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青城山
2022-08-15樊迎鑫深圳市高级中学
樊迎鑫 (深圳市高级中学)
世间名山多矣,若问出名的缘由,则各有各的说辞。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自不必多言,至于山西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江西龙虎山为道教祖庭,亦在名山之列。泰山之雄只需看到那巨石上“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刻字便可想象,华山之险在那鹞子翻身和百尺峡千尺幢的地名中即能领会,五台山、龙虎山自然是香烟渺渺、钟鼓阵阵的整齐气象。这些名山,尚给人留一些可想象的余地。然而“青城天下幽”,一个“幽”字,对于习惯了紧盯眼前生活的现代人而言,是想象不到的。更不必说杜甫的《丈人山》诗:“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如何由丹梯而近幽意,更无法想象。或许是层层石阶引人入于古木森森白云杳杳的神仙宅第,也可能是步步凌空引人探索山遥水远岩穴奇绝的深幽洞府。但这样大众化的理解,已不可算作想象,只能说是一份空无头绪的猜测罢了。与其空想,不如动身,向山中去吧。
于是在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我逃脱岭南的伏天来到蜀中,摆脱山外的酷暑入到山中又出得山来,终于获得对青城山最直接的印象和感受。我是北方的游子,南国的旅客,四方的名山所见多矣,只有青城,占有独一份的记忆,过去了数月,依旧无法割舍。未入青城山之前,我尚无法想象“幽”的景象,既入青城山之后,我就无法忘记“幽”的神韵。所谓古木森森白云杳杳、所谓山遥水远岩穴奇绝在这里并不凸显,山不很高,水也不很深,经过好几处洞穴,都敞着口儿全无秘密可言。但这里的青绿却与别处不同。北方诸山到了这个季节,树叶儿草叶儿虽绿,却因为少雨而透着一点子蔫儿黄,让人一眼瞧上去便知其不健旺。若去岭南的山中,则又嫌太过明艳,太阳热辣辣地晒着,各色的花儿却照旧开,树木的嫩芽新叶,竟也透出红色。但到了青城山,即使是三伏天,太阳也并不刺眼,又多雨水,树木活泼泼地生长,却不嚣张。因为雨水和雾气的滋润遮掩,树干是潮黑的,树叶子褪了嫩意,竟如山名,显出青色来。加之刚刚摆脱岭南和蜀中两地的潮闷,体会着山里那沁入骨头的清凉,漫山的青绿由眼及心,谁也不能不承认这个“幽”字于青城山的适宜。
如果只有林木岩泉之美,“幽”字便徒有其形而无其神。青城山“幽”字传神,还多亏了栖居山间的神仙。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座青城山,处处都是神仙踪迹。杜甫到了这里,写的也是“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这样的神仙气象。时至今日,轩辕黄帝向宁封子访问的桥、张天师与鬼王立誓掷笔的槽、薛昌的浴丹池、杜光庭的读书台,已不知是几千几百年前的旧事,却一项一项留有遗迹可寻。只可惜宁封子教授给轩辕黄帝的《龙蹻经》早已不知失落何处,薛昌的炼丹法而今也没有几人精熟。幸好张天师昔日的誓言:“人主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戮”犹存于古籍。杜光庭的著作不仅流传至今,还有许多人校注重印。在青城山高低曲折的狭窄山道上,我辨不出对面遇到的老者是神仙还是精怪,或者亦只是与我一般的凡人。但因为那许多神仙的加持守候,似乎周身总有一种神仙洞府的灵气流动,让人杂念顿消心思清净,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何称其为“第五洞天”。
青城山之所以为一座幽山,是因为它是一座仙山;也正因为它是一座幽山,所以成了一座仙山。大凡仙山,先得有仙家的气度,青城山上的古木幽径、崖谷清溪赋予了它这样的气度。然而仙山因仙而名,却因人而兴,只有仙家故事,总觉缥缥缈缈,距人太远。于是修上些寻仙、遇仙、问仙的亭台桥阁,使得凡人也得到一点与仙人接触交流的机会。仙人虽已跳脱俗世,但因无私之心也常常入凡尘中拯危救难。那隐居在青城山的李阿,不就“常乞于成都市,而所得随复以拯贫穷者”么?还有从陕西跋涉而来在此采药的孙思邈,不正为了救济贫民编着他的药典么?后世住在山上的道人,自然有避世不见的隐士,但更多的仍是带有烟火气的修行者。他们在宫观旁垦出一点点土地,种上一些土豆、茄子,然后看着菜苗长起来,等着可以收获了,日子也就一天天过去了。偶尔有山外来的人,问些拜神祈福的话,他们只是简单回答:“要诚心呵。”若是向他们问路,他们指点了方向后还要加一句:“慢慢走呵,注意安全。”
但是如今这世上沾染俗气的仙山太多。俗气多了,人心便难以安静,仙气便要淡薄。那层层叠叠的宫殿楼台,拥拥挤挤的膜拜顶礼,密密麻麻的香烛供品,哪怕是大慈大悲的神仙,面对这说出来或未说出来的嘈嘈切切大小心愿,恐怕也要失去普济众生的耐心。然而青城山的好处便是深幽清净,入得山来便在林木岩泉之间藏匿了踪影,一路上听见登山人的说话声、唱歌声和拍掌声,身影却见得不多。人在山中,仿若栖息在大树枝叶间的野鸟,偶或听到几声清亮的啼鸣,欲观鸟影,寻寻觅觅却始终不见真容。不论山下多少尘心杂念,只在这山间走上一遭,便可熄灭许多无谓的欲火,消除满身沾惹的野望。过了访宁桥,去往祖师殿的山路边,荒草遮掩下几座道人的古丘荒坟,是仙人羽化后的残迹。仙人何以要留下这一点残迹,是为了供人凭吊吗?不是,仙人只是爱这一片清幽林泉,登仙也不能割舍罢了。
从访宁桥向上去往老君阁,一段险路仅容一人行走,或许是山中雾气太大,石砌的路面也湿漉漉的,退是不能的,便硬着头皮向上走吧。只管走好脚下路的那一瞬间,将天地万物都抛在脑后,这一具肉身似乎也已抛下,腿酸脚麻更不成为问题,在这一片清幽之中,到达无我之境。下山更比上山难,膝盖早已不能打弯,只好勉强撑持。当此之时,我脑中老君阁高高在上的圣像与山道上揽客的滑竿师傅、月城湖那一片宽阔的碧水与掷笔槽从山岩上渗落的水滴、天然图画的诸峰叠翠与山间路上的高低石阶,全都消除泯灭了仙圣与凡俗、庞阔与微小、自然与人工的界限,同处一片清幽世界而无任何芥蒂,也就真正体味到“大道无亲”的妙意。
不仅眼底乾坤融为一体,在这清幽世界中,古时与今日的界限也得以消除。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中,诗人西川来到青城山寻觅杜甫曾经的踪迹。适逢大雨,诗人避雨檐下,便想到古人来到这里,也可能遇上雨天,也可能在“我”避雨的地方避雨。原本因大雨搅了行程内心烦躁,而今却觉得与古人距离拉近了许多。我入山时,并没有碰到落雨,只看见古常道观外石壁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经过此处的行军题词:“河山信美,当以热血保卫之”。石壁早已苔痕斑斑,这些文字却嵌凿其间清晰可见,至今八十年,犹能引人大震惊大喟叹。古往今来,青城山中自保有与前人对话的契机。人在古今之间既有同感,想我今日所记青城幽景,于千百年后,或亦有深契于心而援笔为文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