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仪式舞蹈研究—以于都银坑甑笊舞为例

2022-08-13杨林

河北画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表演者仪式舞蹈

杨林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中国传统民间仪式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仪式与舞蹈

仪式舞蹈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形式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初期,仪式尤为常见。同时,人类文化发展中,仪式舞蹈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多大型民俗活动及仪式均与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仪式之中,舞蹈是关键构成元素,歌唱和舞蹈本身就是仪式的主要形式,由此也可见得舞蹈在仪式中的作用与价值。舞蹈能够渲染仪式的氛围,同时也是和群众沟通交流的途径。此外,仪式舞蹈是仪式的重要衍生品,且其也以仪式为支撑不断发展创新。仪式是仪式舞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之初,舞蹈出现后,便以其自身为祭祀服务的作用和定位长期成了仪式中的一部分。自远古时期起,我国的仪式和舞蹈便出现了相互融合的态势,同时,也出现了基于舞蹈活动所组织的传统仪式。

(二)仪式舞蹈的类型和社会功能

基于人类历史发展,人类对神灵的依赖及敬畏是催生仪式舞蹈的重要元素。其主要的目的是以某些方式祈求神灵保佑。仪式舞蹈主要分为世俗仪式舞蹈和宗教仪式舞蹈。宗教仪式舞蹈则可分为正统宗教仪式舞蹈及民间信仰祭祀仪式舞蹈。这种舞蹈是和宗教有关的舞蹈,该舞蹈的典型代表即为藏族佛教羌姆舞。祭祀舞、萨满仪式舞和打歌等均为民间信仰祭祀仪式舞蹈中大众熟知度较高的形式。以上舞蹈形式均为不同民族地区典型性及独特性较强的仪式活动,其能够合理利用舞蹈本身的韵律及节奏营造浓厚的仪式氛围。仪式舞蹈借助其自身象征性的表现形式,能够在指定区域和群体内促进个体间的沟通互动,展现了重要的价值。

仪式舞蹈本身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以舞蹈形式祭祀神灵是仪式舞蹈的主要目标。仪式之中,不同形式的民间仪式舞蹈成为关键构成内容。仪式舞蹈的存在与发展促进了民间意识的进步和创新。在诸多仪式中,多为个体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中,群众以舞会友,汇聚一堂,群体性的歌舞活动也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有利于群众之间建立友谊。在浓厚的仪式感之中,有利于提升个体的归属感,一方面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展现了仪式舞蹈在仪式之中的积极作用。

1.巫术与舞蹈联系密切

人类发展的初期便出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彼时,人们更加尊重与敬畏自然。古代文化中,群众以墙壁为载体,以涂鸦体现本民族精神的图腾为形式,体现自身对于自然的虔诚,进而催生了巫术。早期文字记载中,“舞”与“巫”在表现形式上相似度较高。因此,原始乐舞即为巫术中的形式之一,虽然从日后的记载中,人们发现,我国民族舞蹈与巫术活动相互独立,但是,民族舞蹈依然需要以巫术为基础而生存和发展。现如今,部分地区的民间仪式舞蹈之中依然有着较为明显的巫术特征,如羊皮鼓和蜡花等均在表演中融入了祭祀方式,其也保留了原始蜡祭和摊祭的元素。

2.宗教特征显著

宗教仪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原始舞蹈形态从零散的舞蹈活动逐渐转化为规模化和组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发展中也呈现了多个教派的主要特点,同时也确定了其主要表现内容。宗教活动中,歌舞是重要构成要素,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宗教派别活动的要求,如八仙庆寿舞蹈题材便充分借鉴了民间传统舞蹈的有益元素,同时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也凸显了自身舞蹈的主要特点。其具有独特且鲜明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宗教文化特征则全方位展现了民间舞蹈的包容性、适应性,同时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3.自娱性和群众性较强

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中,仪式舞蹈也逐渐褪去其宗教色彩。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发生变化后,意识舞蹈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仪式舞蹈的审美特点及文化功能日益丰富。意识舞蹈逐渐变为群众自愈性舞蹈和娱乐表演性舞蹈,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此外,仪式舞蹈在村镇民间舞蹈之中依然是较为流行的舞种、依然存于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中,反映了村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经济建设推动了城市民间舞蹈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其形式与内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群众社区、广场健身娱乐文化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群众的面貌,同时也充分展现了群众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关注与重视。

4.继承与发展性尤为明显

自古以来“巫舞”便流传于我国多个地区,这种舞蹈基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崇拜自然的思想。其充分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希望等。同时,其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审美特征,民族风格和特征尤为鲜明。不同地区的舞蹈形式体现了当地文化生活的主要特征,此外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时代性较为明显。图腾崇拜和舞蹈也深深地受时代的影响。其彰显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同时也成了历史研究的主要材料及前提,对于舞蹈文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艺术、宗教、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研究中,仪式舞蹈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于都甑笊舞的形态特征

每年正月初六由多个带头人共同探讨演出的顺序,确定“坐案”屋场,同时,首个演出的屋场应准备好演出中需要的各类道具。演出时需在祠堂中挂一幅彩画背景。演出前,所有舞者均应携带香烛,同时要将香烛燃起,而后方可饮酒。随后,若干长者需捧着歌本唱歌。多人共同合唱诗词,而后方可与赞语相接。而后表演参与者便可跳舞。所有的演员均为男性。

甑笊舞要求表演者进两步,退半步,表演者需要将身体挺直,要大迈步。在进退之间,一方面展现了其丰富的变化,同时,双手甑笊敲击和甩动的力度较大,与斗志昂扬的号子声搭配,其动作相对粗犷。在舞蹈的基本步法的拍子当中,前四拍主要为下蹲动作,后两拍则为起身动作,表演者需呈现直立状态。而后便可下蹲,及时退后,以此充分体现舞蹈本身的层次性。因此,其也可在特定空间内呈现龙舟比赛时相互竞争的场面,舞三角旗的人需呈作揖状,以此展现对神灵的敬畏,甑笊舞以划船的形式驱赶鬼神。同时,外围向中央排布的狮毛狗则充分地展现了趋吉避凶的意图。

(一)个性化的表演道具

甑笊的主要用途是洗刷餐具,是客家广泛应用且尤为常见的日常用品。表演甑笊舞时,表演者可适时敲击甑笊,进而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以其发出的声响而作为伴奏。舞蹈表演中,甑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其也是能够为舞蹈提供伴奏的节拍器。狮毛狗是甑笊舞中不同寻常的一种道具,其由于外观类似狮毛狗而得名。桨拍是甑笊舞中尤为重要的道具,其外形与赛龙舟时的木桨相似,通常,划桨人是桨拍的使用者。蒲扇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尤为常见,通常,其以蒲葵叶及柄为主要材料,通常由灶背王持有。除此之外,烟斗也是灶背王所持的重要道具。小三角旗是敬神仪式中的指挥道具。令旗是典型的道教法令工具,其具备驱邪避凶的作用。小旗则需要与桨拍共同使用,其也是划桨者的专用道具。甑笊舞中,舞者使用甑笊载歌载舞是尤为突出的形态特征,舞蹈的道具作用和内涵各不相同,有些神圣,有些神秘,一方面彰显了其别样的审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与舞蹈相对应的角色

首先是操作甑笊者。该表演者需手里拿着甑笊起舞,表演者双手要一边舞动甑笊,一边做出敲击的动作。结合表演者击打甑笊的次数或部位,其主要分为一击笊、二击笊、侧身击笊、回身击笊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其次是舞动三角旗的表演者。表演者应双手各持一面小三角旗,而后以双手朝上下方向挥舞小旗,有时也需要将双手分开,将小旗呈八字舞动。舞动令旗的表演者需双手高举令旗,在空中以横8的形式挥舞。舞动狮毛的表演者需双手将狮毛狗举过头顶,同时需在空中朝上下方向反复挥舞三次,以此达到舞动。而划桨拍的表演者则应手持固定在桨拍头的小令旗所在的桨拍,且艄公需在摇橹的过程中手持橹的两端,艄婆需呈左手叉腰,右手放在橹的中央位置。灶背王的动作和艄公、艄婆动作的相似度较高,其需双手拿着橹,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呈抛物线形式舞动。

(三)个性化审美的舞蹈队形

舞蹈队形是舞蹈构图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位置的转变能够增强舞蹈的美感和观赏性,此外,其也体现了编舞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内涵,舞蹈的主要内容及精彩之处也大多于此。但是甑笊舞并未选择相对复杂的舞蹈队形,其也充分展现了客家人敬畏自然的思想,正是这一思想造就了其别具一格的审美。

三、于都甑笊舞的文化价值

(一)基于舞蹈展现农耕时期的文化

生活道具及农耕用具是于都甑笊舞中常用的道具。如甑笊即为当地客家人洗刷餐具的重要工具。早期的农耕生活则成了甑笊舞动作设计的灵感来源。如甑笊舞的表演者在表演时规律性的下蹲动作则充分体现了农耕时期,当地居民务农的景象。此外,甑笊舞也被人们视为敬神的一种仪式,这与早期农耕敬畏天神有关,由此便设计出了多个角色,祈祷农作物丰收。借助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反映了赣州客家人早期农耕生活中质朴的特点。

(二)以舞蹈记录客家族史

基于甑笊舞的历史研究不难发现,客家人在历史发展中历经了多次的迁徙和逃亡,甑笊舞长期广为流传与客家人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甑笊舞也生动地记录了客家人的族史,因此这种舞蹈本身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以舞蹈展现道家文化元素

甑笊舞当中充分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其也与道家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明朝时,于都便出现了多位道教的真人表演法事,以此达到了传播普及道家思想的目的。彼时的“祈神攘神”仪式也受到了人们的广为接受。在历史的发展与前进之中,便形成了当前的敬神仪式,这种仪式便是甑笊舞。从甑笊舞当中,人们也感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内涵,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道家文化。

四、于都甑笊舞传承与保护措施

(一)保留甑笊舞的主要特征

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甑笊舞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客家人通常只在节日期间表演甑笊舞。银坑村很多小孩子甚至没有见过真正的甑笊舞,其也阻碍了甑笊舞的传承与发展。若要更好的传承甑笊舞,则应保留其主要特征。为此,要做好道具、唱本及图片等内容的留样处理。同时,要在校园当中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甑笊舞活动,推动甑笊舞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普及工作。最后,要主动宣传甑笊舞,提升甑笊舞的吸引力,引领多人传承甑笊舞。

(二)规避甑笊舞商业化特征过于明显

年轻人通常不关注非物质文化,甑笊舞也是如此。为更好地保护甑笊舞,则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控其商业化程度,为此,在加大监督宣传力度的同时,也要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得在商业活动中过多地使用甑笊舞。甑笊舞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其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后人应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充分保留甑笊舞的原始特征,防止其出现商业化特征过于明显的问题,其也能够充分确保非遗的完整度。

(三)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文化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甑笊舞仅在当地流行,无法拓展其传播范围,其也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现代科技一方面冲击了甑笊舞,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甑笊舞的发展。数据资源能够在短期内迅速传播,甑笊舞也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利用微信和微博等大众熟知的平台,宣传甑笊舞。为此,可创建甑笊舞公众账号,第一时间更新甑笊舞的发展动态,提升甑笊舞的影响力。同时,应以现代科技还原并记录最具运维的甑笊舞,以互联网为工具扩大传播范围,吸引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提升甑笊舞的关注度,同时也有利于树立甑笊舞的文化品牌形象,促进甑笊舞传承发展。

(四)创建资源数据库,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文化艺术发展中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甑笊舞艺术发展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资料管理,组织当地文化资源调查,同时也要采访从事该艺术创作的人群。创建甑笊舞文化纪念馆及数据库。游客可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掌握甑笊舞的发展背景及历史,此外也可以网络数据为依托更加深入地了解该艺术形式。为此,应做好记录的补充工作,积极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加强文字代码保护,利用多种不同的资源,全方位保存重要的内容。其也成了新时期传统艺术改革的必经之路,可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对推动新时期传统艺术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政府加大补贴力度,积极培养甑笊舞文化传承人

当地政府对甑笊舞的发展形势建立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也高度重视甑笊舞的保护与传承。日后需不断调整产业化政策和文化产业结构,提升组织管理水平。主动吸引当地的年轻人继承并弘扬甑笊舞,创建甑笊舞音乐文化团队,创建系统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积极支持甑笊舞表演,从而促进甑笊舞的保护与传承。

五、结语

甑笊舞是赣南地区重要的仪式舞蹈,这种舞蹈的独特性较强,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甑笊舞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要正确认识甑笊舞的发展现状,同时,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甑笊舞发展的同时,也可更好地保护赣南地区的仪式舞蹈。

猜你喜欢

表演者仪式舞蹈
仪式感
学舞蹈的男孩子
仪式感重要吗?
舞蹈课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Talking strategies
手称扑克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