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庆梅庵大雄宝殿歇山顶复原研究

2022-08-16余俊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广府大殿复原

文/余俊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林 哲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引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肇庆梅庵”,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西郊,是岭南古代木构遗存之重要代表。宋至道二年(公元996 年),智远和尚为纪念先师慧能(佛教禅宗六祖),在慧能插种梅花的山岗上建庵,因名“梅庵”。据现存的历代碑刻记载,梅庵大雄宝殿(下文简称大殿)自建成以来,有过多次修缮、改建。

自20 世纪60 年代龙庆忠先生和邓其生先生对梅庵进行考察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对梅庵进行了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研究为吴庆洲先生于1987年发表的论文《肇庆梅庵》[1]。该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大殿的大木作特征。另外,袁艺峰的硕士论文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梅庵梢间遗留的历史痕迹,并进行了大木作复原。复原主要内容如下:原构为歇山顶建筑;梢间檐柱缝①为五柱,进深为四间;梢间两侧的铺作配置[2]。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两部分依次讨论分析:大殿厦两头②的做法、特征和历史痕迹;讨论并复原歇山顶的结构和形式。两部分内容包括大殿厦两头的披厦、出际、翼角起翘、角梁形式等歇山的结构和构造。

1 大殿的披厦做法和出际

第一部分讨论的内容包括:一是原歇山顶构架是否存在山面梁架;二是出际的情况;三是披厦椽子③的搭接形式。

1.1 复原的线索和依据

在共时性方面,参考唐宋时期歇山遗构的构架做法;在历时性方面,选取梅庵大殿所在的广府地区历代木构建筑作比较。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以大殿遗留的历史痕迹为线索(图1),以大殿构件的指向性和关联性特征为依据,对大殿厦两头形制进行探讨性复原,复原线索为梢间处遗留的承椽枋构件(图2(左上))和平槫形式。

图1 历史痕迹标示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梢间历史痕迹残留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承椽枋(左上)、西后上平槫(右上)、东后上平槫(左下)、中平槫和下平槫(右下)、梢间平槫④自内柱缝出挑,有三种形式,分布如(图3)。

图3 硬山顶平槫形式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A 式:平槫为完整木构件(完整式),槫底平直无装饰(图2 右上、右下);

B 式:平槫为两根构件拼接而成(拼接式),槫底平直无装饰;

C 式:平槫为拼接式,槫底装饰类似下昂起脊的琴面装饰⑤。(图2 右上、左下)

1.2 复原推断

1.2.1 梢间处槫条的构成形式及分析

槫条通长一开间,两端搭接于两侧柱缝上。若朽坏则更换整根木料,而在开间中没有两段拼接之理。梅庵大殿梢间拼接式槫条为弥补性做法。此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增加木构架与山墙的联系,并不承受太大的屋面荷载。此外,梢间内柱顶为大角梁、中平槫和水束等构件的搭接处,在歇山改建时需要拆除中平槫和转角结构。改建硬山顶后新置中平槫以联系木构架和山墙,故中平槫皆为A 式。

据分析,东西两面梢间平槫形式相互对称,大殿硬山顶平槫形式调整后如下(表1)。

基于上述分析(表1),复原梅庵大殿歇山顶两侧梢间平槫形式(图4)。

图4 歇山梢间平槫形式复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1 平槫改建前后分析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1.2.2 山面梁架和披厦做法的推断

基于上述复原的歇山平槫形式,山面梁架的设置推测如下:若梅庵大殿歇山顶另设山面梁架,山面梁架与出际的上平槫槫底的支承点应在琴面装饰处,而该处并未预留与山面梁架交接的榫口;此外,上平槫槫底的装饰性特征指向更为简洁的山面构架形式。故推测大殿原歇山顶并未另设山面梁架。

上述分析结合遗留的承椽枋(图2 左上)可进一步推测大殿歇山顶披厦的情况。

据笔者观察,唐宋遗留的歇山顶建筑厦两头披厦有以下做法:

(1)若另设山面梁架,则在山面梁架外侧设置承椽枋。披厦覆盖梢间至下平槫处,称之为“厦半间”。

(2)若无另设山面梁架,则在梢间内柱缝外侧设置承椽枋。披厦覆盖完整梢间,称之为“厦一间”。

(3)江南地区做法更具地域性特征:梢间另设山面梁架,但在梢间横架外侧设置承椽枋。大木构架形式上为“厦半间”,但空间形式上为“厦一间”。

(4)广府地区虽无宋代歇山,但普遍做法为:不设山面梁架,在梢间内柱缝外侧设置承椽枋。披厦覆盖完整梢间,为厦一间形式。在构架形式和空间形式上保持着一致性。

梅庵大殿梢间上平槫槫底的琴面装饰、不设山面梁架的构架形式、“厦一间”的披厦做法三者具有关联性特征。在广府地区,梅庵大殿后世的歇山木构普遍采用该类型构架。

1.2.3 厦两头复原与分析

广府地区歇山山面普遍使用悬鱼,而不使用惹草。从室外观看山面,仰视恰好能看见出际处上平槫槫底。槫底以琴面装饰,美观地缩小了平槫截面,满足仰视山面时的视觉需求。中平槫虽然出际长同上平槫,但不外露于山面,故槫底无须考虑装饰的问题。

由此推断,山面出际位置至少到琴面装饰最外端,但不超过梢间檐柱缝。据此复原歇山正样(图5)。

图5 梅庵大殿正样复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大殿的翼角复原

梅庵大殿厦两头复原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翼角部分,内容包括角梁做法和翼角起翘。

2.1 复原的线索和依据

2.1.1 线索一:歇山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特征

大殿现状转角结构已全部拆除,但是出檐情况、翼角起翘、角梁的截面尺度和构造做法整体关联,可以以此推测原歇山的角梁做法和翼角起翘情况。

2.1.2 线索二:角缝残留的榫口

各梢间内柱遗留角缝插栱-乳栿、插栱-劄牵榫口,推测尾部皆穿透内柱插销防止脱榫;内柱顶45°皆残留倾斜榫口。广府地区高等级木构角梁尾部的普遍做法皆插入内柱顶,如佛山祖庙大殿、番禺学宫大成殿等。据此初步判断梅庵大殿角梁尾部也采用该类构造。

2.2 复原推论

以梅庵大殿的历史痕迹为线索,以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为路标,展开对大殿翼角复原的讨论。

2.2.1 出檐

在带斗拱的木构建筑中,出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斗拱出挑;二是檐出(椽子自橑檐枋出挑)加飞子出。

在同时代木构中,若斗拱总出挑多,檐出加飞子出就少,反之则多。歇山顶建筑转角部分的出檐由大角梁和子角梁两部分组成,且橑檐枋至子角梁头的距离与前后坡檐出加飞子出成倍关系。因此檐出加飞子出的情况可以反映角部的出檐情况。

梅庵大殿前后坡屋面的檐出加飞子出为85cm,总檐出为231cm,檐高比檐出为100 ∶59。这反映了梅庵大殿的出檐比绝大部分南、北方唐宋遗构要深远,可推测梅庵大殿歇山顶的出檐不太可能超过现有尺度。从现状判断,檐出加飞子出与昂嘴之间的距离是合适的。由此可推断,梅庵大殿现构的檐出和飞子出为宋构尺度。据此推测,原歇山转角处大角梁自橑檐枋至子角梁头的距离为120cm 左右,加上生出,出檐可达200cm。

2.2.2 翼角起翘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斗拱由雄大渐趋纤小:斗拱总出挑尺寸在总出檐中所占比例和实际尺寸越来越小,而檐出加飞子出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也正与翼角起翘的由无到有、由缓而峻的过程相符合[3]。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檐出加飞子占总出檐比例越来越大,同时反映了在此发展过程中,大角梁和子角梁的出檐距离不断增加。

起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角梁和椽子之间的高度差形成的第一层起翘;二是利用子角梁上翘形成第二层起翘。

上文讨论的是第一层起翘的发展,主要由两部分造成:一是大角梁加高;二是大角梁后尾由搭于下平槫上发展为压于下平槫底。二者的改变都直接和受力情况相关:大角梁和子角梁出檐的荷载所产生的弯矩不断增加,存在倾覆的危险,故需要将大角梁尾部压于下平槫底。大角梁头因此上翘而增加了梁头与椽子之间的高度差;并且弯矩增大到一定值会使大角梁截面加高,从而使大角梁与椽子之间的高度差变得更大了。参考唐宋遗构的大角梁做法和起翘情况,可判断梅庵大殿大角梁搭于下平槫上,梁头和椽子之间的高度差不会太大,因此第一层起翘非常小。

2.2.3 广府地区歇山顶建筑出檐和翼角的地域性特征

相较于其他地区,广府地区的高等级木构建筑的檐出加飞子出(即桷板和桷头出檐)占总出檐的比例非常小(表2)。桷板轻薄,出挑尺度有限。因此在广府地区,大殿的出檐主要依靠铺作出挑,即普遍采用六铺作及以上的高等级铺作形式以增加出檐。

表2 广府地区高等级木构出檐比较表(表格来源:参考文献[4])

在广府地区,此种早期的出檐做法从宋代(梅庵大殿)一直延续至清末。以出檐特征为线索,可推测梅庵大殿原歇山顶的角梁做法和起翘(第一层)情况与后世广府地区歇山木构的普遍性做法非常相近,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广府地区,大角梁头出檐短促,因此梁头承受的弯矩非常小。轻薄的大角梁与椽子(桷板)间形成的高度差非常小,第一层起翘因此并不明显。子角梁会采用上翘的“鹰爪”形式,依靠子角梁上翘形成的第二层起翘以弥补第一层起翘的不足。这使得广府大殿的整体起翘介于北方和南方之间。

梅庵大殿原歇山顶若仅有第一层起翘,翼角形象会显得非常的平直呆板。借鉴广府歇山的翼角做法,推测梅庵大殿歇山翼角也采用子角梁上翘以增加翼角起翘的构造做法。

2.2.4 梅庵翼角的复原

由内柱角缝残留的痕迹推测,角缝出劄牵和乳栿,其上支撑正侧面下平槫的交汇点。大角梁头和梁身分别承于橑檐枋交汇点和下平槫交汇点上,尾部斜置延伸至内柱顶。转角铺作下昂尾压于角缝劄牵和乳栿的枋木间,以此平衡铺作的前后荷载。据此复原梅庵大殿的转角结构(图6)。

图6 梅庵大殿转角结构45°剖面复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广府地区宋代歇山的做法已不存,故歇山瓦作部分的复原参考广州市光孝寺大雄宝殿,该殿为明代歇山形式,是广府地区的代表性做法(图7)。

图7 梅庵大殿复原正立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梅庵大殿原为歇山顶建筑,后世拆除厦两头,改建成硬山顶建筑。经过勘察发现,大殿的梢间遗留着丰富的歇山顶痕迹。文章首先讨论梢间平槫的差异性特征,分析并复原梢间平槫的形式。梢间平槫槫底的琴面装饰是复原大殿厦两头的重要线索。通过分析,梅庵大殿的厦两头并未另设山面梁架,披厦覆盖完整的梢间。文章的第二部分从梅庵大殿的出檐情况展开讨论。总出檐分为铺作出挑和檐出加飞子出,不同部分的出檐占比直接关联歇山顶建筑转角的结构做法和翼角的起翘特征。据分析,梅庵大殿出檐深远,铺作出挑占比远大于檐出加飞子出(即桷板加桷头出)。梅庵大殿翼角的复原情况为:大角梁轻薄,梁身搭于下平槫上,梁尾插入梢间内柱顶;翼角主要依靠子角梁上翘产生起翘。这也是广府地区歇山顶建筑的常见做法。文章以梅庵大殿残留的历史信息和木构建筑各部分构造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为线索,复原大殿的歇山顶,对于更真实、完整地认识梅庵大殿,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檐柱缝、内柱缝:在进深方向,分别为檐柱和内柱所在柱缝;角柱缝:梢间45°角柱所在柱缝,下文简称角缝。

②厦两头是歇山之唐宋称谓。厦指坡屋面、披厦;两头指两山部位。厦两头指两山设有披厦的构架形式。

③北方为“椽子”和“飞子”,广府地区则为“桷板”和“桷头”。

④梅庵大殿中平槫与脊槫间有两根上平槫,故命名为“上平槫上”和“上平槫下”。

⑤《营造法式》中昂面为中䫜面做法,又称为琴面。梅庵大殿昂面起脊,本文统称之为琴面。

猜你喜欢

广府大殿复原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完璧归赵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从“广府文化”的发展探索非遗传承的现实方法
松涛吟唱的诗行
“广府庙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