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导向的绿道综合带绩效评价与分析
——多社区共享的临平山绿道实证

2022-08-16朱晓青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绿道指标评价

文/朱晓青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教 授

应文豪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戴 伟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丁 杰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许想想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 工程师

引言

2020 年9 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人均碳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的今天[1],“双碳”任务十分艰巨。这也意味着接下来40 年,碳中和导向的生态建设将是我国城乡建设的重中之重。而绿道建设又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绿道作为一种位于城乡聚居区与生态环境边界的空间廊道系统,是中国进行碳中和攻坚战的前沿阵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绿道评价的研究多从宏观规划的角度出发,谭晓鸽[2]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结合斑块类型景观指数、廊道结构指数和网络结构指数对天津市2 个绿地系统规划和4 个绿道网络规划方案进行评价比选。杨洋[3]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绿道景观评价模型,从观赏性、功能性、文化性、生态性四个层面对广州市7 个区的绿道进行评价赋分。Sarnowski 等[4]从文化与自然两个层面对波兰北部地区绿道进行了景观视觉吸引力评价,用以指导两个景观公园之间的绿道选线。不管是运用何种研究方法,已有的绿道定量评价极少跳脱出规划与选线,使得绿道研究难以深入。另外,人居环境领域的碳中和研究主要运用于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5-8],在绿道领域的研究极为匮乏。本文基于当前研究与社会发展趋势,拟通过细分绿道综合带碳中和绩效相关要素,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绿道综合带评价指标体系,把多元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单一具体的数值,计算出绿道综合带碳中和指数。最后通过实例进一步验证评价体系,以期为绿道综合带的规划设计、工程建造、运营管理、碳中和改造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经验参考和设计导向。

1 研究范围及评价体系构建

1.1 绿道综合带研究范围界定

现如今,单一的绿道概念已无法满足综合性评价的研究需要,已出现的绿道网络、绿道系统等概念也过于模糊宽泛,无法满足本次研究中的量化需求以及研究范围的界定。故提出“绿道综合带”概念,其含义是以绿道为基础,在绿道线路及其附属空间上复合区域多种功能与设施的综合性廊带系统。包括绿道主线和绿道功能区。其辐射范围根据周边业态、基础设施、人群活动的不同可进行适当灵活调节。基于对景观规划领域的生态廊道宽度研究[9]和城市设计领域的5 分钟步行生活圈研究[10],综合绿道主体工程的建设,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三个圈层(表1)。

表1 绿道综合带评价区域范围表(表格及表格中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 碳中和导向的评价体系构建

为使评价体系的结构更加清晰明确、评价内容更加合理,引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s-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 模型,它是由欧洲环境局(EEA)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的优点而建立的环境管理模型[11,12],能够有效地反映出绿道碳排碳汇状态与周边经济社会活动以及环境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

出于将绿道综合带作为一个线型的复合城市系统的考虑。通过对绿道工程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地调查分析,厘清绿道周边相关活动、碳排状态、环境影响、措施介入等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考虑指标数据来源的可得性和易操作性,结合建设部门编制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环境保护标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关专家的建议,针对具体绿道空间,建立起绿道综合带碳中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2 碳中和导向的绿道综合带评价指标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此评价体系区别于常规的低碳城市环境评价,而应用于特定绿道或绿道网内部区段评价,故将评价着眼于绿道本体,从宏观性指标转向中微观的功能空间指标和空间管维使用评价。

2 评价方法与步骤

2.1 指标归一化处理

式中,Y 为指标极差值,Ii为指标实测值,Imin为指标最小值,Imax为指标最大值。

从而使原始数据转换为无量纲指标测评值,并使各指标值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处理后指标区间为[0,1]。

2.2 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式中,uij为第i 个因子相对第j 个因子的重要性。最终分别计算得到三个层级的权重,准则层O-C 权重W(O-C)、要素层C-H 权重W(C-H)、指标层H-I权重W(H-I)。最终计算出各指标因子在评价体系中的绝对权重:

通过绘制各项指标权重对应碳汇促进绩效和碳源抑制绩效的桑基图(Sankey diagram),碳汇促进绩效指标占比42.1%、碳源抑制绩效指标占比44.9%,两者权重趋于平衡,进一步验证碳中和导向的绿道综合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图1)。

图1 碳中和导向的绿道综合带评价指标权重桑基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综合评价

式中,E 为绿道综合带碳中和指数,Wi 为各个指标因子的权重,Yi 为相对应指标i 的标准化值。

E 的取值区间为[0,1],数值值越大,表明该绿道综合带区段碳绩效越高。按照等级划分的认知习惯,同时考虑指标最高值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将E 取值分为5 个区间,在数据地图中使用浅绿至暗绿五种色块标注,便于评价结果直观呈现与分析(表3)。

表3 绿道综合带碳绩效评价分级得分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 实证研究与分析

3.1 实证样本概况

样本选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临平山绿道。该绿道经过专家推荐和群众网络投票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最美绿道”,拥有典型的“城-道-山”横向空间格局。临平山绿道绿道全长12 公里,主线5.7 公里,宽4.5 米,主要出入口10 个,主线路面材质采用冷料沥青,沿线建成入口广场、设施中心、雨水花园、运动公园等节点驿站。并将杜鹃园、东来阁、断岭残雪等历史景点串珠成链。绿道沿线布置了座椅、健身器材、路灯、监控、电子屏、智慧灯杆、地面标线、标识标牌等设施,建有临平山绿道智慧步道系统。日均客流量增长约1 万人次,高峰期超过2 万人次。

3.2 样本划分与评价过程

为了从中微观的空间视角来精细评判绿道沿线不同截面空间的碳绩效,以及便于后续指标的构建与量化,基于区段的平面形态特征与均好性,以5.7 公里绿道主线为研究样本主体,以200 ~300 米左右为标准(接近周边最小街区尺度大小),对研究样本进行划分,共获得20 个研究单元(图2)。通过对每个研究单元进行系统评价后,进行比较与分析,辨明各单元碳绩效的优劣高低,最后串珠成链,对绿道全线碳绩效空间分异进行全局把控。

图2 研究范围划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碳中和绩效评价结果与讨论

按照碳中和导向的绿道综合带绩效评价体系和计算方法,得出临平山绿道沿线各研究单元的碳中和指数E,并作图示化表达(表4)。

表4 评价结果示意图(表格及表格中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评价结果表明,临平山绿道综合带碳中和指数E 的平均值为0.68,处于[0.60,0.80),整体位于零碳级别。但是,绿道沿线20 个研究单元之间等级差别显著,其中,评价指数最高值Emax=0.86 为负碳级(Ⅰ)、最低值Emin=0.27 为中碳级(Ⅳ)。各级别研究单元典型空间断面整理与讨论见表5。

表5 评价结果讨论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表格中图片来源:改绘自建设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及临平山绿道设计文本,照片为作者自摄)

4 对策与建议

改造优先,适度开发——“双碳”目标下的绿道的规划建设和空间设计应当避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莽撞思路。要充分尊重原有环境和场地,优先采用借用与改造的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绿道工程施工建设阶段的建设成本和碳排压力;在新建绿道区段,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以生态为本,绿道工程为辅,避免本末倒置。

功能精简,合理布置——首先,绿道本身具有通道的作用,因此绿道沿线的功能布置在精不在多,繁多的功能空间设计只会徒增空间浪费、绿量减少的风险;其次,功能空间的布置需要考虑可达性和人群使用率,一般和主次出入口、交通节点相结合,以期达到空间设计效益的最大化。

丰富绿化,尊重乡土——绿道沿线绿化是刺激碳汇增长的第一要素。绿化量上,要严格控制大面积的单一绿化植物设计,提高植被碳汇效率,降低绿化管维碳排成本。绿化品质方面,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充分利用绿道周边的原生植物,既能增强景观植物群落的抗逆性进而节约维护成本,又能营造自然野趣。

数字赋能,创新管维——空间是绿道碳汇的重要载体。运用数字化手段将线下的绿道空间和线上互联网平台相融合,可以节约部分线下运维空间。智慧监控、智慧照明等设施实现绿道全线低成本、精细化管控;智能导览系统、绿道信息发布平台等系统的运用可以丰富使用者的互动体验,实现低碳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效传播。

结语

碳中和导向的绿道建设在时间维度上贯穿绿道工程建设全周期,在空间维度上涵盖周边建筑、景观、道路,涉及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社会各行业专家的通力合作。基于实用性和推广性的考虑,本次研究中的评价体系指标较为综合,因此,可进一步对单一指标内容进行分析与比较,提出更精准的改进思路,完善评价体系。

注释:

①5分钟舒适步行距离:5分钟路程即5km/h步速行走416m是普遍认为的较舒适的步行距离,文章考虑步行路线的曲折性,故将距离适当缩短至400m。

猜你喜欢

绿道指标评价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