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智慧文博加速中

2022-08-16管志雨余一

收藏·拍卖 2022年4期
关键词:藏品博物馆数字化

文:管志雨、余一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视作彰显博物馆力量的一种重要途径。实际上,文博领域历来与新技术有着不解之缘,数字化也被视为一种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化发展、推动文化遗产多元共享的重要方式。

随着全球信息革命的突飞猛进,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也为博物馆的生机带来无限可能。种种诱因下,智慧博物馆被提出,并逐步成为时下文博发展的最新趋势。

国博首个虚拟数智人“艾雯雯”通过短视频正式和观众见面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扫右侧二维码观看完整视频

信息化、数字化再到智慧化

从发展历程来看,智慧博物馆是在过去博物馆信息化以及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

从1984 年上海博物馆建立信息中心开始,国内博物馆开始信息化建设。主要以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为起点,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对内、对外的办公平台或管理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公众服务质量。然而博物馆信息化有两点不足:一是共享性不足,比如藏品信息数据库,通常是由藏品部门主建,或由上级机关垂直部署;二是数字资源有限,比如藏品信息系统,因藏品数字化生产支撑不足,导致只能以藏品档案为主,不能叠加数字化成果。

智慧博物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图源:“浙江省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理论基础

而国内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则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末。以1998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工作为开端,我国博物馆界开始进行数字化藏品的登记著录尝试。2000 年往后的十多年成为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井喷式发展时期。从基础信息化建设,到数字博物馆建设:计算机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研发、网站升级更新、移动应用程序开发、数字化新型展陈展示、沉浸式互动体验服务等项目建设全方位启动,再到今天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博物馆实现了传统博物馆“人—物”二元关系由现实世界向网络世界的延伸。而后,在此基础积累上,催生出了一种更加高阶、全面、系统化的博物馆发展新形态——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的概念源自于2008 年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其具体特征为: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随后IBM 便在2012 年宣布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合作,利用IBM MAXIMO 资产管理软件,优化博物馆服务、运作和管理,使卢浮宫成为第一个智慧博物馆建设案例。而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具体内容和发展思路的初步提出始于国家文物局2012 年组织的重点课题“中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可行性研究”。2014年,国家文物局确定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7 家博物馆为国家智慧博物馆首批试点单位,标志着我国博物馆正式进入智慧博物馆建设阶段。

2015 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智慧博物馆的体系建设》一文对智慧博物馆的定义概念作了阐述,“智慧博物馆是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模式为核心的,通过全面的动态感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递藏品、展览、观众、环境等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并基于智能信息的整合,促进整个博物馆系统的自适应性调整和优化。”并指出智慧博物馆的工作蓝图包括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三大方面。

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是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体系三大重要组成部分

金沙遗址博物馆VR 精灵导览

三峡博物馆青玉桃形笔洗(清)三维展示

自此,我国博物馆开启博物馆智慧化的有益尝试,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学者们也纷纷投入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政策制定、标准设计、方法实践、理论探索等研究工作,为我国建设智慧博物馆探索宝贵经验。

从“以物为重”到“以人为本”

经过近几年的试点建设,智慧博物馆已在全国文博界引起了较大影响。长期以来,博物馆都是“以物为重”,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通常是以藏品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及数据库管理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涉及博物馆各方面业务以及面向观众各种应用的一整套系统。智慧博物馆则是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技术手段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支撑,实现将“人、物、数据”三者更加全面、深入和广泛的互联互通,以及更透彻感知。

具体来说,智慧博物馆的“智慧化”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现代技术,以多模态感知“数据”替代数字博物馆的集中式静态采集“数字”,进而汇总形成数据分析,建立全面的信息互通,实现人、物、数据三者之间形成动态的多元关系和系统的有机联系。这使得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无论是数据库系统的搭建、文物知识图谱的完善、体现人性化服务的智慧展览策划,还是各类前沿科技的研发与应用,都将焦点放在了人的体验与感受方面,注重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性,一切以人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和应用。

现阶段,我国智慧博物馆专家已逐步建立了基于统一化资源平台的智慧化数据库系统,形成智慧博物馆系统获取信息与知识,并能分析、推理、理解、判断和决策的基础。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也让博物馆的信息资源可以在事先定义的范围内实现云用户的共享使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通过感知定位与个性化导览、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为观众提供可感、易知、便于理解、全景体验的人性化服务。尤其在智慧展览与服务方面,从2016 年的敦煌“小冰”到今年的数智人艾雯雯“入职”国博,观众可以在虚拟的文化空间漫游,遇见文物、了解文物,并与文物更加轻松地“对话”。

智慧博物馆未来可期

智慧博物馆建设是当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也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1 年国家文物局等中央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智慧博物馆建设及相关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意见》还明确了在2035 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战略目标,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诚然,数字化技术将博物馆前所未有地与社会、与时代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近年来,博物馆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成绩也有目共睹。那么,智慧博物馆的未来是怎样的?

今年3 月,一份由全国60 余位博物馆管理者和专家联名发起的《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引发了人们对博物馆进入元宇宙的思考。6 月29 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一思考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报告》指出,将智慧博物馆搬进元宇宙已成为富有前景的方向。时下流行的元宇宙概念囊括了虚拟博物馆的所有要素,诸如虚拟展厅、虚拟展品以及虚拟志愿者,博物馆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在3D 建模和3D 扫描技术的支持下在虚拟博物馆中呈现。无论是线上使用、收集观众信息、网络端进入虚拟博物馆,还是在线下游览博物馆,都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给予观众超越感官的体验。这或许是我们未来智慧博物馆的一个缩影。

在历经近十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中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已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成果不断涌现,然而,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短板仍然存在,例如博物馆整体发展质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全国博物馆发展在区域和类型上不够均衡和协调;“千馆一面”的博物馆主题和展陈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基层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尚无力开展智慧化建设,存在掉队的危险,这些都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正在加速中。

香港故宫设置多个互动展区观众可走进乾隆的御书房 即席挥笔 罗君豪摄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应用LG Display 透明OLED 显示屏通过沉浸式的多媒体互动和场景体验 图源:钛极客

猜你喜欢

藏品博物馆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数字化起舞
博物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