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冀鲁豫边区的交通邮政事业

2022-08-16张昆明

文史月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交通员边区邮政

◇ 张昆明

革命战争时期,很多情报、公文、信件都需要人力传递。在晋冀鲁豫根据地,一条条交通线犹如人的神经和血管,在传递信件、发行报刊、护送干部和重要物资安全通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乃至抗战时就有人提出了“交通工作是神经命脉血管”的口号。

全面抗战初期的敌后交通

民国时期的邮政工作,由隶属国民政府交通部的中华邮政总局负责管理和运行,其在全国各地设立邮政管理局、办事处、邮政代办所等,负责邮件收发、款项汇兑、国际通邮等业务。

1937 年7 月7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铁蹄长驱直入,华北大片国土沦陷,中华邮政总局的大部分机构和人员随同国民党政府撤离,在晋冀鲁豫区,仅剩下辽县、和顺、平顺、武乡、涉县、沁源、范县、聊城等几个县邮局和黎城、浆水、阳邑三个代办所。兵荒马乱之中,敌后涉及一般民众的普通通信工作陷入瘫痪状态。

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初期,为方便上下级通信联系,各级党政军民机关团体根据需要,自行设立交通组织和交通员,派专人传递公文和信件,没有固定路线和班期。各级机关的交通工作,彼此间没有隶属关系,属于各自为政。

为适应复杂的战争环境,加强党的各级联系,便于护送干部和传递党报书籍文件,1938 年6 月26 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健全交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委、特委与武装部队建立健全独立的交通组织,选择忠实、勇敢、细心、机警、敏捷并能自觉负责的人为交通员,设法装备骡马车子等交通工具,加强交通人员教育训练。

1938 年6 月,八路军在河南清丰县成立办事处,下设一个由30 人组成的交通排,主要负责同直南、豫北地委联系。

1938 年12 月,山西第三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交通队,归公署武装科领导,编制200 人,设3 个分队,每个分队3 个班,负责专署和各县政府的文件传送,传递报纸和少量党内文件。

1939 年1 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后沟村创刊,报社设经理部,负责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工作。最初设有发行科和交通科,后又成立发行部,组建报刊发行网,在长治、和顺、邢台等地设立办事处,部分县和一些地区设立分销处。两个办事处之间路程远的,中途设站,站与站之间接力运送报纸。

1939 年春,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组建联络处(称交通总站),开辟通往各专署、县的交通线,向各县直接送公文信件。

在开展交通工作中,报社系统因发行报刊的需要,网点遍及各地,相对其他部门来说,交通网络体系较为完善,这也为后来边区建立统一的交通领导部门奠定了基础。

山西省沁县南里乡后沟村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旧址

边区交通总局沿革

1940 年4 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开会议,来自冀南、太行、太岳地区的党政军高级干部参加,会议提出“建党、建军、建政”三大任务和具体工作方针。1940 年6 月,根据黎城会议精神,为统一党报发行工作,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和胜利报两家报社所属各地办事处、分销处合并,在涉县西辽城村成立领导机关——新华日报太北中心办事处,负责报刊发行和公文信件传送工作。办事处设发行科、总务科、交通科,下设办事处和分销处,编制305 人,归晋冀豫区党委领导,主任韩永赞、副主任申修。该中心办事处也是边区交通总局的前身。

1940 年8 月1 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在涉县东辽城村成立。同年9 月1 日,新华日报太北中心办事处撤销,在涉县西辽城村成立“冀太联办”交通总局,设秘书室、交通科、发行科,直接受“冀太联办”领导,局长韩永赞、副局长申修。总局直接领导太行区,并先后在其他各专区成立5 个交通分局,各县设县交通局,分局或县局之间距离较远者,中间设交通站,队伍增至527 人。总局、分局和县局均建有书籍零售部,为加强各县书报发行工作,后来又建立了区、村发行站。

晋冀鲁豫边区交通总局旧址所在地索堡

1940 年10 月1 日,“冀太联办”颁发《各级交通局暂行组织条例》,明确交通工作任务:“各级交通局遵照全区交通建设计划,保证统一步骤,转递抗日军政机关团体公文、信件及发行《新华日报》《胜利报》以及其他抗日书报杂志刊物等,广泛开展文化商业,打通各地联络,走向军邮。”

1941 年9 月1 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河北涉县靳家会村正式宣告成立,“冀太联办”交通总局随之改为晋冀鲁豫边区交通总局,驻涉县索堡镇。当时交通线分为三部分:通往各战略区的邮运干线叫环线,区内邮运线路叫干线,由县到各乡村的叫乡村交通线。据太行区统计,1940 年全区环线1620 里、干线720 里,到1944年发展到环线2745 里、干线901里。

抗战胜利后,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邮政事业发展步伐加快。1946 年1 月,边区交通总局改组,成立晋冀鲁豫边区交通管理总局。1946 年2 月,又改为晋冀鲁豫边区邮务管理总局。

1948 年7 月15 日,总 局 迁往石家庄。1948 年8 月,晋冀鲁豫边区邮务管理总局和晋察冀边区邮政管理局合并,成立华北邮政总局。

抗战时期索堡镇的邮政业务

索堡是连接山西和河北的一个重要集镇,清末鼎盛时期,货栈、票号、粮店、布店、当铺、饭铺达二百多家,每天人来车往,十分热闹。抗战初,受战争影响,大量店铺关门,贸易迅速衰落。但随着晋冀鲁豫边区工商总局、税务总局、贸易总局、交通总局、冀南银行、一二九师供给部等边区党政军重要机关入驻,集镇贸易又重新活跃起来。

抗战时期,边区交通总局占用的是索堡镇一个普通院落,主房坐北朝南,正房、西房、南屋各五间。距总局不远处,临街有三间小房,内只有一间住人,门上挂着一幅白布门帘,帘上写着“邮寄部”三个大红字,非常引人注目。这是由交通总局直接管理的邮寄部,主要负责收寄、分发和投递边区党政军机关来往公函、信件、报纸和印刷品等邮件。

邮寄部设主任1 名,业务员4 名,另有八九名交通员。每天上午8 点上班,中午照常办公,下午5 点停止对外营业。傍晚,工作人员将当天收到的邮件分类登记,发往索堡交通站。晚饭过后继续分发登记次日发往各单位的信件。1942 年,邮寄部每天收发的邮件在三千件左右。

晋冀鲁豫边区发行的邮票

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局用于邮件登记的送文簿

中华邮政总局受战争影响和冲击,裁减了大量机构和人员,只在沦陷区和敌后根据地内保留了部分机构和人员,受理国内国际通邮业务,满足了沦陷区、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的通信需求。因此,索堡邮寄部与涉县中华邮政局保持着紧密的业务联系,并义务代售中华邮政局邮票、代收代投平信、挂号信和印刷品。涉县中华邮政局一个信差每隔三五天便会到索堡跑一趟,将敌占区和大后方寄来的邮件交给邮寄部,而邮寄部发往敌占区和大后方的邮件,会贴上涉县中华邮政局邮票,交给这个信差转发。

抗日根据地很多工作人员的老家在敌占区或大后方,为安全起见,多数人改了姓名,一些人跟家人通信主要靠索堡邮寄部中转。需要收寄家信的人,到邮寄部登记现在的单位和姓名,信件地址统一使用“涉县索堡镇清漳饭店转交”。清漳饭店是边区交通总局开办的。邮寄部从中华邮政信差手里收到写有“清漳饭店转交”字样的邮件,根据内部登记名册和批条,将信送给根据地工作人员。有一位来自江苏江都、化名陆海空的同志,就是通过索堡邮寄部与老家妹妹陆丽云经常通信。陆海空跟邮寄部业务员感慨地说:“如果不是用你们这个办法,我们兄妹就无法保持联系。”

受总局直接管理的还有索堡交通站,是太行区交通干线上的重要枢纽,边区政府各机关公文、印刷品、对敌斗争政治传单、《新华日报》,以及广大群众信件,均是由此转送出去,任务十分繁重。

1942—1943 年,索堡交通站负责的主要干线有:索堡至麻田、桐峪站,索堡至阳邑站,索堡到西井店站,索堡至虹梯关站(后改为宋家庄站)等。除索堡到桐峪这条干线是畜力运送外,其余路线全靠人力。每个交通员的工具就是一根扁担、两根麻绳和三块油布,每日平均负重三四十斤,邮件多时,则需要挑六十斤以上。

担任交通员的多是当地贫苦农民,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挑着几十斤重的邮件行走六七十里。由于穷困,交通员普遍缺乏雨具,遇到下雨天,邮件被油布包着没事,可交通员全身上下的衣服和鞋都会淋湿,往往是晚上通风晾干或用火烤干,次日再照常穿着出发。按规定,交通员每年能领几双布鞋,但是山路磨损大,领到的鞋不够磨损,因此很多时候交通员都是赤脚赶路。

1943 年起,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一二九师政治宣传品增加,《新华日报》发行量扩增,农村书籍发行也划归交通部门,索堡交通站业务量大大增加,平时每日邮件重量二三百斤,多时达四五百斤。战时制造的纸张差,加上业务人员文化水平低、文字书写不清楚等原因,交通站负责邮件分拣的人员每天打戳、捆信、封装,经常干到晚上12 点以后。而且,夏天蚊虫多,身上经常被咬,冬天屋子冷,在火炉边烤一下手再继续干,条件颇为艰苦。

在太行山军民最困难的时候,交通员每天定量领取的粮食根本不够吃,1942 年每人每日粮食1 斤5 两,1943 年又降到1斤2 两,常常吃不饱饭。为此,不得不用谷糠加玉米蒸煮成饼子吃,用野菜代粮。因营养不良、缺乏药品,一些交通员病倒仍带病出班。正是发挥了这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团结互助、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交通员们保证了根据地各项邮递业务正常运转。

当时的邮政业务除书刊发行外,统一规定为信函、新闻纸、印刷品、包裹和汇总五大类。据边区交通总局统计,1942 年全年担负转递量1379740 件,汇兑11816.7元。

交通路上的艰难险阻

革命烽火中的交通员,既要面对风霜雨雪、山洪、疾病等严峻考验,也要面临被敌人抓捕和丧命的危险。很多交通员经常穿越敌人封锁区,并从敌人眼皮子底下经过,遇到“扫荡”也得想方设法完成任务,不少交通员牺牲在送信的路上。

武乡县交通局位于洪水镇附近,交通员由当地农民和部队转业人员组成,负责将太行区首脑机关的文件、报刊送往太岳区、晋中区、晋绥边区和本分局各县。从武乡到武西,要通过日军公路封锁线和浊漳河。河滩路有数千米长,那一带没有任何隐蔽之处,敌人站在炮台上,就可以将周围的行人看得清清楚楚。为此,交通员都是晚上借夜色掩护通过。平常过河水容易,可每到暮春冰雪融化之时,冰块顺河漂流而下,河中冰水寒冷刺骨,而流下的冰块就像一把把小刀,将交通员的腿割得鲜血淋漓。当中一些交通员得了寒腿病,长期不能行走。

因邢台县城和平汉铁路被日军占领,邢台县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为便于工作,边区政府建立邢东、邢西两个县,分别设立县政府、交通局等机构。在邢东县内,有一条通往六地委和太行区党委的交通干线,中间有一条险川,每逢雨季河水暴涨,交通员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过河,多次险些送命。有时因河水太大,人员无法尽快渡河,公文和信件就不得不延迟发送。

1944 年4 月,当地交通部门决定在河面上空架设飞线,使邮件传递不受雨季河水上涨影响。经实地勘察,交通人员选择在庞会村附近架设铁线。此处河面较窄,两岸土地坚硬不易塌方,群众基础好,距敌人碉堡有25 里。铁丝由县独立营提供。

头一次架好飞线试运邮件,未料到铁丝多处生锈不耐用,邮件运到中途铁丝断了掉入河中。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将邮件打捞上来,第二次又选用质量好一点的铁丝,将飞线重新架起来。

一天黎明,交通员赶过去检查飞线安全,碉堡里的敌人闻风而动,直接奔袭而去。子弹从交通员头顶上飞过,所幸安全撤退。敌人赶到河边,将铁丝、架线的木桩以及吊运邮件的辘轳全部破坏。

不得已,交通员只得另觅地址重新架设飞线。第二次架设飞线时,架好的飞线在平时不用时,将沉入水底,岸边的木桩和辘轳也藏在草丛中。需要使用飞线运送邮件时,两岸交通员再一起动手,将铁丝拉出水面,挂在木桩上,并把辘轳安上。为了防止敌人破坏,邢东县抗日政府和武装委员会还安排两岸的庞会和老苍会两个村抽调民兵昼夜巡查。

邢东县的这条飞线为保证雨季时期顺利通邮、党政军之间通信联络畅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1944 年秋,雨水较多,河水猛涨,但丝毫未影响通邮工作,来自六地委、太行区党委的很多文件和《新华日报》都是通过这条飞线传递。邮件的及时发送也使当地党政军机关及时获得上级指示,并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手,夺取对敌斗争的一个个胜利,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

交通战线上,很多交通员牺牲在敌人的子弹和屠刀下,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女交通员梁奔前就是其中一位英雄。

梁奔前是平遥县交通局一位女交通员。1945 年2 月14 日,很多人家正忙着过春节,敌人却乘机袭击了平遥县抗日政府驻地三岔口村。梁奔前向深山转移时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将她押回三岔口村,起初对她又打又骂,并要将她推入火中烧死,可她宁死不屈。梁奔前视死如归的精神感染了日军翻译渡边龟二郎。渡边龟二郎让日军队长不要急着杀了梁奔前,而是借晚上独自审讯的机会,劝说梁奔前向日军队长承认共产主义是错的,愿意改变思想,他会从中周旋,让梁奔前免予被处死。年轻的梁奔前拒绝了渡边龟二郎的好意,说无论如何不能说共产主义是错误的,哪怕是一时的胡说。眼见梁奔前不屈服,日军队长命令手下将梁奔前的衣服剥光,绑到窑顶上挨冻。夜里平遥县屋外的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多度,渡边龟二郎于心不忍,从院里抱了几捆麦秸盖到梁奔前身上。次日敌人见梁奔前未冻死,继续审讯她,并在晚上继续将她绑到窑顶上挨冻。之后见梁奔前始终不交代八路军情报,残暴毒辣的日军抡起军刀将她杀害。牺牲时年仅19 岁。

侵略平遥的日军合影

解放战争时期的立功运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全面内战。为支持解放战争,保护解放区胜利果实,边区军民广泛开展了立功运动。太行区邮政部门也提出了“大力开展立功运动,迅速推向企业化,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

在立功运动中,各级交通组织建立了评功委员会或评功小组,从工作、学习、生产、节约等四方面制定了立功条件和评功奖励办法,鼓励员工从“加强军邮,密切前后方联系”“提高技术,改进业务手续制度”“发展业务,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三大方面开展立功竞赛。

过去开展业务,根据地的交通员都是白天赶路晚上休息。为了提高邮件运输速度,太行区邮路干线实行昼夜兼程制度,每隔一站,设一夜班,使邮件的运送昼夜不停。上夜班的交通员都是独自行走,一个人挑着60 到100 斤的邮件,在山路上行走六七十里地,遇到特务和野兽还有生命危险。可不管刮风下雨下雪,交通员们都会照行不误。最多时,一个交通员会担100 多斤,走120 里路。

为做好支前工作,太行区选拔优秀的干部和职工编入随军邮局、站,跟随部队服务。军邮员工将报纸、邮件、慰劳品以及后方拥军、优抚、土地改革等消息送到前方,再把前方捷报传到后方,这为密切前后方联络、鼓舞军心、推动生产和土地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为民立功运动,太行区邮件传递效率普遍提高。据统计,全区邮递速度增快1-2 倍,普遍增快1-2 天,设夜班的干线加快3 天半。这一成效也得到边区党政军机关和群众首肯。新华日报社在报纸上大力宣传和表扬邮政工作,并主动报请上级领导机关给太行邮政员工报功,在请功函中评价说:“太行区实行夜班制,是解放区邮政建设上一大改进……”太行行署为太行邮政部门记大功一次,发给奖金20 万元(旧币)。五专署给辖区全体邮工报功,并奖励毛巾、毛毯、军鞋、米袋等物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政治部给第二随军邮局报功,在报功信中赞扬说:“全体邮政同志冒着炮火危险,不畏艰苦传递邮件,使我们在连续行动中,及时看到报纸文件,传递胜利消息,并接到家信的慰问和鼓励,提高了战斗情绪,对你们的贡献,深为感谢。”

据1947 年6 月统计,太行区邮政部门53 个局,当中有33 个局、站立集体三等功64 个,站员工中立特等功2 个、一等功23 个、二等功135 个、三等功879 个。随着立功运动的深入,立功人数不断增多,全区85%以上的邮政员工都立了功。

正是根据太行、冀鲁豫等地的经验,1947 年4 月,边区邮务总局制定《邮务员工立功暂行条例》,将立功运动推向全边区。这一条例对立功条件有了明确规定,比如:步行邮工能担50 斤以上,按时出发到达,经常坚持者,三个月评三等功一次;车班、驮班载够重量,按时出发到达,又能爱护好工具和牲口者,一月记三等功一次;在大风、大雨、大雪、路滥、水涨等各种恶劣气候下,能不误班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三次者,按成绩大小评功。

太行区交通总局稿费兑换券

这场立功运动激发了邮政人员为民服务的热情和争当模范英雄的干劲,使得业务量和收入增加了。据统计,1946 年,晋冀鲁豫边区收邮件3600560 件、售票收入12839579 元、汇兑11593 元、包裹6858件。到1947 年,全边区收邮件12040184件、售票收入90124587 元、汇兑41871 元、包裹13361 件。刘邓大军政治部也给予邮政部门通令嘉奖,太行、太岳、冀鲁豫行署均为辖区邮政部门记集体大功,另有4 个分局、18 个县市局也受到地方记功和表扬。

此外,为方便报社寄发稿费,提高通讯员投稿热情和积极性,边区发行了稿费兑换券。这种兑换券抗战时即使用,由交通局印制。报社、书店将稿费兑换券寄给通讯员,通讯员持券可到各地任一交通局兑取现款。抗战胜利后,稿费兑换券分两种,一种是边区统一印制,另一种是各区管理局参照边区统一兑换券样式自行印制,两种兑换券均可在全边区流通使用。领用上,报社、书店及机关、部队出版部门向邮务总局、区管理局或指定分局购买,按稿费兑换券总值的4%纳汇费。通讯员收到稿费兑换券后,盖上手章,即可到边区任何局、站或代办所兑取现款。各邮局站收回的稿费兑换券可作为现款向区局购买邮票。

革命烽火中创建和成长起来的交通邮政事业,为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和邮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战争年代交通员们身上蕴含的那种不怕牺牲、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舍身奉献的精神也是一笔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指引我们后人在任何艰难条件下都要不屈不挠,奋勇向前。

涉县“交通牌”烟标

猜你喜欢

交通员边区邮政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中央红色交通线: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
红色秘密交通线:“中华苏维埃的血脉”
替演
USPS美国邮政
USPS 美国邮政署
送信钻地道
邮政进化史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