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设计探析
2022-08-17袁广琴
贺 超,袁广琴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还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面对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同时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此,教育部推出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鼓励各大高校、各门学科、各种类型课程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全面开展思教融合建设。与此同时,国家审计在国家和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这对审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融入审计学课程,积极构建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契合的审计学课程,不仅体现了新时代思教融合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德精神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国家审计事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储才养士。
1 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问题
1.1 审计发展趋势与审计学实际地位不匹配
早在2011年,党组书记、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就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监督控制体系”之一,“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将国家审计的作用延伸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科学发展和人民利益等方面,把审计功能定位提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2018年,党中央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新时代国家审计事业实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然而,审计学科建设和审计课程设计却没有及时跟上国家审计制度以及实践的发展步伐。从学科设置来看,审计学仍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很多综合性院校甚至未专门列设审计学专业,或是将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实际上,会计学科与审计学科无论在知识内容、学科体系上,还是在思维模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两者的关系是审计学科和审计学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会计学科与会计课程。由此可见,审计学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地位及发展现状与当前国家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国家积极倡导从政治高度推进审计工作、发挥审计价值等现实需求严重不符。
1.2 审计教学与思政建设协同效应未充分发挥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学校应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文明有德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较于其他课程,重视实践本应是审计学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然而,目前无论是审计学课程的在校教育还是后续教育,都仅仅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很少注重实践教育,导致审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呈现脱离现象。其原因在于:第一,部分高校审计学教师缺乏国家审计或事务所审计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知识储备;第二,部分高校审计学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理论讲述与考察阶段,未能将专业知识与行业实践充分融合,甚至出现课程内容远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情况;第三,思政教育融入审计学课程,客观上提高了教学起点和难度,教师不仅具备各专业知识,还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内容,这无一不在考验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总的来说,思政教育还是集中在党团建设、单独的思政课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与审计教学同向而行的效果。
2 思政课程融入审计学的必要性
2.1 审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高校要“种好责任田”,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入新时代,审计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无论是在促进和监督国家重大财政政策实施和财税改革,还是在保障国有经济的运营效率效果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各类审计法规,但因不恪守审计职业道德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审计人才的发展还有赖于审计从业者道德意识的唤醒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所以,审计课程教学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培养之外,还需兼顾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思政教育已成为审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2.2 审计学科地位上升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审计制度自1983年恢复以来,逐步形成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局面,在审计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18年,审计学科定位升级为二级学科,与会计学科地位并列。同年,为了巩固党对我国审计工作的领导,构筑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我国不断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以更好发挥审计在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完善企业外部监督以及加强我国廉政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审计学科地位的上升客观上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出和发展,恰好给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份解决方案。审计人才在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道德素质的审计人才至关重要,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审计教学刻不容缓。
3 思政课程融入审计学的相关建议
学校在将思政教学融入审计学教学的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而要在保证原有审计教学水准的前提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价值引导转为审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3.1 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针对我国审计实践发展与审计教学相脱节的现状,尤其是高校审计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等情况。高校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通过轮岗、短期访问交流的方式参与到审计实践活动中,从而强化教师的实务能力。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利用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事务所改善工作流程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通过短聘、校外导师短期课程等方式将具有丰富审计实务经验的执业者引进大学课堂,借此来强化学生的实务能力训练,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认知模式将学识教育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丰富学生的实训经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3.2 统筹思想高度与专业深度
高校要“立德树人”并不意味着忽视大学教育中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是为了扭转传统高校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校在将思政教育与审计学课程教学融合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切不可厚此薄彼。教师在设计日常课程时,要时刻谨记审计学科知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载体,教师要从审计知识本身出发,从审计历史、审计行业发展国内外动态等角度,积极探寻拓宽专业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渠道。面对思政教育与审计专业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审计课程教师应积极寻找思教融合的切入点。此外,高校也应提前组织教师学习思政纲要,并将课程思政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在岗培训中,针对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审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鼓励审计学教师多方面征求建议。
3.3 兼顾教学统一性与多样性
思政元素融入审计教学要求教师落实思政课基本要求,遵循思政课建设规律,既要坚持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统一要求学生,又要在尊重多样性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追求统一性的前提下尊重教育的规律,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在多样性问题上,高校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及侧重点综合选用案例式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方式,鼓励任课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效果,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案例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选用康美药业、康得新等更具有时效性、社会性和影响力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训练培养学生的判断决策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胜任能力。
3.4 完善课程考查方式与课后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在某一个学科中展开,而是要“由点到面”,将课程思政融入各个专业中。因此,适当的激励有助于构建可持续性的、广泛的课程思政氛围。在思教融合的过程中,教师担任着“引路人”的身份,负责将思政元素融入审计知识教学中。但授课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吸收这些知识,教学效果需要结合课程考察与课后评价体系两方面综合评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在国内很多高校的课程评价系统还不够完善,课程评价上多采用唯量化的评价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审计学课程教学,将在精神层面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是难以通过量化型试卷来体现的。所以,在传统的闭环测试之外,审计课程应更多地通过“知、行、言”检验学生的道德观念,同时形塑学生的大局精神、协作精神与服务精神。另外,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直击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缺陷和短板,改善教学设计。
4 结论
思政元素融入审计教学不仅是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还是审计学科地位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与审计教学还存在理论与实务脱离、“育才”与“育人”分裂的现象,导致思教融合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文章认为审计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统筹思想高度与理论深度、兼顾教学统一与方式多样性、完善课程考查方式与课后评价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审计教学间的协同效应,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