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程中地方课程资源的挖掘与运用
——以“蜡染”为例
2022-08-17邹琴琴邹洪涛
邹琴琴,邹洪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地方课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内涵,地方资源中的民间蜡染艺术作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世代相传,是民间蜡染艺术先辈们聪明、智慧的成果,将蜡染作为课程资源对其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丰富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教什么。教的内容除了课本上的,还有课本以外的,而课程资源就是课程内容的必备来源。
本文从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入手,针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蜡染工艺引入化学课堂,同时结合课本知识,以实现本节课的两个主题:一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二是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蜡染作为课程资源的要素分析
1.1 蜡染的制作工艺与化学知识
传统蜡染的制作可分为五个步骤:布料处理、点蜡花、染色、脱蜡、水洗。从“绿色化学”“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现代的蜡染生产对传统蜡染工艺做了适当的改进,增加了“污水处理”这一环保工序。
布料处理:先将棉布用草木灰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头捏成糊状充分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晾干后用在磨熨台上磨平。
点蜡花:将蜡置于陶瓷碗或金属罐内,加热到60℃―70℃,使蜡融化,然后用蜡刀醮蜡作画。
染色:把做好蜡花的布置于染缸内,以靛蓝为染料,浸染五六天取出晒干即可得淡蓝色布胚,多次浸泡即得深蓝色。布胚上“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便会因浸染而出现自然别致的“冰纹”。
脱蜡:根据蜡在高温时易溶化的特性,将染色后带蜡的布胚放于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后即可去蜡。
水洗:将脱蜡后的布料用清水清洗两次,即得到蓝底白花的布料。
污水处理:在蜡染废水中有大量的蜡,不能直接排放,所以现在蜡染工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在后续工艺上增加了污水处理这一步。
以上工艺中每一步都有化学知识的参与,都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也许先人们只是经验的总结,但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应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去认识传统工艺,无论是草灰的漂白、蜡的性质,还是靛蓝的成分,以及污水的处理,都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
1.2 蜡染作为化学课程资源的价值体现
从社会意义、文化价值两方面的分析,充分说明蜡染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为蜡染引入中学化学课堂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
其一,将蜡染引入课堂的文化价值。通过讲解蜡染工艺过程,学生在了解蜡染制作工艺的同时,能更深入地了解蜡染的奥妙,带着渴求、探究的心理进入化学学习课堂。
其二,将蜡染引入课堂的社会意义。学生通过了解传统蜡染工艺的科学性,正确理解与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理性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蜡染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是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众多的古代文明,蜡染是其中传承至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和多重社会价值的产品,学生对蜡染工艺的了解,对其美感的认识,都有利于对蜡染的保护和传承,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意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意念。
2 蜡染与初中化学教学的契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有一幅宋代鹭鸟纹蜡染褶皱裙图,将化学与蜡染联系了起来。笔者认为可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拓展:第一,不同的教材可有不同的内容,围绕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的教师可有不同的内容选择和设计安排;第二,蜡染是极具社会影响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蜡染工艺包含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等化学知识;第三,编者选用古代蜡染图片,既可让学生从古代原始工艺体会化学的悠久,又可让学生从现代化学知识去认识古人的智慧;第四,教材将多种教学素材,如彩陶、酿酒、青铜剑、蜡染等的图片编排在一起,既肯定它们在古代化学工艺中的地位,又可适应不同地区教师的教学选择。
充分利用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十分有必要,而将本地传统蜡染作为化学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更是极具现实意义,这也可适当消弭民族山乡学生由于对教材编入的大部分素材感觉陌生而造成的排斥心理。
3 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3.1 教学设计
3.1.1 教学设计理念
本设计选题是“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位于九年级教材第一章第一节,教学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本文首先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入手,通过联系古代蜡染与现代民族蜡染、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与中国现代科技成就展开教学,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落实学科素养。
3.1.2 教学内容分析
九年级化学是一门起始学科,本课题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第一课题,学好这一课对今后学习化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一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紧密地联系,每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3.1.3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蜡染所用原料石蜡、靛蓝等以及现代科技,学生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教师对蜡染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讲解,使学生感受实际的工艺过程与化学的初步联系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可通过讲解蜡染的发展史,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1.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介绍蜡染的发展,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使学生知道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难点:民族蜡染工艺的重点介绍及与其他知识的有机结合。
3.1.5 学生分析
从知识层面上,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堂化学课,他们对于化学没有知识性的概念,所以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从环境影响来看,作为民族边远地区的学生,学习环境相对单一,学习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从学生对蜡染的认识程度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蜡染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蜡染为素材,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感受化学给人类带来的无限价值。
3.2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师:(多媒体展示古代蜡染图片及蜡染实物)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已得到较快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唐宋时蜡染随着民族大迁徙传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工艺,而且流传很广,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艺。今天,我们的蜡染工艺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人民智慧的显现和谋生的手段。我们的民族传统工艺已迈进了经济社会浪潮中。
过渡:今天将重温蜡染经典,感受蜡染文化,揭开蜡染工业流程中的神秘化学知识,让蜡染文化为我们打开化学的大门,走进化学绚丽多彩的世界。
环节二:学生实践教学。
布料处理—点蜡花—染色—脱蜡—水洗。
环节三:展示作品讨论化学。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蜡染工艺流程中接触到很多化学知识,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什么是化学?生:化学就是蜡升高温度就融化,温度降低就凝固。师:请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生:化学就是染色,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我的手不小心都沾上了分子(同学们都笑了)。师:请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生:化学就是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师:很好,请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生:化学就是染色,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生:化学是一门关于“美”的学科,是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结合产生美的结果,你看着蜡染图案多美啊!过渡:看来同学们对化学都有不同的认识,说明同学们从这次课中收获颇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什么是化学。生:学习化学之后,我知道了化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存的物质,还可以通过学习化学知识去创造出新的物质。师:回答得很专业。是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你们每一个人都肩负历史使命,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生:真自豪,原来我们都是“化学人”。我要回家对奶奶说,奶奶你蜡染手工活很好,你也是个“化学人”,我们村都是“化学人”。师:化学的世界多姿多彩,还等着同学们去不断地探索。
讲解: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点燃了民族的心声。如今,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奥运会成功举办,这一切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节四:小结。
什么是化学?讲解:蜡染的制作是用石蜡作阻染剂、靛蓝作染料,是由于石蜡的结构决定其不易溶于水,具有高温熔化、低温凝固的性质。而靛蓝的性质决定其使布料着色的用途。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不仅研究已经存在的物质,还研究和创造原本不存在的物质。如人造骨骼、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纳米材料等,这些都有化学研究的贡献。课本上现代尖端科技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正是用来研究、观察化学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果,化学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化学与民族的传统蜡染和古代现代文明紧密联系起来,在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从不同的感官去影响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认识化学。另外,教师应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课本知识与民族特色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民族、关注家乡发展的同时,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