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治疗湿热瘀阻证型臁疮的临床观察*
2022-08-16李丽英白彩萍李晓亮张晓丽郑学军吉晓瑞
李丽英,白彩萍**,李晓亮,张晓丽,郑学军吉晓瑞
(1.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臁疮是指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俗称“老烂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下肢静脉溃疡,属难愈性溃疡范畴,好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的内外侧,多发于中老年人、久站久行者。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研究表明,美国老年人本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2 %,年轻人发病率为0.5 %[2]。在中国,下肢静脉疾病患病率为8.9 %,每年新发病率为0.5 %~3.0 %,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 %[3]。臁疮疼痛明显,严重者甚至残疾,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造成一系列负担。本研究分析总结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2019年1月~2021年5月治疗的80例湿热瘀阻证型臁疮患者,给予中药熏蒸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外科80例湿热瘀阻证型臁疮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0岁~78岁,平均(59.71±16.19)岁;病程5 a~7 a,平均(3.69±1.24)a;溃疡面积(18.30±1.67)cm2。治疗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9岁~79岁,平均(59.73±16.16)岁;病程5 a~6 a,平均(3.67±1.27)a;溃疡面积(17.93±1.58)cm2。两组间性别、年龄和溃疡面积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血管外科学》的诊断标准[4]及国际慢性静脉性溃疡(CVD)的CEAP分级。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参照《周围血管科常见疾病证候诊治指南》[5]。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35岁~79岁之间,性别不限;②符合上述下肢静脉性溃疡西医诊断标准;③中医证型为湿热瘀阻证型(小腿青筋怒张,局部发痒、红肿、疼痛,继则破溃,脓水浸淫,疮面腐暗,四周漫肿灼热;伴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④溃疡面积≤20 cm2;⑤自愿参加此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溃疡标准参照CEAP达到六级(C6)。
1.4 排除标准
①因肿瘤、动脉缺血等引起的溃疡,结核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等其他溃疡疾病;②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③呈环形分布的巨大溃疡,或创面局部有癌变倾向者;④处于妊娠期,或是计划妊娠及处于哺乳期的妇女;⑤对实验用药物所含成分过敏或过敏体质者;⑥近期曾参加其他临床实验者;⑦肝、肾功能异常,或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⑧踝肱指数<0.8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中药熏蒸
①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熏蒸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配合。②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对熏蒸温度耐受程度,关闭门窗,遮挡屏风,注意保暖。③打开敷料,暴露疮面,将备好的中药熏蒸机推至床旁。④准备熏蒸药物,采用科室协定处方(大黄、黄连、黄柏、黄芩、金银花、当归、苦参、乳香、没药、赤芍、甘草、大地榆、蒲公英各10 g),山西中医药制剂室统一制备。将中药200 mL倒入中药熏蒸机(型号:HB3000)中,再加入开水1 000 mL,加热,约5 min后达到设定温度90 ℃时,喷气口开始喷出雾气。⑤设置喷气口与皮肤之间最佳距离为25 cm~30 cm,时间约25 min~30 min,并随时观察患者熏蒸部位情况及全身状况,注意防止烫伤。⑥熏蒸结束后疮面自然晾干,给予常规换药(外敷郑氏改良生肌玉红油纱条)。⑦中药熏蒸每日1次。
2.1.2 辨证施护
①疮面护理:保持疮周皮肤及敷料清洁干燥;严格按照换药操作流程,进行清创换药及细菌培养;观察肉芽的生长情况,与主治医师及时沟通;多重耐药菌感染伤口产生的医疗废物用两层医疗黄色垃圾袋鹅颈式封扎。②情志护理: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易恐惧、焦虑、烦躁,丧失治疗信心,责任护士贴心做好基础护理,与患者多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介绍治愈病例,增强治疗信心;强化家属的正向支持作用;采用音乐疗法[8]引导患者自觉地戒除不良心理因素。③饮食护理:湿热瘀阻证患者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忌食辛辣、油炸、烧烤、高脂肪食物及海鲜发物;大便干结时,增加坚果类食物和粗纤维膳食促进肠蠕动,如燕麦、芝麻、红薯、芹菜、杏仁等;疼痛明显,夜休差,进食有助于安眠、止痛、活血的食物,如牛奶、莲子、燕麦、山楂、洋葱等[7];建议多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新鲜马齿苋、绿豆煎汤等,食疗方:冬瓜排骨汤,亦可祛湿[6]。④运动指导:卧床时抬高患肢15°~30°,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观察趾端血运;鼓励患者床上进行伯格氏运动及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轻症患者鼓励采取慢走、八段锦运动形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2.2 对照组
常规换药:疮面消毒清创后用郑氏改良生肌玉红油纱外敷。辨证施护措施同观察组。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臁疮疮面面积变化以及愈合时间,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创面面积:采用直接测量技术测量伤口长和宽(cm),计算疮面面积(cm2)。观察并记录两组臁疮疮面面积的愈合时间。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臁疮的疗效评定标准,结合疮面愈合情况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判定。痊愈:溃疡面完全愈合;显效:溃疡面75 %以上愈合,疮面底部及周围肉芽红润,疮面新鲜,有上皮组织生长;有效:溃疡面25 %~75 %以上愈合,溃疡变浅,疮面新鲜,肉芽组织红润,周围有上皮组织生长;无效:溃疡面愈合在25 %以下,溃疡面积、深度、颜色及分泌物无变化,肉芽组织生长很少。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知,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效果,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方法和对照组方法治疗湿热瘀阻证型臁疮均有效,但治疗组效果更佳。
3.4.2 两组疮面面积治疗前后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疮面面积治疗前后比较
由表2可知,两组治疗前疮面面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疮面面积均较前明显缩小(P<0.05),说明两组方法对治疗湿热瘀阻证型臁疮创面面积缩小方面均有效,但治疗组在缩小疮面面积方面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3.4.3 两组疮面愈合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疮面愈合时间比较
表3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4 典型病例
刘××,男,71岁,主因“双下肢活动后肿胀12 a,右足背及小腿破溃半年”于2019年12月6日收住入院。查体可见:双小腿肿胀,右小腿尤甚,右小腿内侧及足背分别可见约5 cm×5 cm的两处溃疡面,溃疡内肉芽组织暗红,脓腐组织多,溃疡周围皮肤红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细涩。辨证分型:湿热瘀阻证型。给予中药熏蒸治疗9次,配合中医辨证施护措施,患者于12月17日臁疮疮面结痂愈合出院,嘱其院外避免久站久立,定期门诊复查。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 论
臁疮一词,首见于唐《华佗神医秘传》,指出臁疮的病因为外伤与湿毒[10]。现代医家认为,“湿”“热”“瘀”为本病的基本病机[11]。患者素体经脉软弱,久站负重,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络脉瘀滞,肌肤失养,湿瘀互结,湿盛于下,加之腿部皮肤易受外伤破损、虫咬、湿疮等染毒而诱发[12],因此湿、热、瘀是本病病变的主要因素[13~14]。
中药熏蒸疗法,临床应用已久,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15],并且取得了良效。《黄帝内经》中即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可随汗解”的记载[16]。中医学认为,中药熏蒸多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解毒之效;西医学认为,作用机理为通过药物在高温下形成蒸汽,对患者熏蒸时,易于通过血脑屏障,使药液吸收,而作用全身,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作用于臁疮上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进而缩短疮面愈合时间[17]。现代中药熏蒸机集中了中医药疗、热疗、气疗、中药离子渗透治疗,融热度、湿度、药物浓度于一体,借助药液的热度,温通经络,疏通腠理,畅通气血,使药力直达病所[18],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排泄和药物吸收,可清热活血,化瘀利湿,疏脉通络[19],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疮面愈合。中药熏蒸方中,四黄(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祛湿、凉血解毒;苦参、大地榆凉血燥湿止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金银花有很强的消炎解毒作用;当归、乳香、没药活血生肌止痛。诸药合用,不仅使清热解毒祛湿、活血化瘀之力增强,且有祛瘀而不伤血、消肿敛疮之效,作用协同,相得益彰,达到促进疮面生长的目的。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7.5 %)较对照组(82.5 %)更高,且疮面面积愈合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更短,提示中药熏蒸配合辨证施护有助于促进臁疮疮面的愈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减轻家庭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臁疮疮面的护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综合管理,才能促进疮面的愈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20],我科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疮面熏蒸护理、饮食起居、情志调养及运动指导等,使患者的身心达到最佳状态,提高疗效,促进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