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下澳门出版业机遇挑战与升级路径

2022-08-17王霞霞

中国出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出版业粤港澳大湾

□文│王霞霞

澳门早在400多年前即已引入西方现代印刷术,但受多方因素影响,澳门早期出版发展缓慢,直到回归前澳门图书出版才有较为显著发展。[1]澳门回归20多年间,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齐头并进,澳门特区政府大力扶持澳门本地出版业,进一步传播澳门本土优秀历史文化与艺术特色,为树立“爱国爱澳”核心价值提供正向引导。伴随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推进,澳门出版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回归后澳门出版业发展流变

澳门回归开创了崭新的发展局面,人均GDP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经济适度多元”战略决策指引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内容,从回归前发展单一局限到回归后多元开放,回归前依靠出版事业到回归后事业与产业相辅相成,呈现出澳门出版业大发展的时代变迁。

1.澳门出版类型由“单一社科”走向“多元艺术”

澳门出版历史悠久,回归前澳门出版类型较为单一,主要是社会科学类图书。截至1996年年底共有出版社近30家,共出版图书300种。[2]澳门“文化司”先后出版了《文献与评论丛书》《澳门文化丛书》等人文科学著作100多种,澳门基金会编辑出版《新澳门论丛》《澳门总览》等大量丛书,才促使澳门出版有了进一步发展。澳门出版成为世界了解澳门的窗口,传递着澳门饱经风霜的历史文化。

回归后经济繁荣发展推动澳门在出版主题类型、出版单位类型、出版语种方面呈现多元发展态势。按照2018年澳门图书主题分类数量显示,前五位分别为艺术类、文学类、历史类、政治及公共行政类、法律及教育类。其中,艺术类图书内容主要有特区政府文化局出版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来澳门所展出的作品集及场刊。文学类图书主要来自特区政府文化局及澳门基金会出版的不同文学系列作品集,还有文学社团出版的新生代作家作品集。历史类图书主要是澳门理工学院开展的澳门地方史的研究成果,澳门国际研究所出版的有关土生葡人的历史专著,以及文化局出版的大型历史展览和口述历史丛书等著作。

2.澳门出版语种由“中葡英文”扩至“多样语种”

回归前澳门出版语种基本以中文和葡文为主。在21种澳门报纸中,中葡文周报种类高于中文日报,最畅销报纸是《澳门日报》。1997年《澳门基金会出版目录》显示,澳门出版中文图书最多,达到78种;其次为葡文图书和英文图书,分别为38种和17种。中文与葡文在澳门出版中占据主要地位。

回归后图书语种除中葡文与中英文之外,其他语种都有显著增加。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中文、葡文和中葡英文。另外,一些小语种图书开始出现。如中英日文、中英塞尔维亚文、西班牙文等,为加强澳门与其他国家文化交往提供基础。澳门的出版单位类型主要有政府部门、社团组织、私人出版单位、个人自资出版和学校五个组成部分。其中,作为政府部门的澳门文化局、澳门理工学院和澳门基金会出版数量最多。[3]

3.澳门出版内容由“立足澳门”逐渐“内外辐射”

回归前澳门出版机构出版的报纸及图书重点突出澳门特色,出版学术机构及社会团体一切以“立足澳门”为根本宗旨,研究澳门本土社会文化,力争为澳门社会稳定发展与繁荣进步做好文化基础服务保障。

回归后澳门旅游开放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出版内容逐步向内地与国外延伸扩散。艺术类内容以本土艺术家作品系列为主,兼顾内地与国外艺术家作品。澳门出版市场图书设计独特精美,内容丰富充实,获得了我国内地、台湾及海外一些地区青睐。历史类题材图书比较注重内容创新和资料准确,更讲究排版的人性设计与艺术愉悦,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颖体验。现如今澳门出版内容以澳门为圆心,逐渐辐射到澳门与内地、澳门与国外出版内容的关系建设中。对内加强与大陆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相关社会科学书籍;对外注重多语言文化翻译内容,展示澳门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成为连接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4.澳门出版模式由“股东补贴”转向“产业运营”

回归前澳门出版业主要面向内销市场,消费群体基础小,产品生产过剩,出版社几近亏损。然而,出版社股东受惠经济优势坚持通过补贴进行维持。出版是传播澳门文化、了解澳门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澳门相关社团积极参与出版事业,展现出对澳门本土文化艺术的精神情怀与责任担当。

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开始逐步发展文化产业,并将出版业设定为文化产业分类下数码媒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码媒体产业在澳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比较高。澳门政府积极参与两岸四地大型书展及出版年会,力图逐步与亚洲市场尤其是大陆市场接轨。[4]出版业数据统计包含书籍、报刊和印刷品的出版与发行;动画、漫画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出版与发行;电子出版物的开发、出版与发行等。出版业在数码媒体产业中贡献较大,2020年服务收益排名前三(见图1)。

图1 2020年数码媒体产业统计

根据2015—2020年澳门出版业统计指标显示(见表1),机构数目、在职员工数变化不大。服务收益总体趋于下滑,员工支出数额微涨,增加值总额在2020年以前出现小幅增加。2020年受疫情影响澳门出版业下滑态势较大。

表1 2015年—2020年澳门出版业统计指标

市场化经营促使澳门出版依据受众市场需求进行调整,题材以澳门旅游、时事为主,较重要的报纸10种及期刊30种,部分书店开始转向线上销售。澳门出版总体以政府扶持出版事业为主,同时一些私人出版社开始积极探索产业化运营模式,加强与数字出版相结合,并取得一定市场效果。

二、澳门出版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模式,体现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也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共同转型的战略目标及经济大发展的强烈追求。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力量,出版业要紧紧抓住国家战略有利契机,扩大出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出版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人才联动优势弥补澳门出版人才短板。面对国家战略新变革与市场新挑战,要敢于正视出版发展存在的问题,善于运用文化产业逻辑助推澳门出版业新发展。

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成为澳门出版业发展新契机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为澳门出版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发展机遇与广阔服务平台,恰逢其时地扩大澳门出版市场规模,为建立健全出版人才机制提供现实空间。

澳门出版服务平台持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澳门建设成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促进经济多元发展,要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一目标定位为澳门出版业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平台和出版渠道。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和多重统一性,给地域间出版合作提供先决条件。大湾区内文化同源、语言习俗相通,自然能够形成亲近感与认同感。以在岭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因子统合下,大湾区在对内传承传统文化与对外传播先进文化方面形成独具特质的文化优势。[5]澳门发挥着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与商贸合作平台的重要作用,与其他葡语国家建立了广泛且深度的联系,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6]在大湾区内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共享出版服务平台,促进澳门出版服务对象及受众范围不断扩大。

澳门出版市场环境更加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大湾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澳门地理区位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湾西地区,湾西地区经济相对较弱,与粤港澳湾东地区各城市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澳门作为葡语系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恰好为澳门提供了联通湾西地区与国际社会之间文化经济交往通道。[7]澳门实行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这种规则与制度接轨国际高度。在大湾区协同发展带动下,澳门出版内部交易成本将会降低,澳门出版企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更好地发挥澳门出版要素市场作用,吸引各种资本市场介入,增强澳门出版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出版市场上形成更大话语权。

澳门出版人才联动优势凸显。作为澳门出版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专业人才匮乏一直成为制约澳门出版发展瓶颈。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出要强化内地和港澳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国家相关法律与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出版物作为教育宣传的重要载体,面临着版面设计和创意内容双重创新的传播使命。支持澳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发挥澳门在东西方多元文化长期交融共存特色。澳门出版业承担着东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作用,在中葡文出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效尝试,需要进一步挖掘中文与葡文深层关联。支持澳门加大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结构,加大与内地人才双向流动,同时吸引更多国外专业人才进入澳门出版领域。

2.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下澳门出版业面临变革新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不仅为澳门出版业发展提供机遇,随着技术和市场的日益推进,大湾区区域内市场的竞争性和合作性也充分展现,产业格局不断被重构,产业边界不断拓宽。站在新平台面临新挑战,从内容生产到消费群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重新审视定位,不断变革才能适应文化协同创新。

澳门出版特色内容“亟须融入”。澳门出版内容一直以澳门文化艺术为核心,从生产者角度看待出版内容,更多关注生产者内心个体自我精神表达。戴维·索罗斯比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生产者的文化资本的概念,[8]他把文化资本定义为一种以资产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能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生产出兼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价值的产品。所以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生产文化产品时必须投入的生产要素,正是这种生产要素把文化价值赋予到了产品中。[9]澳门出版生产内容侧重于文化价值输出,忽略了其作为产品的经济价值,将其内容放置于作品本身的艺术创作。面对新挑战,澳门出版内容在专注于澳门特色文化基础上亟须两个“融入”:第一是融入内容生产产品的经济属性,注重出版生产产品的市场经济价值;第二是融入内容生产的外部要素,注重澳门自身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相结合。两个“融入”是面对澳门出版特殊市场结构及其长久以来内外销市场受限的根本变革策略。

澳门出版市场体系“有待建立”。现代出版市场体系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导向及监督扶持的作用,又要注重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0]澳门现代出版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两种供给侧的建构性力量,一个是制度,一个是资本。澳门作为“一国两制”实践典范,在制度方面享受到政府给予的政策红利。资本市场作为一种更高效、更强有力的资源配置机制,需要发挥其多元资本优势。既要保持公有资本在市场领域的基本功能,又要发挥非公资本在市场结构优化中的竞争活力。[11]澳门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发展时间较短,从产业结构到产业要素的全产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依据产业链结构加强资本多元、产品智能、人才创意、消费定制的发展模式。[12]澳门出版市场存在结构分散、市场要素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消费模式单一等状况,需要重构现代出版市场体系理念,强化大数据资源在智能化水平、协同发展和需求导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注重生产消费的有效衔接与产业链条的完整统一,建立合理有效的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协调统筹好区域发展、政企关系和产业发展。

澳门出版消费共识“亟须培育”。澳门出版消费群体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澳门本土受众,二是驻澳工作的国内外受众,三是入澳旅客。不同受众群体因出版消费习性不同,所依附的出版终端载体亦有差异。纸质出版与智能出版并行,本土受众依然对报刊、图书等传统出版物具有一定消费习性。驻澳工作的国内外受众因阅读习性选择适己的智能终端载体。入澳旅客更倾向于旅游、博彩类书籍期刊。5G时代促使澳门出版产品由纸质出版向智能出版转变,澳门出版业市场规模较小,出版受众消费共识亟须进一步培育,本土受众可以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入“按需出版”的消费建构,通过数据分析和流量监测进行定量出版,避免资源浪费。同时通过场景重塑激发传统阅读向数字阅读转化,变革社群化消费模式。对驻澳工作国内外受众出版消费倾向于“智能化服务”,依据阅读习性提升终端载体功能,建构完善统一的消费终端体系。入澳游客是拥有巨大出版消费潜力的主力军,可通过“阅读奖励”和“文化引导”方式变革消费群体理念。手机媒介终端的不断发展演变,催生了出版载体与出版符号“瞬间结合、长时分离”的新型虚拟出版范式。[13]澳门文化特殊性促使澳门出版消费更加注重“体验”与“共情”的有效应用,亦是培育出版消费共识的关键。

三、澳门出版业“一心一纵一横”式创新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将粤港澳有机结合为一个“区域性发展共同体”,在“一国”框架内实行“两制”特色,共同体下澳门出版业定位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处于共同体文化群中的人们彼此拥有共同的文化语言,形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成员身份。[14]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属于同质文化圈层内部的融合,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高效的市场体系,重在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文化生产管理机制、塑造新型文化业态、培育高端文化建设人才。出版业作为澳门文化产业贡献的中坚力量,既承担着传播岭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又要承载“一带一路”倡议下东西方文化交流基地平台效用。基于澳门出版特色及文化差异性,要抓住内外核心产业要素,形成“一心一纵一横”业态模式路径:“一心”是以“中外艺术化元素”为核心打造“澳门出版”,“一纵”是以“人工智能化”为纵轴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一横”是以“中葡语境化”为横轴连接“中葡平台”。

1.以“中外艺术化元素”为核心打造澳门出版

澳门出版“艺术化”核心优势首先表现在艺术类主题出版居首。依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出版目录2010—2019》[15]显示,其出版主题分类有艺术、历史、文学、演艺、杂志及电子出版等。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艺术类书刊60多部,居主题类型之首。其次表现为澳门出版物“艺术化”设计。澳门出版物不仅内容新颖独特,最为突出的特色在于出版物形式的创意设计,设计元素既包含澳门历史文化因子,兼顾葡萄牙国家文化元素,同时具备国际化创新设计视野,呈现作品区别于内地与国外的澳门艺术特色表征。

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指导下,澳门出版要形成“澳门优势”,最终要打造以“艺术化表达”为核心的出版特色。澳门艺术出版与出版艺术已经为澳门出版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澳门在未来市场发展空间中,要注重加强与深圳、香港等城市和地区合作交流,同时开发澳门差异化特色市场,主打本土出版物与国内外出版物的“艺术化”设计后产品市场,为国内外出版物创意形式锦上添花。“艺术化”核心要求具备优秀创意设计人才和舒适创意设计环境,横琴新区与澳门的广泛合作已经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横琴合作区这个不同规则和机制交错共存的区域,积极探索两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探索经验。[16]今后可采用“澳门资源+设计人才+横琴载体+政策支撑+创意环境”的多元合作模式,形成具有澳门特色艺术化出版标识。

2.以“人工智能化”为纵轴连接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总值占全国1/3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下智能大湾区建设成为大势所趋。[17]澳门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内11座城市的第一梯队,文化产业创意质量相对较高。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具备机器智能和创意能力的新技术范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核心驱动力,具备与重内容、高创意的出版产业相融合的潜力,进一步重构了出版产业链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环节,催生各种新业态与新产品模式。生产即消费,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智能化新需求,对出版产业生产转型、产品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赋能意义。

“智能化”是连接澳门与粤港乃至内地其他地区的重要技术方式,出版业的人工智能化发展可以从产品设计、内容生产、市场营销、用户体验等多维度推动出版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完善与发展,激发澳门出版业创新动力与活力。澳门具有国内外优先技术优势和数据资源共享优势,同时具有“一国两制”下特有的出版自由权利,未来智能化出版产业不仅能够向国外游客展示内地人工智能先进技术体验成果,也能做好与国外智能数字出版的友好交流沟通。澳门出版在智能化发展趋势下要形成产业集群平台,综合考量在政策要素、科技要素、人才要素和资本要素基础上,探索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跨区融合的出版新格局。

3.以“中葡语境化”为横轴串联“中葡平台”

澳门出版最典型的特点体现在“多语言”的广泛应用,如中英文、中葡文、中英葡文等大众化语言,还有诸如英法文、中英日文、中英塞尔维亚文、西班牙文等语种。亚拉基和费尔克劳夫将重新语境化概念引入话语分析中,语言和情境以及文化的转换在社会实践的要素或话语中被另一种语境占有和转换。[18]霍尔指出高语境和低语境的不同特点,高语境是预制程序的信息存于接受者和背景中,传达的讯息所含信息很少。低语境的信息则包含在传达的讯息中,用以弥补语境中缺失的信息。[19]澳门多语言出版转换过程中既有文化信息和内容讯息的传递,也包含书刊价格及其文化经济价值的认知。

澳门中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支点。澳门与葡萄牙、巴西、安哥拉等八个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建立紧密联系,长期发挥着联系中国与葡语国家合作服务平台的独特功能。[20]加强澳门中葡语境化出版讯息,既能让在澳或内地修读葡语人士获得最新及准确翔实的葡语国家信息,也能让葡语国家修读中文的人士,了解真正的澳门乃至中国讯息。通过扩大“中葡平台”数字出版规模,进一步发挥出版在增进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间的连接效用,建立统一规范的语境表达。

四、结语

习近平主席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发挥澳门中西文化荟萃的优势,助力国际人文交流,促进世界文明互鉴。[21]澳门作为多元文化区域,尤其是中葡文化交流的集聚地,要充分发挥澳门作为联系欧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特殊桥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关乎一砖一瓦的经济建设,更是关乎一书一笔的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出版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强劲的动力。[22]澳门出版业发展要充分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契机,发挥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窗口优势”,从内容生产到出版消费建立现代出版业市场管理体系,立足澳门艺术化出版特色,加强数字出版与人工智能出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下澳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平台。

猜你喜欢

出版业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