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渝地域特色传统民居的建筑美学探究

2022-08-16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居特色空间

文/龙 彬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路斯奥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博士研究生

引言

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巴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长江的上游位置,地形起伏大,且气候冬暖夏热,当地人民千百年来在此生息,在生产生活中,领悟了天人合一的生存之道,并将之应用到了建筑构建活动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在既有文献资料中,关于巴渝地方传统民居的建筑型式、结构建筑形式的研究较丰富,而关于其建筑美学内容层面的研究则较少,故对巴渝地方传统特色民居建筑的艺术内容和审美特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以巴渝地区特色传统民居的建设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了自然与人文因素等诸多角度,深入探讨了巴渝地域传统民居的建设特点与美学含义,旨在为巴渝地区特色传统民居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研究提供有力依据。

1 巴渝地域特色民居的溯源和特征

巴渝地处山区,渝西大部分地区的地形地貌由高低起伏的丘陵和盘曲的河流水系构成,而渝东地区为密密层层的群山,而且受到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巴渝地区具有冬暖夏热、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巴渝人民为了充分地利用可建设的山地空间来自由灵活地布局民居,发展出吊脚、挑檐等特殊建筑方式,以顺应山地地形和气候的变化。总体上巴渝地域特色传统民居主要样式有:合院建筑、吊脚楼建筑。在长期的商贸互动中,因水运码头的地理优势,巴渝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为广泛。在之后的发展中,建筑形式为适应环境被改良成台院形式并穿插各种吊脚楼手法,极大地促成了建筑与山地之间的协调。

2 巴渝地域特色民居建筑美学思想

建筑不仅是生活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一定历史文化时期的产物。巴渝人民根据当地自然的特质将自然环境人化后的客观的现实,这是一种美,即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集合社会美与自然美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巴渝地域特色传统民居也将有越来越多审美价值被我们所发掘。

2.1 融入自然美的主题思想

相比于其他派式的建筑,巴渝传统民居充分认识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与自然的结合更为紧密。根据传统风水理论,巧妙布局,自然而不突兀。地形起伏影响着的建筑轮廓线,在融入环境的同时,却又具有层次感分明的效果。建筑与山水共同起伏,纵横沿伸,共同形成一幅和谐的景观画面。巴渝人民也会营建理想的绿化环境,树木与民居一起为古镇增添了沧桑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是真正自然美的代表。

2.2 功能与美感相统一的社会美追求

巴渝地域特色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是和功能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属于一种社会美,是当地人民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将美的规律特征从自然界提取出来,与建筑功能的结合,既适应功能的要求,又满足审美需求。巴渝建筑平面变化有序,内外结合,层次丰富,轻盈精巧,朴实自然。当地人的审美追求深受当地环境的影响,在代代相传之中,具象化成建筑实体形式。即使是建筑形象中,也呈现出一种动态。飘逸的屋檐翘角,脊尾起伏的屋面,也在形态表现之中,表现出一种生命美感。其次是内敛中求开阔的空间追求。巴渝因地形所限普遍扎根在崖壁和江河之滨,占用土地面积较小,所以它们向空中和河面延伸要空间,这就出现了吊脚楼这样的式样。尽量收敛实际占地空间,巧妙利用借景、造阳台、架设楼梯等方式,扩大观赏视线。远远望去,山墙层叠错落有致,墙面或竹编夹泥墙被划分成了一块块方正的格子,或为灰白或为木色,依山而布,随江河而曲折,视角变换可敛可放,有限而不失的宜人的空间尺度结合自然风光,层层叠叠蜿蜒到远方的山间雾气中,瞬间得到一种空灵而幽静的心灵感受(图1)。

图1 西沱山镇(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龙彬工作室)

因此,美感与功能兼具的空间追求,反映了巴渝地区的地域文化中具有一种类似险峻山崖间的生生不息的精神特征,又如奔腾不息的江水一样的动态特征,这也是巴渝文化的整体特征之一。

3 巴渝地域特色民居建筑的美学特点

巴渝地域特色民居建筑的美学形式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结合[1],包含要素:第一,建筑的形态组合;第二,视觉感知,即色彩;第三,韵律感知;第四,均衡,建筑布局和外在环境在总体上的合适[1]。

3.1 巴渝地域特色民居建筑形态美

传统民居上的装饰除了实用性外也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审美。这种装饰趣味是传统民居审美特征中的重要表现部分,将建筑组合得更富有地域风味,提升视觉感的审美水平。

小青瓦是巴渝传统民居普遍使用的屋顶构件,远远看去,青瓦按组依次排列,繁密而极有组织,形成了一股统一灵动的强大的动势,富有表现力和艺术张力并带来极具神韵的视觉与精神趣味享受。老街中的民居屋顶上数不胜数的小青瓦以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铺展开来,无繁琐修饰,集结在屋顶,起伏低昂,凝固的状态却滋生出灵动的波浪。

同时,其民居墙面设计虽然简洁却不简陋,朴实中透着大气,夹壁块面搭配的因为地形不同而排布任意的穿斗木结构组装,艺术感受上随性而不失稳重,似画面中的平面抽象分割,颇具构成美感。众多大块夹壁被穿斗框架束缚在青瓦屋顶之间,好像绘画中分割的几何元素,搭配带有深色方窗点缀,将疏与密的对比呈现出一种艺术性的美感,鲜明又细致。

在各地传统民居中,门窗是装饰的重点,巴渝地区门窗装饰以简洁窗格与窗花夹杂动植物雕刻,幻化出丰富的几何群组,如常见的冰裂纹、八角纹等。房屋的其他构件部位也有雕饰,使得民居极富装饰趣味。雕刻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建筑的构件露出部分面积为基准,如山墙、屋脊、挑檐、雀替、柱础、吊瓜,这些地方装饰图案题材丰富,运用质朴的手法只雕刻出基本的纹路,具有鲜明的山地民居生活情调。

巴渝民居装饰最为常见的素材是动植物。其画面生动活泼,体现出巴渝地区古镇居民朴素、直接的审美意识和专注于在自然条件下安宁的生活的文化心态。这些生动的形象组合在一起,其率意自由的表现手法结合生动的形象图案,产生视觉美感,增添几分生活气息。

3.2 巴渝地域特色民居建筑色彩美

色彩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与人文信仰。巴渝民居建筑充满生活化和自然的审美趣味,选择在自然中衍生出以黑色、褐、青为主,白色为辅的色彩基调,恬静而内敛。在巴山碧水映衬下,仿若丹青水墨,这就是自然美,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彭水的郁山古镇,其青瓦木砖房上,墙面或已斑驳得露出砖块,这些砖石因其岁月沉淀而显露出不同层次,各种不同色阶的砖片拼接,表面镶嵌着白灰勾勒的砖缝,使得风火墙色块分明,组合上取得了互补呼应,宛如浓淡相宜的诗般画卷(图2)。青石板街面、黑瓦和青砖,在时光的变迁中深沉了面目,添加了历史神韵。恬静而深沉的基调,收蓄层迭出的建筑簇群在放晴的日子中,所有的色彩元素被激活,一瞬间变得灵动而生机勃勃。金灿灿的光斑打在墙壁上、青石板上,原本朴素沉静的色阶变得更加丰富而有脉动感[2](图3)。

图2 彭水建筑墙面(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龙彬工作室)

图3 洪安建筑簇群(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龙彬工作室)

3.3 巴渝地域特色民居韵律美

人们通过韵律把握音乐的美感要素,进而产生更深层次的美感体验。广义的韵律则可从“韵和律”两个方面来理解。韵包含韵味、神韵,而律则是指律动。

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组合,进入到建筑内部进行欣赏的过程是一个空间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的过程。一个建筑物的基本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方法都与乐曲相同。即一个鲜明的主题下灵活多变的律动。建筑样式中所包含的结构和装饰、色彩在内外空间中对称和错落,正如音乐的对称和错落一样,组成了建筑的节奏韵律,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在巴渝,民居院落天井尺度小,规模也存在差异,组合的形式灵活,就好像音乐里不同的节拍。室外空间到室内空间,明与暗,开放与封闭自由交替变化。而且在巴渝院落中,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空间形式——抱厅[3](图4)。抱厅空间既能遮风挡雨,同时又具有天井通透的特点。抱厅使得建筑的院落立面节奏有了新的变化,宛如“强-弱-次强-弱”的复拍子。厢房构成了围合院子的主题,这是“强”的节拍,抱厅覆盖了部分天井外观,这是“次强”节拍。建筑群里各式各样的流通空间使院落呼吸,这是“弱”。巴渝合院民居正是在节奏鲜明的韵律中达到了艺术和生活完美统一的境界(图5)。

图4 重庆民居1(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龙彬工作室)

图5 重庆民居3(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龙彬工作室)

建筑具有虚实融合的韵律,传统民居的屋顶反翘、屋面举折和飞檐为民居带来了轻灵飘逸的意境,而架空的建筑基底结构所产生的正是那种飞天楼宇之感,从而表现出超脱的艺术神韵;一柱、一窗,又一柱、一窗排列的檐廊,其音律就好比“强-弱-强-弱”的四分之二节拍。在建筑交接处出现许多转折空间,开合随性,绵延纵深,更是增加了建筑空间音律组合的层次(图6)。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有机结合,转折爬跌之间产生丰富的明暗、光影变化,幽静复古而又带着灵动的活力,这就是巴渝地域特色传统民居独特的空间韵律美感。

图6 重庆民居3(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龙彬工作室)

3.4 巴渝地域特色民居建筑布局美

建筑的布局美是指建筑布局和外在环境在总体上的合适。本质上是要求建筑的空间布局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要求,同时满足使用功能。让人产生视觉形式审美的和谐与均衡的体验的同时获得舒适感。

巴渝传统民居处在山地环境,大量的建筑排布在狭小崎岖的场地上,却不显得拥塞,自然有独居匠心的布局手段。经过岁月累积而营造出的巴渝地区特有的“迷宫”,其给人最大的直观感受即是重屋累居、层次丰富的立体式效果。这个表现方式的主体为重叠,然后根据实际环境用独特的接地手法,将一个个互不相同的建筑组合起来,利用高差排布将屋顶错叠或者套叠起来。同时,身于坡度较为缓和的古镇的街巷中,还可以观测到其两侧住宅街区的空间随地形而错叠组合,并随着游客的所处观赏视角而不断变换。街区地形变化将住宅间隙中形成的巷道带入了江景,各种形状的视觉结构产生了各种不断的自然变化和步移景异的动态美,高低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如带着山歌一般具有节奏韵律感。

西沱古城就以特有的街道格局和空间比例尺度的丰富环境景观,决定了西沱云梯街强烈的地方特色美学价值。这里的坡地作为整个小镇空间的主要界面,由于建筑物以石头为基础,淡化了传统中国建筑中“尚中方正”元素,注重建筑造型和山地空间景观之间的天然平衡,充分利用了山坡空间构成了随折而直的小镇景观。街道布置为上坡形:整个场镇在江边垂直上升约五里,然后直接爬到较平缓的地势,高度近一百六十多米的镇区以码头为起点,依山直上,以主街“云梯街”为骨架,两侧横向延伸出了一些次要的街巷,垂直等高线布局,形成了比其他场镇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了更加立体的簇群空间。爬山台阶以条石砌墙基,或直接以原石开凿,穿斗木建筑,高踞危岩,形成拾级而上的吊脚台;依山建筑相向开敞,植物楔入街道,对于展现出场镇景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坡度较平缓的空间宽于云梯街的整体宽度尺度,使得整个顶部界面被打开,视线豁然开朗,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抬头仰望,层层的云梯仿佛直通天际,直达隐藏在山间云雾深处的层层叠叠的建筑群,烂漫神秘又不失壮观[4]。转头面江远眺,江面是来往的船只,远处隐隐约约古镇轮廓,形成立体式视觉感受(图7)。

图7 西沱镇顶点(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龙彬工作室)

结语

建筑文化是一个地区人文基因的重要反映。巴渝地区特色民居建筑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巴渝地区特色传统建筑地域性特征,以及对其审美特色方面的理论剖析,探索其中的建筑艺术观念和社会人文内容,并从中感悟丰富独到的建筑艺术思维,有着更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研究巴渝地区的特色民居建筑美学,诠释其传统建筑特色;其二,研究对巴渝地区特色民居的形态、建筑构造、选材、色调等方面都具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把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研究运用于巴渝地区特色民居更新和发展过程中,将使得巴渝地区特色民居中所具有的审美文化价值得以继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民居特色空间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特色种植促增收
民居智库
空间是什么?
民居摄影
创享空间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