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发展视角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学的关系探究

2022-08-16张骐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建筑学室内设计艺术设计

文/张骐跃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单 踊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引言

我国的环境艺术专业自1984 年初创以来,已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门产生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科,环境艺术在历经20 世纪80 年代文化启蒙和90 年代市场经济的推动后,逐步显露出迷茫的状态。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市场所展现的巨大潜力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的爆炸式扩张改变了原本精耕细作的教学生态。所以,历经“野蛮生长”的环境艺术专业亟待找寻本我,回归秩序。

201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者苏丹编写《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简要梳理了专业发展三十年的历史,将其总结为全书的主标题——“迷途知返”。这一表达在为曾经的粗放发展而感到惋惜之余,表露出对于建筑学过度介入环境艺术从而使其走入歧途的诘问。这种倡导环境艺术回归艺术本身,与建筑学划清界限的论调似乎将两者置于了对立面。

要想厘清建筑学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纠葛,笔者认为需要回到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科本身。本文试图以学科发展过程为抓手,理解环境艺术的复杂性,进而揭示学科发展这一动态过程中与建筑学相对关系的变化,通过剖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目标与现实的矛盾,为环境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清理场地。

1 始于建筑的初创

我国的环境艺术专业初创于1984 年。南京工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吴家骅①被分配至浙江美术学院②,要求其在工艺美术系下开办室内设计专业。作为一名由我国工学院系统培养出的建筑学人才,吴家骅认为室内设计的专业边界限制了学科的发展,脱离建筑学范畴是“难以成功的”[1],于是对室内设计专业进行扩大,提出了“一体两面”③的研究范围,即以建筑为本体,向内、外两个面进行拓展,将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纳入其中。但由于建筑学教育在当时隶属建设部管理,由文化部监管的艺术类院校无法开展以建筑学为名称的专业教学,所以通过多方争取,最终以“环境艺术设计”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本质上是对于建筑学教育的一次改革实践——以艺术类院校为平台,对传统建筑学的边界进行拓展,纳入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

建筑为“体”,内外为“面”的概念确立了浙江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早期的教学基调。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保持了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整体结构,在局部依照办学思路进行调整:(1)对技术类课程进行简化,以建筑技术和建筑构造的综合性课程代替原本细分为声光热等各个方向的专业技术类课程;(2)借由美术学院的平台丰富图艺类课程的内容,利用公共资源增加如国画、壁画等绘画类课程,同时引入当时风靡美院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改良为形式语言和设计语言,以适应建筑学的教学需求;(3)在低年级引入中国古典园林教学,结合测绘与制图课程开展园林的考察、写生、测绘教学,强调园林之于环境艺术的重要性;(4)在设计课程上,延续工学院对建筑依照体量由小及大、功能由简入繁的顺序进行教学,在设计课题中,将体量较大的建筑设计简化为体量设计,再以其中某个特定的核心空间为载体展开室内设计教学,如教学楼的中庭、大厦的餐厅等(表1、表2)。

表1 1978 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学计划(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表2 1984 年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环境艺术专业培养计划(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当时的招生规模不足二十人,环境艺术专业保留了精耕细作的师徒制教学模式,教学成果有着较高的完成度。由1988 年底出版的第一版《环境艺术专业绘画图集》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建筑学专业相比,改革后的环境艺术对方案图面表现方式的选择以及核心空间的氛围营造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建筑画空间透视准确的前提下,通过构图和拼贴的方式将总平面图、分析图等信息进行综合展示,并鼓励学生进行艺术性表达。以之后留校任教的毕业生陈涛④的毕业设计——浙江美术馆为例(图1—图3),整张图纸使用赭石和黑作为底色,通过黑夜、枯枝等意向营造出压抑的外部环境氛围,再通过划破天际的闪电突出环境特征,同时指示出建筑透视图中的入口位置。总平面采用了带有风格派色彩的呈现方式突出几何形体,为表达阴阳相生的概念,更是将上层体量轴侧图旋转了180°以呼应阴阳造型。整张图纸未见传统的技术图纸(如平面图、剖面图等),但并不影响观者通过轴侧图和表现图解读出各个体量间的柱网与模数关系。整张图纸更加接近于一幅带有设计信息的绘画作品,其所具有的相对自由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技法,体现出艺术类院校学生良好的美术功底。

图1 浙江美术馆设计方案(图片来源:毕业设计——空间透视,1984 级陈涛)

图3 浙江美术馆设计方案(图片来源:毕业设计——平面表现,1984 级陈涛)

所以,1984 年创办的浙江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是对当时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为代表的工学院建筑学体系教学的改革,是对建筑学原有边界的拓展。

2 源于装饰的传统

在浙江美术学院率先开展环境艺术教学后,1987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向国家教委提出了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计划,并于1988 年正式更名为环境艺术系。虽然在办学的时间节点上稍晚于浙江美术学院,但作为专门为国家重要建筑项目而组建的团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建筑有关的教学实践自创校以来便未曾停止。

1952 年院系调整,建筑学划归工学,被彻底从艺术类院校中移除,原本与建筑学相关的教学被工艺美术专业所接收。1956 年,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⑤工艺美术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营造方向三个专业进行合并,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工艺系,是该校最早的四个专业之一。次年,为应对新中国十大建筑建设的需要,装饰工艺系更名“室内装饰系”,直接参与了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国家级建筑的建设。

在强调民族主义、保有装饰主义思想的新中国建设环境中,国家级的建筑设计项目被划分为两个部分——由“文艺界”负责“建筑物的立面和内部装饰”的“美化”工作,由“建筑界”负责“结构问题”和“其它综合问题”⑥。“文艺”与“建筑”两者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建筑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建筑空间的布置与空间细部的营造被相互抽离,两者虽时有沟通,但基本保持各自为战的设计方式,仅在最终成果呈现时以互相协调为目标进行有限的调整。两者的设计状态呈现并列的关系,室内装饰并不因为其设计对象属于建筑而成为建筑设计的辅助,相反由于需要经历从建筑初步设计至最终施工工艺的全过程,而在设计中颇具话语权。在这样的行业运作模式的驱动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养的“建筑美术家”不仅需要精通室内设计,同时需要具有对建筑师所呈现的建筑设计方案的批判能力。为此学院专门引进了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培养的毕业生潘昌侯,以加强建筑基础的教学。虽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的系所名称自1957 年起经历了惊人的十年五变⑦,但始终没有脱离“美化建筑”的“文艺界”内核。

在课程体系方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始终坚持低年级以综合的基础课程为主,升至高年级再进行专业课培养的教学模式。在80年代末更名为环境艺术系后,这一传统被保留下来。以1992 年和1994 年环境艺术系的课程体系为例,相比于浙江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的以建筑学为基础向室内外拓展的方式,室内设计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设计对象类型的划分,衍生出展览设计、陈设设计、商业设施设计等具体设计内容。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在专业介绍中明确提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从园林、建筑、室内实用品与艺术陈设品等方面加强训练。重点是室内装饰、家具、陈设与庭院绿化设计。”建筑学作为为室内设计提供场地的基础学科,学生无须掌握设计方法,建筑设计课程以概论的方式进行讲授。从当时的优秀学生作业中不难看出,以建筑画形式呈现的作品专注于室内装饰的表现及空间氛围的营造,如绘制精细的栏杆扶手造型;安排合适的隔断格栅位置;绘制符合空间氛围的地砖拼花等。

3 陷于建筑的反噬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专业在创办之初便具有多样性,以其为建筑学之拓展或与建筑学并列而一分为二:前者以浙江美术学院为代表;后者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典型。虽然两者的教学重点截然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也大相径庭,但在环境艺术专业的办学目的上却保持一致,均认为单纯的建筑学或室内设计专业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环境艺术应是整合多个学科的综合设计。至此,“环境艺术”向更为多元的学科方向进行探索,进入了一段试图扩张边界的时期(表3)。

表3 1992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课程计划(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作为人为环境中体量最大的构筑物,建筑是环境艺术专业无法回避的对象。建筑学亦是学科发展中无法避开的课题,必要的建筑学内容无论是作为拓展式的核心或是并列式的基础,在环艺课程中都需要有所涉猎。在艺术类院校与工学院学科壁垒打破之前,美术学院通过引进教师的方式带入工学院建筑学思想,如浙江美术学院先后引进的吴家骅、钱江帆⑧、王国梁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早在1963 年引入的潘昌侯⑩等。这种主动引入表明了环境艺术专业对建筑学的基本需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不止一次地在教学讨论会上表达出对于学生看不懂建筑图纸、需要提高建筑学基本素养的诉求[2]。1993 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00 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的原浙江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明确提出了建筑、景观、室内三条主线的教学计划(图4)。

图2 浙江美术馆设计方案(图片来源:毕业设计——体量分析,1984 级陈涛)

图4 大厅设计(图片来源: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1993 届王俊杰)

随着建筑学在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专业中比重的陆续提高,建筑学开始在频繁接触中逐渐侵蚀环境艺术领地。

拓展式的环境艺术教学逐步被建筑学所取代。2003 年,中国美术学院在环境艺术系之外设立建筑系,这一并立使得环境艺术系内的建筑方向处在尴尬的境地;同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建筑学院,原有的环境艺术专业被取消;而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成立,几乎宣告了拓展式环境艺术教学的死亡——环境艺术由包含建筑并拓展的学科成为建筑学的附庸。

并列式的环境艺术教育基本避开了建筑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原本与“建筑界”的合作模式转变为明确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1999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以艺术学院的形式与建筑学院保持着泾渭分明的状态。

如此境遇似乎揭示了当下环境艺术专业普遍让位于建筑学的发展困局。尤其随着近几年风景园林专业的迅速发展,环境艺术专业的发展空间再次受到挤压,大多数艺术类院校的环艺教学被迫走向了狭义的内环境与外环境。表面上看,似乎是当今建筑学巨大的学科体量与强势的主导地位限制了环境艺术的发展空间,然而,环境艺术专业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不足,以及对发展方向的模糊定位才是导致其日渐式微的直接原因。

4 归于矛盾的式微

进入新千年后,艺术类院校的招生规模呈爆发式扩张,挑战了原本精耕细作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环境艺术专业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体系的粗放和理论研究的滞后。与此同时,环境艺术专业自身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始显现,与当时的学科发展产生了矛盾。

如前文所提,环境艺术最初是艺术类院校建筑办学的改革产物。以此产生的拓展式环艺教学强调建筑、室内、景观三者的融合。相比于传统工学院建筑学五年制的培养时长,环境艺术设计在研究范围上更为广泛,但在培养周期上却更加紧缩,这种“大而全”的模式必然带来部分方向的浅尝辄止。而艺术类院校对于技术类课程的大幅缩减并无回应,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建造实践的补充,使得拓展式的环境艺术发展偏向“建筑雕塑化”与“环境美术化”。

而与建筑相合作而生的并列式教学模式随着装饰主义的衰退而进入了市场化时代,民间装饰需求激增,这一市场导向促使教学向着室内设计的方向倾斜,学科发展更加精细,产生了商业设计、展陈设计、家具设计等细致的划分。环境艺术逐步完全独立于建筑设计,成为建筑设计闭环外的补充——以建筑设计成果为场地所进行的二次创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甚至一度产生将环境艺术专业恢复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想法。

两种环境艺术的学科发展模式都表现出对于建筑的矛盾态度。拓展式以建筑学为基础,是建筑学的艺术改革,无法脱离建筑学而单独存在,那么在“建筑”与“艺术”壁垒被打破之后,必然难逃逐步被建筑学取代的结果;并列式以建筑设计结果为场地,是细化分工的成果,必然成为建筑学的附庸和建筑设计的细部收尾。

5 迫于变革的未来

随着环境艺术专业在建筑学反噬后的式微,重新思考其定位成为学科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拓展式还是并列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正视其与建筑学的关联,回归办学之初心,才能找寻变革之可能。

作为建筑学的“改革者”,拓展式的环境艺术体系在理论上应包括建筑学、室内设计与风景园林三个专业,并以艺术性的角度进行人才培养。在形制上类似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环境设计学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学院下设置“建筑系(Architecture)”“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城市设计系(Urban Design)”等专业;而作为建筑学的“合作者”,环境艺术体系与建筑学并列,属于建筑学院,应在部分建筑学院已有的室内陈设设计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成为与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并行的专业。准确的专业设置有助于厘清两种不同的环境艺术类型的发展方向,避免因多样性而造成的语境不对等。

如果说拓展式的环境艺术代表了其广义的学科边界,那么并列式的环境艺术教育则对应了其狭义的设计对象。这种以建筑设计的结果为场地,以对已有建筑的批判为概念,以建构的方法为手段的设计过程恰好迎合了城市更新中的改造需求。快速城市化进程后所遗留下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建筑物亟待更新,这一过程无可避免亦周期性反复,小至沿街商铺的经营转型,大至工厂被城市吞噬后遗留下的巨型工业痕迹,几乎是为并列于建筑学的环境艺术量身定做。然而遗憾的是,在近两年各大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毕业作品中,几乎鲜有对于此类空间的设计回应,相反,建筑改造已经以常见课题的形式存在于建筑学本科高年级以及毕业设计的相关研究中。

综上所述,可作如下小结:对于环境艺术而言,当下的“迷途”源于自我认知的片面,建筑学绝非“祸首”。厘清自身复杂性,选择或为拓展或为并列的发展方向,继承批判与变革的精神,才是“知返”的正途。

注释:

①吴家骅,男,1946年出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198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导师王文卿,1984年至1996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

②现中国美术学院,1958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

③据多名学生回忆,“一体两面”作为核心思想在当时的教学中被反复强调。

④陈涛,1984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学习,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环境与规划设计、CAD等课程。

⑤现中国美术学院,1950年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

⑥建筑艺术座谈会 1961年5月12日,北京,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中国美协联合举办。

⑦该系曾分别更名为:建筑装饰、建筑室内装饰、室内装饰、建筑装饰美术。

⑧钱江帆,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78级毕业生,1982年毕业,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任教。

⑨王国梁,男,1943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被文化部调至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系主任。

⑩潘昌侯,男,1923年出生,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后赴京进入中央直属修建办事处工作,1963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任教。

猜你喜欢

建筑学室内设计艺术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王菲室内设计作品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
姜喜龙室内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