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分析及意义
2022-08-17张丽丽
张丽丽
齐河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齐河 251100
肠道出现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溃疡性结肠炎为常见的肠道疾病,该病主要具有复发、缓解的基本病程发展特征[1]。溃疡性结肠炎在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性较大,整体发病率达到每年20/10万的水平,甚至达到每年245/10 万的高水平[2-3]。进一步加强对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了解、预防和控制能力,已成为近年来临床及相关领域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4-5]。该次研究对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齐河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症状缓解期、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的120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两者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症状缓解期、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的120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设为甲组、乙组、丙组、丁组,各30例。甲组中男19例,女11 例;年龄21~55 岁,平均(31.8±3.6)岁;溃疡性结肠炎病史1~16 个月,平均(4.2±0.7)个月;发病时间1~8 d,平均(2.5±0.8)d。乙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2 岁,平均(31.4±3.2)岁;溃疡性结肠炎病史1~19 个月,平均(4.4±0.5)个月;发病时间1~9 d,平均(2.7±0.9)d。丙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0~53岁,平均(31.5±3.2)岁;溃疡性结肠炎病史1~18个月,平均(4.4±0.8)个月;发病时间1~6 d,平均(2.1±0.5)d。丁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3~59岁,平均(31.7±3.3)岁;溃疡性结肠炎病史1~18 个月,平均(4.6±0.4)个月;发病时间1~8 d,平均(2.7±0.5)d。4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Southerland 疾病活动指数,作为4 组患者入组划分标准。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4];②治疗前1 个月内没有使用抗生素、益生菌,没有长时间使用PPI 药物;③年龄18~60 岁;④病程时间6 个星期以上;⑤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急性感染、肝脏病变、其他慢性炎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者;②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③过敏体质者;④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⑤不遵医嘱,依从性差者;⑥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口服美沙拉嗪(国药准字H19980148,规格:25 g×24片),1 g/次,4次/d,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国药准字S19993065,规格:210 mg×24粒),2粒/次,饭后30 min温水服用,2次/d,连续治疗6个星期。
1.3.2 研究方法采用甲烷-氢呼气试验法,对各组研究对象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进行检测,选用该院目前现有的手持式氢呼气检测仪,经过校准处理后,对基础呼气H2浓度进行收集,然后快速令患者口服浓度为40 g/L 的乳果糖溶液,剂量在250 mL 左右,在150 min内,每间隔10 min,对呼气H2浓度水平进行测定,每个时间点需要连续进行两次测定,取最高值作为最终的检测结果。操作者在检测结束后,描绘时间-呼气H2浓度水平曲线,以时间作为横坐标,以H2浓度水平作为纵坐标。符合以下1项者,可以判定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检测结果阳性[5]:①基础呼气浓度水平在12 mg/L以上,如果受试者的基础呼气浓度水平在12 mg/L以上,则可以暂时不服用乳果糖,30 min 后进行复测,如果仍在这一数值以上,则可以直接判定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若两次测得的结果差异较大,则需要改日再次进行检查;②如果基础呼气浓度水平在0~12 mg/L 之间,1 h 内有较小波峰出现,并且1 h 后波峰较高,双峰间有明显的波谷存在,或双峰在早期阶段发生融合,则可判定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粪便钙卫蛋白、大便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肠道屏障功能指标进行测定。
1.4 观察指标
①4 组粪便钙卫蛋白、大便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血清D 乳酸、二胺氧化酶、细胞内毒素水平检测结果。②4 组粪便钙卫蛋白、大便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血清D 乳酸、二胺氧化酶、细胞内毒素水平检测结果阳性率。③4组甲烷-氢呼气试验阳性率水平。
1.5 阳性评定标准
粪便钙卫蛋白超过200 mg/kg 认定为阳性;大便白细胞计数超过5 个/高倍镜视野认定为阳性;红细胞沉降率超过30 mm/h认定为阳性;C反应蛋白超过20 mg/L 认定为阳性;血清D 乳酸超过20 mg/L 认定为阳性;二胺氧化酶超过10 U/L认定为阳性;细胞内毒素超过10 U/L认定为阳性[6]。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丁组粪便钙卫蛋白、大便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细胞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丙组,丙组高于乙组,乙组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组血清D 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略高于丙组,丙组略高于乙组,乙组略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4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
注:与甲组比较,aP<0.05;与乙组比较,bP<0.05;与丙组比较,cP<0.05
指标粪便钙卫蛋白(mg/kg)大便白细胞计数(5个/高倍镜视野)红细胞沉降率(mm/h)C反应蛋白(mg/L)血清D乳酸(mg/L)二胺氧化酶(U/L)细胞内毒素(U/L)甲组(n=30)69.42±7.26 0.65±0.12 10.26±1.09 10.09±1.58 24.16±3.25 7.19±1.05 9.01±1.24乙组(n=30)(258.15±16.99)a(5.36±0.95)a(32.17±1.91)a(20.83±1.87)a 24.97±4.59 7.96±1.50(11.09±1.76)a丙组(n=30)(570.81±27.34)ab(12.37±1.21)ab(44.83±2.78)ab(26.72±1.94)ab 25.01±3.86 8.29±1.77(13.42±1.95)ab丁组(n=30)(839.42±32.05)abc(15.77±2.59)abc(74.65±4.51)abc(53.10±3.86)abc 25.84±3.64(24.51±3.96)abc(15.73±1.64)abc
2.2 4组患者检测结果阳性率比较
丁组粪便钙卫蛋白、大便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细胞内毒素水平检测结果阳性率明显高于丙组,丙组明显高于乙组,乙组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组血清D 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检测结果阳性率略高于丙组,丙组略高于乙组,乙组略高于甲组。见表2。
表2 4组患者检测结果阳性率比较[n(%)]
2.3 4组患者甲烷-氢呼气试验阳性率水平比较
丁组甲烷-氢呼气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丙组,丙组明显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甲烷-氢呼气试验阳性率略高于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4组患者甲烷-氢呼气试验阳性率水平比较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发病后,往往会有血性腹泻和腹部绞痛等症状产生[7]。根据流行病学领域所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发病率升高,是伴随着社会西方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而产生的,从20 世纪末开始,溃疡性结肠炎在西方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发生率水平,已经被控制在基本稳定的状态,但随着新兴工业化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8]。许多遗传、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其发病率,但导致其发病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是十分明确[9-10]。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为外来或肠道内部常驻的细菌数量异常增加,使食物处于过度发酵状态,使得黏膜产生炎症反应,小肠的通透性受到破坏,吸收能力出现异常,绒毛被损伤[11-12]。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很多疾病均有密切的联系,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易激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糖尿病、胃肠道肿瘤、帕金森、炎症性肠病等最为常见[13]。
在该次研究中,病情处于重度活动期的丁组甲烷-氢呼气试验阳性率93.33%,明显高于病情处于中度活动期的丙组63.33%(P<0.05),丙组明显高于病情处于轻度活动期的乙组33.33%(P<0.05),乙组略高于由症状缓解期患者组成的甲组6.67%。与杨春春等[14]所进行的研究结果和结论一致(重度活动组阳性率接近90%,中度活动组阳性率超过20%,轻度活动组和症状缓解期组均不足10%)。说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状态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受到损伤,表现为二胺氧化酶水平异常升高,病情的发展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具有密切联系,过度生长越严重,病情越重,可作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诊断、治疗效果评价、预后预测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