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综合医院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研究

2022-08-16王东苗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交通空间医院

文/王东苗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硕士研究生

王 珊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教 授 博 士

引言

据2020 年1 月《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2019》公布,“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增地下建筑面积为8.44 亿平方米[1],地下空间开发已经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疫情的持续化也给许多医院的功能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地下空间的合理转化利用有助于缓解医院的空间压力。目前医院地下空间多以车库、设备用房为主,功能结构单一,开发强度低,空间利用价值挖掘不充分。随着超大体量的综合医院的出现,作为日常人流量最大的公共建筑之一,大型综合医院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对缓解用地紧张、提升综合效率、激发地块活力、灵活应对因疫情发生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1 空间运动有机理论

空间运动有机理论是指在动态视角下的空间运动现象,强调人的潜在意识对事物发展的影响[2]。它不仅关注空间的关联互动,也关注个人潜在意识导致的体验差异。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空间作为有机体,是系统的、有独特生命力的个体,人在空间活动时可以感受到其各种生命的特质;另一方面,由于个体自身差异,人在空间有机体中的不同情境下会感受到不同气氛和情感,由于整个过程充满创造性和模糊性,故可激发多样性的空间情绪。该理论将空间看作建立在时间轴线上的动态的、充满叙事情节的对象,并将空间参与者的情感元素加入其中,将空间作为有机系统进行整体性研究。

本文从空间运动有机理论出发,在医院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过程中以动态的、叙事性的眼光看待空间,让空间不再是单独个体,而是与参与者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统一体。

2 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立足空间运动有机理论,从人的意志感受出发,探究医院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的不足点,发掘空间运动过程中相邻空间信息能量传递的缺失,提出可变性、方向性、秩序性、体验性四个设计方向的影响因素。

2.1 可变性

综合医院应与城市环境资源相互补充,主动与环境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渗透,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这就要求医院地下空间角色具有前瞻性和可变性,在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发展中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地上地下空间存在的“地上拥挤、地下跑马”的割裂现象就是由于地下空间的可变性差,不能及时与环境协同导致。如图1 所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入口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影响周边交通。若医院地下空间在设计之初能引入各类停车节点,承担交通节点的角色,与城市周边协同处理滞留车辆问题,既可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亦可提高医院患者的交通效率。例如,将城市公交站点纳入医院交通体系,并与医院入口、广场相互整合,缩短人流疏散距离,形成以公交站点为起点、广场为链接、医院入口为目的地的序列性空间,增强医院个体交通与城市环境的系统性链接。另在管理上可提倡停车设施共享化,并应用智能管理系统疏解医院周边由于过多人流量带来的交通压力,以弹性的解决方式协调医院与城市交通问题。

图1 北京友谊医院入口乱停乱放导致交通拥堵(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 方向性

医院地下空间由于较为封闭、同一化现象严重,导致患者在地下空间的方位感较差,运动过程主要依赖标识系统进行导向。地上地下一体化过程中,应加强双向空间的潜意识导向,在导向过程中除利用标识系统外,可通过软导向设计,加强空间引导性[3]。医院建筑地上地下空间的链接更应引入软导向设计,注重空间潜意识导向设计,可适度缓解医院地上地下空间交流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与静态的空间观念相比,空间潜意识导向不注重逻辑推理,更注重对空间场景的全面把控、强调个体的差异性体验。这种处理可创造地上地下空间无缝切换的体验、引发患者的自发移动,相比于传统导向标识信息更能活化地下空间。

2.3 秩序性

秩序性是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的重要要素。秩序性通过内在逻辑,动态组织各个空间,强化空间的可体验性和可识别性,形成地上地下空间信息链,让使用者在情绪上如感受音乐的律动般感受紧凑、有节奏的空间。目前医院地下空间较为封闭,装修同一化现象明显,空间结构松散,地下空间应强化空间层次、加强空间序列感。如图2 所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楼平面沿水平主轴展开,并在主轴上用A 点入口大厅、B 点自动扶梯扶梯及C 点中庭空间等公共空间加以强调,加强主轴上空间的紧密性,强化了地上地下空间的内在秩序。

图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楼平面轴线关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4 体验性

大多地下空间都存在封闭、沉闷、单调、压抑等问题,导致人们在经验上对地下空间产生抵触心理[4]。医院建筑的地下空间人群密度大,且有更高的卫生要求,增强医院建筑地下空间的体验性有助于人流引导和空间利用,也可缓解患者对于地下空间的抵触感,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地下空间应加强自身的可感知性,加强背景与关系、距离与尺度、事件与运动、色彩与明暗、特征与意义等元素[2],创造饱满的感情空间,让地下空间充满各种知觉和生活体验。如图3 所示的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的地下空间的处理,通过自然光、导诊台及周边展品的引导,将电梯交通核于A 点联系,并通过设置B、C 等中庭空间形成引导作用,将对外功能部分与主要交通部分联系起来。在患者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中加入光的自然元素,使人在较为缺乏自然光的地下空间行走时,体验到各种通过引入自然光而形成的突出节点,用自然光的表现力来赋予原本冰冷的医院地下空间以别样的韵律和魅力,形成对空间的饱满的记忆。

图3 海军总医院内科医疗楼负一层平面患者流线与引入的自然光关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一体化设计策略

医院建筑功能主要由门急诊、医技、住院、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及院内生活用房等构成。由于其有众多不同角色的使用者,加上不同患者就医流程的差别,故流线功能复杂。由于医院建筑底层建筑面积有限,医院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十分必要,这就要求地下地上空间信息传递的流畅性。医院地上地下一体化可使“地上地下空间链”一气呵成、无缝衔接,有助于促进与周边的信息资源进行交流,同时对于整个体系的高效运营有重要意义。

3.1 强化空间层次

良好的空间层次有助于使用者对空间的理解判断。空间图式是人的大脑已有的空间知识网络,人依赖之前的体验对当前空间加以了解、内化、更正和判断。人对空间运动过程的信息处理,实际上是环境信息不断与大脑里现存的空间图式匹配的过程。空间运动串联了空间的局部和整体,使其有稳定的气质和特征,地下空间作为整个建筑系统的一部分,应与地上环境有相对应的空间层次。当进入地下大厅时,患者可以通过地上地下对应的空间关系获取方位感,通过格式塔接近原则、相似原则以及连续原则的导视系统快速理解地下空间。如图4 所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楼对地下各个空间进行了A、B、C 分区,并上下对应编号,这种空间同构的处理方式将医院地上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大大提升了地下空间的可读性。利用地上空间现有空间层次,节约了患者对医院地下空间理解的时间;地上地下空间对应的编号也加强了空间关联和场景共鸣,让人在地下立马就能联想到与之相对应的地上空间,强化了空间记忆,且充满趣味性。

图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楼的空间区域划分及编号(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2 突出空间节点

地下空间由于较为封闭,缺乏外部空间参照,其设计应适当增加空间差异性。这要求在空间处理上引入情节设计,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知觉体验,形成自身空间特质、突出空间异质性元素。

空间节点的设计目的是提高空间约束力。任何空间都存在于各种关系场中,地下空间的生机活力也寄托于与其他空间的关联中,空间关系的处理可借鉴戏剧中的叙事与处理手法,通过“空间情节”的复合转变与处理,强化各种不同体验。同时地下空间也应建立自身的场所感、提高空间约束力。宗教建筑中由于精神诉求,其大多表现了良好的空间约束力,如帕特农神庙的精神强调和北京天坛的神秘有力。地下空间的空间约束力除学习宗教建筑的空间处理、强调依赖文化氛围外,可借助空间序列创造停留空间;也可借助景观道具与人产生关联与互动,创造模糊且充满情趣的场景[5],通过一系列的节点将地上地下空间合理组织并串联在一起。

3.3 优化交通组织

地下地上接驳的空间转换体验十分重要,快速有效的接驳方式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疏散人流。

目前大型综合医院的体量不断增大,而建筑内大部分交通都要靠步行完成。过大的建筑体量对于患者的寻路过程有负面影响。竖直方向功能的对位关系有助于患者对自己位置的快速定位,垂直交通则有如建筑竖向空间之间的“传送门”,在交通组织上有极大的便捷性,使用者也更愿意先通过竖直交通,在竖向上接近目的地[5]。故建筑的地下空间交通拓扑关系应尽量与地上保持一致,使竖向交通作为重要的交通决策点,充分发挥竖向链接作用。竖向交通组织方式主要以电梯这种快速直接的交通方式做为地上地下空间铆接点,在空间转换与几何秩序中可加入竖向花园或中庭元素,给人直接的、共通的、开放的情感体验;同时应更多地利用坡道与下沉广场的结合,增加多种体验,创造更多的信息交流。

医院地下空间如与轨道、车行交通空间等结合,充分利用,能大大提高交通效率,有助于实现地上地下步行交通系统一体化。如图5 所示,珠海市西部医疗中心建筑中庭很好地将地面步行系统、空中廊桥和地下通道紧密联系起来,丰富了竖向交通层次,强化了由地面步行系统、空中廊桥和地下通道构成的立体开阔交通带来的情感体验。同时其规划之初就设置了地上、地下多个下客点,在地下一层门厅附近布置车行落客区,方便车辆就近落客,在空间上起到分流作用的同时,也便于不同区域患者就近下车,节约交通时间、提高就诊效率,患者在地下落客区下车后,能快速通过竖直交通系统疏散。

图5 珠海市西部医疗中心剖面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部分医院由于地下交通竖向联通有一定困难,可通过道路、广场、庭院等将医院与周边交通衔接[6],通过横向交通连接方式将公共交通的人流与大型综合医院连接、渗透及交流。横向联通方式由于常常有连接距离较长的问题,可以通过纳入公共服务、商业等功能创造趣味公共空间,让行人在各种公共空间的信息变化中行进,感受空间情景的转换。引入公共空间相对于常规单调、压迫、紧张、急促的连接方式更具有生命力,是有机的、充满活力的,有助于人们疏解交通的运动过程中感受与外界能量、信息的交换。

3.4 模糊界面

地上地下的空间运动中也应有多元化元素,充满流动感,瓦解地上地下界面,营造一种透明感来促进空间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可借鉴柯布西耶建筑中通过坡道将建筑竖向空间联系的方式,通过体块切换过程连续的流线给人以“漫步”感。坡道通过改变重力的方式,改变人的运动趋势,给人以运动、交流、不稳定感,打破上下层空间的界限。自然景观对于医院建筑地上地下空间的界面模糊至关重要,通过坡道或大台阶的方式将地上与地下空间的自然景观联系起来,有助于促进空间交流[7]。通过下沉庭院引入的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要素,提高医院地下空间的舒适感,制造地上地下空间的流动感,创造暧昧空间。地下空间也可依靠下沉庭院体系化引入自然环境、绿化、小品,缓解地下沉闷气氛,改变行进过程单一的路途景观,并增加寻路过程的方向感。通过模糊地上地下空间界面为使用者营造体验感,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如图6 所示,天坛医院中心庭院下沉,地下一层的公共走廊和休闲空间均围绕庭院展开,自然光的引入打破了地上地下的隔绝关系,模糊了地下地上的边界,将患者自然地由地上引入地下公共空间,加强了地上地下空间的联系。

图6 天坛医院下沉庭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结语

地下空间设计时,应强化地上地下空间层次;注重空间节点构建,增强空间约束力;优化交通组织方式,在提高便捷性的前提下,更多注重运动过程的信息补充和交换;增强地上地下空间的流动感,加强患者的体验感,补足医院地下空间的情感缺失。大型综合医院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应考虑使用者与空间的关系,以叙事性眼光看待各空间组织联系,加强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周边环境的互联互通,形成“空间链”,让地下空间成为整体空间有机体的重要部分。

猜你喜欢

交通空间医院
空间是什么?
繁忙的交通
创享空间
小小交通劝导员
萌萌兔医院
认一认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