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愿景下河南民歌档案式保护路径研究

2022-08-13靳文静

河北画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民歌河南纪录片

靳文静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有关档案的起源,至今尚无确证可考,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档案起源于甲骨文之后,之所以有了文字,才有了关于人和事的相关记录,从而得以传承后世。但笔者认为档案起源与集体记忆有一定关联性,档案的记录功能突破了个人和时空的局限,使得集体记忆的精华部分得以延续,从而拓宽了个人记忆的能力,个人在继承了集体记忆的基础后,犹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短时间内开拓了自身的眼界,避免了很多弯路,从而快速的成长,长此以往,量变到一定程度达到了质变,民众融合前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档案作为承载人类文明记忆的重要“工具”,与河南民歌这类濒危的文化类型结合,能够有效化解“文化危机”,能有效助力延长河南民歌文化的生命线,从而迎来河南民歌新一轮的繁荣发展。

一、河南民歌档案式保护具有迫切性

中原地带吸收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尤其流行音乐百花齐放,侵蚀了河南民歌的生命,侵占了河南民歌这类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河南民歌目前面临一系列的困境:河南民歌传承后继乏人,濒危失传;河南民歌传承方式原始且随意;创新人才的缺失;缺乏对第一手材料的重视等。这种情形之下,河南民歌档案式保护具有迫切性,急需建立科学化,系统化河南民歌档案,改善河南民歌濒危的状况。

(一)河南民歌传承后继乏人,濒危失传

河南民歌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民歌相关的文艺行业收益微薄,消费水平和经济实力不对等,一部分传承人经济压力比较大,仅靠民歌演出难以维持生活。迫于生计,改行换业大有人在。在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民歌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因对传统民歌认识不足,看不上传统民歌文化,对民歌文化敬而远之,民歌文化甚至于一度被认为是“土文化”的代名词,年轻民众并不会在民歌这类文化产品方面消费。新时代的年轻人对民歌文化感情基础淡薄,缺乏传承弘扬河南民歌的热情,民歌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因此,为记录、保存河南民歌文化,迫切需要建立河南民歌档案。

(二)河南民歌传承方式原始且随意

河南民歌传承仅靠较落后的口耳相传,依靠学习者的个人兴趣展开传授,无法保证学习者能持之以恒学完全部内容,若学习者只是一时兴起,则无法有组织、有纪律完成学习过程,并且这种传授方式也缺乏传承的系统性,很大可能会有潜在的失传风险。河南民歌文化一旦失传,民歌文化资源不可再生,这无疑是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一大损失。所以,树立忧患意识,建立河南民歌文化档案,系统全面保留河南民歌文化的整体面貌,是传承、保护河南民歌文化的较好路径。

(三)河南民歌创新人才的缺失

不断推进河南民歌世界化时代化。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河南民歌发展前景不明朗,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的现状,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厚植新时代土壤,紧跟时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写河南民歌发展新篇章。目前河南民歌的衰落现状,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反思,但是缺乏现成的全面系统的档案材料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熟知河南民歌全貌,很难创新。这种情况下,就需建立河南民歌档案,在档案整理的原始材料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从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四)缺乏对第一手材料的重视

有一些研究者没有实地探访民歌发源地,没有实质性接触民歌传唱人,是通过前人整理的“二手资料”,来窥探民歌文化,“二手资料”会因为整理者专业能力不同,质量参差不齐。“二手资料”对于了解梳理河南民歌的整体面貌和流派细节而言,也存在很多遗漏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借鉴档案工作的经验,运用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由专业人士对民歌文化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留存,形成科学的河南民歌档案,以便更好地助力河南民歌的新一轮繁荣发展。

(五)档案式保护意识薄弱

河南民歌生存状况虽然窘迫,面临濒危的困境,但是尝试对其展开“档案式保护”的相关部门或组织几乎没有,河南民歌档案式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河南民歌档案式保护发展路径更是无从谈及。河南民歌要想突破困境,创新性发展,比喻加强档案式保护意识,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二的文化保护原则,才能更科学地推动河南民歌在百花争鸣的文化大背景下独树一帜,绽放民歌本身的文化光芒,散发民歌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河南民歌档案式保护发展目标

“所谓档案式保护,指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载体和原始材料进行客观记录、整理和存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档案具备超时空的记录功能,是后人了解逝去历史的重要途径。河南民歌是河南省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好河南民歌的历史脉络,整理成档,分门别类,建立好地域性民歌档案、民歌传承人档案和民歌保护利用档案,梳理好民歌类型、代表性传承人、地理区域三大核心内容,分析民歌与传承人、民歌与地域之间的关联关系。在知其全貌后,更能增强对河南民歌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更能坚定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河南民歌文化和档案的高质量融合,能有效促进河南民歌历史的记录保存。河南民歌档案不应是束之高阁的“严肃且凝固”的材料,仅用作备查。河南民歌档案式保护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打造“活态”的档案,为民众了解和接受,人民喜闻可见,带来文化自豪感。档案本身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河南民歌档案在社会服务开发利用过程中资源价值会实现,有助于社会文化繁荣,实现公民文化权力。

三、河南民歌档案式保护实施路径

(一)组建专业人才队伍

实地调研和面对面访谈是前期搜集河南民歌档案材料的重要方式,搜集河南民歌材料的工作者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综合素养以及多元知识结构。调研和访谈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科学确定民歌搜集区域、选取正宗民歌传承人以及精心规划材料提纲,以期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实际调研和访谈过程中,搜集河南民歌文化的工作者应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要求工作者熟知当地民俗习惯,当地方言,语言学相关知识,乐理知识等。十里不同音,不同区域民歌具有不同的声韵特点,采访者能体会不同区域民歌的方音音系特点,并能运用语言学的音标符号还原记录下不同方音民歌的原貌。

(二)巧用媒体,助力宣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针对征集到的珍贵档案,适时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派出记者实地采访,推出图文并茂的报道,讲述传承人档案背后的故事,引起公众对于河南民歌档案搜集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待征集工作结束后,将根据档案的价值评选出不同的奖项,举办颁奖仪式,给予适当奖励。所收集的档案仅用于评选和宣传,评选结束后退还提供者。如档案提供者愿意捐赠档案,相关档案馆将永久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

(三)建立数字化档案

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在调研走访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档案。目前我国相应的直接标准有《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和《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这些侧重于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技术要求,但对转换之后的管理、利用却很少提及。此外,档案数字化之前的鉴定和优选阶段也缺少可供参考的技术规范,这直接影响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河南民歌数字化档案建设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思考:1.避免数字化档案录入过程中存在的篡改、丢失等问题,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去更好的推动数字化档案的普及。2.网络传输的管控,在适当范围内管控下载传输,加强对数字化档案的管控。3.结合隐私权的保护,尤其民歌传承人个人隐私的部分,防范网络病毒的攻击,加强网络安全防护。4.维护网络安全等技术问题,保障河南民歌档案信息的长期完整性。坚持常规性维护,保证长期可读取。

(四)讲好河南民歌传承人的故事

思想是宣传工作的灵魂,更是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基于文字档案材料和影像档案材料,选取典型河南民歌传承人,挖掘精神亮点,利用当地文史馆有声解说,有效宣传河南民歌传承人的故事。利用好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可选取前期成本投入较低的短视频平台,打造短小精悍的趣味性精品小作,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河南民歌文化,利用短视频平台,既延伸了传统民歌文化的边界,也丰富了网络文艺的内涵,扩充传统民歌的受众群体,改善河南民歌群众基础薄弱的困境,焕发传统民歌文化新的生命力。各大高校可结合自身民俗类、民乐类等相关专业,开设选修课程,特邀河南民歌传承人到校授课,利用校园教育平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青年一代对河南民歌文化的了解,引导青年学生认同河南民歌文化,传承文化血脉,延续文化精神,促进河南民歌文化源远流长。河南民歌传承人可利用短视频平台,以直播互动的形式,推广河南民歌,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感,由此,既挖掘了河南民歌的市场价值,又增加了民歌传承人新的经济来源,改变以往河南民歌相关行业经济效益惨淡的情况,从而能更好地保护民歌文化的发展。

(五)挖掘河南民歌档案亮点,打造精品纪录片

“利用具有较强的文献传承性和历史厚重感的声像档案编研产品,能超越时空地唤醒民众的社会认同感,实现档案传播历史知识的目的,发挥一定的社会启蒙和社会控制的双重变奏功能。”档案和纪录片的联系密切,纪录片一定程度上带有档案的属性,运用得当,便于将文化档案转换成文化产品,丰富河南民歌文化的价值。不同的方式去还原展现河南民歌文化,更广范围内推动文化传播流传。文化类成功的纪录片案例不乏先例,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家具里的中国》等。多个角度,多类专题展现河南民歌,激发观众了解河南民歌历史的兴趣,主动关注河南民歌现状。制作河南不同区域、不同风格的民歌专题纪录片,致力打造精品纪录片,坚持纪实性原则,客观还原河南民歌的整体原貌,弘扬原汁原味的河南民歌,促进河南民歌在文化市场中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制作河南民歌传承人为主题的记录片,有效引导社会人士去关注民歌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忠实呈现现有民歌传承人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使镜头前的观众能切实感知到现任民歌传承人身上可贵的精神锋芒。

但是,应注意纪录片“公开广为流传”和档案的“保密性”有一定冲突。《档案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公布。”档案的公布需遵循严格的管控程序,而社会媒体会存在猎奇心理,要想在众多视频中脱颖而出,势必要制作和播放“唯一性”的内容。如此,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才能在众多媒体中站稳脚跟,打造有竞争力的精品文化纪录片。如何拿到第一手资料,社会媒体会专注于挖掘档案中以往未公布的相关信息,这一点和档案的保密性要求存在一定矛盾。充分发挥档案在纪录片中的价值是存在一定的限制的。

纪录片拍摄前,纪录片制作部门应该注意加强和档案相关部门、民歌传承人之间的有效沟通。纪录片耗时耗力,制作成本高,制作完毕后,如果后期审核无法通过,导致纪录片无法正常播出,或者需要大幅度删减,这无疑是三方的损失,不仅纪录片制作方经济方面遭受损失,纪录片播出的整体效果将大打折扣。档案相关部门想通过纪录片的拍摄,将小范围内翻阅的档案,转换为广为流传的文化产品,弘扬壮大河南民歌的愿望将落空,工作效果事倍功半。此外,对于民歌传承人以此为契机,突破现有生存困境也是无益的。

(六)适当举办主题座谈会

在河南民歌档案搜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河南民歌档案材料,最大限度发挥档案材料的功能,不涉及民歌传承人隐私的前提下,征得档案部门和民歌传承人的应允后,在规范程序内申请适当举办不同主题的座谈会,比如不同流派民歌传承人的主题座谈会,以民歌传承人的视角讲述河南民歌的生存现状,宣扬传承人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坚守的工匠精神。比如邀请业内专家为河南民歌发展建言建策,真正能为河南民歌发展谋出路。比如邀请当代青年大学生,以“河南民歌该不该继续弘扬壮大”为主题,展开正反两个方面的带有辩论色彩的主题座谈会,启发公众,尤其年轻一代对河南民歌这类的传统文化命运展开思考。

猜你喜欢

民歌河南纪录片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纪录片之页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纪录片之页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穿花衣 唱民歌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