还是“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南科大一直坚持开展具有首创精神的实践探索。
“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色,也是办好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在这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也不例外。”李凤亮表示。南科大是党在新时代建设的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建校以来,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走出了一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出并深化探索了“党的全面领导和现代大学治理双融双促”理念,实现了党的领导、行政治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统一。学校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架构,构建起党的领导“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同时,学校不断优化构建校-院-系三级组织体系,让组织的力量转化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驱动力。
作为一所扎根特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南科大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强化国际协同创新,加强与境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创新型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高端人才和优秀留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引入高水平的国际创新资源。
应时代之需建学科、汇人才
创新发展意味着持续的开拓与开放。秉承“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校精神,南科大立足深圳、扎根中国、放眼世界不断探索、坚持创新。
在学科设置上,南科大院系和学科专业设置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置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在2022国外某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南科大有四大学科入榜,即生命科学、基础理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几乎涵盖了南科大的主要特色学科。2022年2月,学校数学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6月,学校新增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在学校37个本科专业中,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为打造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南科大坚持高标准全球引才,并为此创新人事管理,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全员聘用制度,实施国际通用的终身聘期制、准终身聘期制和固定聘期制教师分类聘用、考核评估、晋升制度体系,以及建立灵活的退出机制。截至目前,该校已签约引进教师1364人,包括院士58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41人)、国际会士57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中有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约65%。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制度吸引汇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很多长期身处国外的学者也关注着南科大的成长发展。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戴建生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2月,戴建生回国加盟南科大,担任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他相信,南科大是自己在新阶段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正如戴建生所说,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一流大学、在前沿科学领域有创见并具有科学攀峰精神的青年精英,学校也为人才营造出干事创业的一流环境。南科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说:“当前,南科大正在进行大力度的评价制度改革,以创新能力和质量贡献为导向,针对不同学科特点,采用侧重点不同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构建基础及基础应用科学研究长周期评价机制。学校不以文章数量为关键指标,而是逐渐全面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
曾振中在国外做博士后的时候,就常常和导师一起到南科大作讲座。2019年,曾振中加入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回国以来,他在专业领域内收获不断,先后荣获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并入选2020年度和2021年度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曾振中说,正是南科大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环境,才让他能够静下心做一些相对来说有挑战性的课题。
南科大实行的独立课题组负责人制(PI制)同样激发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攻关动力和潜力。无论是年轻的助理教授还是院士,进入教研序列后都可以组建独立课题组,独立申请项目和经费,并拥有对项目的主导权。
以创知推动创新,该校科研成果产出连年创出新高,在国内外的学术领域发挥越来越突出的影响力。物理系教授张立源团队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杨学明院士团队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等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连续两年当选为当年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1年,南科大全校获得的竞争性项目达1030项,获批科研经费逾17亿元。学校教师共计发表期刊论文6088篇,其中SCI收录4448篇,授权专利355项。最新自然指数(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显示,南科大位列全球大学第37名、中国大学第12位。2022年年初,学校成立数个校级实体科研机构,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这些科研平台将根据攻关所需集结多学科人员协同队伍,有效解决单兵作战、对重大技术难题攻关能力不强等问题。同时,这些团队、平台还成为培育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良好载体。”薛其坤说。
以培养一流人才成就一流大学
“青年师生们应当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践行‘明德求是 日新自强’校训,誓做新时代坚强的奋进者,在为祖国强大、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奋斗征程中谱写人生绚丽的篇章。”薛其坤在学校会议中心进行的《我的学术人生》讲座中,与在场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学术之路,勉励学校青年师生承担责任,努力奋斗。
在南科大,所有一流的科研平台都对全体学生开放,导师们通过科研引领式的教学模式,指导本科生们早进实验室,参与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课题,把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未来,我期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深耕基础研究领域,拓展更多新颖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模式,探索化学中未被照亮的道路。”在南科大2022年毕业典礼上,本科毕业生代表张翀赫这样说道。得益于南科大书院制和导师制的精心滋养,张翀赫很早就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活。他先后在化学系三位老师的课题组中学习,前沿的科研资讯、一流的实验平台、导师提问式的培养方式等,让他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南科大,张翀赫发现了自己的所爱,并热爱着自己的发现。
书院制和导师制是南科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有益探索。书院是南科大全面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共有致仁、树仁、致诚、树德、致新、树礼六大书院,各书院有各自的文化、传统、活动和非正式的教育课程、辅导咨询、兴趣社团。在南科大,所有的教师、教授都要在书院担任学生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人格成长、朋辈交往、社会适应、生涯规划的教育。在选择专业后,学生可以选择一名专业导师,获得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全方位的指导。
充满南科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让优秀的南科学子站上更大的舞台。2021年8月,生物系2018级本科生亚立坤疆·艾则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一区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细胞分裂素调控拟南芥顶端弯钩发育的新机制;2021年10月,首次观测到Dicer家族酶切割小RNA前体的状态,成功阐释了末端识别、长度特异以及链选择性切割的机制,在审稿过程中被审稿人评价为领域内的“landmark contribution”(里程碑式的贡献)——这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其共同第一作者便是王倩。据统计,在南科大2022年的1650名毕业生(不含国际生)中,不同培养层次人数均有增加。在970名本科毕业生中,7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升学,300余名学子即将赴境外继续深造,其中52%被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录取。
一切改革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坚守初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能为国家承重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南科大创校的初心。在思政教育方面,该校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创新探索,构建了具有南科特色的“三大圈层”思政教育新体系,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支撑+文化协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链条。如打造“百艺讲百年”“红色旋律中的党史”等建党百年特色艺术思政实践课程、“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改革创新与先行示范”等品牌特色思政课。
在启迪与引导下,南科学子勇担时代使命、争做有为青年。近年来,不少南科学子在毕业后,或参军入伍,或积极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无悔的青春。树德书院、数学系本科生宋阳在今年毕业后选择了参军入伍。从小有着从军梦的她,来到南科大后,四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将她磨砺成为一个更加勇敢自信、不怕挑战的人,也更加坚定了她参军报国的梦想。2021年,全国选派23名高校优秀青年志愿者前往联合国机构开展国际志愿服务,南科大统计与数据科学系邓春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张彤分别前往塞尔维亚和北马其顿进行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向世界展示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
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南科大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其“新”之力显现无疑。南科大的办学实践同样诠释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对于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南科大为代表的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正在成为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加速器,成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力军。
在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赛道上,需要更多各具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探索形成新模式、新机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