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托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
2022-08-17刘碧俊唐婷婷张太虎薛汝闯乔斌
刘碧俊,唐婷婷,张太虎,薛汝闯,乔斌
江苏省句容市急救站急诊医学科,江苏句容 212400
院前急救工作是临床急救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与患者生命及预后密切相关。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交通行业、建筑行业在兴盛的同时,引起交通意外、施工意外等频发,发生严重创伤患者数量激增[1]。据临床数据统计,2018 年,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率高达38.75%,且超过5 万车祸患者死亡。因此,重视院前急救工作至关重要。传统急救过程中对患者颈部的保护较弱,造成一些患者转送过程中二次伤害[2]。而颈托固定则能够有效避免此问题,缓解搬运、转移期间的颠簸、震动,从而提高急救成功率。本文针对2020年1月—2021 年11 月江苏省句容市急救站接诊的80 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研究,简述颈托制动的应用效果与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于本急救站实施院前急救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组,其中2020 年1—12 月急救患者40 例作为对照组,男26 例,女14 例;年龄25~70岁,平均(41.47±1.53)岁。2021年1—11月急救患者40 例作为观察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25~70岁,平均(41.49±1.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该急救站接诊严重创伤患者;②年龄25~70 岁之间;③患者或家属均同意配合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未实施急救已死亡患者;②不配合研究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院前急救方法对照组选择常规院前急救方式进行处理,主要抢救工作由医生完成,护理人员负责配合急救医生工作。①120 调度值班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需第一时间通知急救车医护小组,由急救医生主导各医疗设备、药物、器械的准备工作,要求在接到通知后的2 min内驶离急救机构。在急救车中继续与120 调度值班人员及事故现场保持联系,询问患者的大致病情,再根据实际情况讨论现场急救方案,准备各类急救物品。②到达现场后需第一时间检查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对其口腔、鼻腔内的淤血、分泌物、呕吐物、污染物等进行快速清理,彻底开放上呼吸道。如患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则需先将头部转向身体一侧固定,存在舌根后坠情况者需使用舌钳固定,再行经口腔上呼吸道插管或放置口咽通气道,连接气囊后给予人工辅助呼吸。③针对意识处于清醒和半清醒状态的患者,应根据其主观感受对体位进行调节,以半卧位为主,并强调该体位更有助于脑组织内循环系统稳定。如患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则需选择去枕平卧位,头部偏向身体一侧,并给予脱水剂干预,有效控制颅内压。如高度疑似存在脑出血情况,则可将头部抬高约30°并固定。④对患者的血压给予快速测量,如结果显示舒张压超过120 mmHg,收缩压超过220 mmHg,则需立即提供降压药物干预,并随时监测血压的变化。⑤如患者急救过程中出现躁动不安、肢体抽搐等情况,则需立即为其提供地西泮干预,剂量为10 mg,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给药,如症状相对较重者可改为静脉持续性推注的方式,注意控制药物推注速度。⑥利用便携式血糖测量设备对患者的血糖值进行监测,评估是否存在低血糖或高血糖症状,以排除非外伤、神经功能损伤造成昏迷的原因,且在急救和后续转运过程中需定时监看血糖的变化。
1.3.2 观察组院前急救方法观察组同样采用常规急救方案,并联合应用颈托辅助患者颈部制动。①根据患者颈部情况选择合适规格的颈托,将颈托放置于患者颈部正中部位,保持头部呈后仰状态,嘴角、耳垂连线和地面呈垂直状态。②颈托的后半部分承重结构需由患者躯体侧面置入,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下颌垫,使其能够对准患者下肢进行有效支撑。固定完毕后以魔力贴将颈托的前半部和后半部给予粘贴固定,并检查是否存在松脱的情况。使用颈托时必须注意其松紧适中度,如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则需告知使用颈托后的注意事项,并叮嘱其尽量不要移动颈部。
1.4 观察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实施急救前、转移至急救车、抵达医院前生理指标(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统计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监测结果对比
两组患者未实施急救前生理指标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转移至急救车后、抵达医院前测定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结果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监测结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监测结果对比(±s)
指标呼吸频率(次/min)心率(次/min)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血氧饱和度(%)时间急救前转移至急救车抵达医院前急救前转移至急救车抵达医院前急救前转移至急救车抵达医院前急救前转移至急救车抵达医院前急救前转移至急救车抵达医院前观察组(n=40)26.36±4.94 25.93±4.24 22.15±4.14 96.36±11.04 99.15±6.23 85.42±5.23 167.17±11.14 165.23±6.86 141.35±5.58 94.42±6.64 90.12±4.11 84.24±5.11 87.06±5.45 88.13±3.27 95.25±3.16对照组(n=40)26.38±4.93 29.81±4.27 28.32±4.16 96.37±11.06 112.19±6.33 100.96±5.25 167.19±11.12 170.44±6.38 153.15±5.60 94.45±6.63 96.16±4.12 89.06±5.12 87.08±5.44 84.14±3.20 90.93±3.18 t值0.018 4.078 6.649 0.004 9.286 13.263 0.008 3.517 9.440 0.020 6.564 4.214 0.016 5.516 6.094 P值0.986<0.001<0.001 0.997<0.001<0.001 0.994 0.001<0.001 0.984<0.001<0.001 0.987<0.001<0.001
2.2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比较[n(%)]
3 讨论
根据大数据临床研究显示,自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交通意外伤害率、高空坠物砸伤率、高空坠落损伤率等均呈逐年上升态势,此类损伤的特点在于外力作用较强,颈椎损伤率较高,大部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管内神经伤害,严重者甚至会因此导致截瘫或瘫痪,严重降低其后续阶段的生活质量,给自身和家庭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3-4]。院前急救工作是意外或急性病变类患者早期救治的医疗体系,也是现代快速医疗服务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即是指在现场急救和转运过程中的医疗处置,也属于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5-6]。院前急救工作的特点在于快速机动性和快速应答性,即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可立即前往事故或发病现场,在最短时间内对病情给予处理,降低到达医院前阶段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情恶化程度[7-8]。
常规的院前急救操作主要包括呼吸道清理、体位摆放、血压测量、血糖测量、伤口处理等多项工作,且需尽可能减少患者入院前的血液流失量,稳定血压和血糖值[9-10]。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的颈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椎骨裂伤、错位或骨折等,直接影响了其颈椎的稳定性。而院前急救过程中必须移动患者躯体,此时就需要对其颈部给予保护[11-12]。颈托是临床固定颈部的重要医疗物品,不仅可以用于固定颈椎,还能够防止搬运、体位变更过程中产生的颈椎摆动、振动,从而降低对椎体内神经组织的损伤[13-14]。同时,利用颈托对颈部,可以避免搬运过程中对颈部组织造成不必要的压迫,保障内部血液循环状态的稳定,降低了局部血压升高引起的脑疝概率[15-17]。另外,实际院前急救时周围环境相对复杂,在搬运患者时不能有效顾及其身体情况,因而常规操作时需要专人负责时刻照看,而运用颈托后可充分固定和保护颈部组织,无需考虑复杂环境搬运时受到的影响,降低了转运时间,为后续急救操作提供更多空间[18-1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急救治过程中采用颈托固定急救病死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与肖啟[20]发表文章观察组患者院内病死率0.00%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严重创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时采用颈托制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转运期间的影响,保持血压、血氧等生理指标稳定,提高急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