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险些被化作冰雕的英雄
——江西省上饶市离休干部、新四军老战士、“冰雕连”重组后首任副连长王永和

2022-08-15王健根

党史文苑 2022年7期
关键词:永和冰雕上饶

□盛 璆 刘 艳 王健根

抗美援朝老战士、“冰雕连”重建后的首任副连长王永和的事迹在媒体上热播后,江西省党史文苑杂志社非常重视,致电中共上饶市委党史党建研究室,详细了解王永和的英雄事迹。本文由中共上饶市委党史党建研究室通过对相关人员的采访编写的一份采访纪录。2020 年10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在这个时候,重温中国人民志愿军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对于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和平、维护和平,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有着重大的意义。

2021年10月,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在全国热映。影片中除了再现志愿军指战员不畏强敌、前仆后继、向死而生的一幅幅震撼人心、具有史诗般场景的历史画卷外,也把一个英雄群体推上网络热搜——志愿军第二十军第五十九师第一七七团第一营第六连。全连125 名干部战士为了阻击美军从死鹰岭方向逃窜,顶着零下40 摄氏度的严寒设伏,最终被冻成“冰雕”,全部壮烈牺牲,被尊称为“冰雕连”。他们信念如铁、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令世人敬仰。

在江西省上饶市,就有一位担任“冰雕连”重建后的首任副连长、身经百战的新四军老战士王永和。

这位年逾94 岁高龄的老英雄,在抗日烽火的硝烟中,焦土裹身、横刀敌阵;在建立新中国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屡立战功;在长津湖的拼杀中,英勇无畏、傲立雪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身残志坚、俯首奉献。

被“寻找”出来的英雄

在《长津湖》公映之前,王永和的英雄事迹在当地鲜为人知。

2020 年10 月25 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节日,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的上饶市林和顺博物馆馆长刘智勇整理出有关抗美援朝战争中包括志愿军服装、奖章、茶缸、瓷器、宣传品等馆藏品,供中小学生和市民参观。其间,刘智勇的心情一直都平静不下来,偌大的上饶市如果有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让他们现身重温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畅谈保家卫国、献身使命的切身感受,岂不是更加生动形象、壮怀激烈,更加有教育意义吗?于是,他迅速通过网络、在微信朋友群(圈)发信息求助,希望大家帮助收集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很快,有网友提供一条信息:原上饶地区粮食局宿舍曾经住着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只不过这些年未曾见过他了,不知是否还健在。看了此信息,刘智勇如获至宝,立即驾车前往原地区粮食局宿舍区。在一栋老旧楼房的4 楼,刘智勇见到了因双腿冻疾缠身、已多年未曾下过楼的王永和。始建于20 世纪80 年代初的这幢老房子,现在已经破败陈旧了。老人居住在4 楼面积约90 平方米的家,里面的摆设仍停留在20 世纪80 年代的风格上,水泥地板上涂着那个年代的流行红油漆。没有电梯对一个90 多岁的老人来说,上下楼无疑是件异常艰难的事,更何况王永和双腿还患有严重的冻伤顽疾。王永和的儿子王志宏介绍说:“因为身体原因,父亲除了患重病被人抬下去住院,已经好些年没有下过楼了。家里房顶漏了,也一直没有办法维修。”谁都没有料到,这个平日里邻居们眼中“腿脚不便”的老头,却是个身经百战的新四军老战士、志愿军长津湖战役“冰雕连”重建时的首任副连长。

王永和,1928年6月出生在江苏省东台县三仓区夏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母亲先后生育了6 个孩子,其中前5 个都因为家里穷困而夭折了。王永和是母亲生育的第六个、也是唯一幸存的孩子。从10 岁开始,王永和就被迫为地主家放牛。他12 岁这一年,新四军东进,揭开了东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打日本求解放的崭新篇章。而王永和所在的三仓区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指挥、政治文化中心。1941 年年初,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率领部队驻扎在这里,历时4年之久。在进步青年的影响下,疾恶如仇的王永和也帮着为新四军站岗、送信、查路条……1944 年10 月,他追随新四军部队在东台、高邮、泰州一带昼袭日伪军、夜端敌炮楼,正式成了穿梭在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的新四军苏中军区东台独立团的战士。1946年5月,王永和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解放战争中,他随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师第六团,先后参加了苏中战役、宿北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战斗。由于王永和作战勇敢,成绩突出,他先后荣立一等功和大功、小功各1 次,并提升为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

在参加数以百计的战斗中,究竟负过几次伤,王永和已经记不清了,但有两次负伤住院治疗的情况,在他的档案里有清晰的记载。第一次,是在1947 年5 月16日的孟良崮战役中。王永和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全歼了蒋介石的嫡系、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八十三师1个团等部约3.2万人。5月15日下午总攻发起后,他所在连队担任主攻任务。作为班长的王永和带领战士们只顾猛打猛冲,直至第二天下午战斗结束,他才感觉左腿裤湿漉漉的,原来敌人的子弹在左大腿上打了个贯通伤,鲜血已经湿透了整个裤腿。第二次负伤住院治疗,是在淮海战役中。1948 年11 月6 日,淮海战役打响。6天的时间,王永和所在的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约10 万人。在第三天的双堆集战斗中,敌人的狙击步枪子弹穿透了王永和的右肩部。这一次差点儿要了他的命。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受限,王永和在伤未痊愈的情况下,便南下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后来,他肺部被严重感染,医生截取他的两根肋骨后,切去其三分之一的肺,才算是保住了他的性命。

谈起自己负伤的经过,他像是在说别人的事儿一样,显得轻描淡写。

傲立冰天雪地的英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开始着手解决台湾问题。1950年11月初,肩负着渡海作战、解放台湾使命的华东野战军第九兵团正在东南沿海临战训练。但突然接到党中央的急调令,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此时王永和担任第九兵团第二十军第五十九师第一七七团第一营参谋,他不顾身体的残疾,坚决要求紧随部队入朝参战。

1950 年11 月7 日,志愿军第九兵团进入朝鲜后迅速开赴长津湖地区。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近15万志愿军翻山越岭、隐蔽接敌,衣着单薄只能裹着被单行军,靠一把炒面一把积雪充饥,后来也只剩下似钢铁般硬的土豆可以充饥了。指战员们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着酷寒、饥饿、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悄无声息地抵达预设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将美军陆战第一师和第七步兵师截为5段,形成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此时,朝鲜偏偏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严寒气候,在这个号称朝鲜屋脊的长津湖地区,海拔都在1000 米至2000 米之间,比周边地区更加寒冷,环境极为恶劣。

战役打响后,美军在不敌我军的誓死攻击下,准备撤离。为了将美军全歼于长津湖地区,志愿军第九兵团已经安排了一支队伍埋伏在通往水门桥边的死鹰岭两个高地。只要美军出现,便立即给他们致命一击。本该在25日发起进攻的志愿军第九兵团,由于气温实在太低了,进攻时间不得不向后推迟两天,预计于27日发起总攻。

为了不打草惊蛇,要在雪地里趴三天三夜,王永和和战友大多是南方人,根本不知道零下40摄氏度,在没有棉衣的情况下,那意味着什么?枪被封冰,稍不慎,握在铁柄上的手掌皮会被黏住,根本无法射击,大家只能靠投掷手榴弹杀敌。28日凌晨1时许,王永和所在第一七七团第一营发起突然攻击,美军陆战第七团第二营F 连在北侧的三排遭受致命打击,几分钟被歼15人,9人负伤,被迫撤退到第二道防线。当晚,王永和又和战友们再次发起猛烈攻击,突破了美军的防线……双方打得非常惨烈。29日夜间,王永和所在团再次组织向美军德洞山阵地发起攻击……结果,8个小时决战下来,第一七七团第二营和第三营伤亡殆尽。美军陆战第七团A 连和B 连趁机组织向德洞山南面的死鹰岭反击。

第三天,当冲锋号角吹响时,人们才发现之前潜伏在死鹰岭负责堵截美军逃窜的志愿军战士再也没有爬起来,他们早已经没有了呼吸,全部都冻死在了阵地上。只见他们一排排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上,端着冲锋枪、握着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这就是传说中的“冰雕连”。他们的番号分别是:志愿军第二十军第五十九师第一七七团第六连、第六十师第一八〇团第二连和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师第二四二团第五连等。

后来,骄横的美军上将李奇微知道了这件事情,他感慨万千地在办公桌上写下了一行字:“向中国军人致敬!”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蒙哥马利闻听此事,他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告诫全世界军人:只有傻瓜才敢于同中国军人交手。中国军人的英勇精神,不仅是东方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

在零下30-40 摄氏度的严寒中苦战近一个月之后,中美双方军队都受到重大损失,第九兵团减员达三分之一。除了战斗减员外,非战斗减员的比例很大,其中被冻死冻伤的超过3 万人之多。作为营部参谋的王永和,由于长津湖战线拉长,加上通信设备落后,上级指示命令的上传下达,常常是靠双腿来回奔跑,有的地方积雪齐腰深,1.78米个头的他,有时一天需要来回奔跑100来里。12月7日,王永和在一次传达指示返回的路上,因为饥寒交迫而晕倒在积雪里,好在被战友及时发现、救治,才避免了被化作”冰雕“的险境,但他的双腿被严重冻伤,成了永远无法治愈、拖累他今后生活的顽疾。

这次战役中,志愿军凭着钢铁般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度恶劣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扭转了战场态势。美军经过被他们称之为“地狱之旅”的长津湖一役,从此一蹶不振,被迫转攻为守。

“冰雕连”的惊人壮举,震撼了志愿军全军上下。毛泽东主席专门致电志愿军总部并第九兵团:“九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因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4 万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长津湖战役结束后,第二十军首长决定抽调新补入的兵员重新组建第五十九师第一七七团第六连(“冰雕连”)。王永和作为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出色的战斗骨干,被师党委任命为该连副连长,连长由该营副教导员、副营长王兴记兼任。此后,王永和带领这个连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入朝作战中,他先后歼灭敌人5 名,炸毁敌隐蔽工事1个。

在采访中,妻子吕萍指着王永和的双腿说:“他这双在朝鲜战场上冰伤的腿,如今一年四季都离不开棉裤。每逢阴雨天气或寒冷气候,都会锥骨般地疼痛,只有依靠火盆烤、电热毯裹着才稍有缓解。”72 年来,王永和最不愿意与人提起抗美援朝的事。这场战争打得实在是太残酷了,最令他难以释怀的是,带领他参加新四军的表哥、介绍他入党的指导员都在战斗中牺牲了,他说,当时流下的眼泪都冻成了冰粒!

吕萍快人快语地说:“由于家庭贫困,我婆婆先前生育的5个孩子都夭折了。到我的丈夫已经是第六个孩子。婆婆把永和当成自己的心头肉。因为我们老家是新四军根据地,在丈夫16岁那年,他瞒着婆婆参加了革命。这一去,便渺无音讯。婆婆四处托人打听儿子的去向,后来婆婆却闻讯儿子在前方打仗牺牲了。从此,婆婆天天以泪洗面,把这双眼睛给哭瞎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等永和回到老家时,婆婆早已经离开了人世!”听到这些,王永和忍不住抽泣起来。

一本本红色的证书,印记着王永和身经百战的辉煌历史;一枚枚奖章,映衬出王永和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英雄豪迈。

本色不变的英雄

1954年,王永和回国后被授予上尉军衔,并安排到解放军南京高级步兵学校进修学习。不料,1956年3 月,他因旧伤复发,肺部大量出血,只得休学,被送到安庆驻军医院住院治疗。两年后,考虑其身体健康原因,组织上安排王永和转业到中科院江西分院庐山天气控制研究所工作。由于王永和难以适应庐山隆冬季节袭人的潮湿和刺骨的寒气,旧疾的拖累使他常常步履蹒跚。1963年,为照顾他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安排他到上饶地区粮食局劳动人事科工作。

1963年7月,由于上饶地区粮食局下属的弋阳第二农机厂管理不善,更换了几茬领导,工作仍不见起色。于是上饶地委任命王永和为弋阳县委常委、上饶地区粮食局弋阳第二农机厂厂长,让他去打开工作局面。对待工作,王永和从来都像打仗那样,总是拼着性命去干。因为条件简陋,没有家属房居住,他和一家人便住进了车间一个角落里。赤热炎炎,汗流浃背,还有机器的轰鸣声;寒冬腊月,没有玻璃的窗户,四面冷风飕飕。面对困难,王永和没有退却,他带领全厂职工学标准、攻技术、谈营销……一干就是16 年,硬是把一个小农具加工厂,发展成了能生产各种粮食机械加工设备的中型规模企业——上饶地区粮油机械厂,产品更是销往全国各地。

1979 年年初,已经担任了上饶地区粮食局党委委员的王永和再次领衔出征,兼任了上饶粮食贸易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于是,他又埋头带领职工刻苦攻关,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粮食贸易发展的新路子,受到上饶地委、行署通报表彰。就这样,尽管岗位不断变换,但王永和忠诚奉献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1983年,他终因旧疾加剧,无法坚持正常工作,经组织批准,王永和提前离休。

原上饶地区粮食局局长叶本灿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在王永和的眼里,只有国家、集体和他人。他见名利就让,有困难就上,不愧是军队培养出来的好党员、好干部。在粮食系统,他先后3次调整岗位、干了20多年的‘一把手’,但他自己的妻子却一直还是个临时工,工资待遇比正式职工差了一大截。组织上也曾考虑到他的牺牲奉献和家庭实际困难,多次有意给他妻子转个正式编制,但他总是推让给别的同志。结果,自己的妻子做了一辈子的家属工。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那个时候,我有条件转正。可是指标一下来了,他便把指标让给其他人,说别的同志比我家更困难、更需要这个指标。那个时候,他做出的决定,全家没有一个人敢反对。跟了他,我吃了一辈子亏,就连社保都是自己花钱买的,到如今都80 岁了,我一个月也只能领取1600多元的生活费。”对于丈夫的做法,吕萍显得无可奈何。更让吕萍感到无奈的是,从1993年4月1日起,我国对现行的粮油流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自己3 个在粮食系统工作的子女,都面临着下岗的境地。有些人拉关系走后门,把子女调入好工作单位。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能困境,子女们当然会想着让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父亲去为保住自己的“铁饭碗”说说情。但是,面对家人的不断抱怨,王永和始终坚持谁也不找,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劝导子女说:“再苦,也没有朝鲜战场上苦。和我一起去打仗的许多战友,把年轻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他们要求了什么?比比他们,我能够活下来,已经是非常幸运了。你们都有健康的体魄,再苦再难,也应该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去争取。在改革面前,我们决不能给国家和集体添堵……”

于是,在王永和的督促要求下,子女们每天起早贪黑,开始靠磨豆浆、蒸包子馒头、做风味小吃走街串巷地叫卖做营生。有时,王永和也会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这成了附近小区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很快,这一大家子人不仅把小日子过得安稳了起来,存款和笑声也随之润泽了整个家庭。

“那时,我们兄妹3个几乎同时下岗,母亲又患乙肝病,住院看病花费大,家里困难一个接一个来……”说起父亲的往事,王志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现在想想都落泪”。

正因为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才使我们更加感叹王永和这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

猜你喜欢

永和冰雕上饶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自然冰雕
北方现代冰雕的创作与发展趋势初探
Heredity of clusters in the rapidly cooling processes of Al-doped Zr50Cu50 mel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glass-forming ability*
贫困的永和变了乾坤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溧阳市永和小学简介
梅花“冰雕”
上饶师范学院书法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