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与实践研究

2022-08-17赵宏苏王国凯尹登科桂双英彭代银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药学仪器中药

彭 灿,鲁 嘉,赵宏苏,王国凯,韩 岚,尹登科,桂双英,彭代银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为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005年开始,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评审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3年正式获批。通过近10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心围绕“一中心”“两突破”“三结合”“四层次”“五能力”的建设思路,以国家级特色专业——中药学专业建设为基础,依托国家级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整合平台资源,塑造服务窗口,加强实验中心内涵建设,建成了集中、统一管理,仪器设施齐备,实验室管理模式先进,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成果丰富的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案例,回顾中心建设与管理发展历程,总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与管理的工作经验,以期为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与启示。

1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实验教学平台配置

1.1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 在2000年以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类实验室管理依附于教学系部或教研室,根据实验课程进行简单划分,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管理较为粗放,实验室责任人不明确;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主要开展理论验证实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实验教学的发展,亟待改进。2000年药学院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成立,突破原有分散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中心将原有的四大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室改建为药用基础实验化学综合实验室,设备资源轮转效率提高,实验人员得到充分调动,实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具备同时承担多个专业、多项实验教学任务的能力[2]。2013年中心获批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着力加强建设智慧教学实验室。中心对生药学和中药炮制实验教学场地、设备仪器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建设分子生药学和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室;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设中药综合设计与创新实验[银黄制剂(颗粒剂、口服液、胶囊、片剂)的研究]和药学综合设计与创新实验(格列苯脲制剂质量控制与药效学评价),将中药学、中药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学习多学科的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打破实验教学内容的学科壁垒;同时,利用智慧实验室架设的变焦摄像头、多功能一体机、互动触摸屏和实验示教互动课堂系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法等手段进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中心已初步构建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专业专项技能实验、专业综合技能实验、创新能力实验四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2 优化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在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科研基地,不断增加设备,开展共享平台建设。中心仪器共享平台配备三重四极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流式细胞仪、活体小动物成像系统、核磁共振波谱仪、高分辨质谱仪等分析测试设备,酶标仪、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仪、化学发光成像仪、冷冻切片机等生命科学设备,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科研提供可靠保障;搭建了中药材辨识基地(包括药用植物学、黄山野外实习基地)、中药饮片鉴定基地(包括标本中心、亳州药材大市场)、中药分析基地(包括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制剂基地(包括附属医院制剂中心、制药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用于开展见习、实验和模拟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与科研、校内外优质资源、人才培养与行业用人需求的“三结合”,为培养“能识药、能辨药、能制药、能用药、能创药”的中药专业“五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中心独特的建设模式。见图1。

图1 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模式图

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独立实验场地5 000 m2。其中教学实验室42间,占地面积4 000 m2,用于中药学类基础实验技能培养。200 m2智慧教学实验室用于学生综合创新性实验和赛训结合的综合技能锻炼;900 m2仪器共享平台助力本科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心每年承担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等10个专业,33个班级共计3 500多名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任务,年均实验人时数近40万。同时,中心每年还承担600余名本科毕业生实验技能培训和考核任务。

2 改革管理模式,塑造服务窗口

为保证实验中心的正常运转,使建设成果发挥出最大效益[3],实验中心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日常工作和仪器设备由实验技术人员专人专管。为了对中心人员规范管理,制定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岗位职责》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守则》,明确了主任和实验员的工作职责和义务。为了保障实验环境安全、和谐、整洁,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为了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制定了《实验室安全保障办法》。为了规范中心固定资产和化学试剂、低值易耗的管理,制定了《中心固定资产招标采购验收入库流程》和《中心化学试剂、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为了做好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学研究,制定了《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管理办法》。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在保证正常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所有中心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方便全校师生使用。

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仪器设备的增加以及教学、科研、服务任务的增长,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管理面临诸多新的要求。针对实验教学和共享仪器平台,中心先后于2015年构建了实验教学物资管理系统,2019年建设了仪器管理共享服务平台,2020年建设了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并根据系统软件功能对实验室硬件进行了配套升级,将信息化融入中心管理日常。

2.1 实验教学物资管理系统 实验教学物资管理系统管理内容包含实验教学所需的常规化学试剂、玻璃器皿和低值易耗品。实验教师可以利用个人账号密码登录实验教学物资管理系统,随时查询所需实验物资的库存情况,并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申购、申领,中心主任和库管员可以在线及时审批和出库,通过系统一键导出出入库信息,中心留存电子档案,实现了实验物资的规范化、动态化管理。

2.2 仪器管理共享服务平台 中心的仪器管理共享服务平台现有93台大型仪器。平台系统提供了仪器预约使用、信息查询与统计、用户管理、收费、仪器设备实时监控、门禁接入管理、仪器动态视频监控等功能。仪器管理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简化了仪器预约、审批、使用流程,规范了用户的使用习惯,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保障了仪器的信息安全。平台仪器实行专人专管、有偿使用,有利于仪器的维护、保养,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2.3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可实现实验中心人员对实验课程安排进行优化,制作实验教学课表。将教务系统中按教学周次排课的实验课表,精确到单个实验项目的授课时间和地点,并且能够根据实验资源合理增加实验分组数、控制每组学生数,对实验教学进行统一安排与协调,充分利用了实验教学资源[4]。学生通过登录系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自己即将开展的实验课程学习情况,更好地进行预习准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门禁系统在授课时段自动开启实验室门禁,学生通过门禁刷卡机,刷学生卡自动考勤。中心主任、教学督导通过实验室内安装的高清摄像头,可以实现在线巡课,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把控。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为实验室开放提供了条件,广大师生能充分掌握开放实验室的使用情况,极大提高了实验室利用率及安全性,让实验室资源共享范围更广[5]。

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配套的硬件改造为中心实行网络化、无纸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条件,真正将一线教师从频繁、重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6],提高了中心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科研。

3 着力内涵式发展,孵育中药学“五能”人才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应以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队伍素质和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加快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7]。为了使中心成为中药学“五能”人才培养的孵育基地,更好地发挥示范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心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验特色课程建设、中心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中心内涵式发展。

3.1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8]。中心鼓励教师通过学习、项目申报、培训、国内外访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多名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现有教师队伍数量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师资队伍学缘、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实验实训任课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完全达到项目建设目标。中心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聘用具有在一线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研发、使用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兼职形式加入实验教学团队,每门实验课都由高级职称教师主讲,建立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人才梯队。

3.2 实验特色课程建设 在强化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基础上,中心还积极探索线上课程建设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根据自身定位和实验室专业特色,中心开设实验室安全与防护和实验室技能培训两门特色线上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实验室使用基本规范、化学品使用安全、水电安全、自身安全防护。教师针对各门课程中涉及的实验技能操作、仪器操作规范等问题进行讲解和考核,全方位培养学生实验室基础技能和安全能力。学生通过这两门基础课程的学习,理解实验室特点、实验室安全的基本要求及实验室使用规范,建立安全意识。同时,将学生通过学习并考核合格作为中心开放实验室和仪器共享平台的准入依据,提升了中心课程的定位和导向性,培养了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室安全意识与能力,为中药学专业“五能”人才培养夯实了实验能力的基础,也为实验室的安全、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此外,中心还开设了药物制剂虚拟仿真实验、GMP车间虚拟仿真实验、食品工程原理虚拟仿真实验,完成建设仪器分析、制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线上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了作用,也为中药学专业“五能”人才培养中“能制药”和“能创药”提供了训练平台。

3.3 中心文化建设 中药学是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科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心注重中药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中心实验室设置壁挂海报介绍传统中医药文化,实验室走廊悬挂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考队在科考过程中采集制作的中药材标本,系统介绍采集地点。中文及拉丁文名称、用药部位和药效等信息,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展板定期更新中药研究科研成果,营造出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心网站作为中心文化建设和内涵输出的平台,也在2021年进行了升级改版,新版的网站架构整合中心日常运行的三大管理系统,明确中心的办事流程,公示中心的制度文件,宣传中心的新闻动态,不仅集成中心的日常工作要素,也成为展示中心课程建设、基地建设风采和学校中药学专业“五能”人才培养成果的窗口,成为扩大中心影响力,实现中心内涵式建设的宣传展示平台。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成立以来,经过不断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加强实验中心内涵建设,在课程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丰硕的成果。现阶段,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使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五能”人才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

猜你喜欢

中药学仪器中药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约稿函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