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新动力”提升青年“新合力”“邹城路径”探索共青团改革“一链两圈”模式
2022-08-15团邹城市委
文 | 团邹城市委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团邹城市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改革的重要论述,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共青团发展历程和当代青年新特点新变化中深刻理解为什么要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聚焦“改革创新团干部选用、团组织设置和运行、团员教育管理、领导保障”四个重要领域,创新改革举措,推动改革延伸,大胆探索“一链两圈”改革新路径,推动改革做到“形神兼备”。
优化实践育人之制构建团员教育“成长链”
团邹城市委坚持把团员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团员成长路径,改革团员教育理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团员接受思政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每年年初制定下发全市团员发展规划,对新发展团员数量进行严格调控。建立“四全程三公开”团员发展管理机制,印发《邹城市初中学校“双积双评双公开”积分制入团工作实施办法》,自递交入团申请书之日起建立积分入团卡,对照积分细则,从理想信念、团课学习、团务知识、团学活动等10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严把团员入口关,从源头上确保团员发展质量。
在全市中学开办团校,对入团积极分子、团员和团干部进行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重要培训内容,入团积极分子需通过团校培训结业才能成为团的发展对象,将学员的学习表现和考察成绩计入个人档案,作为入团或团员、团干评优的重要依据。将“支部主题团日”活动作为落实“三会两制一课”的重要载体,由团市委设计主题,指导基层团组织常态化开展每月支部主题团日活动。以我市被纳入全国违法共青团员团纪处分试点为契机,探索建立团市委与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查办违法共青团员案件协作配合工作机制,以制度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团。
实行“一人一号、一证一档”,将《入团志愿书》《入团申请书》等纳入学籍档案和人事档案。建立学校团籍协管员制度,由团委书记兼任团籍协管员,负责团务用品管理、团员录入、团员档案规范、团籍接转等工作。市教育团工委不定期到各学校开展团籍档案核查整改工作,协助解决学校团籍管理薄弱问题。
“红色团课”塑造爱国情怀。依托鲁南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纪念馆、尼山红色教育基地、邹东红色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推出“邹城红色团课精品修学路线”,推动10万余名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积极参与红色研学打卡。“君子计划”培育高尚品格。整合孟母断机处、亚圣殿、孟府大堂和感恩堂等打造现场教学点,让团员现场聆听先贤故事,重温圣哲教诲;整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习儒馆、赐书楼打造传统礼仪体验点,组织团员现场体验束脩礼、开笔礼、加冠(笄)礼等传统礼仪,着力培养具有新时代“君子人格”优秀团员。“一校一品”优化发展平台。重点关注志愿服务、生涯引导、劳动教育等领域,以多元化的品牌项目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打造团员发展多元化平台,成功打造邹城一中“国学社团”、邹城高职“模拟法庭”等特色品牌。同时,发挥市团校、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等团属阵地作用,通过网上活动、线下兴趣小组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培育青年团员。
抢抓人才运用之机打造青年发展“生态圈”
团干部是共青团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团的工作力量从哪里来、怎么培养、如何使用?围绕这些核心关键问题,团邹城市委抓住团干部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聚焦选、育、管、用关键环节,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把真正热爱青年工作和共青团事业的青年吸纳进团干部队伍,激发出基层团干部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打造青年发展最优“生态圈”。
多渠道打通社会化选人路径,扩大团干部人选来源范围。团市委机关从乡镇(街道)、教育、企业、市直机关等领域择优选配挂、兼职团市委副书记4人,充实机关部室人员4人,团市委机关“专、挂、兼”干部同比增长41%;全市16个镇街从社会组织负责人、村(社区)干部、高校大学生等人员中选配镇街团(工)委兼职副书记32人;推动全市487名乡村好青年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联合人社、民政部门为乡镇(街道)招聘青少年事务社工104人。
搭建团队干部成长平台,将团队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主题班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团队干部培育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团校在党团队衔接组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阵地功能,建设了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团校素质教育拓展基地,实现团队干部教育培训品质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每年举办基层团委书记培训班、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和村(社区)团组织书记培训班各1期,依托青年宣讲团、现场会等开展理论宣讲和工作交流,覆盖全市团队干部1500余人。实施“2+1”结对指导工程,采取双向选择、组织指定等方法,由1名党员干部和1名老团干组成“导师双人组”,结对指导1名新团干,让年轻团干部快速成长成才。注重“蹲苗壮骨”,把基层作为锻炼团干部的“训练营”,向组织部门推荐8名综合素质好、工作实绩优、发展潜力大的团干部,到党的建设、信访维稳、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线进行历练。
图 | 开展“百年青年说”宣讲教育活动
团邹城市委改变以往团内年度考核单一评价办法,建立党团、团内、青年“三位一体”的团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联合检验“党团评”,建立基层团委书记“双述双评”工作机制,基层团委书记向团市委和同级党委进行述职评议考核,以党、团共评的形式检验基层团委书记工作履职情况。横向鞭策“团内评”,建立“基层团干互相评、团市委机关干部集中评、班子成员最终评”的“多重”评分机制,注重日常工作的结果运用,形成鞭策激励效应。实绩比拼“青年评”,机关干部常态化下基层,了解基层共青团工作情况和基层青年的需求,并建立反馈机制,倒逼各基层团组织为青年群体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出台了《全面加强全市共青团干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团干部工作职责、工作目标评价标准,建立624名团干部信息管理数据库,将团干部工作业绩、德育表现、志愿服务等内容与评先选优、选拔任用挂钩,促进团干部自律向上、奋发有为。
加强团干部跟踪培养,拓宽优秀团干部成长通道,对不胜任不称职的团干部及时调整撤换,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流动机制。县乡领导班子换届期间,团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团干部推荐工作,向市委组织部推荐的10名优秀团干部中,有6名得到提拔重用。强化团干部履职评价结果运用,将团干部年度评价结果向镇街党委通报,与镇街年度个人考核等次相挂钩,5名评价结果为“优秀”的镇街团委书记,在镇街年度个人考核中评定为“优秀”等次;3名评价结果为“一般”的镇街团委书记,在镇街年度个人考核中评定为“称职”等次;对1名担当意识不强、履职不力的镇街团委书记,进行组织调整。
图 | 塑造青春社区“IP”形象
夯实组织支撑之基拓宽社会功能“辐射圈”
团邹城市委以“有青年的地方就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工作主线,扩大组织覆盖面,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拓宽吸引和凝聚广大青年组织的“辐射圈”。
一方面,大力加强组织载体建设,累计新建学校、乡镇(街道)、村(社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领域团组织84个,重点推进乡镇(街道)团组织建设,通过加强各类兼职团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工作指导、加强资金支持等举措,巩固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成果,逐步活跃乡镇(街道)团的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非层级化组织载体建设,重点推进流动青年驻外团组织建设、非公企业团建和新兴领域团建工作,建设北京、杭州2处驻外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快递行业团工委、青春创业直播团支部,新建“两新”领域团组织45个,全市社会领域团组织密度达到97.8%,覆盖团员青年1125人。
创新“第一书记担任团建指导员”工作法,精心选派全市125名第一书记担任派驻村(社区)团建指导员,打造团建指导员队伍。明确“打造团组织服务阵地”等七项团建工作职责,制定“建立一本团员青年台账,召开一次团员青年座谈会,组织一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一次主题团日活动,为本村(社区)青少年办一件实事,制定2022年团青工作计划”的“六个一”具体工作任务,累计开展“爱心助学”“团建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1000余场次。同时,将驻村(社区)第一书记担任团建指导员工作纳入党建带团建年度履职考评,制定团建指导员管理制度,严肃工作纪律,推动团建指导员工作开展。
探索实施项目化管理机制,建立“青春领航、青春建功、青春关爱、青春育才、青春强基”五大类工作项目库,各基层团组织、社会组织根据单位职能和工作实际,选定申报项目课题,确定项目实施的背景、意义、思路、措施、预期目标和推进计划等,填写《邹城共青团工作项目化管理申报表》。对于各级团组织申报的工作项目,通过“专题研究、集中审定、逐一反馈”的程序,共确定立项50个。同时建立项目推进机制,使基层团组织月月有活动、有项目,每一个活动环环相扣、有序推进,每一个项目时限清楚、责任到人,有效确保工作项目化落地见效,涌现出“幸福蓓蕾”“周末爱敲门”“君子成长计划+”“香小青”“哥哥姐姐带你游城前”等基层共青团优秀工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