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伟大
——《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书评
2022-08-15王江波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太原030000
⊙王江波[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太原 030000]
知道张桂梅,是从她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开始。那段时间,关于她的信息铺天盖地,从电视、报刊、互联网上的新闻报道、相关评论,对她的光荣事迹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我非常关注有关她的书籍是否出版,终于有幸看到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希望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这本书的作者陈洪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当过中学老师,擅长散文创作,也写过评论性的文集。写这样纪实性的宣传功勋模范人物的卓越功绩和先进事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章,陈洪金的著作中并不多见。大概和我一样,是因为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乡云南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教师吧,除了深受感动之外,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么好的弘扬新时代精神的宝贵写作素材,那必须当仁不让了。
读这本书,能感受到陈洪金的深思熟虑,以时间为主线将张桂梅的成长历程和光荣事迹娓娓道来。或许一开始他也思考过如何烘托渲染,也想过许多华丽的辞藻,但最终他的文笔如同张桂梅一样,简朴自然,浑然天成。一方面因为陈洪金是云南人,也当过中学老师,笔尖本就饱含对家乡、对教育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因为张桂梅的光荣事迹,根本无须渲染,只需要遵照事实逐一呈现,她的精神光芒就自然而然喷涌而出了。我怀着万分敬仰认真拜读,心中更加震撼,更加感动。这样不平凡的人,竟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她的一言一行触动了万千国人灵魂最深处;她的英雄壮举,足以载入中国教育史册;她的思想境界和博大胸怀,足以在全国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这本书从张桂梅的故乡写起,看似和多数的同类著作没有什么区别,但陈洪金写张桂梅的故乡,是对她的故乡进行过详细的了解和研究分析过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张桂梅离开黑龙江到云南工作的时候已经18岁了,这个年龄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有了雏形,张桂梅人生的底色就是在这里形成的。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铁岭公社,张桂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父母、哥哥、姐姐的疼爱,让她的幼年时代时刻充满着温暖和幸福。张桂梅喜欢听故乡牡丹姑娘勇斗蛇精、为民除害的故事,但最吸引她的是1938年10月发生在牡丹江市乌斯浑河边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故事。“革命烈士的精神,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慢慢播下了一枚种子,这些女英雄成为她学习的榜样。”从来到村子的几个下乡干部那里,她读到了小说《红岩》,很快就成为江姐的崇拜者。小张桂梅曾偷偷做“傻事”,这件“傻事”使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江姐面对敌人酷刑时的坚强意志,让她对江姐充满了崇敬,对革命烈士充满了崇敬。一场灾难差点失去母亲,让她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弥足珍贵。她看到一个比她大一些的共产党员姐姐带领大家抢救出来她的母亲,三天后修好了她家的房子,而那个姐姐却浑身泥巴,“脸上裂开了口子,血从口子里了出来;手又红又肿,手背上都是血迹”。从那一天起,“一颗信仰的种子,从此在张桂梅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陈洪金写张桂梅对革命烈士的崇拜,写她亲眼见到共产党员的勇往直前、无私无畏,写她对母爱的深刻感受,写她这些思想品格底色的形成,是对张桂梅之后果敢坚毅、不屈不挠播撒人间大爱的追根溯源。
任何人的一生大抵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有挫折、有困苦,最痛苦的莫过于从幸福的云端骤然降到困苦的谷底。陈洪金笔下的张桂梅就有过如此苦痛的经历。1975年,张桂梅追随姐姐的脚步,响应国家“三线建设”,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来到几千公里外的云南省中甸县工作。在林场,她和伐木工人一道工作,“从一个柔弱、胆怯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个坚强果敢、吃苦耐劳的女工人”,很快成熟起来,脱颖而出成为林场的团委书记。1983年,当她得知林场子弟学校缺老师时,毅然走上了讲台。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她考取了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到丈夫家乡大理喜洲一中当了一名语文教师。这一段时光是张桂梅一生最甜蜜的时光。但1994年,这段难得的幸福时光戛然而止。丈夫被检查出胃癌晚期,张桂梅借遍了亲朋,花光了所有积蓄,最终也没有挽回丈夫的生命。巨大的打击差点压垮了张桂梅,一年多的时间颓丧、失魂落魄,但她很快认识到这样可能会误人子弟,自己必须改变。于是,她想离开大理,离开这个让她悲痛的地方。1996年8月,她申请到丽江市华坪县教书。她主动要求到条件差的中心中学工作,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在这里,她就像一个拧紧了发条的时钟,跟时间赛跑,忘我地工作。每天面对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张桂梅明白了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也更想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正当张桂梅逐渐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的时候,又一个厄运降临——张桂梅突然晕倒在了讲台上。同事们不知道的是,在这样的病痛下,她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之前多次晕倒在讲台上,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张桂梅都一次次挺了过来。这一次,张桂梅在校领导和同事的逼迫下去了医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后,张桂梅就立刻办理了出院手续,回到山区的她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常年被二十多种病痛缠绕,但张桂梅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她所带的班级和学生赢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和奖励,硕果累累。
叙述苦难,更能衬托出人物的精神伟大。张桂梅从苦难中走了出来,陈洪金也有描写。但不知道是张桂梅没有多讲,还是陈洪金不愿意再次揭开她内心的伤痛,对苦难部分没有过多的笔触。虽说不应该过度渲染苦难,更不应该赞美苦难,但张桂梅不仅仅是从苦难走出,而是苦难之后,她的思想境界、胸怀格局有了质的改变,不再囿于自我小天地,她的思想更高远、胸怀更宽广。张桂梅没有积蓄,她的工资除了留下来自己最基本的生活费,其余都给了困难的学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云南省的“兴滇人才奖”,但她把30万元奖金全部用于修盖民族小学教学楼。她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教书,一边接任了儿童福利院的院长,成为“儿童之家”里几十个孤苦无依孩子的共同妈妈,一干就坚持了二十多年。更让我敬佩的是,张桂梅以一己之力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创办过程中历尽艰辛,为了募集资金甚至被人当作乞丐放狗咬。但她始终坚持梦想,不屈不挠,像她心中一直敬仰的英雄先辈一样,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多年来,张桂梅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痴心和执着,创造了贫困山区教育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爱滋养着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用实际行动托举起山区孩子 “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梦想。张桂梅不知道累吗?不知道享受吗?但她就是这样不畏艰辛、甘之如饴,就是这样忘我无私、鞠躬尽瘁。这些都说明张桂梅经历苦难之后,精神境界得到了极尽升华。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是血肉之躯,都有脆弱不堪的一面,无可厚非,但陈洪金没有过多描写张桂梅战胜这些苦难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我想张桂梅能够从极端谷底走出并且思想、精神极尽升华,由深受打击极其脆弱到无私无畏意志坚如磐石,在她身上一定还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东西在这本书中没有展现出来,略感遗憾。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陈洪金这本著作,同样也体现出作者对这一思想观点的深刻认识。张桂梅的人生底色是红色的,她心中一直敬仰的冷云、江姐等英雄模范人物,她们有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有的心中装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胸怀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张桂梅始终以英雄模范为榜样,无论身心如何困苦、处境如何艰难,她都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守初心使命,秉持为民情怀,保持着铸魂育人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品格,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永动机,用初心和信仰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坚韧执着的大爱情怀,无怨无悔、无私无我地在平凡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正如她的自我总结:“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对党、对人民、对贫困山区充满无限深情,播撒人间大爱,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就是张桂梅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我想无论是学党史用党史还是学习先进模范精神,这本书都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和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