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针灸”高校老校区地下空间规划研究

2022-08-16胡振宇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校区片区针灸

文/胡振宇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 硕士生导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郑 愉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赵志斌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张亚莹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还浩南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数据,截至2019 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956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031.5 万人,普通高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7.0 平方米[1]。高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经历了1999年以来的大规模扩招。前些年,高校扩建主要是通过建设新校区来解决扩招后的办学问题;近年来,学校总体规划建设基本定型,校园空间环境正从外向型的数量扩张转向内涵式的质量提升。相比新校区,老校区享有独特优势的同时,如何在存量规划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校园地下空间分片式发展规划,进行校园空间环境的有机更新,增加教学科研设施面积,促进专业学科发展,提升空间环境质量,满足师生的多元需求,已成为高校管理层和建筑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

1 高校老校区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研究现状

从1999 年至今,经过20 多年的招生规模扩张和专业学科建设,我国多数高校已形成双校区的基本布局,即1 个新校区(主校区)加上1 个老校区(仍然承担重要的教学科研功能),部分高校因合并、合建、新建科研园区等原因,有2个以上的老校区和新校区。从现状看,多数高校的老校区位于城市主城区,具有区位优越、使用方便、与城市联系便、校园历史文化浓郁等优势,但也存在着校园用地面积较小、建筑和基础设施陈旧、校园内部停车困难、教学科研区和生活服务区被城市道路分离等突出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大学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关注高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课题,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如,黄翼[2](2014)、游克思[3](2015)、张亚丽[4](2015)、赵景伟[5](2016)、商谦[6](2017)、焦明杨[7](2017)、吕敏[8](2020)等,从不同角度,通过实地调研,分析高校校园的现状,对高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功能和形态、静态交通系统规划、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推进了高校老校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研究和工程实践。

1.2 存在问题

(1)用地资源紧张

由于历史原因,多数老校区用地面积不大,有的甚至只有十几公顷(约与1 个居住小区用地相当),加之老校区在城市主城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向周边地块扩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其用地资源相当紧张。

(2)停车难

老校区内部的交通原本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但由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校内车流量大为增加,除了造成上下课高峰时段人车混行、道路拥堵外,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停车场地严重不足,停车困难。

(3)功能片区被分离

由于老校区是在不同时期建设,加之校园扩建和城市发展等原因,不同功能的建筑杂糅并处,如高校教学科研区与宿舍生活区被城市道路分离,学生来往各个功能片区,交通不便。

(4)缺乏共享空间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科研用房、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宿舍等设施的建设,但对老校区内师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共享空间需求关注较少,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及场地设施。

2 城市针灸理论的校园规划策略

2.1 城市针灸理论

针灸(Acupuncture)是中医中用来治疗疼痛或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刺激病理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效果[9]。针灸传入欧洲时期较早,欧洲人在14 世纪马可·波罗的记载中首次了解到针灸疗法,而后于17 世纪由欧洲传入美国[10]。

在面对诸多社会问题及社会矛盾等背景下,1961 年,简·雅各布斯(Jacobs·Jane,1916—2006)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了渐进主义规划观念,以及“小而灵活”的更新策略[11]。在1980—1984 年的巴塞罗那市规划管理中,为解决建设失当带来的问题,通过对四个建设片区的优先改造,带动城市建设[12]。在此背景下,西班牙建筑师曼努埃尔·德索拉·莫拉莱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针灸(Urban Acupuncture),一种小尺度、小规模、渐进式的设计方法,即在城市更新设计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激活局部空间从而带动大尺度的城市空间[13]。

建筑和规划大师约瑟普·路易斯·塞特(Josep Lluis Sert,1902—1983)曾说:“大学校园是城市设计的实验室。”C·亚历山大在《俄勒冈实验》(1975)中对俄勒冈大学的校园进行整体规划时,就认识到在城市规划包括校园总体规划上应采用有机秩序、分片式发展、协调等原则[14]。即城市针灸理论应用于校园规划中,以小范围、以点带面的方式激活校园整体空间环境。

2.2 案例分析

加拿大、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在高校校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规划建设较早,相关建成案例较多,值得学习和借鉴(表1)。

表1 加、美、韩、日等国部分高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案例(表格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绘制)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Laval University),地处寒冷地区,通过总长度超过5km 的地下走廊把近40 座建筑连通在一起[6],给师生,特别是学生能在校园中风雨无阻地行走带来了极大便利。韩国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建设三层地下空间,设置停车库,可容纳917 辆机动车,解决了校园中停车难的问题。韩国梨花女子大学(Ewha Womans University),建筑师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教室、阅览室、职工休息室等功能置入地下空间形成附有景观绿化带的校园综合体。

2.3 策略总结

通过分析国内外已建成的相关案例,可以看出,面对高校老校区校园用地空间紧缺的现状,通过新建、扩建地下空间等局部小规模变动的方式,改善和优化校园环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发利用模式。近年来,现代物理学耦合(Coupling)①的概念,在城市空间学领域逐渐得到重视,它同样适用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研究。简单来说,耦合的结果是1+1 >2[15],在高校老校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具体可表现为功能上的耦合状态,即将地上建筑无法满足的功能置入新建的地下空间中,如图书馆的书库、地下停车库、地下体育馆、建筑物之间的地下连廊等,以小而灵活的局部变动,遵循有机秩序的原则,改善校园的整体环境。

作者将城市针灸分片式发展的高校校园规划具体策略总结如下(图1-a):(1)通过小范围设置地下车库,形成集约型立体化交通空间,解决师生在校园内部停车难的问题。(2)通过地下空间连通多个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形成便捷的地下交通空间,解决师生往返建筑物之间,交通不畅、路线冗长的问题。(3)通过局部增设地下复合型共享空间,解决大学生对学习、科研和文娱活动的需求。

图1 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规划策略及现状(图片来源:作者根据谷歌地图改绘)

3 以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地下规划方案为例

3.1 校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是该校的老校区之一,用地面积约13.6公顷。老校区被城市东西向快速交通干道——新模范马路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南片区是研究生教学科研和大学科技园区,主要设施是国家大学科技园、教学科研楼、实验楼、学科型公司办公楼、人才公寓和教工住宅;其东、西两个方向分别毗邻中国药科大学玄武门校区和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北片区宿舍生活区,主要设施是研究生宿舍、外教公寓、教工住宅、成教院以及食堂、礼堂、体育馆、招待所等配套设施(图1-b)。由于建设年代久远,丁家桥校区的教学条件已无法充分满足师生需求。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师生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第一,校区内老旧建筑多,地面车位少,小汽车停车困难;第二,商业配套设施种类不够丰富,缺少贴近学生需求的配套设施;第三,老校区面积较小,可供学生活动的场地不多,同时缺乏校际交流、学术研讨、运动休憩以及联谊聚会等交流空间。

3.2“针灸”点位1:北校区新建地下停车空间

本课题组结合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对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的更新改造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规划。在本规划方案中,注重以城市针灸为切入点,进行校园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在校园中,可结合操场、校园绿地、建筑物等在校园局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库,在不破坏校园原有空间结构的前提下,渐进式地对校园做局部规划,既可以有效解决校园停车难的问题,又可以改善校园的景观环境。

拟规划建设1 个两层地下停车场,选址在宿舍生活区(北区)研究生宿舍楼和体育馆之间地块,地面现状是篮球场(图1-b)。地下停车场设1 个出入口,共124 个停车位(图2),地下总面积约8100m2,可有效缓解校园交通压力,通过合理组织车流、人流,解决校园内停车难、人车混行问题。

图2 地下车库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针灸”点位2:优化南北校区地下通道

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教学科研片区(南片区)与宿舍生活片区(北片区)中间相隔一条新模范马路,现有一条地下通道联系南北两个校区(图1-b)。但该地下通道灯光昏暗,阴冷潮湿,是一个比较消极的、功能单一的线性交通空间(图3)。考虑到学生每天由此通道往返两个校区,所以,拟在现有的地下通道两侧各外扩(挖)4m,以设置冷热饮铺、快餐店、水果店、小超市、书店、文具店、眼镜店等商铺,改变原有单一的通道模式,与地面上的商业配套设施相互补充,通过环境艺术室内设计,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地下步行街,以满足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实际需求,节省他们的时间以用于学习。同时,亦满足过往市民的需求(图3)。

图3 地下通道优化前后人流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4“针灸”点位3:南校区构建地上地下共享空间

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南区的西侧紧邻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图4),两校学生的主要专业学科是工学和医学,加之围墙和道路的分隔,虽然大家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相距很近,但相互之间很少往来。为解决老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等设施不完善、学生缺乏交往机会等问题,拟分别在两校开敞空间下,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具体如下:

图4 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南片区)与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之间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1)选址

经实地踏勘发现,两校围墙之间的道路旁种植梧桐树,种植年代久远,不易挪动,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南区新建的地下空间拟选址在现有的停车场的地下,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新建的地下空间拟选址在现有东南大学医学院北边空地的地下(图1-b),地下总建筑面积约8560m2。

(2)功能设置

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南区新建的地下空间主要功能有多功能厅、阅览室、咖啡厅、茶吧、会议室等。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新建的地下空间主要功能有台球室、乒乓球室、健身房、冷热饮、健康咨询室等(图4-b)。

地上活动区保留现状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大小形状多变的庭院和采光井,使地上和地下空间相互联动,因地制宜地为活动人群营造或动或静的休憩娱乐空间。并通过地下通道联通(图4-c),形成“学习-交往-交通”复合型共享地下综合体,目的是加强两校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课外活动交流。在不同的节点中,通过增加游览路线,丰富景观层次,植入智能网格设备,以达到使用者可观、可游、可学的需求(图4-a)。

结语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针对高校老校区因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等原因遗留的典型问题,以城市针灸理论为出发点,采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分片式发展(即“小项目以点带面”)的模式,提出对老校区空间环境进行有机更新的方案,并通过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试图解决老校区空间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重新激发老校区的功能与活力。结论如下:

(1)高校老校区地理优越,历史文化氛围浓郁,但校园用地紧张,建筑设施陈旧。因此,在尊重、保留、保护老校区原有空间格局的前提下,采用城市针灸的分片式发展(即“小项目以点带面”)的规划建设模式,是一种合理、合适、可行的有机更新模式。

(2)老校区校园普遍存在停车难问题,为破解此难题,应首选在校园内局部片区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案,其选址宜选择在运动场地、公共绿地的地下,亦可结合老建筑的扩建和新建筑的设计,扩大地下室面积,增加停车车位。地下室层数和停车数应根据相关规范和老校区师生小汽车交通出勤的实际情况综合确定。

(3)通过地下空间的渐进式规划建设,还可增加书库、实验室等设施面积,联通各个建筑物,联系教学科研区和生活服务区;新增展厅、餐饮、书店等设施,营造公共活动共享交流空间,满足师生的学习、科研和交往的新需求。

注释:

①耦合始源于物理学,在物理学上耦合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耦合的作用就是把某一电路的能量输送(或转换)到其他的电路中去。

猜你喜欢

校区片区针灸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StudyofGen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