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新政”背景下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

2022-08-15原志刚

现代交际 2022年8期
关键词:厦门市吸引力厦门

□原志刚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 漳州 3631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我们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美国学者夏皮罗(Carl Shapiro)的研究认为,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每增长10%,能够分别带动就业机会、住房价格和工资收入0.6%、0.7%和0.2%的增长。[1]近年来,国家户口政策放宽,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先后公布“人才新政”,掀起“抢人大战”,通过降低落户门槛、提供住房福利等政策吸引全国优秀人才。厦门市于2020年6月2日启动了人才服务月活动,推出了全覆盖、多层级、一体化的“群鹭兴厦”人才政策矩阵,其中针对应届毕业生群体推出“新鹭萌芽”工程,来厦即可获得2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贴①。

根据百度地图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中国300个主要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该城市新流入常住人口/全国所有城市新流入常住人口均值)排名,厦门位列第35位②。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2021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厦门位列第17位③。人才在一个城市工作越久,工作转换的风险、已购住房、子女教育、人脉积累、环境熟悉度和适应性等综合因素导致的迁安成本越大,跨地区流动的意愿就越弱。相比之下,每年大批量毕业的大学生是各个城市最容易吸引的群体。他们对就读城市的适应性会带来依恋性,从而在毕业时选择在就读城市就业。[2]54但是,根据对厦门市公办院校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的数据统计,这些学校的留厦比例依次分别为22.5%、28.62%、45.8%和61.98%。学校办学质量越好,高校毕业生留厦比例就越低,而且厦门大学学生的留厦比例逐年降低。厦门是福建省内行政级别最高和唯一的副省级城市,2021年地区总产值总量却低于泉州和福州④,房价全国有名,紧随北上深之后。面对省内外火热的人才争抢态势,如何改善自身不足、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是厦门市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一、理论基础和国内研究现状

吸引力在心理学中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对城市而言,这种力量就是能否满足人才的各种需要。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在流动上具有独立自主意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的场论,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才会根据自身需求与环境的匹配性做出离开或者留在某个环境的决定。[3]博格(D.J.Bague)的“推拉理论”指出,人才迁移的动力一方面来自迁入地有利的经济发展形成的“拉力”,另一方面来自迁出地不利的经济发展造成的“推力”。[4]28现代推拉理论将人才迁移的推拉因素进一步完善归结为更高的收入、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及更好的社会环境等。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培训、工作转换和迁移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4]28,人才总是想通过寻找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来提高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和实现自身价值。高校毕业生尚未、准备或者刚刚踏入社会,与已经工作多年甚至成家立业的人才在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于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目前的研究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学者们分别以单一城市如上海、西安,同一省份内多个城市如广西、安徽,多个不同省份的城市如京津冀、长三角甚至更多地级以上大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模型、熵权TOPSIS模型、连续时间DID模型、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等,通过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随机森林法、面板数据政策效应评估(HCW)方法和Tobit回归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大同小异,基本包括经济、就业、生活环境、科教卫生等几个维度,但是不同学者在指标上面的分类有很大差异。城市人才吸引力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设施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合力效应,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5]目前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省市的官方统计数据,缺乏对人才本身意愿的调查;使用的各种方法只是找出了各项指标对城市吸引人才的重要程度,然后根据重要程度的高低向城市提出改善建议,严重忽略了城市本身已经具有的优劣势,建议泛泛而谈,缺乏问题导向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建立通行的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国内高校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简称IPA)方法找出各项指标在城市吸引力方面的重要度和高校毕业生对厦门市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差异,根据交叉分析发现厦门市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厦留厦就业方面的对策建议。

二、构建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概念、理论基础和大量的文献研究,本文在剔除地理位置、气候、语言和饮食习惯及受父母、亲朋好友影响等城市无法改变的因素后,将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就业、生活、公共服务环境4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表1)。

续表

1.经济环境

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经济总量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更容易吸引人才向该地流动。[2]49人才作为劳动力商品,受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支配。哪个城市人才的劳动力价值和价格高,哪个城市吸引人才的优势就越大。[6]当然,除了经济收入,城市的生活成本也会影响人才的生活质量和流动意愿。因此,本文将经济环境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物价和房价4个二级指标。

2.就业环境

人口规模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般而言,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越大,意味着这座城市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越强,人才越有不断进入并发现更多发展机会的可能。人力资本越高的人才,在前期教育和培训上的投入越大,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兑现就拥有更高的期望值。他们不仅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而且追求更高的权力和地位。[2]53一个城市的企业数量是否足够多、质量是否足够高,是否能够提供优良的投资创业条件,帮助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决定着城市能否对人才形成吸引力。初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对工资待遇十分看重。在他们看来,能够找到一份工资待遇水平高的工作是对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学习和能力的认可,也是未来生存和生活的保障。现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实施人才吸引政策,政策的优惠力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地的选择。因此,本文将就业环境分为城市规模、工作机会、发展平台、人才吸引政策和投资创业条件5个二级指标。

3.生活环境

城市不仅是人才的工作所在地,也是居住生活的场所。人才选择城市不仅会考虑就业机会,而且也追求更为舒适的城市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规模变大,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2007年5月30日我国发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6个一级指标,其中环境优美度和生活便宜度权重为0.3,其他指标仅为0.1。因此,本文将生活环境分为空气质量、城市环境卫生、生活便利性、文化氛围、居民素质和社会治安6个二级指标。

4.公共服务环境

城市之间在集体消费(主要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和居民的公民权再分配领域上的差异也是造成人才流动的原因之一。[2]49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后需要经常到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办事,也面临成家立业的需求。政府部门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和公平性会影响人才对城市的印象。孩子将来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赢在起跑线上,家里人生病时能否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自己上下班及出差、旅行等交通是否便利,都会影响人才在城市工作、居住的意愿。因此,本文将公共服务环境分为公共服务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和公共交通状况4个二级指标。

三、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在读)学历、专业、学校所在地、生源地等。第二部分是关于高校毕业生对各项指标在就业选择时的重要度和满意度,以及对厦门市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吸引政策的评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从重要度(1—5分,分别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和非常重要)和满意度(1—5分,分别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两个方面,分别调查了各项指标在城市吸引高校毕业生方面的重要度和高校毕业生对厦门市各项指标吸引力的满意度。

本次调研以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等方式收集到问卷157份,去除无效问卷后为141份,有效率90%。其中,性别方面,男生82人占比58.16%,女生59人占比41.84%。学校类型上,国内普通院校103人,占比73.05%;双一流院校36人,占比25.53%;港澳台及国外院校2人,占比1.42%。学校所在地上,福建省高校54人,占比38.3%(厦门23人,占比16.31%;其他地区31人,占比21.99%);福建省外高校87人,占比61.7%(东北地区7人,占比4.96%;东部地区44人,占比31.21%;中部地区17人,占比12.06%;西部地区19人,占比13.48%)。学历方面,本科81人,占比57.45%;硕士研究生40人,占比28.37%;专科和博士研究生各为10人,均占比7.09%。专业方面,管理学、医学、工学、艺术学、法学和理学占比分别为28.37%、21.99%、13.48%、9.22%、6.38%和5.67%,其他专业(教育学、哲学、文学、经济学、农学、历史学、军事学)占比14.91%。

1.信度和效度分析

重要度和满意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分别为0.931和0.933,问卷各项指标相关性很大,内部一致性程度很高。KMO值分别为0.889和0.843,显著性均为0.000,小于0.05,非常适合进行数据分析。

2.描述性分析

各项指标重要度平均值均在4.00左右,投资创业条件最低为3.71,工资水平和发展平台最高均为4.27,标准差在0.71—0.97之间;中位数为4.00。各项指标满意度平均值基本在4.00左右,房价最低为3.47,空气质量最高为4.24,标准差在0.73—1.17之间;中位数为4.00。

在 “您毕业后想过到厦门工作吗” 问题上,想过的人占52.48%,没想过的人占47.52%。想过的人中,性别方面,男生(60.98%)高于女生(40.68%);学校方面,国内普通院校(55.34%)高于双一流院校(47.22%);学历方面,学历越高,来厦门工作的意愿基本越低(博士研究生30%、硕士研究生27.5%、本科64.2%、专科80%);学校所在地和生源地方面,来厦门工作的意愿从高到低分别为厦门本地、福建省其他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在没想过的人“如果不选择厦门,您会选择去哪里工作(多选题)”问题上,高校毕业生的选择顺序依次是北上广深(53.9%)、新一线城市(47.52%)、二线城市(34.04%)和其他(7.81%)。这与生源比例(北上广深4.96%、新一线城市14.18%、二线城市21.99%、三线及以下城市26.95%、县乡镇农村31.21%)刚好相反。2020年5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0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期望就业城市首要选择。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20年毕业生居行调研报告》显示,考虑到就业机会和经济实力所带来的发展机遇,874万名大学毕业生首选一线城市,其中上海以11.5%的选择占比排名最高。一线城市工资、高素质人才、社会文明程度、升职创业的发展前景各方面相对要好和公平。

3.IPA分析

经过数据统计,一个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指标的重要度和高校毕业生对厦门市各项指标吸引力的满意度如表2:

表2 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指标的重要度和高校毕业生对厦门吸引力的满意度

IPA是通过SPSS软件将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指标的重要度列为横轴,高校毕业生对厦门市吸引力指标的满意度列为纵轴,分别以重要度和满意度的平均值作为分割点,将空间分成四个象限。A象限是继续保持区,该象限的指标对城市吸引力最重要,高校毕业生满意度最高,继续保持即可,无须做出改变。B象限是供给过度区,该象限的指标对城市吸引力相对不太重要,但是高校毕业生对其满意度很高,这些方面可以减少时间和资金投入或无须改变。C、D象限属于高校毕业生不满意,需要改进的指标。尤其D象限的指标重要度很高,但是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很低,需要重点加强改善。C象限高校毕业生指标满意度虽然很低,但是也认为不太重要,在改进顺序上次于D象限。本次调研的IPA结果如图1:

图1 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指标IPA分析

落在A象限需要继续保持的指标有8项:A23(发展平台)、A36(社会治安)、A43(医疗水平)、A44(公共交通状况)、A41(公共服务水平)、A33(生活便利性)、A11(经济发展水平)和A35(居民素质)。落在B象限供给过度的指标有4项:A31(空气质量)、A32(城市环境卫生)、A34(文化氛围)、A42(教育水平)。这12项指标超过所有评价指标的60%,说明高校毕业生对厦门市的整体评价还是不错的,对厦门的经济发展前景、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非常认可。厦门市2021年综合经济竞争力位列全国第19位⑤,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虽然只有7033.89⑥亿元,全国排名第34位⑦,但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万美元以上⑧,近几年生态文明指数、中国幸福感就业城市、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中国城市休闲和旅游竞争力等榜单排名前列都证明厦门确实是个宜居城市。认为空气质量、城市环境卫生、文化氛围和教育水平相对不太重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处于温饱问题解决阶段和尚未结婚生子,对生理、安全的需求要大于对生活环境和教育的需求。

落在D象限需要重点改善的指标有A12(工资水平)、A22(工作机会)和A24(人才吸引政策),落在C象限需要改进的指标有A13(物价)、A14(房价)、A21(城市规模)和A25(投资创业条件),说明高校毕业生对厦门的就业条件不太满意,尤其是房价、物价和工资水平最不满意。近几年,厦门市无论是新建商品房住宅还是二手房挂牌均价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位居全国第四位⑨。工资水平一般,房价却极高,被人总结为“三线的工资、二线的消费、一线的房价”。高校毕业生由于尚未真正踏入社会,对物价和房价并不敏感,但是随着他们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面临生存压力,这些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留厦意愿。在“您对厦门吸引高校毕业生的人才政策满意吗”问题上,满意度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到了56.72%(一般41.79%,不满意10.45%,非常不满意4.48%),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43.29%(满意32.84%,非常满意10.45%)。在“您对厦门在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厦留厦就业方面有什么建议(填空题)”问题上,答案主要集中在人才吸引政策的就业、落户和住房上。吴耀国、李双强、杜江[7]对2017—2018年的城市“抢人”政策吸引人口效应进行了评估,认为政策的绝对力度与相对力度、城市生活成本与收入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吸引力都会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厦门市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在城市规模、工作机会和工资水平、房价和人才吸引政策等方面。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城市扩容,加速厦漳泉同城化建设

赵锋、樊正德[8]运用2005—2016年北上广深四个超一线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高房价在繁荣了房地产市场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扭曲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布局与增长动力,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导致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弱化,对人口流入存在抑制效应。土地可供应面积是房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城市面积越大,容纳人口越多,这样才能降低土地成本和人口密度,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厦门总面积1700.61平方公里,62.5%属于不能发展经济的山地和台地,建成区和主体厦门岛面积分别只有397.84⑩平方公里和157.76平方公里,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也导致房价居高不下。

因此,城市规模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大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国各大都市圈都在集体“拆墙”,谋划扩容、扩张,进一步做大核心城市影响力,我国新一轮行政区划大调整已经拉开帷幕。2020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这说明人口越多越有可能获得增量建设用地和高铁、地铁、机场等各种公共资源的加持。当然,城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城市盲目扩张会让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反而转向规模不经济效应,比如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交通拥挤、通勤时间过长等弊端,生活质量的下降反而降低了人才的吸引力。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对福建省形成合围之势,厦门在福建省内又面临强省会模式的福州和工业发达的泉州的威胁,扩容势在必行。长期看,厦门可以与泉州、漳州在地理区划上进行重新整合。短期看,厦门作为省内行政级别最高、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最强的城市,要引领促进厦漳泉同城化建设。应借鉴宁波与舟山户籍通迁案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厦漳泉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打破行政边界,实现港口、路桥、公共福利的互联互通,加速人才在三个城市内部自由流动,实现城市间融合发展,提升厦漳泉整体竞争力,合作共赢。

2.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完善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待遇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动能和外在推动力量。高校毕业生是掌握某种特殊技能的人才,其流向与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9]76人才去到某个城市,首先考虑的是自我发展。城市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和足够的就业岗位才能留住人。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在一个地区的行政、经济中心就业,并倾向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就是因为经济实力强的城市意味着工作机会相对多,发展空间也更大,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有较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岗位晋升通道和薪资待遇。深圳的面积和厦门相差无几,但是深圳拥有很多知名企业,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两万多亿元。杭州近年来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不仅有阿里巴巴、网易这些龙头企业,还有很多创业公司,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经济越发达,越容易将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吸引进来,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除了收入水平,城市的经济结构及经济类型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影响。[9]76一般情况下,城市经济总量越大、越多元,经济结构越优化,高端人才的机会就越多。[2]50厦门市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4∶41.0∶58.6,2021年厦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7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福建17家企业中厦门仅有4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缺乏相关的核心支柱产业和知名企业,承载量有限的旅游业和服务业,很难成为城市做大做强的核心推动力,向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工作机会。厦门应发展吸引高端人才的新兴工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建立特色核心产业和总部基地,在提高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与福州和泉州形成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

3.完善人才吸引政策,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城市人才吸引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较单一且同质化现象突出,需求面政策比例过高,多集中于资金补助和生活配套领域,短暂性、一次性物质化刺激政策难以形成地区的持续性吸引力;人才政策为新进人才在岗位薪酬福利、事业发展平台甚至家庭成员生活等方面突破城市原有人才待遇空间,却忽视了平衡增量人才和存量人才之间的关系,重“抢”不重“留”,差别对待挫伤了存量人才的积极性,引起人才外流;人才政策中非市场力量占主导,落户、补贴、住房等因素影响力过强而企业、社会等力量参与度不足,重“抢”不重“用”,没有充分利用优秀企业对人才的吸引作用,影响了城市人才需求类型的精准性,减弱了人才引入后的岗位匹配、使用发展的有效性。[10-11]本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2.48%的高校毕业生对厦门市的人才吸引政策完全不了解,表示了解一点的占37.59%,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分别占4.26%和5.67%。在了解渠道方面,通过网络了解的占52.24%,通过亲朋好友、同学了解的占26.87%,而通过学校了解的只占20.9%。

因此,厦门市要根据城市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不要随波逐流盲目抢人、为引进而引进,要立足长远而不能急功近利。人才不仅要引进来,还要想好如何用,引进来后放任不管,会造成资源和成本浪费。内外部人才要一视同仁,在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关注内部人才的感受,避免内部人才由于政策的不公平而流失。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关注城市的承载能力,避免因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所导致的环境、交通、教育配套等一系列问题,降低居民生活质量,反而影响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12]要加大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通过具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用人制度等吸引优秀人才加盟,通过企业招聘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与高校毕业生接触最密切的渠道提高宣传效果。

【注 释】

①2020厦门首届人才服务月隆重启动,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您参与!http://www.xmlgb.gov.cn/gzdt/zxdt/3387962.htm。

②百度地图:2021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https://coffee.pmcaff.com/article/13772144_j。

③2021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京杭沪居前三,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380707135677491&wfr=spider&for=pc。

④2021年福建省各市GDP排行榜,http://news.sohu.com/a/531560301_120153926。

⑤厦门再次上榜全国经济榜单!排位上升3位!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457371995330846&wfr=spider&for=pc。

⑥厦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⑦2021年中国内地GDP百强城市榜!http://news.sohu.com/a/537663006_120151497。

⑧厦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⑨十年间“由9进4”,厦门房价逆天超越三大最强省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354278920118406&wfr=spider&for=pc。

⑩福建9市建成区面积、城区人口:厦门、福州强势领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34111454296210&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厦门市吸引力厦门
厦门正新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厦门市妇联打造“爱在厦门”交友联谊互动平台
出神入“画”
“Double-subjects” at PWP Stages in English Class at Junior Stage
吸引力1
吸引力2
“偶”遇厦门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跟踪导练(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