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还田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2022-08-15曹广如
0 引言
黑土地是我国极为珍贵的农业土壤资源,我国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仅有的四大黑土地区之一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资源,同时,东北地区农业产量在我国粮食供给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由于常年高强度开采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黑土地功能逐渐减弱,黑土层逐渐退化,从20世纪至今,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了3%左右
。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保护黑土地的根本在于改革耕作措施,减少对黑土层的破坏。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土壤蓄水保墒及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对黑土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发展意义(表1)
。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技术,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增产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及秸秆还田技术对于恢复黑土地耕作质量及秸秆资源的高效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与发展意义。
从我们现在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大凡是接近于人类思维水平的高级动物,比如灵长类或犬类,它们拥有非常发达的大脑,大脑记忆细胞在外在条件的刺激下,通过神经元的连接,完全可以通过自组织再现它们过去经历的场景,使这些高级动物们知道当下场景是否对它们产生威胁或者知道可以利用的某些信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以及抽象……对未知对象的分析……,以及作为二者的综合实验……,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他们只是程度中……不同而已”[7]35。可见,动物也在不断地学习,也在不断地试错,从中获得“习得性”的“知识”,这也就是动物世界缓慢地进化的有力铁证。
1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1.1 发展必要性
传统玉米收获方式主要是采用人工先将玉米切割后平铺放倒在农田,然后利用人工将玉米掰下,再由人工装车收回,完成玉米收获作业。但是收获玉米后的残留秸秆,部分农户会选择直接进行秸秆田间焚烧,秸秆燃烧后释放出很多的有害污染物,从而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形成对人们生活有害的废气,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样也会造成秸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还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加剧了农田土壤的水土流失现象,破坏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团聚体结构,限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转型与发展
。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可以降低玉米秸秆焚烧后出现的有害废弃物对于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还能够为农户减少一定的作业工序与作业成本,玉米秸秆进行粉碎处理后将其覆盖在田间土壤表面时,能够有效减少农田土壤水土流失。玉米秸秆在田间进行发酵腐解后生成一定的营养物质,增强土壤肥力,实现作物的提质增产,增加农户经济效益。
1.2 技术推广要点
1.2.1 及时翻耕
进行玉米秸秆还田作业时,需要先将玉米秸秆完成粉碎处理后,再将其均匀平整地置于农田土壤表面进行全面覆盖,随后及时完成农田翻耕作业,能够有效提高秸秆与农田土壤的结合,从而提高农田土壤内部的营养有机物含量,避免玉米秸秆在农田土壤表面长时间地覆盖。
1.2.2 土壤保护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模式、土壤类型及栽培技术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性,当前技术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对于作业的不同要求,无法保证所有农业机械作业均能满足地区要求,且作业技术更多的是借鉴国外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良,不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玉米秸秆还田作业完成后,玉米秸秆会和农田土壤产生一定的发酵作用,从而形成营养有机物留在农田土壤之中,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
四是低保政策公开透明度差,监管缺位。相关部门对低保政策宣传不到位,目前仍有相当部分贫困群众不太了解低保政策,造成部分真正贫困家庭并没有领到低保。而且由于低保政策实施环节多,低保监管手段难以辐射到位,有的内部监管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象,即使有专门检查,因为环节复杂和人力限制不能覆盖到每一个细节,存在“认真走过场”的现象,特别是对虚报冒领与优亲厚友等老问题没有有效的遏制手段,造成低保资金浪费。
1.2.3 及时施氮肥
玉米秸秆在农田土壤中发生分解时还需要吸收氮来完成,因此,对农田土壤及时施氮肥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够帮助玉米秸秆加快分解效率,又能够为后续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提供更多的营养。
在民族地区开展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支教受援学校全面要求大学生自觉接受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安全纪律教育,主动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民族日常用语,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夯实他们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民族团结服务,改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面貌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实现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全面服务新疆基础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维护新疆社会的健康、和谐、稳定做出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我国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长期努力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秸秆还田处理、免耕施肥技术、深松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一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并研发出一系列防堵性能较好的免耕播种机,截至2020年,在我国示范推广面积已超过800万hm
(图1)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成为保护环境、保护土壤、节约资源的重要举措之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意义主要如下。
在利用玉米秸秆进行还田处理时,需要注意秸秆有无病虫害,保证作业的基本安全,当玉米在种植生长过程中,同样需要定期对其进行驱虫,从而完成玉米秸秆还田作业的实施与作物后续的健康成长。
2 保护性耕作技术
2.1 概念
2.2.2 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
2.2 发展意义
1.2.4 病虫害防治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作业完成后,长时间不进行土壤翻耕与深松,农田表层土壤可能会出现变硬的现象,造成土壤通气性降低与土壤板结,导致玉米幼苗从根部处就无法更加良好地吸收营养,直接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甚至会造成作物减产。针对此类问题的出现可以采用农业机械对农田土壤进行松土,在不破坏农田土壤的情况下,对土壤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通气性,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土壤风蚀、水蚀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影响作物正常生长,而且会产生大量粉尘污染,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东北地区每年因为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表土损失可以达到3亿t左右,黄河流域每年可以高达16亿t左右,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环境污染,通过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主的各大科研高校在我国河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北京地区及黑龙江地区等地的测试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翻耕技术相比,可以减少土壤流失55%左右,减少土壤水蚀80%左右。
目前,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定义为:“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人为干预,保护土壤自有的生态功能,取消农田翻耕、以生物松土替代传统机械松土的功能。”
经过长期的不合理耕作技术,东北地区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从4%~5%下降到3%,华北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从2%下降到1%,西部地区的土壤已经大量形成了沙化、荒漠化,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耕地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条件。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农田风蚀量,减少有机质降低,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平均每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0.04%左右,土壤的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上升1.5%和1.0%左右。相关研究还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明显增加土壤中蚯蚓生物量。
例3.MARY:…I've always hated this town and everyone in it.You know that.I never wanted to live here in the first place, but your father liked it and insisted on building this house,and I've had to come here every summer.
2.2.3 节约资源
以传统玉米、小麦、水稻生产为例,传统作业工序较为复杂,耗油量较大,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3道作业工序,可以节约耗油量,节省资源。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高田间水分利用效率20%左右,减少灌水量30%~45%,相当于在农业生产中,每公顷节约用水约600~800 m
,秸秆发酵产生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有机肥,减少化肥投入10%~15%,真正实现节约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 节本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收益
根据农业部2015—2020年在北方10个监测点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实现作物增产20%~35%,其中,玉米平均增产32%左右,小麦增产17%左右,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降低农业机械生产成本30%~40%,农业生产者可以从节约成本投入及增加作物生产效益两方面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他的声音甚至压倒音乐。阿东停下脚步,把手中的骨灰坛递给阿里,悲伤地说:“阿里,你抱一下姆妈,往后再没得机会了。”
综上所述,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保护环境、节约农业生产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户收入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是农业部重点推广及应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之一,未来将进一步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实施与开展。
3 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3.1 存在问题
3.1.1 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细胞沉淀用0.5 mL PBS重悬,吸取20 μL用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总数。余悬液在TXT3细胞涂片上于离心机中250×g离心10 min,使细胞均匀平铺于载玻片上,晾干后,用瑞-姬氏染液进行快速染色,在高倍镜下计数200个细胞,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
在处理春季病害的过程中,饲养员及时处理引起病害的鸡,但在处理鸡的过程中,却无法实现全面的筛选和隔离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只对病鸡进行治疗,这将导致鸡舍消毒不彻底,疫情死灰复燃,削弱整体控制效果,给养殖场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在处理病鸡的过程中,必须对整个鸡舍进行统一消毒处理,才能大大提高病鸡的防治效果。
2.2.1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壤风蚀、水蚀
3.1.3 保护性耕作技术尚未引起大部分农户的重视
3.1.2 免耕播种技术造成土壤板结
部分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土壤改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而且由于秸秆还田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与应用需要购置相关农业机械,需要进行一定的经济投入,但是秸秆还田带来的经济效益需要多年累积,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秸秆还田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3.2 发展对策
3.2.1 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视
不同地区领导部门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好秸秆还田技术等相关宣传及示范推广工作,以点带面,将秸秆还田技术相关工作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并利用相关宣传平台对农户进行技术推广与宣传,加强相关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具的购买补贴等,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对于相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与认可程度。
他们给予我的温情、鼓励和方向,使得我在病痛当中拥有了治疗的勇气和好好活下去的力量。是的,疾病对人精神的摧毁,是无与伦比的。它蚕食和绞杀人的肉身,进而上升为对精神的折磨。也许,世上万物,都是残缺的,不完美的,在残缺和不完美中,万事万物才会更加坚韧,也才有追求完美的心愿和理想。
3.2.2 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保障体系的完善
对传统农业生产方法进行改革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技术、政府、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保护性耕作技术属于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生产任务,因此,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长期工程规划问题,逐步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规范与保障体系,对于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之一。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上市公司2016年财报营业外收入的政府补助金额发现,A股3222家上市企业中有2893家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占比约9成,共计1655.65亿元。政府补助以其庞大的规模和社会意义,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以往对于政府补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效率和效果的评价,如企业业绩、研发投入、企业创新等(Wu W 等, 2012[1]; Eui Young Lee 等, 2016[2];Philipp Boeing, 2015[3])。 而对政府补助信号效应关注较少,且仅仅停留在回答 “是”与 “否”的问题上。
3.2.3 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
经费是带动技术推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不同地区进行技术推广与宣传,需要通过聘请相关技术人员、组织召开相关技术推广会,并且借助相关媒体等加大技术宣传力度与宣传范围,因此,需要大量经费进行支持。
2.1.3 产量及其构因子性状 由表3看出,播期因素中,穗粒重、千粒重以及产量表现为P3>P2>P4>P1>P5;穗长和穗粒数P2明显高于其余处理,结实小穗多,不结实小穗少;综合看,以P3处理表现突出。密度因素中,随密度增大,穗粒重呈现下降趋势,千粒重、产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D1处理的结实小穗、穗粒数均高,穗粒重增加,但因密度低穗数少,故产量表现低;D5处理的不结实小穗较高,穗粒数下降,造成产量低;表明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产量增加,综合看,以D4密度处理表现较好。
4 结论
由于常年高强度开采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黑土地功能逐渐减弱,黑土层逐渐退化。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土壤蓄水保墒及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黑土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发展意义。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发展及推广要点,针对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以期为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1] 赵亚中.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初探[J].种子科技,2019,37(7):71.
[2] 陈雪梅.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吉林农业,2016(5):66.
[3] 侯昭伟,方进强.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探索[J].种子科技,2021,39(13):43-44.
[4] 省农委加快推进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J].吉林农业,2014(15):14.
[5] 周大伟.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应用[J].吉林农业,2017(21):41.
[6] 王海锋.玉米秸秆还田及保护性耕作技术[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6):53-54.
[7] 万慧婷.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4):86-88.
[8] 王明林.谈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