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体育公园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2022-08-16秦振翼朱亚成丁向东
秦振翼,朱亚成,丁向东
(1.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2.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0 引言
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休憩、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是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公园在我国发展建设已经有近30 a的历史,但目前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对我国体育公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2年发表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规范》一书,其中体育公园被明确划分为城市绿地项目[1]。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发现,最早对我国体育公园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1998年学者张霞在“东营市体育公园的绿化规范设计”一文中对体育公园的功能分区及道路系统规划等进行阐述。2000年以后,我国学者对体育公园的研究逐渐起步。2014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在此之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更加关注体育公园的建设发展,从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法对体育公园的建设发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2]。
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 000个左右体育公园,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3]。这一文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对体育公园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体育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这体现出,建设体育公园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体育公园的发展将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体育公园的研究也将成为热点领域。2021年10月,《“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指出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重点推进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4],这充分证明体育公园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对体育公园的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但经过查阅文献发现,较多学者研究的是体育公园的建筑设计,较少学者对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公园的建设发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量化的研究。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等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关于“体育公园”为主题的中文核心期刊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体育公园研究的当前现状以及研究热点,以此掌握未来我国体育公园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今后我国学者在体育公园的理论研究层面提供借鉴[5]。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进行文献筛选,以“体育公园”为主题词点击中英文拓展进行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2月22日),共得出1 773条结果,由于文献较多且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为提高本研究文献的代表性与典型性,提高研究质量,故排除会议、报纸、学位论文等文献,选定来源于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CD的104篇文献,经查阅发现对体育公园研究的核心期刊全部为中文核心期刊,故本文以104篇关于体育公园研究的中文核心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截至2022年2月,对查阅的关于体育公园的104篇中文核心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数理统计等方法从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刊载媒介、核心作者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出我国体育公园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热点。
2 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体育公园研究的概况
2.1 发文量年度趋势分析
最早对体育公园的研究出现在1998年,因此从1998年1月开始统计,截至2022年2月,从体育公园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概况展示出:1998—2007年体育公园研究的文献数量呈低数量的萌芽发展状态,年度平均发文量仅仅1.4篇。2008—2017年体育公园研究的文献数量呈中数量的平稳发展状态,年度平均发文量为5.7篇,该阶段发文量的增加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相关联。奥运会举办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体育场馆、体育公园、体育公共设施的合理可持续利用,故2008年后对体育公园的研究逐渐增多。2018年至2022年2月,体育公园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出迅速上升趋势,该阶段与我国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相关联,当前在政策支持及宏观背景下,学者对体育公园的研究较为热门,研究热度持续上升。体育公园中文核心期刊发文量总体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公园中文核心期刊发文量总体趋势
2.2 刊载媒介
表1是我国关于体育公园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源统计,截至2022年2月22日,我国关于体育公园研究的中文核心文献共有104篇,由表1可知,将发表文章为1篇的刊物统称为其他,共有61家。由此可见,对于体育公园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建筑学报期刊,学科分类属于工程科技类、建筑科学与工程类。其次文献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期刊中,学科分类属于体育类。中国16家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体育公园的文章仅有15篇,占比14.42%。这表明我国学者对体育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场馆建设等方面,而真正与体育、健身方面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有待提升。
表1 体育公园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源
2.3 高被引作者
对关于体育公园的104篇中文核心文献进行分析,得出表2有关体育公园研究的高被引作者及论文信息,目前关于体育公园核心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学者郑华[6]于2009年3月25日发表在《体育与科学》的“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趋势探讨”一文,文中主要阐述了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体育公园作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之一,具有多元化、生态化、人性化等特点。其次是学者陈冬平等[7]于2010年7月5日发表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体育公园的分类及可持续发展方向研究”一文,文中主要解释了体育公园的概念,从多方面阐述了体育公园的作用,同时从“区域”“生态环保”和“全民健身”3个方面进行考虑,将体育公园进行分类,提出体育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上述2篇文章被引频次高的原因是基于对体育公园的基本概念、功能、作用、分类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等基础理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因此大多数学者借鉴、引用上述文章。
表2 高被引作者及其论文信息一览表
2.4 研究机构
对关于体育公园研究的104篇中文核心文献进行统计,通过文献计量得出图2,由图2可见,发文量排在前5名的依次是: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可以看出发文量前5名主要以设计院、农林类院校为主,研究方向主要为体育公园工程设计、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发文量前5名没有体育院校,对体育公园的体育功能、健身功能研究少之又少,因此体育院校有待加强对体育公园的研究。
图2 体育公园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机构分布
2.5 高频关键词
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的研究热度。由图3可知,我国对体育公园研究主要围绕“体育公园”“结构设计”“社区体育”“公园设计”“全民健身”“体育场”等关键词进行研究。结合当前疫情常态化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今后体育公园、全民健身、社区体育、生态体育园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图3 关于体育公园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布
3 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体育公园的研究热点分析
对关于体育公园研究的发文机构、高被引文章、高频关键词进行归纳总结,可将体育公园的研究热点分为以下3个方面:体育公园的基础理论研究;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研究;体育公园的健身功能研究。
3.1 体育公园的基础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学者对体育公园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体育公园的概念、分类、文化内涵、外延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付群等[8]对体育公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生态体育园是以“人-体育-环境”3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发展,以体育运动项目与生态环境为载体,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诉求,集体育竞赛、健身锻炼、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生态保护、体育商业等于一体的体育园区或场所。严强[9]对体育公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释,体育公园文化内涵包括公园物质文化的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公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无形形态和有形形态。陈冬平等[7]按区域空间类型将体育公园划分为:社区型、县域型、市域型、地域型4种类型的体育公园。张静等[10]将华南地区的体育公园发展分为3个阶段:将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归于第1阶段,该阶段的体育公园建设主要是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也称体育中心,着重强调的是比赛时场馆及建筑本身的特色,后期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较低;将1990—2001年归于第2阶段,该阶段的体育公园建设较少地为了大众休闲体育健身,主要还是为了大型赛事而建,对城市整体规划以及后期可持续利用考虑,开始从大众健身需求角度考虑,开始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2002年至今归于第3阶段,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及国内外各大体育赛事在国内的举办,该阶段不仅体育公园建设的数量增多,且种类也开始增多,体育公园的建设逐渐达到高潮。这一类的研究主要对体育公园进行了宏观、基础、概念性的研究,为后期关于体育公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3.2 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研究
对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研究主要围绕景观设计、体育场馆建筑结构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李宇珅[11]阐述了城市体育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出新颖性、实用性,通过园林植物为体育公园增添色彩,让人们在视觉上有更好的感受。王晓晓等[12]认为城市体育公园应该将自然与体育相结合,依托自然景观,创新城市体育公园模式。张霞[13]指出体育公园的运动区绿化带设计要有气势,以此来烘托比赛热烈向上的气氛。苏州设计研究院主要针对体育公园体育场馆的房屋建筑设计、场馆盖顶的采光、馆内运动的舒适度进行研究,确保体育场馆建筑设计的安全、合理、经济性,寻求体育公园、场馆的最佳设计方案[14]。宋铁男等[15]从受众满意度视角出发,以沈阳奥林匹克公园为案例,探讨大众对于城市体育公园使用后的评价满意度,同时从多角度提出体育公园设计改进措施。当前学者对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研究主要从景观设计、建筑结构、场馆设计等方面展开论述,这将为未来体育公园的建设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3.3 体育公园的健身功能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体育公园健身功能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以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公园的设计研究为主,缺少对体育公园具体的体育健身价值及功能方面的研究,黄永天[16]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的社区体育公园设计与规划”中宏观地阐述了体育公园功能区域的划分、运动器材的摆放、绿色植物的种植等内容。冉红军[17]在全民健身视域下,对体育公园的设计进行了阐述,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构成,以及人们在健身活动方面需求的差异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案,并通过体育公园展现城市积极、健康的良好形象。黄琦等[18]认为体育公园服务的对象不同,其健身功能设计应该进行差异化调整,根据场地器材、空间、受众人群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从而满足大众健身需求。张志武等[19]阐述了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公园应该以人为本,发挥体育公园的自然环境优势,将运动休闲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以此来提高运动健身的舒适度。这类研究虽然结合了全民健身背景,但研究内容依然是体育公园的设计规划,缺少对体育公园的健身价值、健身功能的研究。如何发挥体育公园的健身功能需要深入剖析,结合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来探索体育公园的发展路径,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发挥体育公园的实用性、功能性是未来的研究目标。各专家学者主要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背景角度对体育公园的规划与设计进行阐述,对体育公园的健身价值及功能研究较欠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经过近30 a的发展,体育公园理论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这要归功于长期奋斗在体育公园理论创新第一线的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以及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1)目前我国对体育公园的研究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虽然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及体育公园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但研究成果偏向于体育公园建筑结构设计方面,与全民健身结合不够密切,在发文质量上有待提高,应充分结合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行研究。
2)近年来对体育公园的研究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发文量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后续研究应重点把握国家政策。
3)高被引作者、单位及学科分布比较分散。高被引作者受学科局限,主要以建筑科学与工程为主,体育学科少之又少。同时,发文机构主要以设计院、农林类院校为主,体育院校较少,导致对体育公园的研究出现了片面化,学科分布限制了各学科、各院校的交流合作。
4.2 建议
1)在对体育公园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及“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政策背景,对体育公园进行量化、系统化的微观深入剖析,充分挖掘体育公园的健身价值与功能。
2)从事体育公园研究的高被引作者们应加强交流合作,各院校之间相互合作,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形成以体育学科为基础,全方位、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促使体育公园良性健康发展。
3)加强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分析,同时抓住时代背景以及研究热点,后续研究应围绕体育公园、全民健身、社区体育、生态体育园、公共体育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未来体育公园的研究方向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