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路径研究
2022-08-17何紫乔
何紫乔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1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指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只有将劳动与教育双向结合,才能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人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效璧合、共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1.2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论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张耀灿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社会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人们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所以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
1.3 协同理论
20世纪70年代,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创设协同理论(Synergetics),协同理论最核心的就是实现两者间的最优化组合,达到“1+1>2”的效果。这个理论可以应用到教育领域。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最优化,需要协同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只有深度挖掘协同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跨界成功融合。
1.4 中国传统的劳动教育观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传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业精于勤荒于嬉”等关于勤劳的哲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劳动贯穿中华文化的始终。教材中就有许多赞扬劳动的诗歌、文章,还有许多赞扬劳动的经典故事,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文化,认同美好生活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的精神。
2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大价值
2.1 为劳动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社会实践的学问,人的社会实践都是建立在人的思想之上的。人的行为受思维取向和价值观影响,如当前社会“啃老文化”“宅男宅女”等思想出现,导致许多青少年忽略了劳动实践的价值与意义,这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思政课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中国精神,领悟劳动价值,强化社会责任,增强奉献意识,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2.2 培育和践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中这一关键期,学生的社会意识、意志品质还在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抓住高中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期,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对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思政课总是有些抽象枯燥,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实践去深入领悟思政课的理论内容。而劳动教育可以将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参与度,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升了高中思政课的实效性。
2.4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学校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的作用,思政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式难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能促进劳动精神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而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下,劳动形态发生了变化,国家相关部门也对劳动教育内容作了补充和完善。学校要将这些新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3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共同肩负新时代育人的重要使命,它们是培养时代新人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课程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3.1 思想层面
学校要加强师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营造全社会对劳动尊重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落实劳动榜样教育,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劳动楷模,通过集中学习相关先进劳动模范事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新时代劳动价值,扭转人们长期以来对劳动的误解,使人们正确认识劳动的性质。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落实教学改变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和领悟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而增强课程的实效性,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可能性。
3.2 制度层面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落实的规范程度取决于制度的制约与衡量。在国家层面,相关部门要建立劳动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考核标准和监督体制,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考核和评估,同时学校要出台“思劳融合育人”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如“思劳融合”的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教师管理考核制度等,逐渐完善新时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政策,保障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实现,基于新时代发展需求,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劳动教育课程化,根据课程结构、教学进程、社会实践等方面,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和课程建议等,推动两门学科融合育人体系落地生根,切实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3.3 实践层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劳动实践进一步巩固思政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磨练品质,培养担当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充分运用劳动教育元素。普通高中思政课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梳理教材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资源,促进“思劳融合”见诸实践。根据新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宽教育途径,以劳动教育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国家近期发布的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劳动教育在各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整合课程资源,全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路径。
在教育环境上,充分发挥教育显性与隐性功能。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将课程内外的条件有效结合,实现两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相互交融。教师不仅要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素养贯穿育人全过程,深入挖掘劳动育人的元素,将其融入校园文化中,例如,开办劳动成果展、劳动文化园、评比校园劳动模范等,让学生在深厚的校园劳动文化中学习,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效性,还要加快形成显性课程链条,将劳动精神注入思政课的目标、内容、教学、环境中,让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成为二者连接的载体,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通。
3.4 评价层面
泰勒指出“评价过程是从教育计划的目标开始的。由于评价的目的是要判断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故而需要一整套评价的程序,以便给出每一个主要教育目标所隐含的每一类行为的证据,其中评价最核心部分就是评价工具的编制”。编制评价工具是评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用评价工具对当前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为后续课程与教学计划的改进提供参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学校提出新要求,即对教学评价机制要全面统筹规划,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教育部门要编制评价工具,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实施过程中能否达到课程预期目标进行检测,得出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后续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常用的教育评价工具有:传统的纸笔测试、标准化考试、问题情境测试、行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
学校不仅要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还要建立反馈机制。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包括教师层面还有学生层面。在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层面,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否真正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达成教学目标、能否合理设计教学等方面。在学生德育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层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在学科劳动实践中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例如,学生的掌握知识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在反馈机制层面,要对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建立与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思想政治课成为培养劳动意识的基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情境。创造学生有机会表现思政与劳动融合育人目标情境的前提是相关部门已经把“思劳融合育人”的教育目标阐述清楚,并建立起动态性评价档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育人过程中,教师要搭建学生展示平台,创设情境,观察并收录学生不同形式的成果,档案袋要随着学生的发展而更新,遵循形成性评价理念,便于学生反思自身发展情况,利于学生改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 师资层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所以教师的政治方向、知识素养等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实施效果。为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有效落实,学校必须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真正实现“思劳融合育人”。其一,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新时代思政教师的培养,精准施策,开展思政课教师学习贯彻新时代劳动专题培训,培养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热爱思政课教学的、具有发展潜力的综合型人才。其二,增设培训教研基地,开设思政课发展研究中心。培训基地与教研中心要立足新时代育人要求,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向各级各类学校推广。各个层级间的教师要有平台进行探讨交流研究,相互借鉴观摩,加快成长,加深对课程融合育人的了解便于教师落实教育目标,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推进思政课超越学科的局限性,突破传统的育人模式。
3.6 课程体系层面
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一方面,教师要贯穿一条主线,落实立德树人,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框架,注重思政元素与劳动知识融合的系统性,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案例、材料等,便于学生结合实际困惑,从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尊劳动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主题活动式”课程,开发思政课实践活动基地。如在必修2的“生产、劳动与经营”、必修4第八课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可以开展“劳动·发展”主题实践周,思政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劳动促进个人、社会发展”理念下进行劳动实践。实践场所可以是学校、家庭、社区等,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崇尚劳动的理念。在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要打好“组合拳”,课程专家可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文本或政策性建议,制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计划、实施建议等,以劳动实践为教育的载体,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打造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王牌金课,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协同发展。
总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发展劳动与思政融合的独特育人价值,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有利于筑牢“立德树人”基石,扣好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将思想政治教育课打造成一门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才真正有高度、有气度、有温度、有韧度。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思政课程的发展要走向跨界融合,实现思政全方位育人,形成协同效应。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路径,是两者面向未来教育的开放性、包容性、立体性育人模式的发展。
① 膝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97.
②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317.
③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④ 拉尔夫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