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类展览的跨媒介传播分析

2022-08-13周胜飞

河北画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藏品媒介文物

周胜飞

(北京鑫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传播技术的更新使得媒介向着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方式对公众的吸引力不断降低,公众无须实际走入博物馆就能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新媒体发展时代,对于历史类展览来说,应注重跨媒介传播方式的积极探索,加强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融合与互动,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激发公众的兴趣。

一、历史类展览特点

历史类展览特点主要体现在实物性以及直观性两个方面。其中,实物性是指对于历史类展览来说,更重要是其具备丰富的展览藏品和内涵。以某市为例,该市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历史特色,对历史藏品进行仔细划分并进行分类保存。历史藏品能够充分展现地域发展特点与历史变迁,因而整个地区的文化与发展也是文物与藏品的展现。所以,作为历史类展览,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尤为必要,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实物性,所以需要专业人员做好日常的养护工作,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历史的尊重。而直观性则体现在藏品、文化能够通过器物与玻璃展柜进行有效的陈列和展示,使得人们能够近距离、直观地感受文化所带来的魅力。现阶段,不少历史展览管理仅以展示文字或图片的方式进行日常的展览,但该种方式的局限性较大,文字、图片如何生动都无法与真实的实物相比。因此,作为历史类展览来说,更需要注重实物藏品的展示,使得观众能够更近距离的了解文物,与此同时,可与文字和图片相结合,加深观众印象。

二、历史类展览开展跨媒介传播的意义

(一)突破空间限制

跨媒介传播的发展使其在各行各业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对于历史类展览来说,应用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观众能够借助虚拟网络、虚拟技术在家中、在异地都能够了解文物和藏品,实现沉浸式、交互式的展览体验。传统的展览传播方式以报纸、电视台为主,传播内容则以图文介绍、纪录片或者长视频为主。受众了解文物的渠道较为狭窄,不利于文物与人们的交流。现阶段,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受众的接收渠道更加丰富、多样,视觉化、交互化以及网络化传播形式能够打破空间束缚,短时间内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为受众提供海量的创新性视频内容。利用新媒体,历史类展览将收获更多的受众者,不再受地域、时间限制,从全市走向全省、再由全省走向全国,最终走向世界,收获国内外受众者的同时提升展览的效益。数字展览的上线,充分发挥了跨媒介传播的优势作用,使得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历史展览中的优质资源得到整合,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博物馆的传播路径更加丰富多元。

(二)加强内容融合

对于历史类展览来说,既是文化资源的宝库,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但长时间以来,由于自身定位不足,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跨媒介传播的有效应用,使得历史类展览信息传播难度进一步降低,倒逼展馆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积极、主动策划满足受众实际需求的内容和元素。走出局限,使得文物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以通俗、灵活的话语使得严肃的文物更为受众了解。积极探索多样的传播形式,例如,漫画、短视频自媒体直播以及问答互动等方式不断更新和创造丰富多样的传播内容。作为历史展览,需要摒弃原有的落后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主动融入生活,通过入驻自媒体平台的方式,提高跨界融合的能力,以举办类型丰富的视频大赛的方式,使得严肃的展台以生动、活泼的形象展示在受众面前,辅之以短视频、旋律的方式,使得受众群众徜徉于文化世界中,鼓励和引导受众提高自身的参与感。当前,直播等新兴业态的兴起,为历史展览提供了创新创造的机遇,通过直播将实体的文物藏品以真实的场景再现、问答互动等方式进一步缩短与受众的距离,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受众群体普及相应的文化知识。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有机融合,为受众群体提供更多样的选择空间,通过自主定制内容的方式,确保历史展览的文化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达到理想的文化传播效果[1]。

(三)创新物育模式

历史展览的意义并非仅仅是教育本身,如果仅依赖普遍的教育模式而缺乏个性化、创新性,则只能造成历史展览缺乏自身特色,无法发展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定位。对于历史展览来说,其教育功能首先需要针对文物展开,需要注重跨媒介的有效传播,在实际的媒体融合中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体验和感受。使得人能够在实际的观察、体验以及感受中掌握历史文物背后的内涵和底蕴,创新历史类展览的教育功能。

三、跨媒介传播在历史类展览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一)传播方式

1.开展动态视频

以某市国家级历史展览馆为例,该博物馆拥有大量的历史文物藏品,其中青铜文物众多,对追溯历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相关遗址遗迹的出土为建造该座展览馆奠定了基础。当前,该展览馆已全面开放,具有较强的综合影响力。该历史展览馆在建设初期,为打破区域限制,注重学术、杂志以及报刊等媒体的信息投放,加强国内外的宣传和推广。在发展的中后期,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技术优势更加突出,视频传播更为方便、快捷,同时视频内容的直观性使得声音、画面使文物传播更加方便的同时,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实现文物与文化更加具体的解释。通过打造专题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方式,最大程度利用电视等传播媒体进行展览的资源的有效传播,建立属于自身特色的视觉形象特点。通过相关文化综艺节目,使得文物资源以更加生动、灵活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加深印象的同时,丰富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为进一步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通过制作趣味视频的方式,使得该展览形象更加生动[2]。

2.组建新媒体矩阵

该历史展览馆为越来越多人所喜爱的原因在于新媒体平台的助力,作为最早入驻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展览馆,粉丝数量高达300万。除此之外,展览为适应各媒体平台,在尊重其社交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将自身文物藏品与平台有效融合,实现精准化、精确化的运营。通过精准运营,在后续遗址的发现过程中,能够以高话题讨论度连登热搜榜,以此为契机,展览以在线直播、话题互动等形式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及时向网友和受众群众展现文物出土的整个过程,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同时收获更多的粉丝,得到了大量的粉丝流量。为保持与网友的互动性,以某一具有特色的藏品为新媒体平台形象,以网友投票的方式为该文物取得更亲切的名字,以拟人化的方式拉近文物与群众的距离,加强了展览和群众的互动能力。

3.开发周边文创产品

历史类展览发展的根本在于丰富的馆藏资源,展览依据文物自身特色和展览基础设施开展了相关周边文创产品的研发,积极打造相关文化品牌,树立相关品牌形象。通过开设文创柜台等方式,使得受众群体能够购买到与展览有关的文具、工艺品以及日常用品。与此同时,入驻相关购物平台、开设网络店铺等方式,设立主题品类,包括生活、文创产品等。以精巧的设计、精美的制作,得到大量网友的喜欢,收获了更多的粉丝。同时,以考古盲盒作为文创产品的特色,吸引了众多的年轻群体,使得该类产品成为展览当前销量最高的产品,考古盲盒类产品内容主要以文物挂件、考古用具为主,在确保随机性的同时增强了仪式感,与新形态文创产品得到了有机地融合与发展。该类产品的成功对展览文化品牌有着积极的意义[3]。

4.提高跨界合作能力

展览在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周边文创产品的同时,不忘与各行业、各领域实现高质量的跨界合作,打破自身的舒适圈和擅长领域,加强各领域部门的合作,达到实体传播变为文化传播的目的。比如,通过与某汽车品牌合作,打造文化+科技的相关广告标语,不仅为国产汽车品牌打造良好的品牌调性,同时也扩宽了展览自身的流量窗口和渠道。与国有银行加强合作,通过设置主题卡片的方式,借力国有银行的自身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展览的商业价值与影响能力。加强与媒体平台的合作,以游戏、音乐以及网络文学等方式逐步探索文物的文化内涵,实现文物的进一步活化,以游戏为切口,积极发展内容定制模式,进一步拉近玩家与展览的距离,以文化元素助力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前景规划中,该展览馆注重遗址公园的建造,与地产开发商进行进一步的合作,旨在共建共享的同时,打造品牌遗迹公园、小镇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城,实现展览+旅游、展览+科技等综合性发展。

(二)提升措施

1.加强内容与渠道融合

当前,展览跨媒介传播在丰富文物表现、扩宽文化传播渠道等方面表现良好,文化品牌基本建成,但依然存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相对薄弱问题。因此,展览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以实体物质为依托,利用自身独特的内容资源,以实物藏品为基础,进一步丰富展览故事世界,才能确保媒介平台的互通,保持展览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展览在进行跨媒介传播时,应积极、主动的规划故事内容和情节,使得故事内容更加细化,确保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分散到不同的媒介中,帮助受众群体感受、体验不同的故事,提升历史类展览的价值体验与受众参与。该展览将特色文物与历史故事相结合,不断丰富展览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展览的活力。在跨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对此,展览应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性、专业性角度出发对传统媒体进行合理筛选,融入新媒体的过程中注重数字化、交互水平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竞争态势。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统筹与规划,积极扩展传播渠道,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保证展览的竞争力。引入新业态发展模式,以直播、短视频等方式邀请各专家学者作为展览的代言人,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展览进行深度的剖析,帮助受众群体更深入地了解展览的背景和文物发展历史,以新媒体平台、自媒体平台的方式进行移动端的分散,保证展览文物最大化的传播。积极探索中央厨房式的模式,加强集约化管理水平,保证信息的多渠道、多路径传播,推动展览传播效率的提高[4]。

2.扩大展览传播价值

为深入发掘历史类展览跨媒介传播价值,首先需要注重信息的发掘。对于历史类展览来说,文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应以历史研究为主,客观呈现展览传播的基础上进行藏品信息的深入发掘。为实现上述目标,既需要掌握深厚的学术知识,还应该准确把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仅包括藏品的自身信息,还需要充分掌握藏品的社会历史信息。因此,在进行展览的策划时,应注重结合已知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对藏品的历史与社会信息进行充分发掘,做好精神层面、情感层面的信息发掘,进一步引发受众共鸣。其次,注重内容的创新。历史类展览依然存在主题局限性较强的问题,往往存在内容深、形式单一且缺乏个性化等问题,所以,需要历史类展览从自身馆藏特色出发,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深入探索特色展览主题活动,通过具象化、通俗化的馆藏内容,以独特的角度增强表现能力,不断增强品牌吸引力的同时,逐步增强传播价值。最后,丰富故事内容,引发受众群体的强烈共鸣。对于历史类展览来说,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引发受众群体的兴趣是展现自身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当展览缺乏趣味性时,极易让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利用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引发受众的共鸣,提高受众群众的认同感。历史类展览的跨媒介传播应注重故事情节的叙述,以更具深度的文物故事激发受众群体的广泛兴趣,以通俗、生动的语言不断贴近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

3.明确目标观众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信息以爆炸式的增长和传播,为此,历史类展览要实现跨媒介传播,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精细化水平。展览馆需要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受众的年龄、教育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依据受众的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达到信息精准投放的目的。与此同时,应加强评价机制的引入,依据受众群体的反馈对传播方式进行积极调整。采用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公众对展览信息接受、展示效果的满意程度,以媒体平台的访问量与互动率为依据,利用大数据对公众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掌握公众的真实信息和情感[5]。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历史类展览来说,传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温度,使其更具有节奏感和内涵性,在引发公众共鸣的基础上,实现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将严肃的历史转为丰富、生动的故事,不断提高公众的体验感是历史类展览馆始终如一的使命。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只有不断探索多平台沟通渠道,丰富传播内容,才能保证自身发展的有效性,不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猜你喜欢

藏品媒介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