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视角下老旧社区改造策略研究
——以武汉市华农东宝积苑社区为例

2022-08-16闫栋梁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户型住宅树木

文/闫栋梁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硕士研究生

胡思润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副教授

引言

城市是社会资源交换、人才流动、生产活动的核心地,但也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5%。而社区作为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居民日常活动与城市建设活动都于此发生,这些活动像细胞一样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碳交换,并由此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城市、国家乃至全球。城市老旧社区由于诸多方面的落后状况,俨然成为了高能耗的代表性类型。所以,发展生态型社区对构建生态、绿色、低碳的全球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国内老旧小区改造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老旧小区改造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更新、景观绿化丰富、道路交通梳理和形象装饰美化等方面。如在老旧住宅外部增设电梯,公共空间增设无障碍设施等适老性改造[1];或者对小区环境进行美化,应用传统符号来探讨传统元素在现代住宅中的历史性回归[2];还有对老旧社区开放空间及人车道路系统从城市层面进行修补优化[3];还有通过对高密度居住空间的研究,解决小区的封闭感,以及城市与建筑外部边界空间的开放与融合问题[4,5];此外,部分研究还聚焦于特色老旧小区历史保护,以“微更新”的方式介入,进行更新改造[6]。

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都重点关注于老旧小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更新与形象的翻新等方面,而较少从生态化视角进行深度剖析。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宝积苑小区在建筑的室内外物理环境、居民活动的碳循环路径、树木景观系统以及海绵性地表系统构建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老旧小区的改造与生态要素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从生态化更新的角度探索创新性的老旧社区改造策略,以实践寻求突破。

2 项目概况

武汉市华农东宝积苑社区位于华中农业大学内部(图1),建于20 世纪50 年代。其东部为教学区,文化气氛浓郁。西部和北部是成片教职工住宅区,生活比较便捷。场地附近有四个校园巴士站点,北部有南湖大道。社区内有23 栋建筑,共280 户。建筑类型上包括建成于20 世纪80 年代的五层住宅楼和50 年代的两层红砖住宅楼,两种住宅都是砖混结构(图2)。

图1 宝积苑社区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宝积苑建筑类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社区虽然树木密度较高,但夏季空气湿度大、流动性差,居民会有潮湿憋闷的感觉。室外公共空间绝大部分为不透水硬质铺装或沙化严重的土质,不能参与海绵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且被大量居民停车所占据,形成吸引力很低的消极空间。社区建筑为年代较久的老旧住宅,部分住宅立面在美化工程中得到修缮,但实际的室内居住环境品质较差,户型的功能组织、设施配备早已落后于时代要求,风光热等自调节能力差,自身已经成为了典型的高能耗建筑。

3 社区现状生态问题

生态化从内核上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也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生态环境的自然观。对于老旧社区改造,相比推倒重建而言,对其进行针对性改造无疑是节省人物财力以及能源消耗的明智举措;而从生态角度出发的老旧社区改造,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致力于提升社区原有碳氧循环模式的转换效率,最终实现以尽可能小的经济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人居环境收益。此外,改造中注重整体性生态改造,不是仅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关注多种要素整体层面上的生态化,更是兼顾了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实现系统上的改造升级。

3.1 光环境现状

自然采光在住宅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本社区住宅正面临这样一个突出问题。这是由于华中农业大学内树木繁多,且高度大概在15 ~18m 之间,而住宅建筑相对低矮,因此,虽然在夏季有较好的遮阳效果,但却严重影响了住宅建筑的冬季采光。在问题的验证过程中,首先建立等效的场地现状模型,继而运用grasshopper 中性能模拟软件对建筑日照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发现社区住宅大寒日日照时长均在1.5 小时以下,明显不能满足每户每天至少有2 小时的日照规范要求。因此,改造过程中要首先对住户采光进行优化(图3)。

图3 社区大寒日日照时长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风环境现状

风环境是影响社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查阅武汉市南湖全年风玫瑰图,得知宝积苑社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北风和西北风。为准确把握场地的微气候,运用斯维尔绿色建筑软件对场地风环境进行分析,从夏季风速云图可知,社区中部、北部等区域风场风速为0.17m/s ~1.36m/s,因此夏天空气难以流通,环境舒适度较差。仅南部多层住宅宅间区域风速偏高,最高风速为4m/s;冬季室外风速维持在0 ~0.994m/s 之间,属于低风速,较为适宜(图4、图5)。

图4 夏季速度云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冬季速度云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地表排水现状

社区地表现状分为硬质铺地与绿地两种情况。调研发现,场地中心广场区域为大面积硬质化处理,导致地表排水不畅,不具有蓄洪能力。诸多场地用作停车场形成消极空间,不能吸引居民驻足活动,基本处于闲置或半废弃化状态。此外,建筑组团宅间绿地由于长期缺乏整修和管理,土地沙化现象明显,地表已硬质化。雨季来临时雨水四处漫流,已失去其应有的参与地下水循环、渗水防灾的作用。宅间空间也是居民日常生活最易到达、使用频率最高的场地,承担着社区康养、休闲活动、增加邻里交往乃至于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等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住宅本体现状

社区内建筑分为两类:20 世纪50 年代的两层红砖历史住宅和20 世纪80 年代的五层砖混住宅。其中红砖历史住宅经修缮改造保存完好。五层砖混住宅问题颇多,建筑为集中式联排住宅,户型内有黑厕所,采光通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此外屋面设施暴露老化,建筑能耗增大;由于外墙材料为普通混凝土,其热导率大,保温隔热性能较差,导致冬季室内热量快速散失,夏季热量又易传入室内。

4 宝积苑社区生态改造策略

4.1 住宅采光环境改善

针对社区住宅冬季采光不足的现状,采用对场地部分树木进行移栽的策略。在移栽的过程中,以少改动、高收益为原则,多方案对比选择效益最高的移栽方式。由于两种建筑类型自身差别较大,加上各自场地树木高度、树冠大小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分别进行模拟分析从而探索最优解。

多层住宅组团在移栽树木之前,南向住户全年采光辐射量在150.44kwh/m2以下。而后模拟了三种树木移栽方式,由图6 可观察到:在移栽相同数量树木的情况下,移栽南窗树木后南向住户全年采光辐射量在613.74 ~767.18kwh/m2;移栽北窗树木后全年采光辐射量在153.44 ~306.87kwh/m2之间;间隔移栽树木后全年采光辐射量在306.87 ~613.74kwh/m2之间,综上得到移栽南窗树木的采光提升效果最佳,经济性最好(图6)。

图6 多层住宅采光改造多方案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而两层住宅组团在移栽树木之前,南向住户全年采光辐射量在205.46kwh/m2以下。同样模拟了三种树木移栽方式,可观察到:在移栽相同数量树木的情况下,移栽南窗树木后南向住户全年采光辐射量在456.70 ~608.94kwh/m2左右,移栽北窗树木后南向住户全年采光 辐 射 量 在304.47 ~456.70kwh/m2之 间,间隔移栽树木后南向住户全年采光辐射量在608.94 ~761.17kwh/m2之间,综上得到间隔移栽树木的采光提升效果最佳,经济性最好(图7)。

图7 两层住宅采光改造多方案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 住区风环境改善

根据不同季节社区风环境的特点,设置风道组织气流,达到改善场地风环境的作用。由于宝积苑社区夏季室外环境潮湿闷热,不利于居民进行户外活动,对风环境的有效改造能缓解这种状况。根据现状分析可知,夏季整个社区高风速区域很小,结合宅间空间单调和碎片化的现状特征,我们利用南部多层住宅东部端头的较高风速区,设计了一条包含多个小型空间节点的双层游憩路径——通过对东侧底层和二层进行部分拆除架空,但保留山墙面形成导风墙,同时多层住宅二层灰空间串联成空中通廊的方式,达到引导气流,强化自然通风的效果。

另外,室内风环境也是影响住宅居住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层砖混结构板式住宅,卫生间为暗卫,所在山墙面为两个单元叠拼面,没有对外窗洞,因此长期无法正常通风采光。多层住宅户型经过改造后(图8),扩大了南侧的窗墙比,南侧房间采光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卫生间北侧增加的垂直中庭很好地改善了原本的恶劣环境。运用斯维尔绿色建筑软件分析发现,改造后的平面热压拔风效应明显,室内综合光性能显著提升,较好地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两层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单体由两个对称单元构成。该户型采光通风都较差,南侧的楼梯对采光影响比较大,墙面窗洞较少。对两层住宅户型的改造,主要扩大了北侧窗墙比,另增设了南侧和东侧山墙面开窗,使得客厅和走廊得到了更充足的天然光,调整室内卫生间的位置,使户型功能更为合理,且环境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图8 户型风环境改造前后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3 住宅户型改造

社区多层住宅属于20 世纪80 年代的样板户型。住宅结构为砖混结构,每套户型面积在65m2左右,且由于当时居住区规范的不完善,厕所位置设计不合理,餐厅面积小、光线幽暗。户型之间以联排方式建造,导致了黑厕所,其采光、气味以及排污系统都需要解决。

户型改造过程中采用“小而微”的针灸改造方式。通过权衡多种调整方式后,在保证单个房间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将两侧厕所位置南移,中间中空形成小型庭院空间,联排拼接的5 层竖向庭院空间能够形成狭管效应,兼具拔风和采光的作用,很大程度地改善室内居住环境;在立面上保持原有的窗墙位置,仅将客厅和卧室的窗改为落地窗,增加户型的采光面积和室内照度,进一步改善室内的光热环境(表1)。

表1 多层住宅户型生态改造策略(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4.4 地表海绵系统改造

针对社区地表系统的现状,提出一系列结构性的海绵改造策略。首先,由于社区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在中心广场区域到达最低点。在场地增设大量植草沟并在其下铺设排水管网,相互连接形成蓄水系统,然后通过雨水下渗径流的方式,最终汇聚到中心广场集中处理。并在雨水汇集路径上设置水阀水泵,根据实际降雨量进行调节,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洪涝灾害的作用,提高社区的韧性[7]。

其次,中心广场场地面积较大,改造中增设多种活动场地,包括集中性、组团性活动场地和绿地,还有居民共建共享的生态农场等。活动场地原有硬质铺地改造为透水性能好的铺装,降低绿地的标高引导雨水径流。积蓄的雨水通过过滤系统的处理可用于灌溉种植农场、花草等社区植物,形成社区内雨水系统的闭环利用,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由于多层住宅宅间绿地沙化现象严重,设计多功能调蓄雨水花园进行改造。主要包括道路生态系统和景观雨水系统两部分,道路生态系统通过设置通道式透水砖铺装、阶梯式排水铺装、雨水收集亭和透水性游廊等措施,雨水能快速有效地渗入地表;景观雨水系统则通过生态型草坪、微生物蓄水池、下洼绿地对雨水进行过滤、积蓄。既为居民提供了日常休闲活动的场地,且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8](图9、图10)。

图9 道路生态系统与景观雨水系统(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0 中心广场海绵性改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5 光伏屋顶改造

目前光伏设施在老旧社区改造中的作用被日益重视,其节能减排的效益十分突出,且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已应用多年逐渐趋向成熟。一般情况下,屋顶全年所受辐射量最大,是结合光伏设施的最佳位置。在本社区中将多层住宅屋顶进行平改坡改造,主要考虑3 方面原因:一是坡屋面更利于布置光伏组件形成最佳倾角;二是原屋面已经破旧,防水层多处渗漏,通过改造为光伏坡屋顶,可增加一道防水屏障,降低渗漏风险;三是新加建的屋顶可在夏季形成隔热层,有效改善顶层住户的室内温度。[9]

结语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背景下,老旧社区的生态化建设值得深入地挖掘和践行。老旧小区改造既是一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举措,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老旧社区的生态化改造中,公共基础设施、建筑室内外风热环境、海绵性工程、居民活动的碳循环路径、人车道路交通体系、景观配置等状况都各不相同,所以需要设计者细致地考察现实情况,同时建议结合新型的技术模拟手段,从而择优选择科学明智的改造方式。在未来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城市的发展方向之下,老旧社区的生态性改造会被投入更多的精力。扎实地应对老旧社区生态化问题,并积极地获取当地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的支持,才能让老旧小区从实质上焕然一新,从而避免沦为治标不治本的“粉饰工程”。

猜你喜欢

户型住宅树木
长城脚下坐望山——C1户型&D3户型
Jaffa住宅
侨城一号A&E户型
树木之最
格局已变!最新数据揭示,广州楼市七成多户型超100m2!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辨认树木
树木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