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逻辑及发展方向

2022-08-15陈诗慧

湖北畜牧兽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礼堂资本村民

陈诗慧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浙江衢州 32400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乡村建设的浪潮高涨。无论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关于“乡村如何振兴”存在2 条路径,一条是注重产业发展,以精英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该路径聚焦于经济繁荣,通过国家资源融入与农村产业融和,发展农业生产或乡村旅游,来振兴乡村[1,2]。乡村建设主体为乡村精英或乡贤[3]。另一条路径是注重文化发展,以群众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该路径通过文化建设,重塑乡村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增强乡村内聚力,让农民群体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这种路径下的乡村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4,5]。

乡村振兴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本身。在农业社会背景下,乡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文化是乡村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与灵魂。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乡村文化纽带遭到破坏,市场经济特征逐渐显现。但是在经济方面,乡村无法与城市竞争。因此,乡村的振兴最终还是要走文化路径。文化礼堂是浙江省自2013 年起,在全省农村地区建设的基层文化平台。浙江省通过依托该平台,激活乡村传统文化来振兴乡村。这一实践已取得丰硕成果,对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具有理论探索和实践参考意义。

1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现实逻辑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满足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乡村建设的需求是乡村社会本身发展逻辑的表达[6]。文化礼堂的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逻辑。中国的农村社会已经形成“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7],青年人在城市务工或生活,老年人留守在乡村。依靠产业振兴的乡村的主体人群依然是老年人。乡村“空心化”与“老龄化”的现状定义了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乡村的精神需求更为迫切。

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主要体现在2 个方面,首先,在乡村,村民拥有大量的闲暇时光,“无所事事”和“空虚”成为他们的常态。虽然在产业发展的乡村,村民有机会务工,但务工阶段也只是季节性的,况且大部分乡村没有产业。因此,乡村迫切需要建设基层文化平台来重建公共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度过闲暇时光。其次,市场经济对乡村传统秩序的冲击导致文化纽带松散,村民呈现原子化状态,乡村的凝聚力大大下降。因此,如何维系或重建乡村基本秩序,构建乡村共同体,确保农村成为治理现代化的稳定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2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历史逻辑

历史隐藏着乡村发展的文化基因,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乡村的历史发展。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既不依靠法律制度、也不依靠官方组织,而是依靠以宗族和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纽带。乡土社会最初是由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的地域空间。该地域空间经过世代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8]。在熟人社会中,村民日常的生活实践及惯习的沿袭形成了与差序格局相适应的伦理规范与风俗习惯,并规范和约束着村民的行为,进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进行乡村治理的效果。

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手段是文化伦理教化,通过思想教化、文化熏陶、习俗沿袭等多种方式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训,使得村民从内心认可传统乡村建构的规则,进而从内部约束村民的行为,维系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工具是乡规民约。总之,传统乡村维持秩序的核心是文化。在这种秩序下,村民之间互动频繁,乡村社会资本丰富,乡村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呈现共同体状态。

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乡村文化纽带松散,传统乡村秩序瓦解,乡村的组织能力与动员能力下降,乡村失去灵魂与生命力。文化礼堂承载着重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意义,通过输入新时代文化来激活传统文化,重塑乡村秩序,这一路径遵循了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

3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逻辑

实践出真知,乡村振兴的道路最终还是由实践决定。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乡村建设的一种实践,从重建乡村文化着手,不仅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而且产生了更多的溢出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文化礼堂建设厚植了乡村社会资本,新建了新时代乡村文化纽带,提升了乡村价值性。21 世纪,随着农村青年人外出务工,乡村原本沿袭传统文化的活动逐渐取消,农村的公共文化空间也随之消失。文化礼堂成为农村举办活动的载体,为村民间频繁互动、培养情感提供了途径,进而修复了传统乡村以血缘及地缘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并产生了与此社会结构相应的新时代乡规民约,丰富了乡村社会资本[9]。传统乡村整合村民的核心是文化纽带,文化纽带产生的基础就是乡村丰富的社会资本。在熟人社会中,频繁的互动会进一步促进村民间互帮互助。此外,乡村性是乡村社会、空间关系相互建构融合的体系,乡村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折射出乡村价值的留存与再造,这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核心本质[10]。传统祠堂、古书院的修建,也是乡村社会与空间关系的重新构建,这一实践是为了保存乡村特色,提升乡村价值,满足现代人的“乡愁”。总之,文化礼堂着力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桥头堡,推动广大农村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富有”。

二是文化礼堂建设产生了更多的溢出效应,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向经济发展转变,推动乡村振兴。首先,文化礼堂不仅是举办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地方,更是传播科学知识与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乡村的凋敝最初体现在乡村青年人口的流失,实质上是乡村经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失败。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经济振兴,物质富裕是根本。而经济振兴的前提是人才振兴。文化礼堂通过承接资源,打造乡村振兴讲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及职业培训,培养乡村职业农民,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其次,文化礼堂成为乡村链接资源的平台,不断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内部的经济空间与经济资源有限,一定的外部资源输入是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事实上,国家对乡村地区的资源输入不断增多,但是这些资源都直接对接个体农户,且以帮扶的形式,难以产生更大的共同效益。文化礼堂代表乡村整体的利益对接外部资源,如与高校、主播团队等合作,既平等互惠,又能激活乡村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此外,外部资源的输入还能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进文化创造性、创新性转化,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三是文化礼堂建设增强了乡村凝聚力,组织动员力,提升了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以信任、规范、网络为要素的社会资本是社会治理的润滑剂,能够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行动效率[11]。传统的乡土社会原本就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这是乡村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文化礼堂的建设,文化活动的频繁举办,使得村民之间、干群之间产生情感与信任。村民对乡村社会的归属感,进一步规范村民的行为,减少了社会管理成本。而且,文化礼堂作为一种文化组织,对乡村共同体具有一种亲和性。相对于基层的正式组织而言,文化礼堂这一文化组织呈现出非正式性,维持着较强的群众性与社会性,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一方面,文化礼堂通过宣传国家政策及先进思想,为政策执行铺路;另一方面,文化礼堂通过组织动员文化活动爱好者,直接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解决邻里纠纷。此外,治理方面通过植入“微法庭”“民呼我为”服务中心、网络带货直播间等功能,有效拓展文化礼堂服务功能和内涵,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礼堂的功能集成改革提供方式,文化礼堂与基层治理中心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基层群众提供了不出村的教育培训、政策申报、便民办事等数字化服务,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所代表的文化路径确实能推进乡村振兴。从实践上来看,文化礼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实质上是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12]转化的过程。传统乡村依靠文化治村的规律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抓手应是文化资本的恢复和重建,而非经济资本,符合历史规律。各种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2],文化资本通过挖掘和转化,产生经济效益,转向经济资本;文化资本通过社会网络关系的再构建,转向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通过包装、营销,打造品牌文化,转向符号资本。文化资本之所以能向其他资本转化,得益于乡村治理的历史逻辑。如果乡村振兴以经济资本积累为突破点,未必能向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变。

4 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及方向

在乡村建设的浪潮中,不同的乡村因发展基础、发展过程的差异性,乡村振兴的具体道路选择不同。但是,注重文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确是很多乡村的成功经验,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在文化路径中,文化礼堂作为基层文化平台及文化建设的载体,承载着乡村建设的意义,是乡村振兴的抓手和着力点。具体而言,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与方向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

首先,文化礼堂建设要立足于乡村实际,满足村民真正的文化需求。村民大量的闲暇时光,让农村成为劣质文化成长的空间,如乡村盛行赌博、地下宗教活动等[13]。文化建设一是为了传播先进文化,二是为了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因此,文化建设的导向应是以村民为中心开展活动,防止文化活动形式化、表面化,脱离人民群众。村民只有真正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才能在互动中培养情感和信任,厚植乡村社会资本,提升乡村凝聚力。

其次,文化礼堂建设要注重文化的创造性、创新性转化,增强文化的溢出效应。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但只有文化振兴无法让乡村振兴。文化礼堂建设的关键与初衷是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但这种文化只是一种沉睡的文化躯壳,没有活力与生命力。文化只有与经济相融合,才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命力;只有与社会结构相融合,才能真正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因此,文化只有与多要素融合,向多种要素转化,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最后,文化礼堂建设要以民为本,重塑社会秩序,构建乡村共同体。乡村振兴是在乡村原有特色上的振兴,保持乡村性是乡村振兴应遵循的根本。乡村性体现为乡村社会生活的意义感和秩序感,这也是乡村社会整合的坚韧基础。市场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给农村居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将村民变成原子化状态,村民之间的交往动机由情感变成利益。因此,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从制度和结构层次规划乡村生态秩序,还要从意义和价值层面塑造农民的心态秩序[14],构建乡村共同体。

猜你喜欢

礼堂资本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资本策局变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The Cultural Highland
Village Gala Shows during Spring Festival in Rui’an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