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奕车人村寨宜居环境整治: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2-08-16龙云飞
龙云飞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9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了6次重要批示,强调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举措抓紧抓实[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都强调要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相继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成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哈尼族村寨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环境优美的哈尼族村庄正日渐显现,哈尼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渐提升。但在实践中仍存在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完整、缺乏基本的排污设施和卫生公共设施等的问题,既影响了哈尼族群众对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又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红河县哈尼族奕车人聚居的浪堤、大羊街、车古三个乡镇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以及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并借鉴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措施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 宜居环境整治现状
(一)村庄清洁行动
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大清扫、大消毒”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理生活垃圾、沟渠水塘、规范村庄畜禽养殖,动员农户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街道柴草杂物、积存垃圾、白色垃圾、沿村公路和村道沿线散落垃圾等,同时动员广大群众搞好自己屋内卫生、庭院卫生、门前道路卫生,禁止乱倒垃圾,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截止2020年,三个乡镇累计开展村庄清洁行动500余次,累计清理各类垃圾1000余千克,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二)治理生活垃圾
采取“户收集村转运乡镇处理”“源头减量,就近就地处理”等多种垃圾处理模式治理生活垃圾。集镇和集镇周边村庄采取“户收集村转运乡镇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离集镇较远的村庄通过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的处理方式就近还田或就地处理。截止2020年,所有村组实现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及保洁员全覆盖。三个乡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情况(详见表1)。
表1 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情况①
(三)处理生活污水方面
严格执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度,发动群众清理村内水塘、沟渠,重点治理自家房前屋后排水沟,对村庄排污沟渠进行清掏,并完善村庄污水管网设施建设。从调查情况看,目前三个乡镇50%左右的自然村都建有排污沟渠。在专项建设方面,截止2020年,浪堤镇完成“整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处理项目1个(投资261.86万元,占地420平方米,每日能处理300立方污水)和马龙村新建排污沟6864米;车古乡完成车古大寨等12个村组排污沟建设项目。至此,生活污水得到较好治理,村庄环境明显提升。三个乡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情况(详见表2)。
表2 生活污水设施建设情况
(四)实施“厕所革命”方面
一是逐步消除农村传统旱厕和露天厕所,建设水冲式公厕;二是推广和普及户用卫生厕所,实现厕所入户、圈厕分离,推动农村户用化粪池建设;三是按照乡镇、建制村公厕设置标准建设农村公厕,同时制定了卫生公厕保洁制度。截止2020年,所有行政村所在地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每个自然村有1座以上公厕。三个乡镇总体厕所建设情况(详见表3、表4)。
表3 公厕建设情况
表4 户厕建设情况
(五)建立管理机制
按照国家、省、州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红河县出台了《红河县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红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细则(2018—2020)》等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有关文件。各乡镇结合实际,也制定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等具体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公共区域卫生保洁制、日常保洁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村环境卫生联户包段,联户清扫”责任制、保洁员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同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各村村规民约。
二 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乡村群众环保意识淡薄
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淡薄,一方面与其文化程度以及时事政治的关注度有关,另一方面与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有关[2]。一是奕车村寨大多数群众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而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一些不利于发展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习惯没有随社会发展而改变。如村里举行祭祀和节庆活动时,垃圾仍随意扔弃;村内修建了排污设施,生活污水仍随意排放等现象没有改变,村民环保意识淡漠。二是政府对农民群众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存在消极应付、走过场的现象,村民认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甚至个别人认为环境卫生问题是小事,只要政府给经费没有办不好的事情,依赖思想十分严重,缺乏主动参与和配合意识。笔者在2021年6月15日对大羊街乡某村和车古乡某村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有部分村民明明看见不远处设有垃圾桶,也不愿多走几步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垃圾随意丢弃,没有规范投放垃圾,还说现在村里都配有打扫卫生的保洁员,有工资报酬,让他们清扫。在采访过程中类似情况相对较多。
(二)村庄建设规划相对滞后
从对三个乡镇的实地调查看,目前三个乡镇只有县级的宏观国土空间规划和少部分如特色小镇、易地搬迁点、旅游示范村等有一般村庄建设规划外,其他“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还没有正式启动,加上哈尼族奕车村寨居住区域的不断扩大和分散以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出现村民在建盖房屋时随意性大,图己之便,乱搭乱建、占用道路、破坏植被等现象,村庄布局交错混乱。其主要原因:一是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缺少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村庄专管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村庄建设规划人才缺乏。二是原本哈尼族对村落的选址、村庄的布局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的传统建寨方式以及土掌房、蘑菇房、瓦房等体现建筑生态文化风格特征的村落文化随社会大环境变化而改变,哈尼族传统的村庄生态布局意识逐步淡化。
(三)垃圾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过去,哈尼族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和禽畜粪便等都可被转化成农家肥料,甚至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所以基本可自行消化。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垃圾的种类和总量不断增多,如各种酒瓶、饮料瓶、塑料袋、食品袋等一次性用品以及农业生产所用的农用薄膜、农资包装袋等垃圾日益激增,有些垃圾无法消化和转化,甚至没有消化渠道或处理措施,大大超出了农村原本自有的可以自然消纳生活污染物的环境自净能力。从调查材料看,目前大多数村寨因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措施,出现了小垃圾果皮纸屑等村里随处可见、大部分垃圾倾倒在离村较近的山沟河道和路边低洼等地的现象,垃圾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如大羊街乡某村,2021年6月15日实地调查和对村保洁员访谈了解到,相关环卫设备严重缺乏,整村300多户农户只有公路沿线设有2个垃圾箱外,没有其他环卫设施,大部分垃圾倾倒在村尾山沟低凹处,公厕粪污也排放此处,臭气熏天,类似情况其他村庄同样存在。从表1中可看出,三个乡镇总体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相对缺乏。
(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哈尼族奕车村寨建在半山腰上,村子上方是森林,下方是梯田,每户房前屋后都有顺地势修建的简易排水沟,村民把产生的生活污水排入排水沟,然后流入梯田,成为自然流水施肥。但近几年,由于污染源的迅速增多,大部分村寨出现了污水横流的情况,这不仅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而且所含的有害成分会对生态系统和村民的健康造成危害。从实际调查和各村提供的材料情况分析看,一方面主要是目前奕车村寨大部分村庄都只有简易的排污沟渠,沟渠小而窄,有些村庄无排污沟渠,有些村庄虽然进行过排水沟渠建设,但因居住区域扩大,加之年久失修,排水沟渠已堵塞或损坏。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村民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宁愿让污水横流,也不愿排污管道从自家地下和旁边经过的自私心理,短时间难以沟通解决,给建设排污设施带来很大困难。从表2中可以看出,三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只有1个,建有排污管及污水处理设施的自然村只有3个,甚至有些村庄无排污设施,三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五)农村“厕所革命”形势严峻
一是公厕卫生条件不达标,自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以来,按标准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无害化卫生公厕,但达到“四净三无两通一明”等卫生条件标准的相对较少。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公厕主要是由于公共水资源缺乏、自来水供水不稳定、没有设置粪污收集和处理设施等原因造成,特别是干旱季节,因无水冲刷而粪便堆满坑道、因粪便长时间暴露于空气而滋生蚊蝇等“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如大羊街乡妥垤村委会所在地公厕(水冲式),厕所脏臭问题比较突出,其他村庄水冲式公厕也存在此类情况。二是公厕配备比例相对较少,除了集镇、村委会所在地村组外,其他自然村大多只有一座公厕,有些村庄人口密集,有些村庄居住分散,离公厕较远,导致公厕建设与村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不明显、覆盖率低,改厕难度大,主要是由于村民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对卫生改厕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配合意识。表5为奕车人聚居的4个村委会和1个集镇所在地卫生厕所建设情况,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公厕还是户厕,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都比较低,甚至有些村委会无害化卫生户厕目前还没有实施。
表5 部分村委会新建和改造卫生厕所情况②
从表3、表4中可以看出,三个乡镇总体卫生厕所覆盖率都比较低。公厕方面,除了每个自然村覆盖1座以上外,无害化卫生公厕、水冲式公厕等覆盖率比较低,旱厕比重大;户厕方面,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不明显,普通卫生户厕覆盖率低,无户厕农户还比较多。
(六)“两污”建设困难重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牵涉范围广,所需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由于乡级财政资金缺乏,征地存在争议,项目落实困难,急需建设完善的“两污”设施未能建设。目前三个乡镇除了有简易的垃圾填埋场,浪堤镇集镇所在地有1座污水处理站外,其他乡镇和行政村都没有污水处理站。车古乡“两污”工程建设,现已完成项目选址,但由于征地费用过高,导致项目落地困难;大羊街乡目前还没有实施“两污”建设项目;其他行政村一级更是困难重重。
(七)相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实地调查发现,三个乡镇都缺乏完善的运营机制、规范化的监督管理机制、广泛的参与机制以及完善的环境整治机制等。一方面,主要是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各项建设和运转资金都是由政府保障,在农村保洁收费制度、村规民约等双向探索过程中,群众等靠要思想还比较突出,完善的运营机制、常态化的保洁管理、规范化的协调监督机制等还不够健全。另一方面,有些已制定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流于形式,主要是没有正确引导,没有广泛宣传到位,执行起来非常困难。例如村规民约,有些村子没有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民只知有制度,不知其具体条款内容,村民知晓率低。另外,过去哈尼族地方过年过节或举办祭祀活动时,每家每户自觉出人力清扫村内道路、清理农业生产道路杂草或疏通沟渠等约定俗成的习惯慢慢流失,传统的公共道德意识逐步淡化。
三 路径选择
(一)提高乡村群众环保意识
农民群众既是环境整治的受益者也是保护者,因此,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发扬传统美德,可以通过哈尼族传统的宗教祭祀和节庆活动,发扬哈尼族安分守己、敬畏自然、遵守自然、崇敬祖先、优美环境的传统美德,同时引导村民相互监督,养成良好文明卫生习惯。二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以及通过党员干部、驻村队员入户走访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境卫生知识,宣传人居环境整治意义,让少数民族群众自觉保护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另外,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接受教育程度低,可以先培养一批识字开明的村民学习环卫知识,然后让这批村民再进行大范围地宣传,也可以在当地的学校不定期开设环卫知识普及课,或是发放环卫知识宣传小册子,先让孩子接受学习,再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传给父母。三是要开展示范引领,可以借用一些人居环境示范村、文明卫生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图片作展示和宣传,让村民看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他乡”面貌,增强村民环保意识。
(二)加快推进村庄建设规划
农村地区村与村之间情况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人居环境建设标准能够适应大部分村庄,从根本上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就要建立科学的村庄规划机制,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就能合理利用资源[3]。一是要加大村庄建设规划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同时引进人才,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指导和编制村庄规划。二是要积极开展专项业务培训,提高土地规划专管员专业技术水平,强化村庄规划管理工作。三是要充分发挥哈尼族先民的智慧,过去,哈尼族在村寨的选址、村庄的建设、人畜的生存和农作物的栽种方面作出了科学的布局,也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为“四度同构”的哈尼族生存环境“森林—村庄—梯田—河流”的生态布局,我们要把哈尼族传统的村庄生态布局意识充分融入到村庄建设规划中,提升村庄生态环境。
(三)扎实抓好生活垃圾治理
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合理配置相关环卫设备和垃圾收运处置设施,解决村民垃圾无处安放、随意堆放和倾倒的现象。二是要引导村民从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如果能自行消化的如菜叶、果皮、杂草等腐蚀性垃圾自行消化转化成肥料,降低源头垃圾收集。建议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示范点,以点带面。三是要引导村民规范投放垃圾,暂没有条件的地方要把垃圾投放到固定倾倒点,通过卫生填埋、堆肥或焚烧等处理方式就近还田还地,如果有垃圾处理站或者离垃圾站较近的村庄,建议通过户收集村转运乡镇处理等模式把垃圾转运到垃圾站统一处理。四是要不断探索和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四)有序推进生活污水处理
推进生活污水处理,一是要推动农户节约用水,引导村民规范排放生活污水;二是要推动粪污资源利用,引导村民禽畜集中圈养,所产生的污物通过处理转为农家肥,减少源头污物;三是要根据各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建设和完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如已建设排污管道、修建排污池的,把生活污水和污物排放到污池中,并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堆积的污水和污物,转为农家肥、排入沼气池等;如已建设氧化塘的,把生活污水排放到塘中,将处理后达到相应水质标准的回田回地;不得不排放的污水应避开对农田和村庄的污染,设专门污水管道或沟渠把污水引到没有庄稼和人畜饮用的深沟中自然净化。
(五)持续推进“厕所革命”
“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也是目前乡村振兴的一大课题,厕所问题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一是要在乡镇和村委会所在地公厕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旱厕、逐步提升改造,同时努力解决大部分村庄公厕建设与村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二是要结合各村实际,建设农民群众易接受、经济又适用、维护又方便,又不污染公共水体的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并加强相关环卫设施和卫生公厕保洁工作。三是要积极宣传“厕所革命”政策,在村民代表大会、村小组会等各类会议中要积极宣讲,以村干部、优秀党员、驻村队员等为先锋队伍,形成凡会必讲、入户必宣传的氛围,推广和普及户用卫生厕所,实现厕所入户、圈厕分离,推动农村户用化粪池建设。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积极申报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结合人居环境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项目建设,建设村庄公厕、垃圾收运处理及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设施配套水平。二是要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并保障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的经费投入。三是要加快落实“两污”建设项目,建议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寻求资金,同时做好群众工作,宣传两污建设对乡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尽快完成“两污”建设。
(七)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完善的体制机制,对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维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至关重要[4]。因此,各村要制定明确的制度和措施。一是要完善村庄保洁制度,同时配齐村庄保洁队伍,做好村域内日常卫生保洁工作,工作成效与工资报酬紧密挂钩。二是要建立参与机制,通过评选“卫生文明户”“最美家庭”“卫生标兵”等活动,激发村民爱卫生、讲卫生、搞卫生的热情,让村民们广泛参与到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三是要完善村规民约,将公共环境卫生整治有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建议把过去哈尼族传统村庄管理模式和治理环境卫生等约定俗成的习惯法融入村规民约中,明确具体义务与责任,让环境卫生整治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四是要建立健全规范化监督管理机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执行到位。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等,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
四 结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意义非常重大。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握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契机,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抓实干,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作,让少数民族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哈尼族地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哈尼族生存环境“森林—村庄—梯田—河流”的生态布局,坚持绿色优先,推进移风易俗,凸显民族特色,把哈尼族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融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不断提升村庄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注释:
①表1~表4 数据来源:2021年6月实地调查期间,该县浪堤、大羊街、车古三个乡镇综合办书面提供,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12月。
② 数据来源:2021年7月实地调查期间,三个乡镇各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提供的书面数据,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