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军的1914:梦想血泪交融之年

2022-08-17鸿

军事文摘 2022年15期
关键词:普鲁士集团军动员

鸿 渐

当俄国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其庞大的军队规模同时受到敌我双方的瞩目,俄国的盟友英国和法国欢呼“蒸汽压路机”的到来,而作为交战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则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然而当1914年的时光将尽时,俄国军队在战场上的经历却是苦难与收获并存,可谓一言难尽。

分阶段动员

1914年7月30日,经过此前折磨人的外交沟通与和战博弈,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终于下令实施全面动员,此举宣告俄国正式加入了一战。至少在当时来看,动员令的下达在全国范围内激发了普遍的爱国热情,让各界团结在了帝国的双头鹰旗之下。动员令发布一周后,沙皇接见了国家杜马中各主要党派的领导人,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公开表达过对尼古拉二世的敌意,此刻却一致同意搁置政治分歧,在沙皇领导下全力投入战争。

普通民众的热情更是令人惊叹,当外界对于俄军的动员效率还抱有疑虑的时候,数十万俄国年轻人涌向各地兵站要求自愿服兵役,而且其中大部分人来自一、二线大城市。同时,未能按照动员令的要求及时向部队报到的预备役军人的人数,也大大低于总参谋部的预计。

德国的东线二人组(左为兴登堡,右为鲁登道夫)

从地理位置上看,加入战争的俄国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在帝国的西部边界上,一个长达160千米的“波兰突出部”向西深入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的边境。一方面,这个突出部面临着这两大敌人的夹击;但另一方面,它也给了俄国军队一个战役选择,既可以向北攻击德国贵族的传统家园—东普鲁士,也可以向南越过喀尔巴阡山脉攻击奥匈帝国的农业中心地区——匈牙利平原。

当然,对于这两个攻击方向的选择历来存在着意见分歧。几乎所有俄国军官都认同奥匈帝国是远比德国更容易对付的敌人,不过喀尔巴阡山脉这一地形障碍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在俄国加入协约国后,“进攻德国派”还多了这样一个理由,打击德国将为法国提供最大化的帮助,而一旦德国在法俄两国的夹攻下战败,奥匈帝国将不战而垮。

不过直到战前,俄军总参谋部仍无法在这两个选择之间做出取舍,于是准备了一份“灵活”的作战方案,称为“第19号计划”。该计划包含两个可选部分:针对奥匈帝国的“A部分”和针对德国东普鲁士的“G部分”,开战后视情况再确定以何为准。

与德国军队不同,俄军不会等到所有部队都完成动员后才采取作战行动,而是把完成动员的部队渐次投入战场。这就是“第19号计划”规定的“分阶段动员”,具体而言,第一批27个师应在开战15天内做好战斗准备,第二批25个师的动员在那之后8天内完成,而在总动员开始两个月后,可以参战的军队应达到约110个师的实力。

俄国特色的分阶段动员其实是无奈之举。1914年,各主要参战国的战争预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军队完成动员的速度,俄国军队虽号称“蒸汽压路机”,人数超过600万之众,但要让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完全“动”起来也肯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第一次接触

抛开动员的效率,俄军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由谁来出任总司令。传统上,沙皇本人应该担任军队统帅,不过尼古拉二世说服了他的叔叔尼古拉大公出任俄军总司令。尼古拉丰富的军事生涯可以前溯至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而在1905年灾难性的日俄战争后,这位大公还曾主导了俄军的多项军事改革。

不过问题在于,此后在新任战争部长苏霍姆利诺夫的刻意排挤下,尼古拉大公在军队中的地位已经被边缘化,当他于1914年8月2日决定接受总司令一职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听取有关“第19号计划”的汇报,因为他完全不知道俄军的战备情况。

德军在坦能堡战役中俘虏了大量俄军士兵

新官上任后,尼古拉决定首先向东普鲁士发起进攻,同时以相当兵力防备奥匈帝国。具体而言,实力最强的第1和第2集团军分别在伦内坎普夫将军和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下,集结在战线北端以对抗德国。动员情况较差的第3、4、5、8集团军部署在战线南段对抗奥匈帝国的军队。还有一个第9集团军作为预备队控制在彼得格勒地区,以防敌军从波罗的海实施登陆。

当俄军主动踏上东普鲁士的土地,同德国的全面战争一触即发时,俄国工业暴露出了底子薄弱、无法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弊端,军队的现代化努力程度明显不足,最典型的问题是火炮不足且炮弹更少。同样的,俄军总参谋部也显得无法适应一场全面的工业化战争。战争前夜的俄国军事理论仍在强调步兵冲锋的重要性,上刺刀仍然是各级部队训练的主要科目,参谋们被质疑图上作业能力不足,但他们反击道,“勇气岂能向三角学让步?”

从战术上看,俄军还非常重视骑兵的作用。几个世纪以来,骑兵都在东欧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20世纪初的全面战争而言,骑兵的作用早已发生了变化。但俄军的动员安排依旧优先考虑骑兵的需求,有观察者写道,“原本可以迅速将步兵和大炮送往前线的火车,却装载着马匹和饲料。”

讽刺的是,虽然重视骑兵,但是俄军的骑兵侦察工作却效率不高,导致其对敌军的动向并不清楚。俄军在东普鲁士的行动统归西北方面军司令雅科夫·日林斯基将军指挥,此人提出以第1和第2集团军分两路行进,夹击并消灭东普鲁士的德军主力。但是分开行军的两个集团军彼此无法照应和沟通,军用电台不仅数量不足,而且通信缺乏加密代码,传输的内容很容易被德国人截获。

不管怎样,俄德两军于1914年8月17日在斯塔卢波宁镇附近展开了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交战。此地被视为通往德国西部内陆的关键地点,俄军志在必得,为此还极为难得地首次出动飞机用于战场侦察。然而俄国士兵对于飞机这种陌生事物认识不足,结果一顿密集火力输出却打下了自己人的飞机。

俄军初战不利,伦内坎普夫挥军退向贡比嫩,同时未将自己的情况通报给萨姆索诺夫。另一方面,初战告捷的德军第8集团军继续进击,又于3天后在贡比嫩附近击败伦内坎普夫的第1集团军。不过这是德国人的一场惨胜,抢攻的第17军有近1.5万人伤亡,占到其有效战斗力的三分之一。由于损失过大,第17军先进后退,而在由此带来的恐慌气氛中,第8集团军司令普里特维茨将军更是让全军向西撤过维斯瓦河,而这也是他作为第8集团军司令的最后一道命令了。

东普鲁士的密林

对于德国人来说,失去东普鲁士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普里特维茨的败退感到怒不可遏的德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在8月21日就解除了普里特维茨的职务。这位毛奇是在德国统一和崛起过程中赫赫有名的总参谋长老毛奇的侄子,人称小毛奇,尽管他在1914年8月做出的许多决定都有待商榷,但对第8集团军换将绝对是正确的。

小毛奇拜访了67岁的保罗·冯·兴登堡,这位老将在度过了51年军旅生涯后已然退休,目前正生活在东普鲁士的一座庄园里。自战争爆发以来,素以热情、聪明、体格健壮著称的兴登堡就有些不耐寂寞,期待着被召回军中。小毛奇就选择让兴登堡接手第8集团军,而他无疑是最佳人选。

小毛奇为兴登堡挑选的参谋长则是西线战场上的明星埃里希·鲁登道夫,此人因为在比利时要塞列日的表现而声名鹊起。8月23日,两人在自汉诺威向东行驶的列车上首次会面,事实证明,这两位将军将成为出色的东线二人组。

这对新搭档只用了一个星期就赢得了一战中最显赫的战术胜利之一。看到俄军的分兵之势,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让第8集团军转向萨姆索诺夫,而后者的第2集团军正沿着阿伦斯坦-霍恩斯坦公路向西进军德国。日林斯基将军仍执着于合围德军,他告诉萨姆索诺夫,“再表现出一点勇气,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8月26日,为完成大包围计划而行进的第2集团军的左翼在乌萨杜与弗朗索瓦将军指挥下的德军第1军发生了遭遇战,由于刺探不力,俄军前部陷入了混乱。弗朗索瓦自此开始表现出他的勇猛风格,挥军一路疾进,直插萨姆索诺夫的侧后。很快,德军第17军和第1预备军也适时加入战斗,合力向东挺进了近30千米,这样一来,俄军第2集团军实际上已经陷入危境。

萨姆索诺夫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困境,并试图发起反击,但却只是越陷越深。连遭打击的第2集团军组织焕散,士气低落,各部队精疲力竭,士兵们在东普鲁士的密林深处漫无目的地徘徊着,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8月30日和31日纷纷投降。

某处俄军指挥部内部

作为一名老派的骑兵军官,萨姆索诺夫直到最后时刻仍保持着军人的尊严:他在一片树林里用左轮手枪自杀。在他死后的30多个小时里,他的手下仍然对他的命运一无所知。第2集团军几乎被消灭了,该兵团的4个军中有2个军覆没,剩下的2个军损失惨重,全军超过5万人伤亡,9.2万人被俘。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扭转了东普鲁士的战局,第8集团军在此役中的伤亡人数不超过1.5万人。经过深思熟虑,德国人将这场战争命名为“坦能堡战役”,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条顿骑士团曾在坦能堡被斯拉夫人击败,今番的胜利算是一次“复仇”。

在俄国,很多人把这次重大挫败归因于第1和第2集团军配合不力,伦内坎普夫在关键时刻对萨姆索诺夫见死不救,等等。实际上,西北方面军司令日林斯基是责无旁贷的,作为“第19号计划·G部分”的积极倡导者,他虽然雄心勃勃,却并不具备将雄心变为现实的能力。在东普鲁士的战事中,他未能有效地协调第1和第2集团军的行动,从而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高光时刻

坦能堡战役终结了俄军对东普鲁士的进攻。在战局有利于德国人之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这对东线二人组打算进一步扩大优势,将打击重点移向另一路俄国部队——一直在缓慢移动、现在部署于马祖里湖两侧的俄第1集团军。

在鲁登道夫的直接策划下,第8集团军各部分路进至奥尔特斯堡-比绍夫斯堡-海尔斯堡沿线,打算再一次包围沙皇的军队。9月7日,马祖里湖战役开始,战斗同时在戈尔达普和洛岑打响,德军在3天时间里控制了5000名俘虏和60门大炮。

看起来,另一场坦能堡式的大捷近在眼前。然而,毕竟有萨姆索诺夫悲惨命运的教训摆在那儿,伦内坎普夫及时命令他的部队向东面撤退。德第1军军长弗朗索瓦在报告中写道:“俄国人每天撤退40千米,跑得比德国人追得还快。”就这样,第1集团军避免了被合围的厄运,尽管在此过程中也损失了10万人和150门火炮。

尽管俄军连续在坦能堡和马祖里湖遭遇了挫败,但德国人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另外,东普鲁士也只是漫长的东部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前所述,俄国还在其西南边境地带部署了大量军队,其作战对象是奥匈军队。

俄军的动员效率并不算高,然而若是同奥匈相比,倒还算是相当不错了。奥匈帝国的动员效率比外界预期得还要低,甚至情报系统也不如俄国。有军事观察人士指出,“与奥匈帝国相比,俄军的总参谋部堪称优秀。”

在东普鲁士交战的同时,俄国和奥匈这两大帝国在普里皮亚季沼泽附近的加利西亚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会战。8月23日和24日,奥匈部队在克拉斯尼克和卢布林的初战中取得了初胜,但奥匈军队各部战斗力参差不齐的问题也就此暴露无遗。

紧接着,俄军第3、4、5、8集团军便发起了全线进攻,对奥匈部队展开了一场大包围。9月初,奥匈军队在加利西亚全面败退,多支部队遭遇到了与俄国第1和第2集团军类似的麻烦。指挥不力、后勤匮乏、道路贫瘠,种种因素相加,导致奥匈军队遭遇了重大人员和装备损失。

然而,奥匈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将军仍不服气,还幻想着要实施反击,转败为胜。可是,俄军不会放过趁胜追击的机会,他们一路高歌猛进,让奥匈军队败得十分彻底,据说有多名将军在败逃过程中“神经崩溃”。

投入战场的俄国士兵

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左)

加利西亚战役告一段落后,俄军大获全胜,奥匈军队伤亡33万人,被俘10万人,全线可用的火炮数量急剧减少到了300门。奥匈陆军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战斗力都被俄国军队消灭了。康拉德告诉身边的人,如果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还活着的话,“他会杀了我。”此战无疑是俄国在一战第一年里的高光时刻。

得失之间

痛遭打击之下,奥匈帝国一度考虑要迁都,不过由于加利西亚缺乏交通基础设施,俄军才不得不放慢追击速度,而持续紧绷的供应线也有接济不上的现象。如此一来,俄军逐渐转攻为守,在整顿部队的同时,满足于巩固既得的阵地。

另一方面,奥匈总参谋长康拉德开始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德国增援不力,为了安抚盟友的情绪,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再次采取了行动。11月11日至25日,由骑兵将军冯·马肯森将军率领的一路德军再次攻击了伦内坎普夫的第1集团军,同时还连带打击了重生的第2集团军。战斗一开始,双方显得势均力敌,不过德军再度施展包抄战法,又一次成功分割了两路俄国军队,导致第1集团军遭受重创,第2集团军则退往华沙方向。随着严冬降临,交战双方此后都难再发力,1914年的东线战事就此收官。

不难看出,俄军在一战第一年的表现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不敌德国人,但却狠揍了另一个敌人。就战争全局而言,马恩河会战的结果让德军在西线取得速胜的企图落空,也使得小毛奇去职,新任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不得不更加关注东线,这也决定了俄军在新的一年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而就长远来看,俄军在1914年的表现已经为此后几年的战局定了调。尽管人力储备丰富,但俄国军队将帅乏力、战术僵硬、装备不足,很难在同德国人的较量中占得上风。就算沙皇本人、总参谋部和各指挥层级付出再多的努力,俄国军队实际上也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可避免的毁灭之路。

猜你喜欢

普鲁士集团军动员
普法战争的起因及影响分析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八路军”为何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普鲁士新教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