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的美学风格探究

2022-08-13孙萌

河北画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四季乐章小提琴

孙萌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四季》被称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珍品,自1752年问世至今,已经成为大众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它是维瓦尔第结合生命与艺术的感悟写下的四首协奏曲,“春”“夏”“秋”“冬”四个标题代表着四个季节的景色,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

一、《四季》的创作背景

(一)社会背景

维瓦尔第生活在巴洛克时期的威尼斯共和国。在其出生之前,威尼斯已经经历了千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与艺术财富。加之作为东西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其在海上和陆地上还有着广泛的殖民地,这又使得威尼斯有着富足的社会财富与雄厚的军事实力。但是,十七世纪末,因为东部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威尼斯传统产业的优势急剧没落,政治与经济的混乱随之加剧,不得已在1866年解体并入了意大利共和国。曾经的辉煌在并入意大利后,只剩下人文艺术财富,而威尼斯人因为对意大利的政治和外交表现出的漠不关心,使得他们更多地将精力投注到了人文艺术中。在意大利抵御土耳其、奥地利等国家掠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矛盾冲突极为强烈的景象,深刻影响了当时艺术与人文的创作旨意。人们把更多美好的情感寄托在艺术作品中,既为了祈求和平,又带有逃世厌世之意,《四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文化背景

威尼斯人对艺术的热爱是有着渊源的历史的。上至达官贵族,下至海面渔夫,每一个人都将音乐作为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诚如格罗斯所言:“任何一个穿着工作服的鞋匠或铁匠哼出的曲调,他的同伴都能准确无误地与他相和”。人们在音乐中表达情感也接受着心灵的抚慰,重大的祈祷仪式与宗教活动中,音乐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意大利人的音乐修养非常高,为孕育出许多成就非凡的艺术家奠定了基础。维瓦尔第创作《四季》时,已经年过五十,其对人生的感悟已经成熟,内心也更加的平静。他把这套作品作为礼物献给波迪米亚爵士,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风俗,再加上制琴工艺的快速发展,让协奏曲等各种音乐面貌有了展现的平台,就又足可见得这份礼物的珍贵。

二、《四季》的音乐分析

(一)《春》

《四季》由四首乐曲构成,每一首乐曲包含三个乐章,又都附写了十四行诗,不仅在当时树立起了新的艺术风格,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可被看作是诗情画意的代表。

《春》作为第一首乐曲,选取了小鸟、芳草、微风、溪水这些能够代表春天的景物。其第一乐章以回旋曲的形式出现,五次全奏夹有四个插部,用“春”的主题做串联,着力表现春意盎然的景象。AB两个乐段在力度和速度上的反复对比,传达的是清新洒脱、华丽舒适的美学气质。在第一个插部描述的是迎接春光的内容。维瓦尔第在这里标注了“鸟儿歌唱”的字样,第一与第二小提琴此起彼伏模仿的模仿群鸟啼鸣,以此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第二个插部描述的是微风轻轻吹拂的景象。小提琴与交响乐队平行演奏大三度的连续十六分音符,模仿了溪水潺潺的声音。紧随其后的第三插部描述了风雨雷电出现的场景,音符也转成了三十二分音符,在低音区同音反复与小提琴奏出的三连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曲也是由此开始了戏剧性的效果。第四次插部的出现,风雨已经过去,一切又都恢复到恬淡的景象。在最后的全奏中,“春天”的主题以华彩性的独奏完成。

第二乐章是广板。二部曲式的结构让旋律线条稳定流畅。维瓦尔第在这个乐章主要使用小提琴和中提琴去表现牧羊人在树下安睡,牧羊犬忠实依偎在他身边的田园景象。小提琴模仿风吹树叶的声音,大提琴模仿牧羊犬的低吠。二者形成的一种循环徘徊的声音,增加了立体音响的美感。第三乐章是舞曲风格的快板,回归曲式。以四次全奏和三次小提琴独奏的形式表现。描绘了春天的乡村舞会。仙女与牧羊人在草地上翩然起舞,欢乐的乐曲渲染出盎然的生机,插部中的每一次转调都与西西里舞曲的旋律相得益彰,让欢声笑语的舞蹈场面更加生动。

(二)《夏》

这里的第一乐章用了中庸的快板。3/8拍更见乐曲活泼的节奏,以四次乐队全奏和三次插部勾勒出慵懒的人们和无精打采的牲畜。维瓦尔第将这一切称为“烈日令人慵懒”,弦乐的力度降到PP,再加上延长符号和休止符号的不断出现,生动展现了仲夏季节人们的状态。这时,小提琴以不间断十六分音符的形式出现,模仿杜鹃鸣叫打破了沉闷的气氛。第二次的全奏从3/8拍转向4/4拍,从节奏上强化了杜鹃带来的生机,又为斑鸠、金丝雀等鸟儿的出现进行了铺垫。可是,鸟儿出现不久即被霎时而起的北风所掩盖,三十二分音符的飞驰、g小调向下属小调d小调的转入等,都在强调这场风所带来的戏剧感。牧羊人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狂风所惊吓,他担心自己的命运,也担心羊群的安危,游曳音型是他的哭泣。

第二乐章运用柔板,曲式结构采用了反复变化的三段体。其仍是由一个个片段所构成的。如狂风暴雨、冰雹、畜群、苍蝇等。维瓦尔第为了加以区分,每一个乐段都运用了转调,从g小调转入关系大调bB,从c小调转入属调g小调等,形成了“主调--属关系调--下属调--主调”的结构。这是巴洛克后期标志性的调性结构,以强烈的对比展现出作品的戏剧冲突。就《夏》本身来说,它打破了乏味与宁静,让生机再次回归。

第三乐章进入急板。描绘了冰雹摧毁了牧羊人的家。急速的震音与强有力的大跳音程一起展现出冰雹强大的威力和牧羊人惶恐的内心。乐队的演奏始终保持了狂风暴雨的氛围,十六分音符的超速演奏悸动人心,给人们留下了刺烈的印象,维瓦尔第在音乐创作技法上的超前性也通过这一乐章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三)《秋》

第一乐章快板,回归曲式。五次乐队全奏中插入了四次小提琴主奏。在整套乐曲的布局上,表现的是十四行诗中“A”的内容--描绘村民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场景。淳朴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对比技法仍被运用到了这一章,高八度的强奏与低八度的弱奏,再配上平行三度双音程,已经成为维瓦尔第的标志性处理技法。乐章中的几次全奏都在第一次全奏的基础上做了缩减,插部出现的三连音与颤音着力的表现了村民们的痛饮。这种旋律上的反复和相承不断强化着“痛饮”的主题,直到第四次全奏快板转为较慢的广板,“痛饮到昏睡”的主题出现,小提琴抒情宽广的旋律加入,“陪伴”农夫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第二乐章是柔缓的慢板,歌舞过后,大地重新归于宁静。人们经历了农忙后,终于可以安适的休息。乐章中最富有诗意的片段出现:傍晚的林荫小路、暮色下的农田,处处都透露出美好与恬淡。维瓦尔第的创作技法从这里开始返璞归真:小提琴与第一小提琴齐奏,低音乐器以琶音音型协奏,人们在休憩中积蓄着力量。

第三乐章出现了狩猎人,他们在破晓时分,带着猎狗、猎枪与号角整装待发,去追赶四处逃窜的野兽,野兽们的仓皇逃窜与猎人们最终的降服之间的六次全奏全部刻画的都是“猎歌”的主题。唯一不同的是在调性和旋律材料上的变化。具有戏剧性的狩猎场景是对喧闹氛围的延申,让秋季丰收的喜悦更加凸显出来。

(四)《冬》

《冬》运用了自由回归曲式,全奏部分使用的音乐材料极力中和了冬天带给人们的单一乏味的感受。在第一乐章中,四次全奏使用的音乐材料是以交替的形式出现的,第一次和第三次全奏运用相同的音乐材料,第二次和第四次全奏运用相同的音乐材料。而基于渲染艺术氛围的考量,维瓦尔第又没有固定于某一种音乐的形式与原则,他的革新精神完全服务于了乐曲。

第二乐章广板,运用了反复的二段体曲式。人们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一边取暖一边聊天,度过了安静美好的休闲时光。维瓦尔第在这一乐章运用的情绪色彩、强弱力度、速度节奏,后被人们奉为古典音乐中的典范,小提琴独奏表现的惬意也让这一章广为流传。

第三乐章展现了人们滑冰的场景。人们在冰上奔跑、滑动、跌倒,场面的欢乐与冷漠的寒风形成了再一次的对比。这时小提琴的出现是在低音声部,意在烘托寒冷冬季四处结冰的景象,紧接着的全奏让人们小心翼翼害怕摔倒的心情也得到了表现。维瓦尔第幽默的性格在这里得到了表现。当乐队最后一次全奏出现时,维瓦尔第对其标注的是“暖风”,冬季虽然是凛冽的,但是全曲还是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新的希望已经开始孕育。

三、《四季》的音乐美学分析

(一)标题音乐的传承

对西方音乐历史的考察可知,标题音乐源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李斯特。他认为,标题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创作初衷与内涵。后来,标题音乐又承担了描述故事具体内容、展现音乐形象等功能,作曲家借助标题完成的创作,在呈现到听众面前时,更容易勾勒出清晰的音乐形象。这也是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繁盛的重要原因。但是,维瓦尔第所处的巴洛克时期明明早于浪漫主义时期,其《四季》鲜明的标题音乐特征虽然没有记录到西方音乐史料中,却无疑是一个先驱性的作品。他为标题音乐勾勒出了一个完整严谨的雏形,并在标题之下延伸出一首首雅俗均赏的诗歌,以英文字母为诗歌的每一个段落做出标识,让乐思与文思高度地匹配,甚至是不欣赏音乐只欣赏诗歌,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地享受,足可见得维瓦尔第深厚的文学与艺术修养。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四季》开创了音乐在表现形式上的革命性运动。近百年之后出现的古典音乐集大成者--贝多芬,在创作《田园交响曲》时,完全承继了维瓦尔第的创作思路,其第二乐章中对田园各个风光的描述均可一一对照到维瓦尔第的作品中。包括我们在前文提到李斯特,还有交响乐奠基人柏辽兹,他们的作品形式都与《四季》如出一辙。由此可见,维瓦尔第创造的形式获得了古典音乐的高度认可,他们不约而同地传承,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也让向来认为古典音乐生涩的听众获得了亲近与了解古典音乐的机会。维瓦尔第建立的通往音乐的桥梁,让人们实现了“与美同行”。

(二)人文价值的表现

《四季》能够从维瓦尔第一生创作的五百余首协奏曲中脱颖而出,成为传世经典,不仅在于其华丽的旋律、绚丽的曲调、巧妙的乐思,更在于维瓦尔第将自己对世间百态的观察与感悟融入了其中。他观察自然也亲近自然,自然在他的眼里是美妙的诗歌,有着自成一体的运行规律,他以丰富的技法表现着蕴含在其中的奥秘,他善于找到最典型的事物和景态去展现出了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象。其次,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也应该被自觉地归入到自然的一部分。他们或是需要顺应自然,或是需要融入自然,而不应该去抱着改造自然的态度不遵循既定的规律。这当中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高度一致的。即使是在人的主观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美”已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了更丰富的意义之后,这样的思想也是一个主轴,没有任何的改变。足可见维瓦尔第的唯物观是多么超前。从这个层面来看,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维瓦尔第以及《四季》均能成为经典了。后世的音乐创作者热衷于对维瓦尔第的创作技法进行研究与临摹,殊不知,其最深刻的美学内涵早已经蕴含在思想当中,这种对美学里程碑式的推动才是今时今日研究《四季》美学的最大意义。

四、结语

《四季》作为一首连续表现力强烈的音乐作品用旋律线条描摹出了四季的风情,以大自然中蕴含的美感带来了愉悦的心理感受。维瓦尔第在这个作品中展现出的诗情画意让巴洛克音乐的美学特征一下子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也让协奏曲走向了巴洛克时期的巅峰。而在其后几百年的流传不衰中,更证明了其在古典音乐史上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美学意义的研究从来都不会停止,它会蕴含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并穿越各个时代带给人们心灵的震颤,这大概是从《四季》美学研究中引申出的最精博的意义。

猜你喜欢

四季乐章小提琴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四季”语文,精彩教学
大脑也分“四季”?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研究
Pear Concert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